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材料作文是根据既定材料,对材料进行分析、提炼,从而得出一定的看法和观点的一种作文形式。根据各地模拟考试及高考材料类作文试题,可以将材料类作文作如下分类:根据材料的来源可分为寓言故事、历史事实、名言警句、诗歌、一段歌词、一组素材、一句格言、一个成语甚或是新发生的事件、报刊上的新闻;根据材料呈现的形式可分为幽默风趣的漫画、照片、图片等图表型,也可以是文字类等;根据材料的多寡可分为单则材料、多则材料;根据材料的性质可分为正面材料、反面材料、正反对比材料,总之材料作文范围很广,内涵丰富。所以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就必须认真审读材料,反复揣摩命题人既定的写作意图,尽量做到“顺竿子往上爬”,探究其审题立意的最佳角度。
一.纵观全局,整体把握
吃透材料内容可以从材料的写作对象(对象做了什么,对象之间的关系如何,结果怎么样)入手,如果材料写了多个对象要分清主次,要有全局观,看问题要辩证。
例如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高考语文试卷: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是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研读这则材料,共写了四个对象,分别是:钻石、商人、切割师、年轻的徒弟。钻石大如蛋黄晶莹剔透,专家大家鉴赏,但有道裂纹;切割师技艺高超,经验丰富,但顾虑太多;年轻的徒弟单纯,有勇气。一颗钻石将本毫无关系的三个人联系在一起,这块有点瑕疵的钻石等待切割师宣判它的价值。结果是切割师的经验、技术 年轻徒弟的勇气=价值连城的钻石。
所以,这则材料可以有多个立意角度:从老切割师的角度立意,老切割师在决定承担这个任务后,,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从这一点可以论述“勇于启用年轻人”,如深挖下去,还可论述“勇气代代相传”;从钻石的角度立意,则可以从“改变成就自我”等角度切入;从事情的结果立意,可以围绕“经验、勇气、成功”等切入;当然,从第三个角度切入是中心立意,也最容易写作。从另外两个角度立意,虽不算是偏题,但未能从整个材料入手,也有可能将“勇气”“改变”无限放大,而忽略了“经验”“技术”这两个重要因素,就会偏向一方,缺少辩证的分析。很显然“勇气”固然重要,但只有“勇气”是不够的。正如老切割师所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二.抓准关键词关键句
有些材料本身就有关键句子对材料的主要内容做了总结性评价,它可以是人物的语言,可以是议论语句、可以是抒情语句。
①人物语言
还以上则材料为例,它的关键句就是老切割师最后的慨叹:“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他解释了经验、技术、勇气、价值之间的关系。抓住这句话去审题立意就好了。
②议论抒情句
如2013年湖北卷 材料作文:
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装酒的圆瓶子又一般放在方盒子里,方圆之间,各得其妙,古诗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以方圆为话题,根据此材料,题目自拟写作文。
“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最后一句由材料中的各种容器方圆虽异,但功用信具,巧妙地提醒考生世间万物如此,人生也不例外,人生要想上善就得如水样“任方圆”,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所以巧妙的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不失为材料作文准确立意的一条终南捷径。
三.化虚为实、化实为虚、虚实结合
①化虚为实 清代文论家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就是要用实在的有形的事物,表现抽象的无形的事物,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如上海卷 “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这“更重要的事”是什么?
②化实为虚 本指近体律诗中,颔联和颈联不用具体景物,而用抽象词汇的情况。宋·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材料作文中即巧析关键形象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很多材料,尤其是叙事类、寓言类材料,往往都是以事喻理。“否则偏於枯瘠,流於轻俗,而不足採矣。”
还是以2013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试题为例:
如北京卷 手机不仅“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也是连接科学家与文学家的一根“红线”,更是连接科学与人文情怀的媒介。手机仅仅是引发思考的一根导线,手机丰富的功能意味着科技的高度发展,“手机简直是不能想象的发明。现在随便拿手机出来就可以跟美国的朋友打电话”(杨振宁)。但它的广泛应用“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所以最佳立意应是“鱼和熊掌如何兼得”。
③虚实结合 禅语曰:“虚实结合,万物方能均衡”,“人身本阴阳二气化成,二气平调,人无疾病”,“欲将太极拳演练至炉火纯青,必遵中医之阴阳虚实论”, “虚实阴阳”是书法结构的追求……可见虚实结合的重要性。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既然二者能相生,则表明虚也是一种存在,虚绝不是无。这种存在,是靠实生发出来的,是在实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想象创造出来的。而虚和实又是一对相对的概念。“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文章的意象,开拓文章的意境,升华文章的主旨。
如浙江卷,若只写单纯、简单,文章未免会流于空泛贫乏,夸夸其谈,失去表现力,缺乏事实依据,自然不能让读者有所启迪。若能把简单就是幸福具象化,单纯就是美德事例化,然后联想到威·沃森的“幸运更经常地来自于简单”,联想到孔子的“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再想到丁尼生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最后归纳为“最伟大的真理最简单;同样,最简单的人也最伟大”,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这样就能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所以,虚写要以实写为基础,行文时大胆地创设合理的情境,自由地抒写心灵深处的真切感受,尽情地在虚实之间驰骋。为此,写景、叙事可借助过去的、将来的和梦幻的,来反映眼前实景、实事。如安徽卷作文可立意为:不要纠结“以往”,为了心中美好的梦想,脚踏实地把握好今天。写人可杂取种种,合成新的人物来表现真实的人生,做到“真情妙悟铸文章”(范曾)。
四.揣摩作者的情感取向,抓住作者的情感取向
【材料】武汉市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游人如织。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
如果追求新颖,反弹琵琶,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由此而论证中国要走向世界,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就必须解放思想。这个角度虽然新,但弄巧成拙,这个立意显然是不符合题旨的。
五.追溯原因
任何事情的产生、发展和变化,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因素。因此,从材料中的现象或结果入手,问个“为什么”,探究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以果溯因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如重庆卷 普通的曾一度尴尬的大豆为什么得到了升华?是因为“用盐卤点制豆浆而发明了豆腐”。答案是:改变、变通、创兴等,然后联系自我,联系社会,联系自然,人生中,要像大豆一样适时调整,遇到困境后不要抱怨,学会转变思路,让“小豆腐”散发出“大能量”,从“小豆腐”提炼出“大智慧”,以“小豆腐”开启“新思维”。大豆的故事与现实生活中“吊丝逆袭”的情节差不多。在逆境中成长,挖掘自己潜在的精华。
六.求同存异
此法对多则材料作文尤为适宜。如果提供的多则材料内涵是共通的,可以提取其共同的、本质的内容,提炼出一个论点;如果提供的材料之间内涵不一致,可能是互不交叉的,甚至是相反的,那么应剖析相异的面,寻找交叉、重合的点。
如安徽卷 面对萧伯纳的哲思名言,学生要懂得对比一般人和哲学家的两种不同眼界胸襟,抓住看似对立的方法论,深刻剖析导致这种不同反映的问题实质,然后深入内里,指出纠结于过往,充其量只能是事后诸葛,畅想未来,才是时代骄子,由此及彼,上升至普世的心态及时代的未来。
刘翠华,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皋。责任编校:舒 坦
一.纵观全局,整体把握
吃透材料内容可以从材料的写作对象(对象做了什么,对象之间的关系如何,结果怎么样)入手,如果材料写了多个对象要分清主次,要有全局观,看问题要辩证。
例如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高考语文试卷: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是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研读这则材料,共写了四个对象,分别是:钻石、商人、切割师、年轻的徒弟。钻石大如蛋黄晶莹剔透,专家大家鉴赏,但有道裂纹;切割师技艺高超,经验丰富,但顾虑太多;年轻的徒弟单纯,有勇气。一颗钻石将本毫无关系的三个人联系在一起,这块有点瑕疵的钻石等待切割师宣判它的价值。结果是切割师的经验、技术 年轻徒弟的勇气=价值连城的钻石。
所以,这则材料可以有多个立意角度:从老切割师的角度立意,老切割师在决定承担这个任务后,,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从这一点可以论述“勇于启用年轻人”,如深挖下去,还可论述“勇气代代相传”;从钻石的角度立意,则可以从“改变成就自我”等角度切入;从事情的结果立意,可以围绕“经验、勇气、成功”等切入;当然,从第三个角度切入是中心立意,也最容易写作。从另外两个角度立意,虽不算是偏题,但未能从整个材料入手,也有可能将“勇气”“改变”无限放大,而忽略了“经验”“技术”这两个重要因素,就会偏向一方,缺少辩证的分析。很显然“勇气”固然重要,但只有“勇气”是不够的。正如老切割师所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二.抓准关键词关键句
有些材料本身就有关键句子对材料的主要内容做了总结性评价,它可以是人物的语言,可以是议论语句、可以是抒情语句。
①人物语言
还以上则材料为例,它的关键句就是老切割师最后的慨叹:“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他解释了经验、技术、勇气、价值之间的关系。抓住这句话去审题立意就好了。
②议论抒情句
如2013年湖北卷 材料作文:
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装酒的圆瓶子又一般放在方盒子里,方圆之间,各得其妙,古诗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以方圆为话题,根据此材料,题目自拟写作文。
“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最后一句由材料中的各种容器方圆虽异,但功用信具,巧妙地提醒考生世间万物如此,人生也不例外,人生要想上善就得如水样“任方圆”,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所以巧妙的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不失为材料作文准确立意的一条终南捷径。
三.化虚为实、化实为虚、虚实结合
①化虚为实 清代文论家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就是要用实在的有形的事物,表现抽象的无形的事物,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如上海卷 “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这“更重要的事”是什么?
②化实为虚 本指近体律诗中,颔联和颈联不用具体景物,而用抽象词汇的情况。宋·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材料作文中即巧析关键形象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很多材料,尤其是叙事类、寓言类材料,往往都是以事喻理。“否则偏於枯瘠,流於轻俗,而不足採矣。”
还是以2013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试题为例:
如北京卷 手机不仅“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也是连接科学家与文学家的一根“红线”,更是连接科学与人文情怀的媒介。手机仅仅是引发思考的一根导线,手机丰富的功能意味着科技的高度发展,“手机简直是不能想象的发明。现在随便拿手机出来就可以跟美国的朋友打电话”(杨振宁)。但它的广泛应用“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所以最佳立意应是“鱼和熊掌如何兼得”。
③虚实结合 禅语曰:“虚实结合,万物方能均衡”,“人身本阴阳二气化成,二气平调,人无疾病”,“欲将太极拳演练至炉火纯青,必遵中医之阴阳虚实论”, “虚实阴阳”是书法结构的追求……可见虚实结合的重要性。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既然二者能相生,则表明虚也是一种存在,虚绝不是无。这种存在,是靠实生发出来的,是在实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想象创造出来的。而虚和实又是一对相对的概念。“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文章的意象,开拓文章的意境,升华文章的主旨。
如浙江卷,若只写单纯、简单,文章未免会流于空泛贫乏,夸夸其谈,失去表现力,缺乏事实依据,自然不能让读者有所启迪。若能把简单就是幸福具象化,单纯就是美德事例化,然后联想到威·沃森的“幸运更经常地来自于简单”,联想到孔子的“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再想到丁尼生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最后归纳为“最伟大的真理最简单;同样,最简单的人也最伟大”,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这样就能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所以,虚写要以实写为基础,行文时大胆地创设合理的情境,自由地抒写心灵深处的真切感受,尽情地在虚实之间驰骋。为此,写景、叙事可借助过去的、将来的和梦幻的,来反映眼前实景、实事。如安徽卷作文可立意为:不要纠结“以往”,为了心中美好的梦想,脚踏实地把握好今天。写人可杂取种种,合成新的人物来表现真实的人生,做到“真情妙悟铸文章”(范曾)。
四.揣摩作者的情感取向,抓住作者的情感取向
【材料】武汉市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游人如织。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
如果追求新颖,反弹琵琶,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由此而论证中国要走向世界,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就必须解放思想。这个角度虽然新,但弄巧成拙,这个立意显然是不符合题旨的。
五.追溯原因
任何事情的产生、发展和变化,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因素。因此,从材料中的现象或结果入手,问个“为什么”,探究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以果溯因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如重庆卷 普通的曾一度尴尬的大豆为什么得到了升华?是因为“用盐卤点制豆浆而发明了豆腐”。答案是:改变、变通、创兴等,然后联系自我,联系社会,联系自然,人生中,要像大豆一样适时调整,遇到困境后不要抱怨,学会转变思路,让“小豆腐”散发出“大能量”,从“小豆腐”提炼出“大智慧”,以“小豆腐”开启“新思维”。大豆的故事与现实生活中“吊丝逆袭”的情节差不多。在逆境中成长,挖掘自己潜在的精华。
六.求同存异
此法对多则材料作文尤为适宜。如果提供的多则材料内涵是共通的,可以提取其共同的、本质的内容,提炼出一个论点;如果提供的材料之间内涵不一致,可能是互不交叉的,甚至是相反的,那么应剖析相异的面,寻找交叉、重合的点。
如安徽卷 面对萧伯纳的哲思名言,学生要懂得对比一般人和哲学家的两种不同眼界胸襟,抓住看似对立的方法论,深刻剖析导致这种不同反映的问题实质,然后深入内里,指出纠结于过往,充其量只能是事后诸葛,畅想未来,才是时代骄子,由此及彼,上升至普世的心态及时代的未来。
刘翠华,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皋。责任编校:舒 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