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际交往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然而,大部分残疾儿童由于长期缺少交流,甚至缺少关爱。不良习惯的养成、家庭条件差、社会环境较差等因素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使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根据我实地对残疾儿童家庭的调查和个别残疾儿童犯罪的调查,意在从多个角度去探讨影响他们社会适应性的各种因素,为促进残疾儿童适应性提供具体的理论素材和可行性实证资料。
根据我们的观察、座谈及问卷调查,发现当前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不乐观:一方面,他们冷漠、孤僻、自傲、缺乏同情心,另一方面他们又自卑、自恋、害怕挫折、缺少毅力。
一、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一)自卑情绪。有这样情绪的残疾儿童,不合群,精神不振,甚至“破罐子破摔”。
(二)自傲心理。这种残疾儿童凡事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去考虑问题,坚信自己的判断正确无误,不屑考虑别人的意见或做法。这种残疾儿童常常是基础比较好,头脑比较灵活,或有一技之长。这种自傲心理,使孩子在与人交往时也是希望别人服从自己,而且以自己的眼光去评判周围的事物,严重者会导致矛盾的恶化。
(三)逆反心理。一个集体中的个别残疾儿童,心理的痛苦往往不能正常流露宣泄,而是把一切埋藏在心底,面对自我的孤独无助,面对挫折时的无能为力,面对新群体的优越感丧失等。他们便会对老师、家长、社会的批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我行我素,不惜以违犯法律或恶作剧的形式来“引人注目”,满足于自我存在的表现欲。
(四)疑惧心理。
有些残疾儿童因为担心受到或曾经受到人们的严厉指责与嘲笑,往往比较胆小、敏感、有戒心。常常会主观地认为别人轻视自己,厌弃自己,给自己“小鞋”穿。对老师家长和社会不愿意接近,采取回避、沉默甚至对抗的消极态度。
(五)冲动心理。这些残疾儿童往往因为压力过大,所以内心充满着无名之火,一有什么事,情绪就是显得异常冲动。
(六)焦虑心理。对学习对生活过分担扰,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一遇到困难就心慌。情绪低落,严重者吃不香,睡不安稳,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七)嫉妒心理。有这种情况的残疾儿童,心胸狭窄,特别对竞争对手心怀不满,经常在背后议论他人,有的残疾儿童甚至组成几个小群体。
我们认为残疾儿童的逆反心理与其他心理问题有直接的关系,是其他心理问题的集中表现。
二、调查研究,分析成因
人的行为活动不会无缘无故地自发产生,它总是由客观事物所引起。影响残疾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主观和客观两种因素。社会、学校、家庭甚至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以及残疾儿童自身身心素质基础等内因的作用,都可能使他们产生心理问题。
(一)主观原因
1.性格缺陷。良好的性格是人身心健康的基本特征,对人生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相反,不良的性格会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的确立,进而影响其成长与进步。
2.能力缺陷。部分残疾儿童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较大。他们的父母从小就对其百般依顺、娇生惯养,形成孤僻、自傲的性格。一些残疾儿童因家境较为贫困,自卑感强,性格孤独。性格上的弱点使这些残疾儿童严重缺乏人际交往能力。
(二)客观原因
1.认知偏差。一些残疾儿童平时表现较好,要实现自己预定的目标。然而,由于自身原因或外部因素的影响,往往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一是灰心丧气,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二是觉得无面子,无法承受这样的结果。因而出现了心理上的失调和行为上的异常现象。
2.学习工作紧张。紧张的工作和学习使残疾儿童大脑的兴奋和抑制机能发生紊乱,不能正常学习工作,导致大脑疲劳,产生心理问题。
3.体弱多病。因自身身体质差或患有某种疾病,心理负担重,也会导致心理问题。
(三)家庭原因
1.不正家风;2.家长的教育方法不正确;3.家庭结构突变;4.家庭居住环境差;5.父母对生活没有高的要求。
(四)学校原因
1.把这些残疾儿童看成“另类”;2.学校教育只限于宽泛的理论说教,而忽视了实际发生在残疾儿童身边的思想教育方面深层次的工作。
三、针对问题,实验研究。
针对残疾儿童以上心理问题,一要通过各种渠道,及时解决;二要采取措施,积极做好预防工作。
1.全程培育,寓教于乐
学校充分发挥教学的心理教育主渠道作用,进行全方位的心理教育。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实践性与应用性的要求,针对残疾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任课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于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如角色扮演、绘画、想象、辩论、演讲、表演、参观、调查等。
2.多方合作,共同关注
残疾儿童的心理压力与心理问题不仅来源于学校,也与家庭、社区环境密切相关。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决不能忽视家校合作的作用。针对残疾儿童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以及亲子关系等方面的问题,组织开展亲子活动以教育家长,促使他们反思自己教育子女的言行,加强其学习和运用科学方法的自觉性,提高实施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学校应积极推进家、校合作,及时给家长们讲解青少年时期残疾儿童的心理特点,传授育人教子的艺术。
四、反思与启示
1.要面向全體残疾儿童,预防为先
预防和矫正残疾儿童的逆反心理,以全面提高他们心理素质为目的。心理教育应以活动主体,既有利于发挥残疾儿童的主动性,又能对残疾儿童施加积极的影响,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2.要尊重、理解残疾儿童
预防和矫正残疾儿童的逆反心理的目的是要使他们能主动、健康地发展。因此,对残疾儿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不能居高临下地说教,应多和他们谈心,和他们交朋友,让他们敢于接受教师,愿意和教师说心里话。
3.心理咨询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发挥心理咨询工作的独特作用,日益受到师生的欢迎。心理咨询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将直接影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向纵深方面发展。
4.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直接制约着学校可持续发展。因此让更多的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再培训,让他们有意识地参加此项工作,将会有效地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5.创建社会育人的良好氛围,切实增强社会育人功能。特别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塑造,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根据我们的观察、座谈及问卷调查,发现当前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不乐观:一方面,他们冷漠、孤僻、自傲、缺乏同情心,另一方面他们又自卑、自恋、害怕挫折、缺少毅力。
一、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一)自卑情绪。有这样情绪的残疾儿童,不合群,精神不振,甚至“破罐子破摔”。
(二)自傲心理。这种残疾儿童凡事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去考虑问题,坚信自己的判断正确无误,不屑考虑别人的意见或做法。这种残疾儿童常常是基础比较好,头脑比较灵活,或有一技之长。这种自傲心理,使孩子在与人交往时也是希望别人服从自己,而且以自己的眼光去评判周围的事物,严重者会导致矛盾的恶化。
(三)逆反心理。一个集体中的个别残疾儿童,心理的痛苦往往不能正常流露宣泄,而是把一切埋藏在心底,面对自我的孤独无助,面对挫折时的无能为力,面对新群体的优越感丧失等。他们便会对老师、家长、社会的批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我行我素,不惜以违犯法律或恶作剧的形式来“引人注目”,满足于自我存在的表现欲。
(四)疑惧心理。
有些残疾儿童因为担心受到或曾经受到人们的严厉指责与嘲笑,往往比较胆小、敏感、有戒心。常常会主观地认为别人轻视自己,厌弃自己,给自己“小鞋”穿。对老师家长和社会不愿意接近,采取回避、沉默甚至对抗的消极态度。
(五)冲动心理。这些残疾儿童往往因为压力过大,所以内心充满着无名之火,一有什么事,情绪就是显得异常冲动。
(六)焦虑心理。对学习对生活过分担扰,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一遇到困难就心慌。情绪低落,严重者吃不香,睡不安稳,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七)嫉妒心理。有这种情况的残疾儿童,心胸狭窄,特别对竞争对手心怀不满,经常在背后议论他人,有的残疾儿童甚至组成几个小群体。
我们认为残疾儿童的逆反心理与其他心理问题有直接的关系,是其他心理问题的集中表现。
二、调查研究,分析成因
人的行为活动不会无缘无故地自发产生,它总是由客观事物所引起。影响残疾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主观和客观两种因素。社会、学校、家庭甚至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以及残疾儿童自身身心素质基础等内因的作用,都可能使他们产生心理问题。
(一)主观原因
1.性格缺陷。良好的性格是人身心健康的基本特征,对人生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相反,不良的性格会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的确立,进而影响其成长与进步。
2.能力缺陷。部分残疾儿童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较大。他们的父母从小就对其百般依顺、娇生惯养,形成孤僻、自傲的性格。一些残疾儿童因家境较为贫困,自卑感强,性格孤独。性格上的弱点使这些残疾儿童严重缺乏人际交往能力。
(二)客观原因
1.认知偏差。一些残疾儿童平时表现较好,要实现自己预定的目标。然而,由于自身原因或外部因素的影响,往往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一是灰心丧气,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二是觉得无面子,无法承受这样的结果。因而出现了心理上的失调和行为上的异常现象。
2.学习工作紧张。紧张的工作和学习使残疾儿童大脑的兴奋和抑制机能发生紊乱,不能正常学习工作,导致大脑疲劳,产生心理问题。
3.体弱多病。因自身身体质差或患有某种疾病,心理负担重,也会导致心理问题。
(三)家庭原因
1.不正家风;2.家长的教育方法不正确;3.家庭结构突变;4.家庭居住环境差;5.父母对生活没有高的要求。
(四)学校原因
1.把这些残疾儿童看成“另类”;2.学校教育只限于宽泛的理论说教,而忽视了实际发生在残疾儿童身边的思想教育方面深层次的工作。
三、针对问题,实验研究。
针对残疾儿童以上心理问题,一要通过各种渠道,及时解决;二要采取措施,积极做好预防工作。
1.全程培育,寓教于乐
学校充分发挥教学的心理教育主渠道作用,进行全方位的心理教育。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实践性与应用性的要求,针对残疾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任课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于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如角色扮演、绘画、想象、辩论、演讲、表演、参观、调查等。
2.多方合作,共同关注
残疾儿童的心理压力与心理问题不仅来源于学校,也与家庭、社区环境密切相关。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决不能忽视家校合作的作用。针对残疾儿童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以及亲子关系等方面的问题,组织开展亲子活动以教育家长,促使他们反思自己教育子女的言行,加强其学习和运用科学方法的自觉性,提高实施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学校应积极推进家、校合作,及时给家长们讲解青少年时期残疾儿童的心理特点,传授育人教子的艺术。
四、反思与启示
1.要面向全體残疾儿童,预防为先
预防和矫正残疾儿童的逆反心理,以全面提高他们心理素质为目的。心理教育应以活动主体,既有利于发挥残疾儿童的主动性,又能对残疾儿童施加积极的影响,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2.要尊重、理解残疾儿童
预防和矫正残疾儿童的逆反心理的目的是要使他们能主动、健康地发展。因此,对残疾儿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不能居高临下地说教,应多和他们谈心,和他们交朋友,让他们敢于接受教师,愿意和教师说心里话。
3.心理咨询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发挥心理咨询工作的独特作用,日益受到师生的欢迎。心理咨询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将直接影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向纵深方面发展。
4.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直接制约着学校可持续发展。因此让更多的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再培训,让他们有意识地参加此项工作,将会有效地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5.创建社会育人的良好氛围,切实增强社会育人功能。特别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塑造,是我们共同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