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内在的语言,那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注重课文的朗读,是我国的语文传统教法,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无论是古代学者,还是现代教育家,都十分强调朗读。现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一、旧的课堂教学模式仍占统治地位,课堂仍是以讲代读多,教师喋喋不休地串讲,把一篇篇情文并茂的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学生学得被动、盲目。二、“应试教育”的观念仍未根除,为片面追求高分,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学生则一味地死记硬背,机械人似地重复作业,甚至淹没在“题海”中。如此“填鸭式”的教学还美其名曰“稳扎稳打”、“强化训练”。三、学生的听说能力(普通话能力)和写作能力很差,学生羞于说,不善表达,害怕作文,老师干脆自己说,用填空方式让学生填,免去学生的写作训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这是根据语言文字传递信息的特点进行教、学语言的有效办法。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形式地反复地读,通过读而生疑、而求解、而品位、而欣赏、而启情,通过“读”去引发、连结、落实所有的语言训练。具体做法是:
一、扮演角色――激發学生的朗读兴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包括教师的范读和录音范带。小学生模仿力和记忆力是非常强的,在他们听的过程中,会在头脑里形成一个朗读的"模式",从而更好地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会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语言表达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当学生听过示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度、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朗读方式的尝试。
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传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学生就能学会运用自如地驾驭祖国的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而发展语言。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也能唤起学生的感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有助于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有声有色的朗读,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作品中的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教师本人的态度,范读时的鲜明的爱憎,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
二、教师有效组织教学------提高朗读能力的关键。
1初读课文,识字,解题,分清主次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是汉语的特点。倘若第一课时的教学,教师一概不分年级高低,而把生字、新词板书后进行独立地学习。这样,既脱离了具体语言环境,又舍本逐末,违背了教学的规律。
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放手让学生完成以下四个步骤的练习:1、通读全文,划出生字、新词并理解;2、逐步朗读,理解题意,结合课文分段,概括段意;3、速读全文,分清主要内容与次要内容;4、找出能表达文章中心的语句。然后由学生交流自学的收获并质疑。
2范读课文,品位、生情,把握基调
范读,是教师进行朗读训练指导的常用方法。通过范读融会贯通,表现出课文的精神和生命,把握住课文的基调。
3精读课文,析文、解疑,表情达意
精读,指对课文的重要内容、重点词句通过圈画、质疑、批注、点评等形式进行体味、研读,并展开想像,反复诵读,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言语格式。
4熟读课文,明理、笃行,总结延伸
好的文章就如一杯香茗,品位无穷。熟读课文,可以增强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语言艺术的感受,进一步培养语感,领会作者的意图,理解课文真谛,并从中深受启发,从而指导行为。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是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挑山工》一文时,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到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学生就会想"折尺形"的路线是怎样的路线?他们为什么要走这样的路线?为什么不像游人那样走直线呢?通过思考,学生的思维就会得到锻炼,得到发展。又如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写道:"因为我需要它"。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了解到挑山工身上具有的"认定目标、坚忍不拔、勇于攀登"的精神后,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作者需要的不仅仅是这幅画,更需要的是挑山工身上所具有的这种精神。作者正是通过这篇文章来表达自己对挑山工的赞美,同时也希望能够受到挑山工的这种精神的激励,在工作中不断进取。又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如何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勇于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再如《小珊迪》,是一篇情感浓郁的文章。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挑山工精神的了解、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由此可见,以读为本,组织课堂教学具有以下优点:首先,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自觉投入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须从旁指点、点拔,教得轻松。其次,通过“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想象力丰富了,而且表现出浓厚的写作兴趣,所谓“功在课内,利在课外”。最重要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双边进行着心灵的交流。这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和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也是我在课堂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这是根据语言文字传递信息的特点进行教、学语言的有效办法。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形式地反复地读,通过读而生疑、而求解、而品位、而欣赏、而启情,通过“读”去引发、连结、落实所有的语言训练。具体做法是:
一、扮演角色――激發学生的朗读兴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包括教师的范读和录音范带。小学生模仿力和记忆力是非常强的,在他们听的过程中,会在头脑里形成一个朗读的"模式",从而更好地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会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语言表达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当学生听过示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度、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朗读方式的尝试。
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传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学生就能学会运用自如地驾驭祖国的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而发展语言。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也能唤起学生的感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有助于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有声有色的朗读,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作品中的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教师本人的态度,范读时的鲜明的爱憎,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
二、教师有效组织教学------提高朗读能力的关键。
1初读课文,识字,解题,分清主次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是汉语的特点。倘若第一课时的教学,教师一概不分年级高低,而把生字、新词板书后进行独立地学习。这样,既脱离了具体语言环境,又舍本逐末,违背了教学的规律。
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放手让学生完成以下四个步骤的练习:1、通读全文,划出生字、新词并理解;2、逐步朗读,理解题意,结合课文分段,概括段意;3、速读全文,分清主要内容与次要内容;4、找出能表达文章中心的语句。然后由学生交流自学的收获并质疑。
2范读课文,品位、生情,把握基调
范读,是教师进行朗读训练指导的常用方法。通过范读融会贯通,表现出课文的精神和生命,把握住课文的基调。
3精读课文,析文、解疑,表情达意
精读,指对课文的重要内容、重点词句通过圈画、质疑、批注、点评等形式进行体味、研读,并展开想像,反复诵读,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言语格式。
4熟读课文,明理、笃行,总结延伸
好的文章就如一杯香茗,品位无穷。熟读课文,可以增强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语言艺术的感受,进一步培养语感,领会作者的意图,理解课文真谛,并从中深受启发,从而指导行为。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是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挑山工》一文时,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到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学生就会想"折尺形"的路线是怎样的路线?他们为什么要走这样的路线?为什么不像游人那样走直线呢?通过思考,学生的思维就会得到锻炼,得到发展。又如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写道:"因为我需要它"。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了解到挑山工身上具有的"认定目标、坚忍不拔、勇于攀登"的精神后,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作者需要的不仅仅是这幅画,更需要的是挑山工身上所具有的这种精神。作者正是通过这篇文章来表达自己对挑山工的赞美,同时也希望能够受到挑山工的这种精神的激励,在工作中不断进取。又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如何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勇于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再如《小珊迪》,是一篇情感浓郁的文章。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挑山工精神的了解、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由此可见,以读为本,组织课堂教学具有以下优点:首先,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自觉投入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须从旁指点、点拔,教得轻松。其次,通过“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想象力丰富了,而且表现出浓厚的写作兴趣,所谓“功在课内,利在课外”。最重要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双边进行着心灵的交流。这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和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也是我在课堂教学中最大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