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复式教学的故事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1965年生于兰州,1987年本科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1995年硕士毕业于兰州大学经济系。现任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获兰州大学“三育人—教书育人”奖、“巾帼标兵”称号。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复式教学、学校发展计划以及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的教学与研究。近年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16部,负责主持科研项目30余项。科研成果先后获全国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一等奖、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领衔“农村小规模学校课堂教学创新—‘同动同静’复式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研究获2018年甘肃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和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一、结缘复式教学:从初识到坚守
  1.初遇复式教学,得到教育前辈的指引
  我和复式教学的缘分源于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作为中英项目教师培训的小组成员,我是从那时开始真正接触复式教学的。大概是2001年,中英项目需要编教材,其中就有一块是复式教学。当时让老师去认购,大家都不了解(复式教学),所以没人选。负责项目工作的白克利处长就点名让我做,还说请一个专家带带我,我就承担起了这个任务。随后白处长把当时已经退休的兰州市七里河区教育局的副局长马钧老先生作为课题组的顾问给我们介绍过来。马老也是做老师出身的,曾经参加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些会议和项目,对复式教学有一定的研究。
  马老拿了许多油印本让我们了解什么是复式教学。他要我们先把复式教学行当里面的专业术语了解清楚,比如什么叫“动”,什么叫“静”,什么叫“教学线路”。油印本主要是介绍复式教学的组织形式、教案和技巧,还有一些复式教学协会的会刊,老师们的心得和教学设计。这都是来自一线的真实素材,我们就一点一点地看,做笔记。遇到不懂的,马老就给我们讲。是马老手把手把我们带进复式教学的大门。
  接触复式教学我们是稀里糊涂的,比较熟悉的就是参与式方法。但是对“动静搭配”的理解基本上还是马老的东西教给我们,我们硬套进去,没有很好地吃透,有点吃了夹生饭的感觉—就只是把它拿来套到我们的参与式模式里面,编了教材,然后做培训。
  那时,参与式的组织形式非常受欢迎。来参加复式教学培训的老师基本上都是甘肃临夏地区四个项目县的代课老师。虽然我们对很多的东西吃得不是很透,但是因为有参与式教学嫁接到里面,所以培训的效果还是很好的。老师们也很投入。有些代课老师说他们不知道这叫“动静搭配”,培训了才知道。
  现在来说,那种“动静搭配”实际上就是单班,用单式教学切割成若干个环节放到复式班里。老师给一年级讲10分钟,然后下一个环节再去给二年级讲10分钟。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不是复式教学。
  因为中英项目的这個契机,一个新的领域展现在我眼前,也让我这么长时间都一直关注复式教学。
  2.独挑大梁,深入研究复式教学
  2003年,我从省教育学院调入兰州大学工作,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了个人科研项目研究。
  项目最后选点定在华亭,一做就是三年。我们去的是苍沟教学点刘霞老师的学校—大山里一所锁着大铁门的院子。因为苍沟关山有狼,所以即使是白天都要锁着大铁门。每次我们都敲很长时间铁门,刘老师在里面的教室里听到,才能出来给我们开门。
  那里的学校和做中英项目时去的学校不一样。学校孤零零地坐落在大山里,一个老师带着几个学生。学校偏僻得车都到不了,我们每次都要下车后再走三四十分钟才能到学校。开始时,老师不敢跟我们交谈,学生也不敢。慢慢接触久了以后,就处成了朋友。
  那几年我们经常跑学校,一个月有两三趟。我那时候不是在兰大的课堂上,就是在下面的学校里泡着。
  我们去之前,要和老师一块商量课怎么备。然后老师去上课。上课的过程我们全都录下来,下课后我们再看着视频和老师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抠问题,和老师们商量下一个环节应该怎么上。我们把每次拍下来的录像刻成光盘编上号,和老师一点一点地分析。我们会和老师交流:虽然你的设计是让他“动”或者让他“静”,但你看你讲语文的时候,这四五个学生在做数学题,他们能安心坐下来吗?我们以为学生能够安静下来,因为要写作业,待会还要汇报、老师检查。但是我们看录像发现,学生会回过头听老师讲故事。
  我们在做中英项目编复式教学的教材时,基本上采用的还是教育学教学组织形式那一套,没有把学科渗透进去。直到那时,我们才理解了复式教学如何和学科融合在一起。
  研究中,我们还采用了对照实验法。我们在华亭选了三所实验学校、三所对照学校,所以我们每次都是要跑六所学校。六所学校基本上是根据师资的条件、教师的学历水平来选的。我们指导刘霞老师用新的教学方法上课,给学校配图书,我们的研究生教学生唱歌、做广播操,开展一些活动。在另一所对照学校,我们仍然开展活动、送图书,但是不改变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一学年下来,我们就用考试成绩作对比。只有考试成绩好,才能证明我们的教学方式能够带来好的教学效果。
  在华亭这三年我做得很投入。我们要从兰州坐一晚火车到平凉市,再坐大巴到华亭。有时候到了华亭都快第二天早上十点了,直接就去学校。在学校两三天,我们再坐火车回来。早上七点多到兰州,有时候直接回学校开始上课。那三年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最基层做研究,而且又是从课堂里面一点一点打磨出来的,感觉很值得。
  3.捅破复式教学的“窗户纸”
  之后,我们开始和乐施会合作,这一次我选择会宁作为项目点。
  那时候还受到中央教科院蓝建老师一篇文章的启发。那篇文章是马老找的,是一篇蓝老师翻译国外复式教学的文章,文章提到了垂直互动模式。我们就是看了那篇文章才去了解什么叫垂直互动。实际上它就是把年级、学科的界限打破,让不同年级的学生互动起来,有点分层教学的意思。但那时候我们不太理解,一是因为翻译过来的文章本身比较难理解,二是因为我们对接触复式教学认识不多,了解的还是“动静搭配”的传统模式,认为年级和学科是不能融在一起考虑的。在我们的观念中,各年级都有自己的教材。基本上教学还是受教材限制,教材又来束缚老师,束缚我们。   在华亭的时候,强海燕老师说,虽然是两个班级或者三个年级在一起做复式,但是把这个班级看成一个小组,等于这个班里面就三个小组,老师按照不同的层次教学,低年级的就是层次低一点的,高年级的就是层次高一点的,这样就有点像分层教学。我们理解不了,明明是一个班级,怎么能当成一个小组。后来在会宁,我们慢慢领悟该如何操作。从不了解复式,不了解什么叫“动”和“静”,到逐渐了解,一点一点走到跟前,才捅破了复式教学的“窗户纸”。
  二、复式教学的实践反思
  1.“同動同静”与“一个主题,两个打破”
  刚接触复式教学的时候,了解的是那些老先生采用的“动静搭配”模式。我们在长久的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些方式。我们在会宁的时候就在“动静搭配”的基础上创新了“同动同静”。
  “动”就是直接教学。老师面向两个年级,直接教学。讲课的时候两个年级都跟着老师,老师把两个年级的内容揉在一起。“静”的时候,两个年级都进行小组学习,这样就避免了传统的声浪干扰。
  “同动同静”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学生有两次学习的机会。比如说现在给二年级学生讲的时候,让一年级学生也参与其中。好一点的学生同时把二年级的内容学了,弱一点的学生起码灌耳音了,知道“虽然这个字不认识,但是这个字的偏旁我学过”“这句话我不认识,但是这句话里面有几个字我学过”。给一年级讲的时候,让二年级的学生也参与进来。这时候学得不好的学生可以把一年级的内容再学一遍,有一个二次学习的机会。所以这个模式下学生们的成绩提高得特别快。
  当然,在分组和编班的时候要有一些技巧。我们是相邻年级编班,一年级和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五年级和六年级。这和课标的三个学段相吻合,相邻年级的知识点也能衔接得上。我们在主学科上采用两级复式教学,音体美是混龄教学。“同动同静”有一些技巧,包括教学时如何“同动”。这也是一个难点,这个难点掌握了以后,这个模式用起来就特别好。
  在会宁,我们也尝试了蓝老师那篇文章里的“垂直互动”,在三所项目校里取得的效果非常好。后来我在那个项目总结里面,把它总结为“一个主题,两个打破”。
  例如,以春天为教学主题,我们就把语文、音乐、美术全部纳进来,学习有关春天的诗、画和歌。打破的是年级界限和学科界限。学科界限就是语文和数学。原来是一年级上语文,二年级做数学,这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但这里我们就同一个学科。打破年级界限,类似有点分层的味道。我印象最深的有一堂课就是学古诗,四个年级学古诗。让四年级的学生学古诗,然后另外三个年级的学生学数学。三年级的学生做应用题,这首古诗有几句话,每一句话有几个词,你怎么样编成一道应用题,学生们就坐在一起编应用题。二年级和一年级的学生做计算题。二年级的学生就说这首诗有几句话,每句话几个字,然后用加减法计算。一年级的学生就数这首古诗里面一共有几个字,几个字是相同的。就这么尝试。
  2.复式教学究竟是什么
  我觉得复式教学应该是一种教学的组织形式,它可以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加多元。在某种程度下,有意地组成复式,反而对学生的学习和身心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
  从理论的角度上说,单式教学和复式教学相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教学。但是我们所有的人都只了解单式教学,所有的课堂都是单式教学,看不到复式教学。单式教学占了很大比例,导致复式教学基本上只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存在,在教师少、学生没有办法的时候才进行复式教学。后来,复式教学又和“落后”“贫穷”挂上钩,逐渐被边缘化了,我在评职称的时候都被评委认为做的东西太小儿科。
  这么长时间的项目能坚持下来,也得益于一个立体的团队,有高校的,有教科院的,有教研室的,还有一线的老师。我的主要合作者是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曾涛老师和临夏州康乐县教研室的马富有老师,他们自称是我的“哼哈二将”。马富有老师专长小学数学,曾老师也在实践中成长为语文学科专家。我们三个从华亭一路走到现在,教育理论和学科教学结合,这也是开展复式教学的关键所在。
  访谈后记
  复式教学在我国始于清朝末年,俞子夷等学者在上海青墩小学开始进行单级教学的尝试,可以看作是复式教学的萌芽①。新中国成立以来,复式教学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尤其是普及义务教育方面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升,复式教学逐渐被单式教学取代。目前,复式教学大多存在于中西部经济较为落后的山区和农村地区。一方面,这是由现实条件决定的,中西部落后地区教师短缺,乡村和山区学校学生数量少,复式教学是合适的选择;另一方面,复式教学在节约教育资源、方便学生上学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可以为学生和家长解决许多实际困难。
  复式教学是一个历史的记忆,是植根于乡村的教学组织形式。撤点并校后,村小和教学点学生人数少,教师短缺,使用复式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虽然复式教学的研究并不是很受学术圈的重视,但孙冬梅教授一直沉潜其中,不断深入探索。她不仅发展了复式教学的理论,也构建了自己的团队,积极在乡村开展培训和实验,受到各地老师的欢迎。
  有一些研究认为,女性在处理教学、科研与服务的关系时,会比男性面对更多冲突和困扰。孙老师在复杂的乡村教育背景下,秉承扎根基层、提升实践的理念,长期聚焦复式教学这个比较冷门的领域,在成就自身专业发展的同时,也让一线合作伙伴和自己的学生在其中得到历练和成长,实现了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的有机融合。
  事实上,有关复式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不仅在我国当前小规模学校的教学中具有指导价值,这些本土化经验对于发展中国家也很有参考价值,孙老师的研究成果值得进一步总结推广。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其他文献
课堂上我正充满激情地指导学生朗读老奶奶写在纸条的“我为你骄傲。”这句话:“孩子们,让我们变无声为有声,想象此时老奶奶的表情,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话!”在场的听课老师也沉醉在小朋友们充满激情的朗读声中。可是,在课堂的一角总有一双异样的眼光在盯着我。一个名叫江镇池的小朋友口中一直在嘀咕着什么,而且坐姿也显得不自然。我心里暗暗祈祷:在这种公开场合中,小江同志千万别添乱。我轻轻走到他跟前摸摸他的头想提醒他,他
[摘 要]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开发意识,通过各种途径去开发、利用资源。教学《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背诵课文,感受词人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并通过拓展李清照的其他诗词作品,引领学生对比阅读,初步感知其语言风格,了解其人生经历,感受宋词语言之精妙,从而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品词;对比阅读;人生经历;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辞清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已集江南之美于一文,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它在统编本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虽残缺不全,但选为课文,则又赋予了它完整性。文章短小精悍,艺术性颇高,无论语言、结构,还是写景手法,都精致之极。本单元的教学任务就是学会读写景散文,通过把握景
内蒙古男子栗刚,是一名“中国好前夫”,当爱妻移情别恋,万箭穿心之后,他选择离婚成全!然而,那颗爱妻之心未曾游离,为保障妻子日后的幸福,他让情敌写下爱的保证书!当他得知前妻遭遇背叛和家暴,当年情敌那份保证书俨然成为一纸空文,这名“中国好前夫”的旧怨新恨一起爆发——好男人的最最痛:爱妻移情身边人  2013年8月18日傍晚,内蒙古赤峰市一家大理石矿副总栗刚从厦门飞回,与他同机而来的,是厦门一家矿山机械
[摘要]教学古诗,既能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能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在教学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的过程中,教师可尝试以串联整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对应联系、比较辨析,努力落语文要素,同时紧扣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审美意识。这样,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发展。  [关键词]古诗教学;串联整合;拓展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
个人简介  王君,1972年生,任教于重庆外国语学校。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曾获全国中语优秀教师、全国中语教改新星、四川省优秀班级班主任、重庆市红岩好班级班主任、重庆市骨干教师等称号。获得省级一等奖以上表彰50多项,在各级报刊发表教育教学文章130多篇。应邀在全国各地作教育教学报告20多场。先后出版《青春之语文——语文创新教学探索手记》《教育与幸福生活——王君班主任工作手记》等专著。首倡“青春之语文”
炳始千秋照传人  编者按:2009年10月5日,我国著名教育史学家、本刊编委王炳照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本刊特刊发一组稿件以示悼念。  学海五十二载熠熠发光,事业重如山,稷下沉璧。承绝学于盛世,杏坛传薪火,金声木铎,桃蹊李下,炳烛千秋照后学。  人生七十五年灼灼生辉,名利淡如水,坦荡情怀。却私欲而刚正,逆境见节操,石坚冰清,山高水长,逸香四海享美名。  王炳照先生千古!  炳照常常称我为老师,其实我
[摘 要]习作单元是统编教材的一个创新点。四年上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要求学生能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单元习作《生活万花筒》既是单元教学成果的检验,也是单元习作的呈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激趣导入、再现生活、理清顺序、从说到写、互动评星等几个环节,引导学生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懂得怎样把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局写清楚,使他们获得了表达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习作单元;教学实录;教学评析  [中
“以人为本”,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人为本,可以这样理解:以人的发展为学校生存之根本。广州市万松园小学是一所省级学校,各方面发展比较均衡,但没有特别出众的优势。作为校长,我和领导班子讨论后决定,把更多的资源放在最能出效益的20%的骨干教师身上,并让这20%的教师带动其余80%的教师的发展。而这20%的骨干教师团队,又必须有一位“带头人”。最终,我们选择了语文科组长麦珏昉老师。麦老师是一位已具
编者按:当前,学校文化建设正在我国基础教育界如火如荼地展开,呈现出一种蓬勃发展的态势。一个学校的发展,不仅体现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上,更体现在富有特色和个性化的校园文化建设上。校园文化不仅彰显着一个学校发展的理念,更彰显着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内涵式品牌。从各个地区与学校来看,有些地区和学校对于学校文化建设有着比较全面的认识,工作起来也有明确的方向,而有些地区和学校还主要处于观察、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