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语文学科的教学由于其具有交际性、工具性以及人文性的特点,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非常便利。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它与人的个人情感、内心状态、生活阅历等息息相关。事实上,语文教学是师生间情感的良好沟通、激烈的思想碰撞、智慧的相互启发、兴趣的相互迁移,这是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条件。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进去,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并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利用教材中的心理因素, 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有十分广泛的内容,这其中包含有多种多样的心理因素。教师应把握这些因素的运用方法,利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授课,以达到正面影响的作用。
(一)直接与文本对话, 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教材中有些课文比较好运用心理因素进行教学,把握对课文的运用,直接与学生交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教育,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例如:在讲授《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时,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这样学生才能很好地理解小马为什么在第二次成功过河,而后再运用角色扮演进行这几个小动物之间的对话。通过这几个小动物之间的对话,学生可以很好地体会小马两次过河心态之间的不同,面对困难要具有良好的心态,要具备独立性。这样一来,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具备独立意识,以消除他们对亲人、老师的依赖心理。
(二)寻找结合点, 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教材中有些课文具有不明显的心理教育因素,这就要求积极探索,找出语言中恰当的切合点,例如在讲授《落花生》这一课文时,可以运用央视人生AB剧栏目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花生组和苹果组中的其中一组,而后进行辩论:在当今的社会中,“苹果”和“花生”你更乐于成为哪一个呢?在辩论过程中,学生自主抒发自己的看法和意见,采用这种形式,学生可以很好地认识到“苹果”和“花生”各自的品质,学生理解这些品质是可贵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花生”朴实无华,但自信心不足,欠缺勇气。最后,要强调,这两种人有各自的闪光点,只是在于你自己的认识。通过教师的巧妙设置与安排,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利用教材,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利于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事物,意识到要做一个勇敢、自信,内外兼修的好孩子。
二、在课堂中适时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学主要在课堂中进行。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中,这一教学形式要进行很长时间。那么,怎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呢?一般情况下,在课堂教学中心理健康因素出现的时候是最好的时机,但是,要注意不能把语文课当成心理健康教育课,从而打乱教学内容,这个时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把握好时机。
课堂中出现的恰当教育机会,通常出现在四种情况下:其一是当学生有兴趣的时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思维,教育效果才会好。其二是当学生具有很高热情的时候。在情绪昂扬、饱满的时候融入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其三是当学生具有积极思维的时候。其四是当学生的主动性非常高的时候。总而言之,教学中时机是随时出现的,教师要用心把握好这些机会,恰到好处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活动, 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学活动的特点非常鲜明,具备愉悦性、开放性、活动性和自主性的特征,除课堂教学外,还有很多种形式。在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有很多机会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注意观察,抓住契机,适时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这种形式的教育方式具有耗时少,效果好的特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很多社会实践活动和交际活动被安排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制作、组织、设计、辩论、表演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学生在从事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喜悦、分享的乐趣的同时经历失败与挫折的经验,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状态逐渐发生变化。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抓住契机,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用实际行动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灌输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这样学生在保持愉快、放松的心情状态下提升了心理健康水平。例如:组织一些学生自主操作的实践活动,而后分组进行操作,操作结束后,评选出优秀同学。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锻炼了他们的分工协调、组织配合的能力。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会技能的成功带来的喜悦与遭遇失败的痛苦。这些活动能够促进同学之间团结互助的关系,拉近同学彼此之间的距离,这一过程中,同学之间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不仅提高了学生与人协作办事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心理品质。
每一个教学过程都有各自的独特性和艺术特点,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课题,所以需要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勇于探索,深入研究,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更好,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发展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进行的,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心灵得到升华。
【作者单位:昌都地区第一小学 西藏】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进去,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并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利用教材中的心理因素, 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有十分广泛的内容,这其中包含有多种多样的心理因素。教师应把握这些因素的运用方法,利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授课,以达到正面影响的作用。
(一)直接与文本对话, 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教材中有些课文比较好运用心理因素进行教学,把握对课文的运用,直接与学生交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教育,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例如:在讲授《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时,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这样学生才能很好地理解小马为什么在第二次成功过河,而后再运用角色扮演进行这几个小动物之间的对话。通过这几个小动物之间的对话,学生可以很好地体会小马两次过河心态之间的不同,面对困难要具有良好的心态,要具备独立性。这样一来,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具备独立意识,以消除他们对亲人、老师的依赖心理。
(二)寻找结合点, 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教材中有些课文具有不明显的心理教育因素,这就要求积极探索,找出语言中恰当的切合点,例如在讲授《落花生》这一课文时,可以运用央视人生AB剧栏目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花生组和苹果组中的其中一组,而后进行辩论:在当今的社会中,“苹果”和“花生”你更乐于成为哪一个呢?在辩论过程中,学生自主抒发自己的看法和意见,采用这种形式,学生可以很好地认识到“苹果”和“花生”各自的品质,学生理解这些品质是可贵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花生”朴实无华,但自信心不足,欠缺勇气。最后,要强调,这两种人有各自的闪光点,只是在于你自己的认识。通过教师的巧妙设置与安排,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利用教材,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利于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事物,意识到要做一个勇敢、自信,内外兼修的好孩子。
二、在课堂中适时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学主要在课堂中进行。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中,这一教学形式要进行很长时间。那么,怎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呢?一般情况下,在课堂教学中心理健康因素出现的时候是最好的时机,但是,要注意不能把语文课当成心理健康教育课,从而打乱教学内容,这个时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把握好时机。
课堂中出现的恰当教育机会,通常出现在四种情况下:其一是当学生有兴趣的时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思维,教育效果才会好。其二是当学生具有很高热情的时候。在情绪昂扬、饱满的时候融入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其三是当学生具有积极思维的时候。其四是当学生的主动性非常高的时候。总而言之,教学中时机是随时出现的,教师要用心把握好这些机会,恰到好处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活动, 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学活动的特点非常鲜明,具备愉悦性、开放性、活动性和自主性的特征,除课堂教学外,还有很多种形式。在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有很多机会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注意观察,抓住契机,适时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这种形式的教育方式具有耗时少,效果好的特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很多社会实践活动和交际活动被安排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制作、组织、设计、辩论、表演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学生在从事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喜悦、分享的乐趣的同时经历失败与挫折的经验,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状态逐渐发生变化。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抓住契机,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用实际行动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灌输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这样学生在保持愉快、放松的心情状态下提升了心理健康水平。例如:组织一些学生自主操作的实践活动,而后分组进行操作,操作结束后,评选出优秀同学。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锻炼了他们的分工协调、组织配合的能力。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会技能的成功带来的喜悦与遭遇失败的痛苦。这些活动能够促进同学之间团结互助的关系,拉近同学彼此之间的距离,这一过程中,同学之间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不仅提高了学生与人协作办事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心理品质。
每一个教学过程都有各自的独特性和艺术特点,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课题,所以需要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勇于探索,深入研究,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更好,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发展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进行的,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心灵得到升华。
【作者单位:昌都地区第一小学 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