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过曾老师的一堂课,题为《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曾老师使用了塑料自封袋来装白醋,用无纺布袋装小苏打,当无纺布袋放入塑料袋,并将塑料袋的口子封住之后,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的气体将原本扁扁的塑料袋撑得鼓鼓的,学生不但看到了气泡,更从鼓胀的塑料袋中“看”到了气体。验证气体是二氧化碳时,又借助注射器,将气体用注射器吸出进行实验,确保了实验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实验材料的改革和优化,学生实验的可操作性增强了,实验的现象也更直观了,一股新颖的感觉,更是扑面而来。虽然,看似实验材料变多了,但是在课堂上,这品种繁多的材料,却创造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实验材料的优化,仿佛给科学课堂吹入了一股清新的风,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美丽的课堂。
一、材料的优化,启发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准备的观察实验材料既要符合所要学习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又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结构性,使学生能通过观察和实验直接获取感性知识。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材料有利于学生认识,符合建立概念从一般到特殊的科学规律。材料的结构性能让探究活动层层相扣,使活动更为有序。教师要发掘材料的特性,寻求最简洁、最明了的材料来帮助学生解释科学的现象,以求达到教学目标的完成。在教学《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溶解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高锰酸钾代替食盐做溶解的实验。在上《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为了方便学生观察到玻璃管(吸管)内液面的变化,我们可以往烧瓶内的清水中加几滴红墨水。在上《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时,一位老师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特意跑到小商品市场买来小巧的气球,代替学校实验室里的大气球,结果,把小气球套在锥形瓶口,热水倒下去,小气球马上鼓了起来;放入凉水中,小气球瘪了;再放入冰水中,小气球向内缩进了锥形瓶内,三种截然不同的实验现象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在上《食物包装袋上的信息》一课时,教师要选择各种不同的食品:保质期长的和短的,要求冷藏的和常温保存的,透明包装和不透明包装、真空包装的,材料的结构性越强,学生的发现也就越多。像这样典型有结构的材料,学生会被材料本身的特性吸引住,专注于研究材料的结果,避免同主题无关活动的出现,从而更有效地达成探究目标。
二、材料的优化,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节课要研究 “同种材料的物体,沉浮与轻重、大小无关”。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身边的萝卜由于新鲜度的不同,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并不一致。如果按照教材的安排选用萝卜做实验,这无疑是一种冒险。将萝卜弃之不用,肯定得选择另一种沉浮现象稳定,又容易寻找到的材料来代替。苹果这种很常见的水果,就进入了老师们的视野。这是对生活中的材料的再发现。从生活中选择合适的材料,既符合所要学习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使学生能通过观察和实验较为直接地获取感性认识。而且,苹果又作为学生们熟悉却又往往忽视的水果出现在科学课堂上参与我们的实验,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爱好的实验材料,才能激发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学生们在如此兴致盎然的美丽课堂上,会边实验,边感叹:原来,生活处处皆学问!
三、材料的优化,有效落实探究目标
科学教学中观察实验研究的对象大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自然事物和现象。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到他们生活环境的周围,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各种各样的材料。如学习“叶”,让学生到校园、田野采集各种各样的叶子;学习“铜、铁、铝”,让学生观察学校、家里用铜、铁、铝制成的物品,搜集一些废铜、铁、铝;认识“昆虫”,让学生到学校周围、家的周围观察虫子,捉一些虫子。学习“声音”,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生活中能够发声的物体。在布置学生带实验材料的时候,学生们常常会给我一个意外的惊喜:“老师,你说的玻璃小瓶子能不能这种蜂黄浆瓶子代替?”“老师,你说的口哨能不能用我的水笔盖子代替?吹了也能发声的。”说着还示范地吹了一下。对呀!只要能达到实验的良好效果,并不一定要规定材料的大小、形状、性质啊! 再如,原本布置学生带泡沫小球,研究声音的产生。结果上课时发现有部分学生没带。按照约定,只能“参观实习”。但是,又是学生们,来了个“灵机一动”:他们从草稿本上撕下一张纸,撕碎了以后捏成若干个小球,效果照样和泡沫小球不相上下。
让学生参与材料的准备好处多多,既能减轻老师准备材料的工作负担,解决材料不足的问题,丰富了实验材料的品种、数量,又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且,学生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还是在间接地认识大自然,丰富了学生的活动空间,拓宽学生视野,又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何乐而不为呢?正是有了如此正儿八经的材料准备工作,学生才能在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的同时深刻体会到:一个美丽的科学课堂,需要付出的前期准备是如此繁琐,又如此地有成就感!
小学科学实验材料提倡低成本高回报。所谓低成本,即来自于生活,简便易得,有些实验材料可以一材多用,如普通的双黄连小药瓶,既可以用来做沉浮实验,又可以插上一根吸管做液体、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一些实验操作中需要用到的材料缺乏,有时也可以用别的材料代替。《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中,教材要求为每组学生提供一样大小的三张有孔卡纸,这是比较难办到的,己打孔的话,三张纸的孔的位置可能不一致,会影响实验时的效果。我们可以用用废旧光盘代替有孔卡纸,光盘外贴上即时贴,减少反射。光盘大小一样、孔位置一样,符合实验器材要求。
总之,材料结构的优化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小学生的活动特点和需要,优化的结果是让学生更投入地探究、更自由地操作、更有效地学习。材料的定义应从单一的操作道具拓展成支持学生主动探究的材料立体环境,材料结构是多重的、多元的、多样的,这是我们优化的目标和方向。在科学的课堂上,我们一直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大量有意义的材料,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条件,创设探究的氛围,与学生一起享受探究成功的快乐。材料引领课堂探究,科学材料既是孩子们科学探究的内容,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载体,优化实验材料,既是学生探究学习的需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也是为学生营造美丽科学课堂的手段。
一、材料的优化,启发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准备的观察实验材料既要符合所要学习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又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结构性,使学生能通过观察和实验直接获取感性知识。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材料有利于学生认识,符合建立概念从一般到特殊的科学规律。材料的结构性能让探究活动层层相扣,使活动更为有序。教师要发掘材料的特性,寻求最简洁、最明了的材料来帮助学生解释科学的现象,以求达到教学目标的完成。在教学《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溶解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高锰酸钾代替食盐做溶解的实验。在上《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为了方便学生观察到玻璃管(吸管)内液面的变化,我们可以往烧瓶内的清水中加几滴红墨水。在上《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时,一位老师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特意跑到小商品市场买来小巧的气球,代替学校实验室里的大气球,结果,把小气球套在锥形瓶口,热水倒下去,小气球马上鼓了起来;放入凉水中,小气球瘪了;再放入冰水中,小气球向内缩进了锥形瓶内,三种截然不同的实验现象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在上《食物包装袋上的信息》一课时,教师要选择各种不同的食品:保质期长的和短的,要求冷藏的和常温保存的,透明包装和不透明包装、真空包装的,材料的结构性越强,学生的发现也就越多。像这样典型有结构的材料,学生会被材料本身的特性吸引住,专注于研究材料的结果,避免同主题无关活动的出现,从而更有效地达成探究目标。
二、材料的优化,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节课要研究 “同种材料的物体,沉浮与轻重、大小无关”。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身边的萝卜由于新鲜度的不同,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并不一致。如果按照教材的安排选用萝卜做实验,这无疑是一种冒险。将萝卜弃之不用,肯定得选择另一种沉浮现象稳定,又容易寻找到的材料来代替。苹果这种很常见的水果,就进入了老师们的视野。这是对生活中的材料的再发现。从生活中选择合适的材料,既符合所要学习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使学生能通过观察和实验较为直接地获取感性认识。而且,苹果又作为学生们熟悉却又往往忽视的水果出现在科学课堂上参与我们的实验,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爱好的实验材料,才能激发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学生们在如此兴致盎然的美丽课堂上,会边实验,边感叹:原来,生活处处皆学问!
三、材料的优化,有效落实探究目标
科学教学中观察实验研究的对象大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自然事物和现象。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到他们生活环境的周围,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各种各样的材料。如学习“叶”,让学生到校园、田野采集各种各样的叶子;学习“铜、铁、铝”,让学生观察学校、家里用铜、铁、铝制成的物品,搜集一些废铜、铁、铝;认识“昆虫”,让学生到学校周围、家的周围观察虫子,捉一些虫子。学习“声音”,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生活中能够发声的物体。在布置学生带实验材料的时候,学生们常常会给我一个意外的惊喜:“老师,你说的玻璃小瓶子能不能这种蜂黄浆瓶子代替?”“老师,你说的口哨能不能用我的水笔盖子代替?吹了也能发声的。”说着还示范地吹了一下。对呀!只要能达到实验的良好效果,并不一定要规定材料的大小、形状、性质啊! 再如,原本布置学生带泡沫小球,研究声音的产生。结果上课时发现有部分学生没带。按照约定,只能“参观实习”。但是,又是学生们,来了个“灵机一动”:他们从草稿本上撕下一张纸,撕碎了以后捏成若干个小球,效果照样和泡沫小球不相上下。
让学生参与材料的准备好处多多,既能减轻老师准备材料的工作负担,解决材料不足的问题,丰富了实验材料的品种、数量,又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且,学生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还是在间接地认识大自然,丰富了学生的活动空间,拓宽学生视野,又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何乐而不为呢?正是有了如此正儿八经的材料准备工作,学生才能在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的同时深刻体会到:一个美丽的科学课堂,需要付出的前期准备是如此繁琐,又如此地有成就感!
小学科学实验材料提倡低成本高回报。所谓低成本,即来自于生活,简便易得,有些实验材料可以一材多用,如普通的双黄连小药瓶,既可以用来做沉浮实验,又可以插上一根吸管做液体、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一些实验操作中需要用到的材料缺乏,有时也可以用别的材料代替。《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中,教材要求为每组学生提供一样大小的三张有孔卡纸,这是比较难办到的,己打孔的话,三张纸的孔的位置可能不一致,会影响实验时的效果。我们可以用用废旧光盘代替有孔卡纸,光盘外贴上即时贴,减少反射。光盘大小一样、孔位置一样,符合实验器材要求。
总之,材料结构的优化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小学生的活动特点和需要,优化的结果是让学生更投入地探究、更自由地操作、更有效地学习。材料的定义应从单一的操作道具拓展成支持学生主动探究的材料立体环境,材料结构是多重的、多元的、多样的,这是我们优化的目标和方向。在科学的课堂上,我们一直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大量有意义的材料,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条件,创设探究的氛围,与学生一起享受探究成功的快乐。材料引领课堂探究,科学材料既是孩子们科学探究的内容,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载体,优化实验材料,既是学生探究学习的需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也是为学生营造美丽科学课堂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