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一首词,读懂一个人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hbl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开发意识,通过各种途径去开发、利用资源。教学《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背诵课文,感受词人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并通过拓展李清照的其他诗词作品,引领学生对比阅读,初步感知其语言风格,了解其人生经历,感受宋词语言之精妙,从而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品词;对比阅读;人生经历;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4-0069-02
  [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在我校语文课程“单篇教学1 1”模式的引领下,我在设计本节课时,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从文本内容《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入手,再将其与《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放在一起比较学习。这两首词同属一个词牌名,有着相同的结构,但由于词人的心情不同,词的意境也不一样。这样的对比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维,又可以使学生看到差别,提高诗词鉴赏能力。李清照在文学史上有“词宗”的地位,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古诗词,很多作品都脍炙人口。根据李清照跌宕起伏的一生,我选取了不同时期的代表作进行纵横交织的比照,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了李清照,激发了学生对词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默读等方式,把握词的主要内容并能背诵;
  2.通过《如梦令》的语调、韵律、节奏等来体味“沉醉”的程度、“陶醉”的感觉,想象画面,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3.拓展李清照的诗词作品,初步感知其语言特点,了解其人生经历,感受宋词语言之精妙。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根据提示,猜诗人。
  古代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李清照却被称为“一代词宗”,词史地位好比诗中李白。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从她的一首《如梦令》开始吧。这首词是她16岁时候写的。
  [设计意图]由于最近诗词大会的热播,在学生中间也掀起了一股诗词热。课余时间,学生三五成群在一起对诗,玩“飞花令”。因此导入新课时,我设计了一个诗词游戏,让学生根据提示,猜诗人,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词意
  1.读正确、流利。
  先请学生放开聲音读一读,把字音读正确,读流利。
  注意“兴”的读音以及“鸥鹭”的写法。
  2.读出节奏。
  词的每一句字数都不一样,所以词又叫“长短句”。同学们在读词时还要把握好节奏。(出示画好节奏的部分,再练习)
  3.读懂词意。
  词的意思读懂了吗?借助注释把这首词的意思和同桌说一说,注意把话说顺,说通。
  4.同学们,如果把咱们刚才说的话写下来,你说长不长?可是这一首词只用了33个字就把作者那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交代了郊游的时间是(日落),地点是(溪水边的亭子里),发生的事情(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咱们读一读整首词,体会体会。
  [设计意图]这首词意思浅显易懂,我采用了以读促理解的方式,分不同层次的朗读,引领学生先读通,再读好,最后读懂。借助小组合作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意思。
  三、想象画面
  古诗词不仅凝练,还能带给人无限的想象,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哪些画面?
  画面1:“溪亭日暮”
  “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晖当中。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让我们把这种美通过朗读传递出来吧。
  (齐读:“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时候,词人和她的朋友们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
  看景、吟诗、作对,然后是聊天、下棋。眼睛里看的是美景,嘴里品的是美酒和佳肴,鼻子里还可能会闻到阵阵的……是的,荷花的香味、酒香味,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酒不醉人人自醉啊!难怪作者经常想起这件事呢!
  画面2:“藕花深处”
  除了这个“溪亭日暮”让你想起了这么美丽的画面之外,还有哪个词也让你想起了美丽的画面。再读一读,品一品。(“误入藕花深处”)
  你想起怎样的句子来了?咱们学过哪些描写荷花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黄昏时分,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藕花深处”是一个清香四溢、幽静而神秘的世界。我想这个时候她们肯定是更加陶醉了。(指名读)
  画面3:“一滩鸥鹭”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此时此刻,词人的心情是多么的……(开心、惊喜)
  这个“惊”字,既是指鸥鹭给惊飞了起来,又向我们传递了词人惊喜的心情。
  把三幅画面连起来,一边想象一边读。
  词不仅可以读,可以画,可以想象,还可以唱。想不想听一听?
  [设计意图]这首词善于剪裁,仅仅截取了醉归途中、误入荷塘、惊飞水鸟这三个镜头,稍加点染,就写出了词人这次郊游中不同一般、最难以忘怀之处,使读者不仅如临其境,也如闻其声。虽然并无深意,但写得简练、生动而传神,今天读来,还是引人入胜的。这一环节设计主要借助图片让学生去想象三幅画面,通过朗读、吟唱来感受词的画面美及韵律美。
  四、品味意境
  1.“易安体”
  明代杨慎《词品》说:“所谓以故为新者,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   李清照作品特有的风格是用词浅显易懂,韵律优美,被人们称作“易安体”。她作词不追求辞藻华美,而是大量使用从口语中加工提炼的、明白省净而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使词作自然,极富情味。
  师:你觉得这首词中哪个词最能体现李清照的语言风格?
  预设1:“醉”不仅是陶醉在美酒中,还陶醉在美景中,还陶醉在深深的回忆以及浓浓的快乐里。
  预设2:“常记”开篇,一下子将人拉进了回忆里。
  2.对比感知
  李清照还写过一首《如梦令》,请大家再读一读这首词,对比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1)都是一样的结构,一样的字数,一样的旋律。《如梦令》就是一个词牌,为了区分,有时我们就将词的第一句话作为题目《常记溪亭日暮》《昨夜雨疏风骤》。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渔歌子》《清平乐》《卜算子》《满江红》《念奴娇》《忆少年》《声声慢》《雙双燕》……)
  (2)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不同:一首是快乐;一首是伤感,感叹风雨无情。而惜花,更暗含了年华易逝。
  (3)这首词里你觉得哪个词语最通俗易懂又暗含了丰富的意境及深意?(“绿肥红瘦”,“绿”指叶,“红”指花,“肥”和“瘦”是花和叶经过风吹雨打后的两种不同的形态,色彩鲜明,形象生动)一起读一读这首词。
  [设计意图]李清照是以写“愁”著称的女词人,而她的早期词作却写得新鲜活泼,极富乐观情趣,这可能与她的生活境遇有着密切的关系。李清照出身于官宦之家,少有文才,深受父母宠爱,生活优裕,早期词作正是她那时的欢乐生活的真实写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即源于此。李清照十八岁与赵明诚结婚,四十四岁南渡避难,四十六岁丈夫谢世,她从此颠沛流离,生活无着,后期作品有相当部分反映了她在国破夫亡之时的深愁与悲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否属其后期作品尚无定论,但两首词的艺术成就却是不容置疑的。两首词曲折中反映的生活感受似有所不同:前者偏于乐观和闲情逸致,后者则有浓浓的伤感情绪。因此,对比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五、 拓展延伸
  李清照生于一个官宦人家,父亲是学者兼文学家,母亲也是名门闺秀,擅长文学。这样的出身,对于那个时代的女子是多么可贵,她既能享受到舒适的生活,又能得到很高的文化教育。你看——《点绛唇》写出了她少女时代的无忧无虑。
  上天似乎特别眷顾她,不仅给了她良好的家世,还有一个志趣相投的丈夫。她和丈夫赵明诚不仅情投意合,还有共同的爱好——文学和金石研究。这首《一剪梅》就是写给新婚不久,在外做官的丈夫的。情意绵绵,幸福满满。
  动荡的时代打破了她的幸福生活。北方女真族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的叛乱中,赵明诚弃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她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表达自己的志向。
  公元1129年,丈夫赵明诚因病去世。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过着颠沛流离、孤苦伶仃的生活。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却腐朽无能,偏安一隅。心灰意冷之下,她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词宗”的地位。
  [设计意图]李清照所作之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其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因此,我选取了她不同时期的代表作,有词也有诗,配合音乐和解说,让学生品读感悟。
  通过品味一首词,到一系列词,来读懂一个人,让学生对李清照有个全面的了解,感知其婉约的风格,以及她的人格魅力,能够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摘 要]情境教学运用于语文课堂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升教学品质。在《咕咚》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创设有效情境,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中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把识字与理解、感悟课文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深度沟通,给课堂注入了不一样的活力与生机。  [关键词]情境教学;对话;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语文教学就应该成为学生学习、使用语言的过程。成为师生一起享受生命成长的过程。但是,如果考察一下语文教学的实际状态,我们就不难发现,尤其是《语文课程标准》颁发后,许多教师对人文性的解读犹如“水中望月,雾里看花”。某些课堂强化了“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文的感悟”。    案例一    这是一堂三年级的语文课,老师执教的是古诗《山行》,他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秋天的古诗,接着就让学生选择自己喜
[摘 要]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删繁就简,选准侧重点,开展相关的训练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目标,把握重难点;重导轻教,找准侧重点;引入资料,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延伸拓展,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这样,“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学生的语文素养会逐步获得发展与提高。  [关键词]略读课文;删繁就简;侧重点;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
【摘 要】语言运用试题在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在真实情境中完成典型任务的要求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情境角度分析,2019年高考语文语言运用试题主要包括基于具体语境,基于社会生活情境,融合个人体验、社会生活与学科认知三类情境的试题。未来,高考语文语言运用试题将呈现出现实性、应用性不断增强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情境 任务 高考 语言运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标标准(20
[摘 要]《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诗人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本课教学以“读诗句,想画面,悟诗情”为教学重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学生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诗人对话,在师生互动的品味中体会一份浓浓的送别情。与此同时,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通过学法的归纳,让学生自主
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大体上是围绕一个主题来组织单元的。这为教师从整个单元人手钻研文本、组织教学提供了便利。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发掘本单元课文间的共同特征和内在联系,着力引导学生探寻文本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有机融合,积极推动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深入。主题单元式教学备课不仅要注意整体把握单篇课文,还应注重单元课文间的联系。下面以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内容为例,谈谈有关主题单元教学的一些思考。 
文章精彩体现在语言,语言精彩体现在重点词句,“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工程,而辨析、体会关键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则是阅读教学的较高要求,因为这是把文本的内容与语言学习融为一体的更为综合的训练。”(孙景华语)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有些文章的重点句子初步看起来好似普普通通,实际上却有丰富的内蕴,仅凭读一读、想一想是难以深入其中体味出来的。常用的比较法品词析句大体有三种类型
语文“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定性:“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那么,语文课堂上如何做才能落实“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根本大计”呢?本文以苏教版第十一册《姥姥的剪纸》为例,谈一谈我的思考与探索。  一、锻炼关键词语,体会表达效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词语教学的要求侧重点是推想意思、辨别感情、体会效果。教《姥姥的剪纸》第4、5
[摘 要]在小学二年级的课文中,寓言故事是较为重要的一种文体门类。如何教好寓言类课文,对于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落实关系极大。以《狐假虎威》和《我要的是葫芦》两篇寓言故事为例,分析寓言教学在中心思想、语言描写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性,并针对指导朗读、课文脉络分析等方面,提出贴近学情和适合课文体裁特点的教法建议,以便通过多种方式优化寓言教学。  [关键词]寓言; 教法设计; 指导朗读;优化  [中
课堂上我正充满激情地指导学生朗读老奶奶写在纸条的“我为你骄傲。”这句话:“孩子们,让我们变无声为有声,想象此时老奶奶的表情,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话!”在场的听课老师也沉醉在小朋友们充满激情的朗读声中。可是,在课堂的一角总有一双异样的眼光在盯着我。一个名叫江镇池的小朋友口中一直在嘀咕着什么,而且坐姿也显得不自然。我心里暗暗祈祷:在这种公开场合中,小江同志千万别添乱。我轻轻走到他跟前摸摸他的头想提醒他,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