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一个固定模式的接班人,而是希望明天能看到一个个崭新的、有鲜明个性的孩子。然而在现行的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都希望孩子能按部就班地依照他们的指令做自己“心甘情愿”的事情,孩子们或反抗,或温顺,都或多或少地受教师的调度,支配着自己的行为乃至表情。教师更多的关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许多时候都忽略了孩子的内心、孩子纯真的表现,这样无疑会扼杀他们的个性。其实,毫无修饰的孩子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可爱诱人。教师要把率真还给孩子,真正落实教育对个性的全面发展作用。
1 案例
晨间,快乐的孩子从教师手中接过已玩过许多次的雪花片,依旧乐此不疲,欣然重复着游戏。早已习惯了这种场合的教师面无表情,机械地吆喝着,维持着活动的秩序,要求颇多:一不许发出声音,二不许走动,三不许掉下雪花片。然而,有孩子将积木放在地上,趴着实施“工程”,虽然搭建的造型有模有样,但由于无视号令,被教师的一声训斥惊得匆忙收拾好雪花片,无奈地坐在椅子上循规蹈矩地操作。又有孩子开始不稳当,拿着手中的杰作到处炫耀,得到众多小伙伴的羡慕,似乎还饶有兴致地做起现场指导。教师一句“别让我再发现你在走动”,喧哗的活动室刹那间一片肃静,教师达到所要的结果。
由于临时有事,教师将监督工作暂时移交给保育老师,回来时活动室里什么样的都有,横七竖八趴着搭雪花片的,活蹦乱跳跑着搭雪花片的,交头接耳笑着搭雪花片的,琳琅满目的造型结构摆了一地。然而孩子们的欢乐随着教师的出现霎时停顿。
“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吧。”孩子们创造的细胞、快乐的色彩顿时又复活了,虽然活动室感觉“乱”,似乎到处充满意外,但教师看到的是孩子们变化多端的表情、自由灵动的举止,再看看那些雪花片似乎也成为欢快的音符,跳跃出动听的旋律,一切那么祥和。扪心自问:教师应该带给孩子的究竟是什么?又是什么使教师具有那样呆板的做法?
2 原因
2.1 衷诉缘由教师虽然清楚要注重一天中的各项活动,哪怕是孩子洗手,可活动中有很多因素影响着教师的行为,心理的、生理的、环境的、舆论的,等等,不可避免。
1)主观原因。①思想的限制与无奈。追踪教师成长轨迹,总想着避免发生意外,让孩子安分守己地静态游戏,不仅可以完全控制孩子的行动,而且也可以避免由于意外而带给教师的种种精神压力与外界的舆论。或许基于这种狭隘的想法,教师往往采取明哲保身的做法,没有生机的游戏成为诸多教师保护自我的首选。②自觉与自省意识的匮乏。上好公开课,比好各项技能竞赛为衡量教师的能力,根本无暇顾及细节的活动安排与措施,没有真正意识到全面发展幼儿等同于提高教师自我能力,只是一味地注重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以赢取同行或领导的赞许,无视妥善组织其他辅助活动的必要性。③角色意识的单一性。虽然教师把自己定位于教育活动中幼儿的合作者、帮助者、引导者,但对教育纲要中提到的教师的定位理解有失偏颇,以至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活动并不能引起教师的重视,成为幼儿的伙伴往往是教师心血来潮。
2)客观原因。①观念的偏激与局限。这表现为:教育教学活动是幼儿园课程的首选,而其他的活动,如晨间游戏、课间游戏、户外游戏等都是可有可无的,并不能成为幼儿园教学的重心。在教师心里也普遍存在此类活动微不足道的错误认识。②评价体系的不全面。幼儿教育过于重视对教育活动的安排与组织,评价一个教师是否优秀过多着眼于教学活动的好坏,对平常孩子在园活动缺乏重视。教师衡量自己的标准也受到影响,组织活动的中心也随之取舍。③无区分的材料投放。各个年龄阶段所投放的玩具材料整齐划一,没有明显的年龄差异区别,导致教师随意拿几块积木打发孩子早上的活动,没有考虑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设计活动,也无从选择适合孩子特点的玩具材料。④宣传与实际的偏差。虽然有教育专家多次提到加强组织一日活动,但从根本上从未真正引起教师的重视,即使偶然一时性起,也还不能形成气候。
2.2 策略感应改变现状的不和谐,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真正地认识全面发展的理念,才是教师重新树立正确思想的关键。
1)从主观上帮助策略。①自我调节与心理治疗相结合。了解自身,正视现实,摆脱焦虑,改变错误的认识和偏颇的观念,淡泊隐性的心理阻碍(如害怕孩子在动态游戏中发生意外),努力提高自己的组织水平和能力。当遇到困惑时会主动寻求帮助,设法让自己平静,消除顾虑,从而更好地参与到日常的各项活动中。②形成正确的专业发展需要。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形成良好的自我发展的需要与意识,促进自己自觉实现全方面的专业技能;及时思考和不断积累自身的教育思想,调节和监控自己的专业行为,逐渐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观。③强化教师角色意识,拓宽教师角色定位。淡化太多的“额外”评价,把更多的焦点集中在孩子身上,如何让孩子能够在各个活动中全面发展才是真正需要思索的;真真切切地与孩子融为一体,而不是表面地做到形神一致。
2)从客观上帮助策略。①积极引导,普及推广。改善狭隘的教学观念,制定出有目的、有计划的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活动方案。教师间互相传授活动心得,发挥教师聪明才智,创新活动内容,真正有效地整合孩子在园内的各项活动。②拓宽评价的要素。普及评价体系的多面性,提高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改变传统的观念;着眼教师的综合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师各项活动的组织技能,避免教师“择课”的倾向;让教师对任何活动有一视同仁的价值取向。③适宜的购置,有效的开展。活动材料的购置,要适时考虑幼儿的年龄差异和心理、生理特点,根据差异分配活动材料,有效保障教师开展适宜本班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的材料。④加强理念,正确内化。“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引导到实践运用中,让感知分散型活动在整个一日活动中成为常态;总结理解并内化活动策略的安排,加强自我实践,踏实组织好园内任何一项看似简单的活动。
3 展望
孩子如同一本书,一本绚烂多彩的书,当教师细细品味时,能读出孩子的需求与渴望;当教师以有色表情粗糙地品读时,会看到或许又是呆板共性的个体。教师必须具备比父母更为付出的精神,因为孩子的一生从这里起步。从点滴开始,把率真还给孩子,把握好孩子在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过程,明天就能看到一个个崭新的、各具特色的孩子。
1 案例
晨间,快乐的孩子从教师手中接过已玩过许多次的雪花片,依旧乐此不疲,欣然重复着游戏。早已习惯了这种场合的教师面无表情,机械地吆喝着,维持着活动的秩序,要求颇多:一不许发出声音,二不许走动,三不许掉下雪花片。然而,有孩子将积木放在地上,趴着实施“工程”,虽然搭建的造型有模有样,但由于无视号令,被教师的一声训斥惊得匆忙收拾好雪花片,无奈地坐在椅子上循规蹈矩地操作。又有孩子开始不稳当,拿着手中的杰作到处炫耀,得到众多小伙伴的羡慕,似乎还饶有兴致地做起现场指导。教师一句“别让我再发现你在走动”,喧哗的活动室刹那间一片肃静,教师达到所要的结果。
由于临时有事,教师将监督工作暂时移交给保育老师,回来时活动室里什么样的都有,横七竖八趴着搭雪花片的,活蹦乱跳跑着搭雪花片的,交头接耳笑着搭雪花片的,琳琅满目的造型结构摆了一地。然而孩子们的欢乐随着教师的出现霎时停顿。
“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吧。”孩子们创造的细胞、快乐的色彩顿时又复活了,虽然活动室感觉“乱”,似乎到处充满意外,但教师看到的是孩子们变化多端的表情、自由灵动的举止,再看看那些雪花片似乎也成为欢快的音符,跳跃出动听的旋律,一切那么祥和。扪心自问:教师应该带给孩子的究竟是什么?又是什么使教师具有那样呆板的做法?
2 原因
2.1 衷诉缘由教师虽然清楚要注重一天中的各项活动,哪怕是孩子洗手,可活动中有很多因素影响着教师的行为,心理的、生理的、环境的、舆论的,等等,不可避免。
1)主观原因。①思想的限制与无奈。追踪教师成长轨迹,总想着避免发生意外,让孩子安分守己地静态游戏,不仅可以完全控制孩子的行动,而且也可以避免由于意外而带给教师的种种精神压力与外界的舆论。或许基于这种狭隘的想法,教师往往采取明哲保身的做法,没有生机的游戏成为诸多教师保护自我的首选。②自觉与自省意识的匮乏。上好公开课,比好各项技能竞赛为衡量教师的能力,根本无暇顾及细节的活动安排与措施,没有真正意识到全面发展幼儿等同于提高教师自我能力,只是一味地注重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以赢取同行或领导的赞许,无视妥善组织其他辅助活动的必要性。③角色意识的单一性。虽然教师把自己定位于教育活动中幼儿的合作者、帮助者、引导者,但对教育纲要中提到的教师的定位理解有失偏颇,以至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活动并不能引起教师的重视,成为幼儿的伙伴往往是教师心血来潮。
2)客观原因。①观念的偏激与局限。这表现为:教育教学活动是幼儿园课程的首选,而其他的活动,如晨间游戏、课间游戏、户外游戏等都是可有可无的,并不能成为幼儿园教学的重心。在教师心里也普遍存在此类活动微不足道的错误认识。②评价体系的不全面。幼儿教育过于重视对教育活动的安排与组织,评价一个教师是否优秀过多着眼于教学活动的好坏,对平常孩子在园活动缺乏重视。教师衡量自己的标准也受到影响,组织活动的中心也随之取舍。③无区分的材料投放。各个年龄阶段所投放的玩具材料整齐划一,没有明显的年龄差异区别,导致教师随意拿几块积木打发孩子早上的活动,没有考虑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设计活动,也无从选择适合孩子特点的玩具材料。④宣传与实际的偏差。虽然有教育专家多次提到加强组织一日活动,但从根本上从未真正引起教师的重视,即使偶然一时性起,也还不能形成气候。
2.2 策略感应改变现状的不和谐,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真正地认识全面发展的理念,才是教师重新树立正确思想的关键。
1)从主观上帮助策略。①自我调节与心理治疗相结合。了解自身,正视现实,摆脱焦虑,改变错误的认识和偏颇的观念,淡泊隐性的心理阻碍(如害怕孩子在动态游戏中发生意外),努力提高自己的组织水平和能力。当遇到困惑时会主动寻求帮助,设法让自己平静,消除顾虑,从而更好地参与到日常的各项活动中。②形成正确的专业发展需要。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形成良好的自我发展的需要与意识,促进自己自觉实现全方面的专业技能;及时思考和不断积累自身的教育思想,调节和监控自己的专业行为,逐渐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观。③强化教师角色意识,拓宽教师角色定位。淡化太多的“额外”评价,把更多的焦点集中在孩子身上,如何让孩子能够在各个活动中全面发展才是真正需要思索的;真真切切地与孩子融为一体,而不是表面地做到形神一致。
2)从客观上帮助策略。①积极引导,普及推广。改善狭隘的教学观念,制定出有目的、有计划的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活动方案。教师间互相传授活动心得,发挥教师聪明才智,创新活动内容,真正有效地整合孩子在园内的各项活动。②拓宽评价的要素。普及评价体系的多面性,提高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改变传统的观念;着眼教师的综合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师各项活动的组织技能,避免教师“择课”的倾向;让教师对任何活动有一视同仁的价值取向。③适宜的购置,有效的开展。活动材料的购置,要适时考虑幼儿的年龄差异和心理、生理特点,根据差异分配活动材料,有效保障教师开展适宜本班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的材料。④加强理念,正确内化。“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引导到实践运用中,让感知分散型活动在整个一日活动中成为常态;总结理解并内化活动策略的安排,加强自我实践,踏实组织好园内任何一项看似简单的活动。
3 展望
孩子如同一本书,一本绚烂多彩的书,当教师细细品味时,能读出孩子的需求与渴望;当教师以有色表情粗糙地品读时,会看到或许又是呆板共性的个体。教师必须具备比父母更为付出的精神,因为孩子的一生从这里起步。从点滴开始,把率真还给孩子,把握好孩子在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过程,明天就能看到一个个崭新的、各具特色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