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教学中的“激疑”艺术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r0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激疑,是指在教学的关键之处,有意识地创设疑问,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一种教学艺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发端的火种,是创造的原动力。北宋张载曾说:“有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不难发现,任何知识的取得,能力的培养与形成,需要由有疑到无疑,再由无疑到有疑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一个个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鼓起探索的风帆。在历史教学中,激疑更有它的独到之处。它可以使历史史实与唯物历史观和谐统一,化枯燥为有趣,化复杂为简单,化深奥为浅显。
  
  一、在导入中激疑,让学生进入问题情境
  
  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是历史课程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师既要从教材的内容出发,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的主问题,在导入中激疑,让学生进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对鸦片战争并非一无所知,但对鸦片战争的真正原因,学生还是知之甚少。因此,上课伊始,开门见山,提出两个问题:(1)中英两国相隔万里,为什么在19世纪40年代会爆发这场战争7(2)这场战争为什么又叫鸦片战争?设计这两个主问题的目的,一是为了以疑“激趣”,二是为了认识这场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问题一提出,学生兴趣倍增,他们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寻找爆发这场战争的历史原因,分析这场战争的社会根源。
  
  二、在重点处激疑,让学生掌握解决主要矛盾的钥匙
  
  针对教学中的重点激疑,这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的深度,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主要矛盾的钥匙。如,“中华民国的成立”一课中“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是教学重点。为此,设计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孙中山奋斗了十几年,建立了中华民国,胜利果实却落到袁世凯手中,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体现了教学的重点,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不仅使学生们在对文本的解读中认识了袁世凯其人,而且使他们在对历史事件的深度解读中,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三、在内容的衔接处激疑,让学生在知识的链接中完整地认识历史事件
  
  通篇历史教材,构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章、节、目之间具有知识内在联系。在教学中,如果不注意揭示这种联系,那么势必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的历史观。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内容的衔接之处设计问题。这样,既能对学生起到提示作用,又能顺理成章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的教学上。例,在学习了“新文化运动”一课后,提出这样一个关键的问题: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在对教材的反复阅读之后深刻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一定文化是一定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四、在无疑处生疑,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无疑处生疑,让学生在似懂非懂的历史事件中,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这是关于“疑”的辩证要诀。古代哲人都认识到有疑的教育作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即使是无疑的地方,也要注意激疑。对有些历史知识,学生貌似无疑,但学生的认识还是肤浅的。教师要从中开掘出在学生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驱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为什么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一方面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反作用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辅之以教师的循循善诱,这个问题终于迎刃而解。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缜密性不无裨益。
  
  五、于结尾处激疑,让学生带着思考走出课堂
  
  课堂的结尾好比戏剧的尾声,成功的课堂结尾,往往收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因此,在结尾处激疑,让学生带着思考走出课堂,既有助于知识的链接,又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如,讲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笔者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对此,英国政府是否满足了呢?以后英国又发动了哪些侵略战争?获得了哪些侵略性权益呢?中国的命运又将如何?这些问题的设计,旨在激起学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也为后续学习起到了架桥铺路的作用。
  
  六、在历史与社会的结合点上激疑,让学生明古察今又展现自我
  
  学习历史,不仅要了解过去,而且要观照未来。因此,要注意在历史与社会的结合点上激疑。让学生明古察今,展现自我。如,学习《丝路明珠》,笔者提出了以下问题:1 你认为在干旱地带怎样发展绿洲农业?2 对于发展绿洲农业,你最想对政府说些什么?3 你认为干旱地带发展哪些农作物比较合适?这些问题将历史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既深化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激疑,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是真实。因此,教学中的激疑要符合历史的真实,或提示要点,或揭示主旨,或起承转合……在激疑过程中,要选择教学内容的关键所在,切勿“疑兵四起”。同时,还要把握好“放”与“收”的开台度,切莫“一发而不可收”。这样,才能抓纲带目,开台有度,收放自如。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获得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机会,使他们通过动手实验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更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设置动手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积极趋近的倾向,它因学生的动机、目
目的:研究在不同硅烷水解pH值和电沉积时间下制备的DTMS硅烷膜对钴铬合金防腐蚀性能的影响。材料和方法:根据不同硅烷水解PH值(4-6)和电沉积时间(10-20min)将钴铬合金试件30个
七年级(数学)(北师大版)有一道这样的题目:如图1所示要在街道旁修建一个奶站,向居民区A、B提供牛奶。奶站应建在什么地方才能使A、B到它的距离之和最短,笔者鼓励学生一起讨论这道题,启发学生利用新学的轴对称知识,把奶站到A、B的距离转移到同一条线段上来,答案如图2所示,作A点关于街道(可以看成是一条直线z)的轴对称点A’,连接A’B与l交于C点,奶站应建在C点处,才能使A、B到它的距离之和最短。  
近几年来,全国高考英语测试和各省自主命题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部分信息最大,对阅读速度保持了较高的要求,其选材反映出浓厚的时代气息与鲜明的语言文化特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设题也一直把重点放在检测考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因此,要求考生具有较高层次的阅读速度和技能。事实上,许多考生尤其是来自于经济较落后的农村中学和一般的县城中学的考生普遍感到阅读理解篇幅太长、生词太多、时间
初中历史课复习一般采用二轮复习法,也有采用三轮复习法的,但无论几轮复习,我们都要清楚看到新一轮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对中考历史命题的影响以及对中考历史复习教学的指导意义。本文集中探讨新课程历史学习方略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为广大同行顺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学习内容格式化    从计算机原理上说,如果数据不能按照属性写入c存储)相应的扇区,就无法正常读出(运用)。人脑也是这个原理,如果存
目的:用人工方法建立早期脱矿着色模型,通过观察Opalescence Boost诊室美白系统治疗正畸后脱矿着色牙齿的釉质颜色及表面显微硬度,来评估该产品的疗效,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一、多媒体教学的特色    多媒体教学是探索如何在推广信息共享的信息社会里,进行崭新教学模式的一种尝试。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手段给传统的教学方法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借助书本、语言、形体、板书加录音机等这些手段传授知识的模式,给学生展示了一个由文字、声音、图像、视频、音频等组成的多媒体数字化世界。其间生动、丰富的画面,美妙、动听的音乐效果使多媒体几乎能深入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