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合作学习成为了组织教学的主流模式.要想借助于合作学习模式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效果,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习小组内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集中智慧促进所有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得到有效发展.
一、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
1.借力小组优生资源,有效突破难点
每节课都有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数学教师大多是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突破重、难点的,这样做的结果是不少学生由于缺乏过程体验,导致对知识的理解浮于表面,等过一段时间,这些重点和难点成为了考试的易错点.但是,这些重点、难点知识如果放手由每个学生自主探究得到,又感觉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困难.怎么解决?此时教师可以借助于学习小组内部的优生资源,通过这些学生的“先知”带动其他小组成员的“后觉”,而且重点、难点知识在学习小组内部是哪一个学生最先突破和解决的,人名比知识更容易记住,下次应用该知识点存在困难的时候,小组成员会自然地向“优生”寻求帮助,多次互动可以实现全体成员对重点、难点的有效掌握,而且无论哪个小组成员在这一过程中均能获得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2.学习小组内部合理分工,分担学习任务
初中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在结构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要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可以在学生阶段性学习后,要求学生对前期的学习进行梳理和整理,而整理工作是非常繁杂的,如果是学生个体独立整理,不仅耗时,而且容易受到个体认知水平的影响,难现数学知识的整体轮廓.此时,小组合作学习是解决该问题很好组织办法.
3.多种交流,达成共识
在解决某些数学问题时,学生间会产生分歧,彼此认为自己的想法最合理,原因是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都有一定的差别,从思考问题的角度、方式以及对问题的理解上都是有一定差异的.这时有利于合作学习,先让各小组内讨论、交流,统一思想,然后在组间交流,达成共识.并要找出产生分歧的原因,整个教学过程效果良好,学生之间也不会因为争执而不快.
二、教学实践
例题:观察图1,找出图1中所有的内错角,同时指明它们分别是由哪两条直线所截而成?
教学片段:此题的最终答案是一共有16对内错角,但是学生的第一次答案五花八门,就是没有一位同学能够得到“16对”这一答案的,“无一人做对”,这有点出乎笔者的意料.怎么办?笔者进行了如下的课堂组织.
(1)继续投影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及基本图形,旨在帮助学生再次回顾相关知识.
(2)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小组讨论,比一比哪一个小组最先探究出正确的结果.这个过程各组刚刚开始时非常沉寂,大家都在动手画着,思维进入了僵局.不要着急,此时,正是静待学生拔节生长的重要时机.
(3)有少数思维敏锐的学生突破瓶颈,此时小组讨论才真正开始,有这些学生在组内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于有些做法还不够成熟,但是会激发链式反应,小组内部学生在有用信息的刺激下争先恐后地发表见解,头脑风暴,越来越多的同学激动、兴奋起来,答案逐步趋向于“16对,17对,18对.”
(4)我将得出答案“17对”和“18对”的学习小组思维过程进行展示.让其他同学进行思考,结果班上几乎所有的学生很快发现了有重复的对数,答案基本锁定为16对.那么,做错的学生的好奇心也就来了,怎样才能又不漏解又不重复地得到答案呢?接着,让答出“16对”的学习小组进行经验交流,这几个组在交流汇报的时候,不同的小组讲解不相同,给下面的学生一种杂乱无序的感觉,也就很自然地催生出再次讨论和交流的需要.
(5)深度讨论:“不容易漏解或重复”的解决方案,最终方法也趋于一致:“按照某一个方向找“Z”字结构,依次盯准一个角找完,不回头.
在这个环节中,学习小组内的学生不仅仅在“优生”的带动下,顺利解决了问题,发现了正确的解题方法,而且能够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解答这个问题的易错点在哪里,深化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一、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
1.借力小组优生资源,有效突破难点
每节课都有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数学教师大多是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突破重、难点的,这样做的结果是不少学生由于缺乏过程体验,导致对知识的理解浮于表面,等过一段时间,这些重点和难点成为了考试的易错点.但是,这些重点、难点知识如果放手由每个学生自主探究得到,又感觉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困难.怎么解决?此时教师可以借助于学习小组内部的优生资源,通过这些学生的“先知”带动其他小组成员的“后觉”,而且重点、难点知识在学习小组内部是哪一个学生最先突破和解决的,人名比知识更容易记住,下次应用该知识点存在困难的时候,小组成员会自然地向“优生”寻求帮助,多次互动可以实现全体成员对重点、难点的有效掌握,而且无论哪个小组成员在这一过程中均能获得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2.学习小组内部合理分工,分担学习任务
初中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在结构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要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可以在学生阶段性学习后,要求学生对前期的学习进行梳理和整理,而整理工作是非常繁杂的,如果是学生个体独立整理,不仅耗时,而且容易受到个体认知水平的影响,难现数学知识的整体轮廓.此时,小组合作学习是解决该问题很好组织办法.
3.多种交流,达成共识
在解决某些数学问题时,学生间会产生分歧,彼此认为自己的想法最合理,原因是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都有一定的差别,从思考问题的角度、方式以及对问题的理解上都是有一定差异的.这时有利于合作学习,先让各小组内讨论、交流,统一思想,然后在组间交流,达成共识.并要找出产生分歧的原因,整个教学过程效果良好,学生之间也不会因为争执而不快.
二、教学实践
例题:观察图1,找出图1中所有的内错角,同时指明它们分别是由哪两条直线所截而成?
教学片段:此题的最终答案是一共有16对内错角,但是学生的第一次答案五花八门,就是没有一位同学能够得到“16对”这一答案的,“无一人做对”,这有点出乎笔者的意料.怎么办?笔者进行了如下的课堂组织.
(1)继续投影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及基本图形,旨在帮助学生再次回顾相关知识.
(2)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小组讨论,比一比哪一个小组最先探究出正确的结果.这个过程各组刚刚开始时非常沉寂,大家都在动手画着,思维进入了僵局.不要着急,此时,正是静待学生拔节生长的重要时机.
(3)有少数思维敏锐的学生突破瓶颈,此时小组讨论才真正开始,有这些学生在组内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于有些做法还不够成熟,但是会激发链式反应,小组内部学生在有用信息的刺激下争先恐后地发表见解,头脑风暴,越来越多的同学激动、兴奋起来,答案逐步趋向于“16对,17对,18对.”
(4)我将得出答案“17对”和“18对”的学习小组思维过程进行展示.让其他同学进行思考,结果班上几乎所有的学生很快发现了有重复的对数,答案基本锁定为16对.那么,做错的学生的好奇心也就来了,怎样才能又不漏解又不重复地得到答案呢?接着,让答出“16对”的学习小组进行经验交流,这几个组在交流汇报的时候,不同的小组讲解不相同,给下面的学生一种杂乱无序的感觉,也就很自然地催生出再次讨论和交流的需要.
(5)深度讨论:“不容易漏解或重复”的解决方案,最终方法也趋于一致:“按照某一个方向找“Z”字结构,依次盯准一个角找完,不回头.
在这个环节中,学习小组内的学生不仅仅在“优生”的带动下,顺利解决了问题,发现了正确的解题方法,而且能够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解答这个问题的易错点在哪里,深化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