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作为一种核心素养,是任何学科领域正式学习的重要基础和途径。为了让学生能够清楚了解科学阅读,学会科学阅读的方法,对科学阅读及其阅读内容进行了相关的界定与描述,同时对科学读物进行了分类,主要分为科学教科书、课外科普读物、基于媒体的科技新闻以及科学关文,并对每一类型的科学读物的阅读内容加以举例说明,同时对不同阅读内容的适用人群做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科学阅读 科学读物 认识 分类 反思
阅读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本材料的思维过程。长期以来,阅读成为语言类课程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文社会科目的重要学习方法。对于以实验为特色、以科学探究为研究途径的自然学科课程来说,阅读似乎距离很远。但事实上,阅读作为一种核心素养,是任何学科领域正式学习的重要基础和途径。基于此,本文主要阐述对科学阅读的一些认识与思考。
一、对科学阅读的认识
(一)科学阅读的界定
科学阅读就是通过阅读科学文本、绘本以及电子类的读物,促进学生的科学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通过有效的科学阅读,不仅可以获取系统的科学知识,建构基本的科学认识,掌握核心的基本概念,还可培养科学本质观。学生通过读物中科学片段的安排了解科学知识的演进与脉络,形成由浅至深的科学概念认知,而这些概念不只是停留在知识理解层面上,还常以科学文本故事的形式建构于各种各样的生活情境之中。因此,透过科学阅读中的科学情境,能培养学生的科學应用能力,使学生养成善于进行科学分析的习惯,进而内化成自身的综合性知识。
(二)科学阅读的内容
科学阅读的内容涉及题材包罗万象。基础教育阶段需要学习的科学知识一般限定在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学科领域,或者是这些学科的综合。其实除此之外,科学知识还包括天文、医药、材料、能源等学科领域,甚至与之相关的技术与工程书籍也应该成为科学阅读的内容——虽然在我国,这种观点还未成熟。在科学教育中,教师一般都是结合教科书的主题内容向学生传播更广阔的科学世界,但是学生可通过阅读课外读物拓宽视野,满足自己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下文中姑且把呈现科学阅读内容的材料称为“科学读物”。
由于本文只关注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阅读,所以姑且把自然科学领域专业性较强的学术论文和学术著作排除在科学阅读的内容之外,但并不否认部分科技前沿信息是中小学阶段开展科学阅读的优秀教学素材。科学阅读内容的编写要考虑到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的认知程度和生活经验,从而有针对性地编写适合不同人群的读物。例如,面向低年级小学生的科学读物要尽可能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和图文并茂的版面来提高儿童的阅读兴趣——其编写者除了要掌握科学性完备的学科知识外,还必须对儿童的心理和学习科学的需求及他们的阅读兴趣、习惯和方法有充分的了解,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写作功底和绘画基础——便于将科学知识和规律很好地蕴藏在读物的图文情节中,进而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对科学读物的分类
科学读物承载着传播科学知识、阐明科学原理、渗透科学方法、启发读者科学思考、激发读者科学探索兴趣的作用。优秀的科学文本可以让读者在获得知识及事实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想法,并将这些想法串联起来,进而产生概念的了解与认识,还能触及读者的心理、情感和想象,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其乐趣。对于科学读物,笔者认为可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科学教科书
教科书是狭义上所说的教材。教科书是某一定学科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一般是对某学科现有知识和成果进行综合归纳和系统阐述,虽然较少阐述学术创新观点,但往往具有全面、系统、准确的特征。我国科学教科书的指代内容包括不同版本的小学科学、初高中理化生地或浙江的初中科学教科书。科学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科学领域知识、进行科学学习的主要文本材料,具有基础性、系统性、易用性等特点,既是教师进行科学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基本素材或内容。
不论是分科的科学教科书,还是综合性科学教科书,都在多年的课程建设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科学教科书可以让读者了解课程模块、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把握学科的具体事实、探究思维和学习方法、实验技能等。它是一个知识的“仓库”,有大量的资料和生动的描写。科学教科书通过知识呈现方式的改革、知识点分布的调整以及将知识与社会实际相连,形成了包括教育教学思想体系、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体系、教学过程的规律体系、信息传播理论体系、课程的理论体系和科学知识内容的逻辑体系。
科学教科书中除了主干知识之外,还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包括科学家的相关介绍、重大科学事件的介绍、科学技术应用方面的介绍、对教学内容的拓展或补充性知识介绍等。教科书中的阅读材料一般以不同的栏目呈现给学生,这些栏目主要包括“资料卡片”“实践活动”“科学视野”“科学史话”等,这些阅读材料的前三类的文字并不多,大约200字,科学史话的字数较多,是对科学史及科学名人的简要描述。“资料卡片”“实践活动”一般穿插在课堂教学中,与教科书的主体内容融合;而“科学视野”“科学史话”一般置于每节内容的末尾处,用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例如,小学科学教科书(以苏教版为例)中的阅读材料的内容大约有以下几类:一是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拓展性知识。这些知识往往不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还需要在初高中的教科书中才能正式学习到,在小学教科书的呈现只是为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关联性,从纵向上有所深入,如《生物的多样性》《无性繁殖》等;二是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故事、史实等辅助性素材,往往具备一定的生动性和趣味性,阅读中了解探究过程和体验思考方法,如《阿基米德撬地球的故事》等;三是科学与技术前沿领域信息,如《最新的交通工具》《GPS卫星定位系统》《中国的嫦娥工程》等材料,不止体现了教科书内容的先进性,更加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我国科学前沿的了解和认可。总体来说,小学教科书阅读材料文字浅显易懂,且篇幅较短。 随着学生文字认识和阅读经验愈加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语言发展水平也从口头语言过渡为书面语言,所以中学科学教科书的阅读材料的学科背景及文字表述均有所加深。此外,科技前沿领域和社会关注热点,对于师生拓展科技视野有一定裨益。以浙教版八年级修订版教科书为例,“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栏目就涉及“海水的淡化”“脑科学”“PM2.5是什么”“无土栽培”等二十多个时新主题,图文并茂,阅读量丰富。
虽然教科书是正式教学的重要依据,但限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其表现形式单一化,呈现内容一般限制在本课程的核心知识上;而且由于更新周期和再版时间的问题,所以往往不能及时更新新观点、新成果。如果只把教科书作为科学阅读的素材,并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二)课外科普读物
非正式的环境是促进大众理解科学的良好方式,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与正式科学学习相互补充。课外科普读物则是学生最容易接触到的一类非正式科学学习知识来源。
1.科普期刊
科普期刊是面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解决常见科学疑难、传播科技前沿的一类连续性出版物。与教科书相比,科普期刊缺乏完善的知识体系,而且由于不同作者撰写文章的风格各异,阅读时难免要经常转换阅读策略。但是期刊内容更新快,往往能反映最新的科技信息,主题丰富多彩,往往将前沿科学家的奇思怪想用生动浅显的语言表述出来,有利于激发读者兴趣、活跃读者思维。
目前,国内出版的科普期刊既有只面向小读者的《小哥白尼》《小学科技》《少年科学画报》等,又有读者层面多元化的《中国国家地理》《科学画报》《图形科普》《科技日报》,也有引进自国外的著名科普期刊《环球科学》((Newton科学世界》《科技新时代》。
以《环球科学》为例,它是《科学美国人》独家授权中文版。《科学美国人》160多年的国际影响力使得《环球科学》成为我国沟通科学与大众的优良平台,集纳世界级科学大师、商业领袖及科技观察家和专栏作家的思想智慧;它还是全球顶级科学杂志《自然》(nature)的版权合作伙伴,每月精选《自然》的精彩文章,开辟“自然新闻’栏目(nature news),推出更快、更前沿的科技趋势报道。
《环球科学》期刊上由于大量翻译文章,很多行文风格和中文直接表达有一定差别,所以对于小学生和初中生来说,阅读难度较大;但是对于科学技术有所了解的高中生来说,《环球科学》不只是展示某一项从未在教材上的知识点,还可能是更新对待自然界,对待科学的观念。例如,《化学家将盐变成“不可能”的物质》这一篇文章,它揭示了在极端条件下,氯化钠会转变成奇特的化合物三氯化鈉和氯化三钠,这一结论揭示出传统的化合价规律的极大局限,引导高中生打破常规化合价规律,对培养学生质疑精神、探索精神都有很大作用。
2.科学故事
科学故事包括科学童话和科普小说,主要针对年龄小的儿童,特别适合于初步探索科学世界的学龄前儿童及低年级小学生,此时阅读内容一般以绘本形式呈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于高年级学生,图少字多的读物成为阅读主流,往往具备逻辑推理训练和曲折故事情节,对好奇心重、理性认识逐渐成熟的中学生来说格外有吸引力;另外,渗透科学家成长历程的史实也是寓学于乐的阅读素材。
(三)基于信息媒体的科技新闻
与科普期刊中的科技信息有所不同的是,通过报纸、网络、手机等媒体传播的科技新闻往往短小精悍,推陈出新更加及时、快捷。由于科技新闻主要依托于信息技术媒体传播,所以它的获取具有碎片化学习特征,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并阅读学习。
下面列举几个科技新闻的媒体来源平台:
中文网站的代表,如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是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管,科学时报社主办的综合性科学网站,主要为大众提供快捷权威的科学新闻报道、丰富实用的科学信息服务以及交流互动的网络平台。它包括生命科学、医学科学、化学科学、工程材料、信息科学、地球科学、数理科学等多个栏目,提供科技进展新闻往往是国际上最为引人注目的成果,或是国人为科学领域作出的巨大贡献。
英文网站,如美国的Science Daily(每日科学,http://WWW.sciencedailyo.com/),其报道全世界每日最新的科研进展,还提供各学科领域里最新发现与最热点的研究项目的新闻报道。用户可在网上免费阅读,并可按学科分类来检索感兴趣的相关信息,并顺着相应的网址连接进行拓展阅读。Science Daily的栏目主要以Health(健康)、Physical/Tech(物质/科技)、Environment(环境)、Society/Education(社会/教育)、Quirky(离奇现象)等为主标题,在这些主栏目的下面还有许多类别,如Physical/Tech下分matter and energy,space and time,computer and math三类,matter and energy下分十几个小类,化学、纳米等均名列其中。分类的细致是为了使寻找信息更为便利,而分类目录和超链接的使用则是为了体现科学领域的个性和关联。虽然国外科学新闻网站英文表述的新闻素材对于我国大部分中小学师生阅读具有一定困难,但是其新颖性、前沿性和广博性却是国内同类网站所不及的。它主要供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浏览阅读,其原汁原味的文字也可以为准备出国的学生提供充分的英语学习素材;希望由阅读指导者进行科学筛选、编排后再提供给学生阅读,并提供充分、针对的阅读指导,包括专业术语的翻译、比较复杂长难句的剖析、国外科研机构或公司的背景、学科领域涉及的基础知识等。
微信公众号成为近年来传播科学教育的重要新媒体平台。在手机上阅读、分享,也有利于优秀科学新闻的传播。例如公众号“科学公园”,立足于传播前沿主流的科学信息、观点,推广理性、质疑、探索、实证的科学精神,反对迷信思想,揭露伪科学骗局,澄清错误的科学观点。又如,公众号“生活中的化学”,以汇编、推荐各类与化学有关网文为特色,虽然缺少原创性,但是却节省了阅读者的时间,其近期推荐的经典文章有《10种贵重材料的神奇用途》《、化学材料科学前沿要闻一览》《每块成功的充电电池背后,都有一群“得寸进尺”的科学家》等。
(四)科学关文
科學也是一种艺术,因为在科学家看来,审美准则同样是科学的最高准则。一个科学理论和一个文学作品一样,其成就大小的衡量,在某种意义上说,不是因为它们多么正确,而是因为它们非凡的美学价值。从最单纯的感受到最高超的设计,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文学探索的过程,对于必然性的认识,都充满了美学上的意义。科学美文是从语文角度上承载科学知识和思想的最生动形式,不过对于科学美文的阅读,不是只停留在字面意义之美,而应该体会意境,感受科学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体验科学技术之美。
1.科学伦理散文
科学伦理散文融科学性与文学性于一体,让科学知识变得生动,通过文学性的语言将科学揉人其中,描绘得惟妙惟肖,充满美丽与灵动的气息。此类散文涉及气象、动植物、生态、科学史、科学美和科学伦理等,它以科学知识切人,达成科学性与文学性的珠联璧合、科学精神和人文沉思的双重解构,从审美的视角重新构建善意的和谐伦理。
杨文丰教授的《自然笔记——科学伦理与文化沉思》中的文章是这类的典型代表。书中有一段文字这样描述包容一切的空气:
“她永远是那么勤劳,勤劳得像云水间的园丁。她乃众多气体的家园。她吸收、散射、漫射和屏障了大量的宇宙射线,送下界以一片祥和的蔚蓝。她储存海上的甘霖,输给苦旱的陆地。她将赤道的热浪,吹进冰雪的两极。她的先锋队——风,展开空茫中的彩旗。她吹白十里梨花,芳馨春燕的双翼;她拂过希望的田野,将秋天震颤得金黄。柔软的湖水,缘她而泛起梦似的涟漪;蒲公英种子,因她而摇荡在流光的天空;她是生命的仓库,给万物以无尽的滋养。没有她,飞鸟不能展翅盘旋;离开她,白云无法悠悠飘行。她教新生活的画家,蘸起太阳般燃烧的色彩;她让辛勤的舞蹈家,有了比风更轻的追求。白云、虹霓、佛光、海市、春雷、冬雪、夏雨、秋声,飞船、海河、原野、飞鸟、蜜蜂、胚芽、叶绿素、落叶、艺术和梦,都是她怀中或虚或实的创造。天空和大地,缘她而充满了生命的轰响和辉煌。”
此段用灵动的语言写出了空气对万物的作用,它能吸收、散射、漫射和屏蔽大量的宇宙射线,它能播种、能给万物以滋养,自然也成为诗人吟诵、画家抒情的内容。
总之,上面对空气的描述,采用文学性的语言,让读者在了解物质的性质、自然界的现象的同时,感受到了科学之美。它将科学与文学巧妙地融合,实现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2.科学诗歌
科学诗歌是把诗歌与科学结合起来,用优美的诗语言和意象去描绘科学世界,去传播科学知识,去表现科学精神,去启迪科学思维的一种诗歌。
诗歌,它力图通过最简洁的语言,营造如画的意境,抒发沁人肺腑的情怀,表达深邃的哲理。这与科学,尤其是数学追求的“在尽可能少的前提条件下,用最简洁的形式,概括尽可能多的经验事实”的做法十分相似。英国物理学家弗里曼·古森曾说:“诗歌不仅仅是智力上的娱乐品。自古以来,诗歌一直是人们从自己不能言喻的内心深处吸取某种智慧的最好力量。”
著名诗人席慕蓉曾用这样的诗句将诗歌与化学联系:
[关键词]科学阅读 科学读物 认识 分类 反思
阅读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本材料的思维过程。长期以来,阅读成为语言类课程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文社会科目的重要学习方法。对于以实验为特色、以科学探究为研究途径的自然学科课程来说,阅读似乎距离很远。但事实上,阅读作为一种核心素养,是任何学科领域正式学习的重要基础和途径。基于此,本文主要阐述对科学阅读的一些认识与思考。
一、对科学阅读的认识
(一)科学阅读的界定
科学阅读就是通过阅读科学文本、绘本以及电子类的读物,促进学生的科学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通过有效的科学阅读,不仅可以获取系统的科学知识,建构基本的科学认识,掌握核心的基本概念,还可培养科学本质观。学生通过读物中科学片段的安排了解科学知识的演进与脉络,形成由浅至深的科学概念认知,而这些概念不只是停留在知识理解层面上,还常以科学文本故事的形式建构于各种各样的生活情境之中。因此,透过科学阅读中的科学情境,能培养学生的科學应用能力,使学生养成善于进行科学分析的习惯,进而内化成自身的综合性知识。
(二)科学阅读的内容
科学阅读的内容涉及题材包罗万象。基础教育阶段需要学习的科学知识一般限定在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学科领域,或者是这些学科的综合。其实除此之外,科学知识还包括天文、医药、材料、能源等学科领域,甚至与之相关的技术与工程书籍也应该成为科学阅读的内容——虽然在我国,这种观点还未成熟。在科学教育中,教师一般都是结合教科书的主题内容向学生传播更广阔的科学世界,但是学生可通过阅读课外读物拓宽视野,满足自己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下文中姑且把呈现科学阅读内容的材料称为“科学读物”。
由于本文只关注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阅读,所以姑且把自然科学领域专业性较强的学术论文和学术著作排除在科学阅读的内容之外,但并不否认部分科技前沿信息是中小学阶段开展科学阅读的优秀教学素材。科学阅读内容的编写要考虑到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的认知程度和生活经验,从而有针对性地编写适合不同人群的读物。例如,面向低年级小学生的科学读物要尽可能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和图文并茂的版面来提高儿童的阅读兴趣——其编写者除了要掌握科学性完备的学科知识外,还必须对儿童的心理和学习科学的需求及他们的阅读兴趣、习惯和方法有充分的了解,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写作功底和绘画基础——便于将科学知识和规律很好地蕴藏在读物的图文情节中,进而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对科学读物的分类
科学读物承载着传播科学知识、阐明科学原理、渗透科学方法、启发读者科学思考、激发读者科学探索兴趣的作用。优秀的科学文本可以让读者在获得知识及事实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想法,并将这些想法串联起来,进而产生概念的了解与认识,还能触及读者的心理、情感和想象,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其乐趣。对于科学读物,笔者认为可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科学教科书
教科书是狭义上所说的教材。教科书是某一定学科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一般是对某学科现有知识和成果进行综合归纳和系统阐述,虽然较少阐述学术创新观点,但往往具有全面、系统、准确的特征。我国科学教科书的指代内容包括不同版本的小学科学、初高中理化生地或浙江的初中科学教科书。科学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科学领域知识、进行科学学习的主要文本材料,具有基础性、系统性、易用性等特点,既是教师进行科学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基本素材或内容。
不论是分科的科学教科书,还是综合性科学教科书,都在多年的课程建设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科学教科书可以让读者了解课程模块、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把握学科的具体事实、探究思维和学习方法、实验技能等。它是一个知识的“仓库”,有大量的资料和生动的描写。科学教科书通过知识呈现方式的改革、知识点分布的调整以及将知识与社会实际相连,形成了包括教育教学思想体系、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体系、教学过程的规律体系、信息传播理论体系、课程的理论体系和科学知识内容的逻辑体系。
科学教科书中除了主干知识之外,还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包括科学家的相关介绍、重大科学事件的介绍、科学技术应用方面的介绍、对教学内容的拓展或补充性知识介绍等。教科书中的阅读材料一般以不同的栏目呈现给学生,这些栏目主要包括“资料卡片”“实践活动”“科学视野”“科学史话”等,这些阅读材料的前三类的文字并不多,大约200字,科学史话的字数较多,是对科学史及科学名人的简要描述。“资料卡片”“实践活动”一般穿插在课堂教学中,与教科书的主体内容融合;而“科学视野”“科学史话”一般置于每节内容的末尾处,用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例如,小学科学教科书(以苏教版为例)中的阅读材料的内容大约有以下几类:一是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拓展性知识。这些知识往往不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还需要在初高中的教科书中才能正式学习到,在小学教科书的呈现只是为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关联性,从纵向上有所深入,如《生物的多样性》《无性繁殖》等;二是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故事、史实等辅助性素材,往往具备一定的生动性和趣味性,阅读中了解探究过程和体验思考方法,如《阿基米德撬地球的故事》等;三是科学与技术前沿领域信息,如《最新的交通工具》《GPS卫星定位系统》《中国的嫦娥工程》等材料,不止体现了教科书内容的先进性,更加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我国科学前沿的了解和认可。总体来说,小学教科书阅读材料文字浅显易懂,且篇幅较短。 随着学生文字认识和阅读经验愈加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语言发展水平也从口头语言过渡为书面语言,所以中学科学教科书的阅读材料的学科背景及文字表述均有所加深。此外,科技前沿领域和社会关注热点,对于师生拓展科技视野有一定裨益。以浙教版八年级修订版教科书为例,“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栏目就涉及“海水的淡化”“脑科学”“PM2.5是什么”“无土栽培”等二十多个时新主题,图文并茂,阅读量丰富。
虽然教科书是正式教学的重要依据,但限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其表现形式单一化,呈现内容一般限制在本课程的核心知识上;而且由于更新周期和再版时间的问题,所以往往不能及时更新新观点、新成果。如果只把教科书作为科学阅读的素材,并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二)课外科普读物
非正式的环境是促进大众理解科学的良好方式,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与正式科学学习相互补充。课外科普读物则是学生最容易接触到的一类非正式科学学习知识来源。
1.科普期刊
科普期刊是面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解决常见科学疑难、传播科技前沿的一类连续性出版物。与教科书相比,科普期刊缺乏完善的知识体系,而且由于不同作者撰写文章的风格各异,阅读时难免要经常转换阅读策略。但是期刊内容更新快,往往能反映最新的科技信息,主题丰富多彩,往往将前沿科学家的奇思怪想用生动浅显的语言表述出来,有利于激发读者兴趣、活跃读者思维。
目前,国内出版的科普期刊既有只面向小读者的《小哥白尼》《小学科技》《少年科学画报》等,又有读者层面多元化的《中国国家地理》《科学画报》《图形科普》《科技日报》,也有引进自国外的著名科普期刊《环球科学》((Newton科学世界》《科技新时代》。
以《环球科学》为例,它是《科学美国人》独家授权中文版。《科学美国人》160多年的国际影响力使得《环球科学》成为我国沟通科学与大众的优良平台,集纳世界级科学大师、商业领袖及科技观察家和专栏作家的思想智慧;它还是全球顶级科学杂志《自然》(nature)的版权合作伙伴,每月精选《自然》的精彩文章,开辟“自然新闻’栏目(nature news),推出更快、更前沿的科技趋势报道。
《环球科学》期刊上由于大量翻译文章,很多行文风格和中文直接表达有一定差别,所以对于小学生和初中生来说,阅读难度较大;但是对于科学技术有所了解的高中生来说,《环球科学》不只是展示某一项从未在教材上的知识点,还可能是更新对待自然界,对待科学的观念。例如,《化学家将盐变成“不可能”的物质》这一篇文章,它揭示了在极端条件下,氯化钠会转变成奇特的化合物三氯化鈉和氯化三钠,这一结论揭示出传统的化合价规律的极大局限,引导高中生打破常规化合价规律,对培养学生质疑精神、探索精神都有很大作用。
2.科学故事
科学故事包括科学童话和科普小说,主要针对年龄小的儿童,特别适合于初步探索科学世界的学龄前儿童及低年级小学生,此时阅读内容一般以绘本形式呈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于高年级学生,图少字多的读物成为阅读主流,往往具备逻辑推理训练和曲折故事情节,对好奇心重、理性认识逐渐成熟的中学生来说格外有吸引力;另外,渗透科学家成长历程的史实也是寓学于乐的阅读素材。
(三)基于信息媒体的科技新闻
与科普期刊中的科技信息有所不同的是,通过报纸、网络、手机等媒体传播的科技新闻往往短小精悍,推陈出新更加及时、快捷。由于科技新闻主要依托于信息技术媒体传播,所以它的获取具有碎片化学习特征,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并阅读学习。
下面列举几个科技新闻的媒体来源平台:
中文网站的代表,如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是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管,科学时报社主办的综合性科学网站,主要为大众提供快捷权威的科学新闻报道、丰富实用的科学信息服务以及交流互动的网络平台。它包括生命科学、医学科学、化学科学、工程材料、信息科学、地球科学、数理科学等多个栏目,提供科技进展新闻往往是国际上最为引人注目的成果,或是国人为科学领域作出的巨大贡献。
英文网站,如美国的Science Daily(每日科学,http://WWW.sciencedailyo.com/),其报道全世界每日最新的科研进展,还提供各学科领域里最新发现与最热点的研究项目的新闻报道。用户可在网上免费阅读,并可按学科分类来检索感兴趣的相关信息,并顺着相应的网址连接进行拓展阅读。Science Daily的栏目主要以Health(健康)、Physical/Tech(物质/科技)、Environment(环境)、Society/Education(社会/教育)、Quirky(离奇现象)等为主标题,在这些主栏目的下面还有许多类别,如Physical/Tech下分matter and energy,space and time,computer and math三类,matter and energy下分十几个小类,化学、纳米等均名列其中。分类的细致是为了使寻找信息更为便利,而分类目录和超链接的使用则是为了体现科学领域的个性和关联。虽然国外科学新闻网站英文表述的新闻素材对于我国大部分中小学师生阅读具有一定困难,但是其新颖性、前沿性和广博性却是国内同类网站所不及的。它主要供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浏览阅读,其原汁原味的文字也可以为准备出国的学生提供充分的英语学习素材;希望由阅读指导者进行科学筛选、编排后再提供给学生阅读,并提供充分、针对的阅读指导,包括专业术语的翻译、比较复杂长难句的剖析、国外科研机构或公司的背景、学科领域涉及的基础知识等。
微信公众号成为近年来传播科学教育的重要新媒体平台。在手机上阅读、分享,也有利于优秀科学新闻的传播。例如公众号“科学公园”,立足于传播前沿主流的科学信息、观点,推广理性、质疑、探索、实证的科学精神,反对迷信思想,揭露伪科学骗局,澄清错误的科学观点。又如,公众号“生活中的化学”,以汇编、推荐各类与化学有关网文为特色,虽然缺少原创性,但是却节省了阅读者的时间,其近期推荐的经典文章有《10种贵重材料的神奇用途》《
科學也是一种艺术,因为在科学家看来,审美准则同样是科学的最高准则。一个科学理论和一个文学作品一样,其成就大小的衡量,在某种意义上说,不是因为它们多么正确,而是因为它们非凡的美学价值。从最单纯的感受到最高超的设计,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文学探索的过程,对于必然性的认识,都充满了美学上的意义。科学美文是从语文角度上承载科学知识和思想的最生动形式,不过对于科学美文的阅读,不是只停留在字面意义之美,而应该体会意境,感受科学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体验科学技术之美。
1.科学伦理散文
科学伦理散文融科学性与文学性于一体,让科学知识变得生动,通过文学性的语言将科学揉人其中,描绘得惟妙惟肖,充满美丽与灵动的气息。此类散文涉及气象、动植物、生态、科学史、科学美和科学伦理等,它以科学知识切人,达成科学性与文学性的珠联璧合、科学精神和人文沉思的双重解构,从审美的视角重新构建善意的和谐伦理。
杨文丰教授的《自然笔记——科学伦理与文化沉思》中的文章是这类的典型代表。书中有一段文字这样描述包容一切的空气:
“她永远是那么勤劳,勤劳得像云水间的园丁。她乃众多气体的家园。她吸收、散射、漫射和屏障了大量的宇宙射线,送下界以一片祥和的蔚蓝。她储存海上的甘霖,输给苦旱的陆地。她将赤道的热浪,吹进冰雪的两极。她的先锋队——风,展开空茫中的彩旗。她吹白十里梨花,芳馨春燕的双翼;她拂过希望的田野,将秋天震颤得金黄。柔软的湖水,缘她而泛起梦似的涟漪;蒲公英种子,因她而摇荡在流光的天空;她是生命的仓库,给万物以无尽的滋养。没有她,飞鸟不能展翅盘旋;离开她,白云无法悠悠飘行。她教新生活的画家,蘸起太阳般燃烧的色彩;她让辛勤的舞蹈家,有了比风更轻的追求。白云、虹霓、佛光、海市、春雷、冬雪、夏雨、秋声,飞船、海河、原野、飞鸟、蜜蜂、胚芽、叶绿素、落叶、艺术和梦,都是她怀中或虚或实的创造。天空和大地,缘她而充满了生命的轰响和辉煌。”
此段用灵动的语言写出了空气对万物的作用,它能吸收、散射、漫射和屏蔽大量的宇宙射线,它能播种、能给万物以滋养,自然也成为诗人吟诵、画家抒情的内容。
总之,上面对空气的描述,采用文学性的语言,让读者在了解物质的性质、自然界的现象的同时,感受到了科学之美。它将科学与文学巧妙地融合,实现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2.科学诗歌
科学诗歌是把诗歌与科学结合起来,用优美的诗语言和意象去描绘科学世界,去传播科学知识,去表现科学精神,去启迪科学思维的一种诗歌。
诗歌,它力图通过最简洁的语言,营造如画的意境,抒发沁人肺腑的情怀,表达深邃的哲理。这与科学,尤其是数学追求的“在尽可能少的前提条件下,用最简洁的形式,概括尽可能多的经验事实”的做法十分相似。英国物理学家弗里曼·古森曾说:“诗歌不仅仅是智力上的娱乐品。自古以来,诗歌一直是人们从自己不能言喻的内心深处吸取某种智慧的最好力量。”
著名诗人席慕蓉曾用这样的诗句将诗歌与化学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