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问题,提升思维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y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目标在原有“两能”基础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来自学生的发现和提出。如何设计合理、开放的问题引发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强化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在质疑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现以“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为例作阐述。
  关键词: 问题 思维 教学设计
  一、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1:经历发现并感悟二元一次方程的过程——明确研究对象。
  问题1: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网格纸上画一个周长为20的长方形。
  追问1:画好图形后相互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追问2:你所画的长方形的长、宽分别为多少?
  追问3:只要满足什么条件就可画出周长为20的长方形?
  追问4:由刚才操作得到的结论能否用一个数学式子给它表达出来呢?
  师生活动:学生画长方形,再相互交流,教师让学生感受到该长方形的长、宽可以不同,而相同之处长与宽的和是10,并进一步引导学生用数学式子(x y=10)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画周长为20的长方形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发现画出的长方形是不唯一的,即长、宽不定,周长确定(长与宽的和是一定的),引导学生把这种发现数学模型化,加深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本质的体验。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环节2:参与定义二元一次方程的活动——形成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问题2:式子x y=10是我们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吗?你能给它命名吗?
  追问1:你能试着给二元一次方程下定义吗?
  追问2:翻开书本,请同学们把这个概念圈起来,想一想,你觉得和我们自己归纳出来的概念有什么区别吗?
  追问3:能举例说明吗?
  师生活动:学生借助已有知识一元一次方程的经验进行类比学习,并分组交流,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关注学生能否理解概念
  设计意图:为加深学生对“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内涵的理解,我采取的是阅读书本中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项的次数”的思考,进而完善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通过学生自己举例子的活动,把“项的次数”形象化。
  问题3: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二元一次方程?
  (1)x 3y (2)x-3y =1 (3)2x-xy=1 (4)2x= -1
  (5)m-3n=0 (6)5x 3=10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说判断依据。
  设计意图:概念的辨析,深化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
  环节3:参与定义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活动——形成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概念。
  问题4: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你能归纳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吗?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完善概念。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刻体会二元一次解的本质——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问题5:对于方程2x 3y=10,你能求出它的解吗?
  追问1:你能试着写几个吗?
  追问2:这些解你们是如何算出来的?
  师生活动:学生自主探索,可得方程2x 3y=10有无数组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取值,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体会方程解的不唯一性,从而让学生产生后继学习的欲望;二是让学生感受如何得到一个正确的解:只要取定一个未知数的值,可代入方程算出另一个未知数的解。
  环节4:参与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活动——形成二元一次方程组及解的概念。
  问题6:周长为20的长方形的画法有很多种,能否让画出的长方形唯一确定?
  追问:你能增加条件使其唯一确定吗?
  师生活动:学生先思考,再分组合作,小组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引导,从而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由两个一次方程组成,并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叫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意图:教师设计合理、开入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
  教师备用:
  x y=10x=8 x y=10y=4x x y=10y-x=3……
  问题7:你怎么肯定,你增加的一个条件就一定使长方形唯一确定呢?
  师生活动:学生结合表格获得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问题8:判断下列方程组是否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1)x-3y=4x 2=2 (2)y=2x-10y 2x=2 (3)y x=1x-y=3 (4)x=2x y=3
  问题9:
  (1)方程组x y=6x-3y=-2的解是:
  (A)x=5y=-1 (B)x=2y=4 (C)x=5y=-1 (D)x=4y=2
  (2)写一个解是x=4y=-2的二元一次程组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依据。
  设计意图:深化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及解概念的理解。
  环节5:参与尝试“应用”的活动——列二元一次方程。
  《孙子算经》下卷第31题“鸡兔同笼”:“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对于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可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其次使学生了解后继学习方向——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环节6:参与回顾与总结的活动——进行合作反思与深化提高。
  教师与学生一起结合以下问题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1)本节课研究了哪些内容?
  (2)本节课我们是如何学习新知识的?你觉得本节课后,我们将学习什么知识?
  师生活动:学生回顾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围绕以上问题进行小结,最后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前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节知识,深刻领悟类比思想,建模思想,后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问题来自发现和提出,了解后继学习方向。
  二、课后思考
  1.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来自学生的发现和提出,然而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往往都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发现不了问题,也提不出问题。本节课若以引言的“篮球联赛”情境引入,则学生自然而然列出二元一次方程,问题的数学模型是现成的,这样缺少了问题发现、问题提出,缺少了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本质的深刻体验。学生通过画周长为20cm的长方形,相互交流后自主发现长方形的形状不唯一,而相同之处是长与宽的和不变,都是10,引导学生将这种发现数学模型化(x y=10),深刻感悟二元一次方程的本质。教师在课堂上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互动,注意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2.营造浓厚氛围,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的进步。”在二元一次方程组概念的数学活动中,周长是20长方形画法有很多种,学生自己提出“能否让画出的长方形唯确定”的问题,有了教师“你能增加条件使其唯一确吗?”的追问,学生思考,分组合作,教师引导从而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宽容的态度,提得有深度、有深意的,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让他们分享成功的喜悦,提的简单、偏激的,应肯定其大胆行为,并就其提问的闪光点给予赞赏。教师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创设,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在质疑过程中不断升华和发展,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和创造性。
  3.恰切设问和追问,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高效课堂离不开教师的设问和追问,合理设问能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时而巧妙地追问才能指向学生的思维,从而揭示问题的本质。有了“式子x y=0是我们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吗?你能给它命名吗?”的设问,“你能试着给二元一次方程下定义吗”的追问,学生才会借助一元一次方程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类比学习;有了“你怎么肯定,你所增加的一个条件就一定使长方形唯一确定吗?”的设问,学生真正理解了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如《公式法》教学设计,我认为求根公式来源于配方法。
  先让学生用配方法解二元一次方程:3x 6x-2=0
  3x 6x=2
  x 2x=2
  x 2x=
  x 2x 1= 1
  (x 1) = 1
  x 1=±
  x=-1±
  教师追问1:若将常数项-2变为-3呢?变为-4呢?
  学生求出其解分别x=-1±
  x 1=±
  追问2:若将常数项-2变为-5,你能立即求其解吗?
  学生发现规律,将4变成5,得出x=-1± .
  追问3:你是否很想寻求一个公式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体现了公式法引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师合理设问题,课堂上及时追问,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激发兴趣能起到促进作用。
  4.合理思考问题,感悟数学思想。
  日本著名的教育家米山国藏指出:“作为知识的数出校门不到两年可能就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是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方法等,这些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使人们终身受益。”如何理解它的概念,因此本节课采用类比的学习,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学习的一般思路,类比着下定义,然后与教材中的完整定义相互比较,发现不同点,做出从一元到二元的转化,提高对二元问题的认识。环节5出自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体验对于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二元一次方程组)。整节课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和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潘云芳.许芬英.强化问题意识 积累解题经验.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4(6):24-28.
  [3]庞彦福.着力问题意识 促进思维发展.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4(3):27-29.
其他文献
摘 要: 要改变思想政治课枯燥无味的现状,必须进行课堂改革。无论是教师本身还是政治课堂,都要与时俱进。同时应注重实践,学以致用,拓展学生生活空间,发挥每位学生的特长,在活动中增进与学生的情感,真正做到情智交融。  关键词: 高中政治 课堂教学 新课改 情智交融 高效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如何从多角度多类型进行政治课教学,改变思想政治课枯燥无味的现状,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我们对
摘 要: 课堂教学是师生间平等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发言做出恰到好处的评价是教师的职责,是创设和谐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作者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视角出发,提出课堂评价语言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优化评价语言的策略。  关键词: 优化策略 评价语言 和谐课堂  一、关于评价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评价是教师常用的调控教学过程的一种手段,具有检查、诊断
摘 要: 生态课堂教学作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坚持以生为本,将“一切为了学生”放在突出位置.让教师和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深入探讨,让教法与学法在持续、稳妥中实施,让教与学在互动、科学中提升,是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有效课堂的深刻内涵和根义.作者就生态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从如何结合教学要素特性出发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高中数学 生态课堂 教学活动  让教师和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深入探讨,让教法
摘 要: 本文以主要国家现代长篇小说中译本数量的统计表为语料库基础,对比分析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这一时期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这一时期中日与中俄(苏)“现代长篇小说”中译本数量的变化,包括变化历史背景、原因、反应的文化和文学交流情况等。  关键词: 中日 中俄(苏) 中译本 现代长篇小说  上表为从1921年到2005年我国对美、英、俄(苏)、法国和日本等五个主要输出国家的现代长篇小说的译著
摘 要: 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艺术是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鼓励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创新理念 精彩课堂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的工具学科,不能单纯地依赖小学生的模仿与记忆,而应该通过创设高效情境,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让学生在和
摘 要: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向手机终端延伸及4G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手机网络快速形成,改变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手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大学生作为手机普及率高、手机网络使用频繁的重要群体,其价值观、行为深受手机网络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和分析大学生手机网络环境现状,不断改善大学生手机网络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学教育 手机网络环境 现状分析 对策研究  伴随互联网向手机终端延伸
摘 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怎样教语法已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课标指出以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共同构成英语课程总目标,其中语言知识就包含语法。本文提出了语法教学要早渗透,重积累;多运用,重迁移;勤归纳,善演绎;重反馈,讲延伸。  关键词: 小学英语语法 渗透 积累运用 迁移归纳 反馈延伸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
摘 要: 创新是一切艺术形式的生命。胶州秧歌的创新是它被更多群众接受,走向现代化舞台的必经之路。文章通过对胶州秧歌的艺术特征与当代舞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胶州秧歌与当代舞融合的可能性,对胶州秧歌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胶州秧歌 创新 当代 舞融合  引言  胶州秧歌是我国北方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舞蹈形式,俗称“地秧歌”“三道弯”“扭断腰”,随着社会的发展,胶州秧歌的传承与创新成了人们日益
摘 要: 学困生的转化是教师最感烦心也最困扰的问题。作者根据自己的英语教学实际,结合心理教育阐述对学困生转化的看法。  关键词: 英语教学 学困生 转化工作  学困生的转化是教师最感烦心也最困扰的问题,我深有体会。老师往往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总是抓了这头,丢了那头,学困生学了后面的知识,忘了前面的内容。我自己认为有必要对其进行原因分析,寻找比较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走出英语学习“困境”,真正体现教学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审美教育,其人文教育功能和内蕴丰厚的艺术魅力是学生精神生活、情感培养和智力发展的动力。新《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新《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