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就有密切的关联。学生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
一、 活——做一个“活泼泼”的读书人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的社会,而知识的获得与阅读是分不开的。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朱熹指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才能真正汲百家之长,才能提升学生整体的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长,潜能得到发掘,以渊博的知识去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但孟子也提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意思是说:“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于《武成》这书,就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孟子对于经典的文字保持这样的独立思考让我佩服之余,更多的是思考。
纵观目前教材,并非所有文字都精练,都得以使学生能挖掘其内在精神。我们应该让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作为课外资源,通过渗透对比阅读、或渗透互文阅读的理念,让孩子成为一个活泼泼的读书人。例如,在教学季羡林的《怀念母亲》一文时,我也深有体会。这是一篇情感很深重的课文,如果单纯把爱母亲与爱祖国的情感拿到课堂上讨论,孩子也仅是流于表面,泛泛而谈。无法引起更大的共鸣是其次,更让这一代有些自我膨胀的孩子觉得情感是做作与虚假的。因此,课前我就把季老的《赋得永久的悔》一文发给学生,让学生对课文的情感有了一定积淀。在课内,我摒弃了全文阅读的方式,让学生们把课文与课外的文章整合在一起,通过拓展阅读、对比阅读,充分了解作者对母亲和祖国有着同样的怀念、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反复诵读作者酣畅淋漓的表达与细腻的语言的同时,学生慢慢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把相关的阅读教材让孩子们提前阅读,学生联系课内外后,对于课内有些内容就会“无师自通”。这样顺利地把文章难点做作切入口,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又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学生不再是“死”学书本知识,而是成为了一个“活”的读书人,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
二、色——浸润文字,演绎着自己的社会角色
无论是哪门学科,都旨在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让学生掌握生存的本能,了解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为以后适应社会奠定基础,最终服务社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注重捕捉教育信息,通过大量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来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四组课文,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还要联系实际,深入思考,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懂得为了我们的美好明天,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如果我跟学生在教室里待着,一起看着书上那些没有生命的数字,即使学生读得声嘶力竭,也根本无法体会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针对这一现象,我重点进行了“水资源的调查”。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资料,学生对“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珍惜每一滴水”这句话的理解更为深刻。每一小组都编写了一份《爱护水资源》的手抄报,内容有漫画、小论文、自拍照片、图片、摘抄等。将节约用水的小窍门,治理水污染的相关知识展示出来,加深学生爱护水资源的决心,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社会道德意识。这样的阅读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语文基础知识,更是对语文知识的活学活用。学生从文字中,深深感受到自己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在这个社会形态中,每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角色。这个“角色”让学生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更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生——沐浴人文,悟得文本“生命”的理趣
重视“生命”,尊重个体,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新亮点。我一直想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生命的灵魂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生命体伟大的人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深邃思想和美好的情操。
设计《月光曲》这堂课时,我上网搜集了许多有关贝多芬的资料,不仅是自己阅读了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还把这本书的经典片段在学习课文之前就给孩子们阅读,力求做到正确地把握文本的内涵。在阅读《贝多芬传》中,我读到了他的两句话,“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我为什么要作曲?——在我内心的东西必须将它释放出来,这就是我作曲的原因。”第一句话对感受音乐的魅力起到了必要的补充。第二句话则对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在理解贝多芬为什么弹了一曲还要再弹一曲的时候,我引入了《伯牙绝弦》的故事。伯牙与钟子期两人身份地位相差如此悬殊,是什么让他们一见如故,甚至相见恨晚呢?那就是知音的力量!这样,让学生理解贝多芬对盲姑娘的感情不是一种同情,而是一种遇到知音的发自内心的喜悦。对于“生命”的理解并不于此止步,在课临近结束,我出示了这样的一段文字,“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这是刻在贝多芬墓碑上的一段文字。让学生结合自己在课外阅读中对贝多芬的了解,谈谈感受。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创作的力量源泉,生命的价值,生命的含义,贝多芬的故事种下了思考的种子在学生心灵深处慢慢萌芽。
四、香——言为心声,行云流水,笔尖留香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的事,从阅读中,我们可能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但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吐露自己的心情,显示自己的经验。”这就是所谓的厚积薄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的阅读,把应该读的烂熟于心。我对四年级学生要求“我学脂砚斋,给书做批注”,不但对每一篇课文让学生养成写批注的习惯,对自己买来的书,也边看边写下感受,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甚至更多。慢慢让学生养成读书就要思考的习惯,有动笔留香的习惯。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书读留影。到六年级,学生对书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在周记和作文中,常能看到孩子们从书中得到的各种启发。学生应佳芯在《书,我人生的香格里拉》一文中写道:“我不断学习,不断读书,泰戈尔的诗集让我领略到诗性色彩;朱自清的散文让我潸然泪下;丰子恺的杂文让我沉醉于文学;苏轼的宋词让我体会到人生的意境……有了书的相伴,我在追求人生目标的途中才不会孤独;有了书香的芬芳,我奋斗努力的时候才不会劳累。书,正促使我前进,让我迈向成功,让我考上哈佛……慢慢地,我发现书是那么神圣,原来书就是我心中那片美丽的香格里拉。”学生徐诗囡在《话智说勇,聊〈三国〉》一文中写道:“令人吃亏的有勇无谋,我也深有感触。我的成绩也算是在班上数一数二的了,所以好胜心经常迫使我争第一,可是很奇怪,我越想争却越争不到,这是为什么?现在,我才明白,一个不善于安排自己时间的人,一个不会瞻前顾后的人,光是有勇却无谋,成功又怎么会与你相依相随呢?学习需要智勇双全,做任何事,‘勇’‘谋’缺一不可。”
这一段段鲜活的文字,朴实的情感,胜于华丽的语言!朴实自有真杰作,华丽未必好文章。只要言为心声,笔尖才能留香。
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是可以改变许多人的人生轨迹的。在语文课上,我们感受着一个个的故事亦是如此。他们似烈火的一生,给无数后人苦难的人生以慰藉。品读老舍、季羡林、丰子恺……这些语言大师也是如此,他们如清茶、似清泉的一生,追寻着他们的文化境界,或许就是人生最高的境界。语文课后,让学生们萌生一种走进书本背后故事的渴望,这样或许超越了语言本身的魅力,更是升了一代人素质的基本保障。犹太人不论在以色列或世界其他地方,都有非凡的成就。并非他们有特别的脑袋瓜,是因为犹太人对阅读的高度重视,这是出伟人和才人的根本原因。只有书能给孩子们的心灵成长提供足够平台,能丰富孩子们的人生阅历。
一、 活——做一个“活泼泼”的读书人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的社会,而知识的获得与阅读是分不开的。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朱熹指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才能真正汲百家之长,才能提升学生整体的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长,潜能得到发掘,以渊博的知识去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但孟子也提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意思是说:“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于《武成》这书,就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孟子对于经典的文字保持这样的独立思考让我佩服之余,更多的是思考。
纵观目前教材,并非所有文字都精练,都得以使学生能挖掘其内在精神。我们应该让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作为课外资源,通过渗透对比阅读、或渗透互文阅读的理念,让孩子成为一个活泼泼的读书人。例如,在教学季羡林的《怀念母亲》一文时,我也深有体会。这是一篇情感很深重的课文,如果单纯把爱母亲与爱祖国的情感拿到课堂上讨论,孩子也仅是流于表面,泛泛而谈。无法引起更大的共鸣是其次,更让这一代有些自我膨胀的孩子觉得情感是做作与虚假的。因此,课前我就把季老的《赋得永久的悔》一文发给学生,让学生对课文的情感有了一定积淀。在课内,我摒弃了全文阅读的方式,让学生们把课文与课外的文章整合在一起,通过拓展阅读、对比阅读,充分了解作者对母亲和祖国有着同样的怀念、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反复诵读作者酣畅淋漓的表达与细腻的语言的同时,学生慢慢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把相关的阅读教材让孩子们提前阅读,学生联系课内外后,对于课内有些内容就会“无师自通”。这样顺利地把文章难点做作切入口,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又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学生不再是“死”学书本知识,而是成为了一个“活”的读书人,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
二、色——浸润文字,演绎着自己的社会角色
无论是哪门学科,都旨在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让学生掌握生存的本能,了解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为以后适应社会奠定基础,最终服务社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注重捕捉教育信息,通过大量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来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四组课文,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还要联系实际,深入思考,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懂得为了我们的美好明天,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如果我跟学生在教室里待着,一起看着书上那些没有生命的数字,即使学生读得声嘶力竭,也根本无法体会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针对这一现象,我重点进行了“水资源的调查”。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资料,学生对“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珍惜每一滴水”这句话的理解更为深刻。每一小组都编写了一份《爱护水资源》的手抄报,内容有漫画、小论文、自拍照片、图片、摘抄等。将节约用水的小窍门,治理水污染的相关知识展示出来,加深学生爱护水资源的决心,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社会道德意识。这样的阅读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语文基础知识,更是对语文知识的活学活用。学生从文字中,深深感受到自己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在这个社会形态中,每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角色。这个“角色”让学生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更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生——沐浴人文,悟得文本“生命”的理趣
重视“生命”,尊重个体,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新亮点。我一直想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生命的灵魂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生命体伟大的人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深邃思想和美好的情操。
设计《月光曲》这堂课时,我上网搜集了许多有关贝多芬的资料,不仅是自己阅读了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还把这本书的经典片段在学习课文之前就给孩子们阅读,力求做到正确地把握文本的内涵。在阅读《贝多芬传》中,我读到了他的两句话,“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我为什么要作曲?——在我内心的东西必须将它释放出来,这就是我作曲的原因。”第一句话对感受音乐的魅力起到了必要的补充。第二句话则对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在理解贝多芬为什么弹了一曲还要再弹一曲的时候,我引入了《伯牙绝弦》的故事。伯牙与钟子期两人身份地位相差如此悬殊,是什么让他们一见如故,甚至相见恨晚呢?那就是知音的力量!这样,让学生理解贝多芬对盲姑娘的感情不是一种同情,而是一种遇到知音的发自内心的喜悦。对于“生命”的理解并不于此止步,在课临近结束,我出示了这样的一段文字,“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这是刻在贝多芬墓碑上的一段文字。让学生结合自己在课外阅读中对贝多芬的了解,谈谈感受。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创作的力量源泉,生命的价值,生命的含义,贝多芬的故事种下了思考的种子在学生心灵深处慢慢萌芽。
四、香——言为心声,行云流水,笔尖留香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的事,从阅读中,我们可能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但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吐露自己的心情,显示自己的经验。”这就是所谓的厚积薄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的阅读,把应该读的烂熟于心。我对四年级学生要求“我学脂砚斋,给书做批注”,不但对每一篇课文让学生养成写批注的习惯,对自己买来的书,也边看边写下感受,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甚至更多。慢慢让学生养成读书就要思考的习惯,有动笔留香的习惯。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书读留影。到六年级,学生对书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在周记和作文中,常能看到孩子们从书中得到的各种启发。学生应佳芯在《书,我人生的香格里拉》一文中写道:“我不断学习,不断读书,泰戈尔的诗集让我领略到诗性色彩;朱自清的散文让我潸然泪下;丰子恺的杂文让我沉醉于文学;苏轼的宋词让我体会到人生的意境……有了书的相伴,我在追求人生目标的途中才不会孤独;有了书香的芬芳,我奋斗努力的时候才不会劳累。书,正促使我前进,让我迈向成功,让我考上哈佛……慢慢地,我发现书是那么神圣,原来书就是我心中那片美丽的香格里拉。”学生徐诗囡在《话智说勇,聊〈三国〉》一文中写道:“令人吃亏的有勇无谋,我也深有感触。我的成绩也算是在班上数一数二的了,所以好胜心经常迫使我争第一,可是很奇怪,我越想争却越争不到,这是为什么?现在,我才明白,一个不善于安排自己时间的人,一个不会瞻前顾后的人,光是有勇却无谋,成功又怎么会与你相依相随呢?学习需要智勇双全,做任何事,‘勇’‘谋’缺一不可。”
这一段段鲜活的文字,朴实的情感,胜于华丽的语言!朴实自有真杰作,华丽未必好文章。只要言为心声,笔尖才能留香。
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是可以改变许多人的人生轨迹的。在语文课上,我们感受着一个个的故事亦是如此。他们似烈火的一生,给无数后人苦难的人生以慰藉。品读老舍、季羡林、丰子恺……这些语言大师也是如此,他们如清茶、似清泉的一生,追寻着他们的文化境界,或许就是人生最高的境界。语文课后,让学生们萌生一种走进书本背后故事的渴望,这样或许超越了语言本身的魅力,更是升了一代人素质的基本保障。犹太人不论在以色列或世界其他地方,都有非凡的成就。并非他们有特别的脑袋瓜,是因为犹太人对阅读的高度重视,这是出伟人和才人的根本原因。只有书能给孩子们的心灵成长提供足够平台,能丰富孩子们的人生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