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用人工方法建立早期脱矿着色模型,通过观察Opalescence Boost诊室美白系统治疗正畸后脱矿着色牙齿的釉质颜色及表面显微硬度,来评估该产品的疗效,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1牙齿预备:选取来自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因正畸拔除的青少年前磨牙112颗,清理,消毒,牙根及除颊面外的牙冠区域用抗酸指甲油涂布两层。2制备牙齿脱矿着色模型:37℃恒温水浴条件下在部分饱和酸缓冲液中浸泡一周,接着在茶水中浸泡三天,制备脱矿着色模型。随机分成四组(A、B、C,D组n=28)。3不同方法处理:分别用Opalescence白剂(A组)、Beyond美白剂(B组)、氟化泡沫(C组)处理样本牙,D组为空白对照组,用去离子水处理牙齿颊面。4测量牙齿色阶、显微硬度和镜下着色深度:用皓齿比色板比较A、B、C、D四组牙齿在处理前、处理后即刻(t0)、两周(t2)、四周(t4)时的色阶(M);用莱卡显微镜观察测量四组样本在处理前、t0、t2、t4时的釉质着色深度(L);用维氏显微硬度仪测量四组样本在处理前、t0、t2、t4时的显微硬度值(SMV)。资料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描述使用X±S,组间、组内比较使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使用S-N-K法或Dunnett’s T3法多重比较。结果:1用比色板比色A、B、C、D四组样本处理前M值比较,满足正态方差齐,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四组样本处理前着色水平基本一致。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处理因素在不同时间的美白效果,t0,t4时除C组和D组外,各组间M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M值最小,漂白效果最佳;t2时除A组外,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其他各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A组色阶最低,漂白效果最佳。各组内不同时间的M值方差分析:A组和B组内不同时间的M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B两组在t2时的色阶最低,漂白效果达到最佳,t4时效果与t2无明显差异。C组和D组内M值无显著差异(P>0.05)。2显微镜下测量样本釉质着色深度处理前四组L值满足正态方差齐,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A、B、C、D四组处理前镜下着色深度基本一致。不同时间点各组间釉质着色深度的方差分析显示:t0,t2时B、C、D组间L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A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别(P<0.05),A组着色深度较其他三组浅,漂白效果最佳;t4时A、B组间和C、D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A组和B组的着色深度无显著差异但明显低于C、D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内不同时间L值方差分析:除B组外,其余组内不同时间的L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处理后即刻漂白效果较好,B组在t4时着色深度最浅,效果达到最佳。3显微硬度仪测量釉质表面显微硬度处理前A、B、C、D四组样本显微硬度值满足正态方差齐,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四组样本处理前显微硬度基本一致。不同时间点各组间显微硬度值的方差分析显示:t0时各组SMV无显著差异(P>0.05);t2,t4时除A组和C组无显著差别,各组间S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硬度值明显高于其他组,釉质再矿化程度较高。各组内不同时间点SMV方差分析:除D组外,其他三组在不同时间的S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三组显微硬度均在t2达到最高值,釉质再矿化程度达到最佳,t4再矿化程度无明显变化。结论:1 Opalescence Boost诊室美白系统的漂白效果显著,能满足正畸患者要求。2 Opalescence Boost诊室美白系统的配方中含有氟化物,漂白后脱矿的牙釉质可发生再矿化,但是短期效果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