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针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培养手段、课程开发、校企合作等方面开展教学改革,探索适应于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特点和技术潮流的差异化高职软件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为提高高职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一代信息技术 高职院校 软件技术专业 差异化培养模式
随着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信息技术越来越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温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十二五规划”也提出:“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1]可见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国家未来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带来巨大的需求市场,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根据国际经验,合理的软件人才市场应该是软件蓝领、软件工程师、软件架构师与分析师并存的金字塔形状,人才基数由大到小形成梯次,其比例结构应为7∶4∶1[2]。高职院校作为软件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特别是“软件蓝领”主要培养基地,肩负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需要认真思考、探索高职院校在经济发展与转型中软件人才培养的角色定位,创新、改革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以确保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
本文针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培养手段、课程开发、校企合作等方面开展教学改革,探索形成一个有别于本科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适应于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特点和技术潮流的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
1.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现状
各高职院校对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做了许多探索与改革,不断适应软件行业需求,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具体实施来看,依旧存在不适合经济发展形势和技术发展要求、培养模式僵化等问题,具体如下。
1.1培养目标不明确,形成两个极端。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定位当前出现两个极端。现有大部分高职学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宽泛,培养目标和本科院校雷同,但又受制于培养时间,所培养人才只是本科学生的“浅薄版”。另一种培养目标则与培训机构的短训班类似。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出现软件外包、WEB方向、JAVA方向、.NET方向等,但培养方向频繁变动,对政策倾向、产业发展、技术升级不了解,使得人才培养缺乏科学分析、特色体现,所培养人才像“培训班学员”。
1.2专业方向开设陈旧,人才培养不能适应新经济形势和新技术的发展。
现在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风起云涌,然而经过调研分析,发现许多学校的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一致,专业方向多年无根本变化与差异,开设诸如java方向、dot net方向等,专业方向的设置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基本的编程与软件开发能力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涌现在专业方向设置上毫无体现,导致各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及时跟上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就业中IT基础技术岗位人才供大于求,IT新技术人才供不应求。
1.3专业课程体系混乱,课程开设与安排缺乏系统性、科学性。
现有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只是简单地照搬本科学校,甚至课程的深度、学时与本科院校一样。课程体系长期无变化,依旧按照计算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课程安排教学。部分学校为了校企合作,片面听从企业人员建议,未经过科学论证少开、增开、乱开课程,对课程名称、学时、课程标准随意变更、调整,使得课程体系混乱。同时为了强调工学结合,未经过系统设计便实施,使得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效果差[3]。然而,生源质量及仅仅两年半的学习时间都要求高职院校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高职类IT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1.4校企合作内容空乏,效果差。
很多学校盲目实施校企合作,想方设法联系软件企业开展所谓的人才培养合作,实际就是企业帮学校培训、推销学生,向学校推销产品,真正与企业深度合作不多。这使得一部分软件企业利用学校急需校企合作的心理,使学校变相地成为企业赢利的市场,致使校企合作变味[4]。同时部分专业课程为了实现工学结合,满足兼职教师指标,盲目聘用教学基本功较差的企业人员上课,教学效果不好,引起学生反感。
1.5就业质量差,缺乏可持续性。
现在大型软件企业引进的人员很少,一般都是几个,最多十几个,因此学生进入中小型软件开发企业居多。这些中小软件企业发展不稳定,导致学生就业也不稳定,致社会效应不好。学校的软件人才培养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只靠中介培训公司转包就业,忽略长期与可持续发展,社会效应不好。
2.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职差异化软件人才培养探索
在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如何将高职学生培养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软件技术开发人才,特别是与名牌大学的本科学生相比,如何使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在IT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是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笔者进行如下探索。
2.1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明确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差异化培养目标。
现在大部分高职学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宽泛,培养目标和本科院校雷同,又受制于培养时间,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差异化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可较好地解决高职学生难以在三年之内掌握现有各种IT技术的问题,使高职学生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某些领域的竞争力超过本科同类学生,可使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所培养人才在就业市场成功突围。
2.2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开设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软件技术专业方向。
高职学生普遍具有喜好猎奇、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强过逻辑思维的特点。软件技术专业所开设的专业方向应该是门槛较低,对技能深度掌握的要求弹性大、社会需求量多,这样,既可培养学生具备企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又可为优秀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方向差异化设置,使之始终紧跟技术潮流,符合高职学生特点,以便满足就业市场的日新月异的人才需求。
关键词: 新一代信息技术 高职院校 软件技术专业 差异化培养模式
随着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信息技术越来越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温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十二五规划”也提出:“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1]可见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国家未来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带来巨大的需求市场,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根据国际经验,合理的软件人才市场应该是软件蓝领、软件工程师、软件架构师与分析师并存的金字塔形状,人才基数由大到小形成梯次,其比例结构应为7∶4∶1[2]。高职院校作为软件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特别是“软件蓝领”主要培养基地,肩负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需要认真思考、探索高职院校在经济发展与转型中软件人才培养的角色定位,创新、改革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以确保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
本文针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培养手段、课程开发、校企合作等方面开展教学改革,探索形成一个有别于本科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适应于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特点和技术潮流的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
1.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现状
各高职院校对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做了许多探索与改革,不断适应软件行业需求,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具体实施来看,依旧存在不适合经济发展形势和技术发展要求、培养模式僵化等问题,具体如下。
1.1培养目标不明确,形成两个极端。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定位当前出现两个极端。现有大部分高职学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宽泛,培养目标和本科院校雷同,但又受制于培养时间,所培养人才只是本科学生的“浅薄版”。另一种培养目标则与培训机构的短训班类似。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出现软件外包、WEB方向、JAVA方向、.NET方向等,但培养方向频繁变动,对政策倾向、产业发展、技术升级不了解,使得人才培养缺乏科学分析、特色体现,所培养人才像“培训班学员”。
1.2专业方向开设陈旧,人才培养不能适应新经济形势和新技术的发展。
现在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风起云涌,然而经过调研分析,发现许多学校的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一致,专业方向多年无根本变化与差异,开设诸如java方向、dot net方向等,专业方向的设置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基本的编程与软件开发能力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涌现在专业方向设置上毫无体现,导致各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及时跟上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就业中IT基础技术岗位人才供大于求,IT新技术人才供不应求。
1.3专业课程体系混乱,课程开设与安排缺乏系统性、科学性。
现有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只是简单地照搬本科学校,甚至课程的深度、学时与本科院校一样。课程体系长期无变化,依旧按照计算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课程安排教学。部分学校为了校企合作,片面听从企业人员建议,未经过科学论证少开、增开、乱开课程,对课程名称、学时、课程标准随意变更、调整,使得课程体系混乱。同时为了强调工学结合,未经过系统设计便实施,使得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效果差[3]。然而,生源质量及仅仅两年半的学习时间都要求高职院校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高职类IT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1.4校企合作内容空乏,效果差。
很多学校盲目实施校企合作,想方设法联系软件企业开展所谓的人才培养合作,实际就是企业帮学校培训、推销学生,向学校推销产品,真正与企业深度合作不多。这使得一部分软件企业利用学校急需校企合作的心理,使学校变相地成为企业赢利的市场,致使校企合作变味[4]。同时部分专业课程为了实现工学结合,满足兼职教师指标,盲目聘用教学基本功较差的企业人员上课,教学效果不好,引起学生反感。
1.5就业质量差,缺乏可持续性。
现在大型软件企业引进的人员很少,一般都是几个,最多十几个,因此学生进入中小型软件开发企业居多。这些中小软件企业发展不稳定,导致学生就业也不稳定,致社会效应不好。学校的软件人才培养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只靠中介培训公司转包就业,忽略长期与可持续发展,社会效应不好。
2.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职差异化软件人才培养探索
在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如何将高职学生培养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软件技术开发人才,特别是与名牌大学的本科学生相比,如何使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在IT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是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笔者进行如下探索。
2.1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明确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差异化培养目标。
现在大部分高职学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宽泛,培养目标和本科院校雷同,又受制于培养时间,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差异化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可较好地解决高职学生难以在三年之内掌握现有各种IT技术的问题,使高职学生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某些领域的竞争力超过本科同类学生,可使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所培养人才在就业市场成功突围。
2.2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开设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软件技术专业方向。
高职学生普遍具有喜好猎奇、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强过逻辑思维的特点。软件技术专业所开设的专业方向应该是门槛较低,对技能深度掌握的要求弹性大、社会需求量多,这样,既可培养学生具备企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又可为优秀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方向差异化设置,使之始终紧跟技术潮流,符合高职学生特点,以便满足就业市场的日新月异的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