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有鲜明象征主义色彩的《老人与海》,以其文本意蕴的隐含、丰富、含蓄、模糊具備经久不衰的魅力。教授这篇课文,教师和学生对文本意蕴认识的不同,决定了文本个性化阅读的多样性。作为小说,理解人物桑迪亚哥形象应是教授此文的重点,通过教师有效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引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搭建学生持续深入发掘原著丰厚意蕴的平台,才是衡量这篇课文教学是否高质高效的发端。
【关键词】老人形象;文本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经典文本的经典之处在于内涵的丰富性。真正优秀的文本意义总是多重的,有的甚至是开掘不尽的。正因为读者有可能对文本做出更为深刻、更为丰富、更为个性化的阐释,经典作品才具备了经久不衰的魅力。
《老人与海》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课文节选的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虽临近小说结尾,但却是小说情节的高潮,约占全书篇幅的六分之一。书中描写了老人与鲨鱼搏斗的五个回合:用鱼叉杀死一条灰鲭鲨,鱼叉被带走,大马林鱼被吃掉四十磅;用刀子杀死两条星鲨,大马林鱼被吃掉四分之一;用刀子杀死一条犁头鲨,刀子折断;用短棍击退两条星鲨,大马林鱼半个身子都被咬烂了;用短棍劈打成群结队的鲨鱼,短棍丢掉又用舵把,大马林鱼再也没什么可吃的了,只剩下残骸……五个回合的搏斗后,这条大马林鱼只剩一副骨架,老人一无所有,“他知道他终于给打败了,而且一点补救的办法也没有”。
《老人与海》作为海明威的名作,以其鲜明的象征主义色彩著称,文本意蕴隐含、丰富性、含蓄、模糊,不同的读者会产生不同的意蕴理解,即使同一读者,每次接触文本也可能会产生新的感触,领悟出新的意义。教材只是原著重要篇章的节选,如何通过一两节的授课,引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并搭建学生持续深入发掘原著丰厚意蕴的平台,这才是衡量本文教学是否高质高效的发端。
教师要搭建学生深入阅读的平台,取决于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取决于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取决于教师思考“教什么”才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发展。有了这样的课前思考,教师才有可能运用具体的教学方法(“怎么教”)实现操作层面的“合理性”和“合适性”。
本文是小说,体会桑迪亚哥的人物形象是理解文章意蕴的重要突破口。作为小说,很多老师教授这篇课文时,更看重对情节的处理,从情节中分析人物形象是正确的,但是只有形容词类修饰语对人物形象的笼统模糊概括,可能会忽略引导学生品味和琢磨作者体现人物性格的具体手法,对人物理解浮于表面。小说中,桑迪亚哥光辉的形象源于他对抗自然的勇气(瑞典诺贝尔授奖委员会评价:勇气是海明威的中心主题),具体外化为人物描写的“海明威式运用”,即“电报式风格”,对抗鲨鱼时干净的动作描写,忠实记录人物心理活动的大量内心独白,让我们感受到主人公的无助、孤独,同时伴有内心自豪(他赞美大马林鱼)、坚毅的复杂情绪,才能去真实体会老人坚强的理性的价值,体会用思想支配行动的可贵。
教师在教授时,仅仅用坚强、勇气等词不足以涵盖桑迪亚哥代表的硬汉形象,这篇小说要侧重讲解人物克服恐惧的勇气和崇敬对手的品质来突出“硬汉”内涵。
桑迪亚哥并非惯性地什么都不怕,一点儿担忧没有,相反,在他与鲨鱼搏斗的空隙中他想到的恰好是自己的弱点以及极为不肯定的话语。“我能够撑下去就太好了”“也许我可以捉住它”,其中的副词我们可以看出桑迪亚哥内心的信念是动摇过的。“我多希望我不必跟鲨鱼斗”,桑迪亚哥也想早点儿结束这场必输的战役。当然,这些描写在课文中你还可以找到更多,比如看到灯光时候的渴望到岸,比如对自己能够用木棒打死鲨鱼的怀疑等。包括文中,“老头儿现在简直喘不过气来,同时他觉得嘴里有一股奇怪的味道。这种味道带铜腥气,他一时间害怕起来。他担心了一会儿。不过那种味道并不多。”我们可以看出他快吐血了,他在担忧死亡,他有对死的恐惧。但勇者的伟大就在于他能够给人看到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控制自己的恐惧进而改变现状。如果桑迪亚哥天生就是神人,没有一点儿害怕没有一丁点儿弱点,那么他搏斗就没有任何惊险可言,和常人就没有任何共鸣点。正是桑迪亚哥的担忧、动摇,渴望结束战斗的矛盾点衬托出了他的勇敢和顽强。
而对鲭鲨,大量的褒义词——漂亮、崇高、能干、强壮、聪明的运用,让读者感觉到桑迪亚哥是敬重对手的,但也有例外,比如对于星鲨和铲鼻鲨桑迪亚哥极为痛恨,因为他们吃腐烂的食物,会趁海龟在水面上睡觉时就把他们的腿和前肢咬掉,它们饥饿的时候会咬住在水里游泳的人,即使人身上没有鱼血的气味或者鱼的黏液。桑迪亚哥的硬汉形象中包括敬重对手,光明磊落,公平对抗,不耍阴谋,这是一种力的碰撞的美。
要让学生理解人物,梳理情节时,教师的引导极为重要,本文比较长,在组织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需要有深入地对文本解读的备课过程。作为读者,教师首先要保留自己最初阅读的体验,走进文本;作为教者,教师要重点考虑文本的教学价值,把分析桑迪亚哥形象作为教学最需达成的目标;学生对本文可能不熟悉,教师要以学生的视角来阅读,课前适当布置阅读文本的要求或者课前补充文本前面的内容,使学生不至于形成理解的断档。教师凭借作为读者与文本对话的基础,再把文本当作教材进行回视,从组织课堂教学的角度研读文本,对文本作“地毯式”的细究与深读,从学生的实际思维能力出发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才可能高质量完成对文本的理解。这个过程中,可以参考教材“单元提示”和“课后思考题”来思考、解读,实现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这才为学生课后继续阅读,深入挖掘文本丰厚意蕴提供了可能。
(编辑:蔡书红)
【关键词】老人形象;文本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经典文本的经典之处在于内涵的丰富性。真正优秀的文本意义总是多重的,有的甚至是开掘不尽的。正因为读者有可能对文本做出更为深刻、更为丰富、更为个性化的阐释,经典作品才具备了经久不衰的魅力。
《老人与海》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课文节选的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虽临近小说结尾,但却是小说情节的高潮,约占全书篇幅的六分之一。书中描写了老人与鲨鱼搏斗的五个回合:用鱼叉杀死一条灰鲭鲨,鱼叉被带走,大马林鱼被吃掉四十磅;用刀子杀死两条星鲨,大马林鱼被吃掉四分之一;用刀子杀死一条犁头鲨,刀子折断;用短棍击退两条星鲨,大马林鱼半个身子都被咬烂了;用短棍劈打成群结队的鲨鱼,短棍丢掉又用舵把,大马林鱼再也没什么可吃的了,只剩下残骸……五个回合的搏斗后,这条大马林鱼只剩一副骨架,老人一无所有,“他知道他终于给打败了,而且一点补救的办法也没有”。
《老人与海》作为海明威的名作,以其鲜明的象征主义色彩著称,文本意蕴隐含、丰富性、含蓄、模糊,不同的读者会产生不同的意蕴理解,即使同一读者,每次接触文本也可能会产生新的感触,领悟出新的意义。教材只是原著重要篇章的节选,如何通过一两节的授课,引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并搭建学生持续深入发掘原著丰厚意蕴的平台,这才是衡量本文教学是否高质高效的发端。
教师要搭建学生深入阅读的平台,取决于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取决于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取决于教师思考“教什么”才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发展。有了这样的课前思考,教师才有可能运用具体的教学方法(“怎么教”)实现操作层面的“合理性”和“合适性”。
本文是小说,体会桑迪亚哥的人物形象是理解文章意蕴的重要突破口。作为小说,很多老师教授这篇课文时,更看重对情节的处理,从情节中分析人物形象是正确的,但是只有形容词类修饰语对人物形象的笼统模糊概括,可能会忽略引导学生品味和琢磨作者体现人物性格的具体手法,对人物理解浮于表面。小说中,桑迪亚哥光辉的形象源于他对抗自然的勇气(瑞典诺贝尔授奖委员会评价:勇气是海明威的中心主题),具体外化为人物描写的“海明威式运用”,即“电报式风格”,对抗鲨鱼时干净的动作描写,忠实记录人物心理活动的大量内心独白,让我们感受到主人公的无助、孤独,同时伴有内心自豪(他赞美大马林鱼)、坚毅的复杂情绪,才能去真实体会老人坚强的理性的价值,体会用思想支配行动的可贵。
教师在教授时,仅仅用坚强、勇气等词不足以涵盖桑迪亚哥代表的硬汉形象,这篇小说要侧重讲解人物克服恐惧的勇气和崇敬对手的品质来突出“硬汉”内涵。
桑迪亚哥并非惯性地什么都不怕,一点儿担忧没有,相反,在他与鲨鱼搏斗的空隙中他想到的恰好是自己的弱点以及极为不肯定的话语。“我能够撑下去就太好了”“也许我可以捉住它”,其中的副词我们可以看出桑迪亚哥内心的信念是动摇过的。“我多希望我不必跟鲨鱼斗”,桑迪亚哥也想早点儿结束这场必输的战役。当然,这些描写在课文中你还可以找到更多,比如看到灯光时候的渴望到岸,比如对自己能够用木棒打死鲨鱼的怀疑等。包括文中,“老头儿现在简直喘不过气来,同时他觉得嘴里有一股奇怪的味道。这种味道带铜腥气,他一时间害怕起来。他担心了一会儿。不过那种味道并不多。”我们可以看出他快吐血了,他在担忧死亡,他有对死的恐惧。但勇者的伟大就在于他能够给人看到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控制自己的恐惧进而改变现状。如果桑迪亚哥天生就是神人,没有一点儿害怕没有一丁点儿弱点,那么他搏斗就没有任何惊险可言,和常人就没有任何共鸣点。正是桑迪亚哥的担忧、动摇,渴望结束战斗的矛盾点衬托出了他的勇敢和顽强。
而对鲭鲨,大量的褒义词——漂亮、崇高、能干、强壮、聪明的运用,让读者感觉到桑迪亚哥是敬重对手的,但也有例外,比如对于星鲨和铲鼻鲨桑迪亚哥极为痛恨,因为他们吃腐烂的食物,会趁海龟在水面上睡觉时就把他们的腿和前肢咬掉,它们饥饿的时候会咬住在水里游泳的人,即使人身上没有鱼血的气味或者鱼的黏液。桑迪亚哥的硬汉形象中包括敬重对手,光明磊落,公平对抗,不耍阴谋,这是一种力的碰撞的美。
要让学生理解人物,梳理情节时,教师的引导极为重要,本文比较长,在组织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需要有深入地对文本解读的备课过程。作为读者,教师首先要保留自己最初阅读的体验,走进文本;作为教者,教师要重点考虑文本的教学价值,把分析桑迪亚哥形象作为教学最需达成的目标;学生对本文可能不熟悉,教师要以学生的视角来阅读,课前适当布置阅读文本的要求或者课前补充文本前面的内容,使学生不至于形成理解的断档。教师凭借作为读者与文本对话的基础,再把文本当作教材进行回视,从组织课堂教学的角度研读文本,对文本作“地毯式”的细究与深读,从学生的实际思维能力出发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才可能高质量完成对文本的理解。这个过程中,可以参考教材“单元提示”和“课后思考题”来思考、解读,实现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这才为学生课后继续阅读,深入挖掘文本丰厚意蕴提供了可能。
(编辑:蔡书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