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出机舱门,轰的一下,热浪将人吞噬。这热,不像兰州。
从舷梯下来,走到航站楼入口,也就四五十米的距离,全身已经汗透,眼镜也糊住了。门口有阴凉处,我站在那里等牛庆国,却感觉一点也不阴凉,一样的潮热,一样的湿气粘人。
天津机场不算大,我和牛庆国往外走,一面给接机人打电话,上电梯,很快找到8号出口。
接机的是个姓侯的小伙,胖乎乎的,留着刷刷头。
车上可以抽烟。
想起2008年我上鲁院期间,坐高铁到他新住的卡梅尔小区看望他,住了一晚,第二天俩人一起到北京参加一个文学活动。他女婿让朋友开车送我们,车上也是可以抽烟的。李老师烟瘾那么大,但他似乎有点不好意思,一路上欠着身,不停抽烟。
我发了烟。小侯说昨天从兰州过来的几位,也是他接的。这几天热,气温40度。
我问:“李老师今天能说话吗?”
“能说话。”
小侯说,老爷子上午跟阳飏、娜夜、古马等在病房说了不少话,看上去很高兴。
7月6日晚上和师母通话时,她已告知李老师的病情,病是没法治好了,但李老师大脑清醒,只是呼吸困难,有时咳血,已经十几天不吃东西,靠输营养液维持。我问李老师能说话不,师母说,能。
那么,见面时说点啥呢?如果李老师问起你们怎么来了,我们就说在北京开会,顺道过来看看。这是大家事先统一好的口径。这个口径并不高明,有朋友提出质疑,高尚甚至反对众人去天津。
在车上,我和牛庆国商议,要不换一种说法,就说我们和人邻听说他生病了,专门从兰州过来看看。这样一部分人说开会,一部分不是开会,或许可以减少他的疑心吧。
事后证明这完全徒劳。李老师是何等聪明之人,岂能猜不出其中原委!
后来听古马说,他们见到李老师,说是甘肃和天津的诗人互访交流,他们就过来了,昨晚找朋友喝酒都喝大了。
李老师说,你们在天津都认识谁啊,都见谁了啊?
眼睛里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机场离市区不远,也没堵车,二十几分钟就到了。从医院门口进去时是下午四点五分,我注意到这家医院叫“天津市职业病防治医院”。车停在医院的后院,我们下车,树上蝉鸣如雷。进门诊楼,上电梯,感觉自己的心也悬起来了。
12楼,停。出电梯,从走廊往里走。此时反而没有了急切的心情,却有点紧张,跟在牛庆国身后,一步一步往前走。走廊尽头,左侧最里面的病房,1203。小侯先进去将师母请出来,和牛庆国说了几句话,我晕晕乎乎没听清他们说了什么,然后跟着进去了。
这病房是个套间,外面是护理室,李老师的女儿、女婿在,还有几个人。简单寒暄两句,轻轻推开护理间和病床之间的门,进去。世界突然安静了。世界将一个平常的图景送入我的眼帘。李老师侧卧着,在靠近门的这张病床上,背对我们,连着一根氧气管,无声无息,空气里却有一种强烈的起伏。他那瘦小的身躯更瘦小了,似乎撑不起身上的床单,一条胳膊像枯树枝那样向外伸着,上面一长溜的淤青。头发如野草,凌乱地奓开。
牛庆国和我从他的脚边,沿床绕到他对面,站着,牛庆国叫了一声李老师,他半闭的眼睛睁开,说你也来了啊?牛庆国说我们来了,看看您。接着他们又说了两句,我没听清,像是幻觉。
牛庆国说,这是唐翰存,也来了。
他转了一下头,看了看我,喉咙游丝浮动。半响,没有说话。
我探着身,感觉空气凝固了。
他问,吃饭安排好了没有?
家属说,安排好了。
他说,我困了,我睡一觉。
我和牛庆国悄悄退出来,到外间,坐着喝水。说了一会儿话,人邻的电话来了,他已降落天津机场,比我们晚到一小时。
省文联的家属院是一栋老楼,李老师住的六层,是顶楼。夏天阳光直射,屋顶就晒透了,房间里热得能跑蚂蚁。
他很耐寒,也耐热,家里聊天时,似乎永远坐在茶几对面的椅子上,和你说话,无论冬凉还是夏热。
饮酒,喝茶,烟雾缭绕。
在那小小的客厅里,诗神永在。他的温暖和清凉,可以让人定神。朋友们可以闹,因诗而闹,词句碰出火星。也可以静,静静等他读完你的诗,然后挨一顿批,失魂落魄地从他的楼上下来。
他尚未完成的诗稿,潜伏在书房里,是绝对不示人的。
有一次他谈诗歌的减法,谈反向思维,谈意味感,转身从书房拿出一本外国诗选让我看,里面有他标记过的一首诗:
这条路不通向任何远方,
却有人从那边过来。
隔页,还有一首《小诗人》:
终点就是被遗忘,
而我早已到达。
傍晚,李老师女儿、女婿在他们公司的餐厅宴请一行人,雇了大厨,做了不少海鲜。期间得知李老师较为详细的病情以及治疗过程。
在座者除了我们几位,李老师当年在兰炼的同事周永福、李春林也在,一问,他们和李老师认识48年了。
有人提议,举办一个诗歌朗诵会,读李老师的诗。因牛庆国明天一早就要返兰,无论如何参加不了。娜夜明天下午要飞回重庆。于是,朗诵会时间定在明天上午。至于地点,先是说在外面找一个酒吧或会议室,后提议在病房最好,不要横幅,不要话筒,只几个朋友表达感念之情。此事须问一问李老师,明早征求他的意见。
晚饭后,返回医院,在护理室隔着门玻璃往里探视,李老师仍在昏睡。他朝里側着,左手抓住床的扶手,紧紧抓住,像是在和某种痛苦、在和世界作巨大的斗争。
我向师母提出今晚在医院值守。师母说不用,宫兆禹、李小也他们一大拨朋友轮流陪护,人手宽裕,你陪护都不知道怎么办,今天刚来,去休息吧。
只好作罢。
一行人返回香格里拉酒店。在阳飏的房间,大家坐着聊天,从北京赶来的魏青梅也在。娜夜情绪有点激动,坐在靠窗的椅子上说:“李老师是我们的恩师,我们读他的诗,他会高兴的!” 是的,我们都希望他老人家高兴。
晚上,人邻和我住一房间,俩人聊到凌晨,才睡着。
李老师说:“先建设自己,后破坏自己。”
他坐在《飞天》编辑部的那把老椅子上,改稿、写信,字体那么严谨、漂亮。
朋友和学生来了,就放下手头的工作,一起说话。
桌上,那个由大铁管锯制而成的烟灰缸里,落着烟头。
一次不知因为什么事,大概看我言谈中愤世嫉俗的东西太甚,他不客气地批评了我,他不希望我去招架大人物,不希望我变成愤青。
建设和破坏,都是面向自己,是自我创造,而后突破,再创造。
小老百姓,还要考虑生存环境。
后面说到诗人海子,说他自杀,太不应该了,作为农家子弟,父母把他养大,供他上大学,太不容易了。
7月9日一早,得知李老师今天状态不好,朗诵会取消。
这一天,李老师基本没说什么话,一直就那样睡着,鼻孔插着氧气管。
我们过去,静静地看看他,在一侧的陪护床边坐下,看看他,站起来,转着看看他,此外,再无办法。
外面,人来人往,满天空的蝉鸣。
临近中午,和平区文联的秦岭等一行人前来探望,病房坐不下,我们几个人站在走廊,悄悄说话。
后来,跟着下楼,和阳飏、人邻、古马、娜夜,挤上魏青梅的车,出去溜达一下,顺便吃个午饭。
一路风景,一路无心观看。路过一个叫瓷房子的地方,开车的魏青梅说这是天津有名的建筑,建议参观一下,我们都没下车,只透过车窗看了几眼。
找了一条街,在一家本地特色的馆子坐定,点了几个菜,要了啤酒。菜量很大,没吃完,返回休息。
下午再去医院,病房人少了点。我进去,轻轻坐在李老师对面,坐了好一会儿。一个硬骨头,一个和朋友们在一起从来不知疲倦的人,此时却在众目睽睽中躺下了,对于他来说,这是多么不情愿的事情,是多么伤尊严的事情。我记起他的一句诗:
篝火啊 篝火
篝火红在我们中间
篝火欢迎取暖
篝火谢绝抚摸
他躺着,面对肉身,却已经不能自主。他的身体蜷卧,像一匹老狼。狼受伤会躲在偏僻无人的地方,独自舔干自己的伤口,或者死去。而人,却还不能这样。人需要在最无助的时候被关爱,被照顾,这是人的温暖,也是人的悲哀。
因为头侧在枕头上,输氧管的气头有时从鼻孔脱出,我小心翼翼地扶正,一会又脱开。他的女儿到跟前帮忙,轻轻呼唤爸爸,叫他把头转一下。李老师微微睁开眼睛,果然将头转了一下,我们将输氧管绕过他的右耳,摆固好。
我又坐了好一会儿,我静静看着他的脸,这是再熟悉不过的脸,是慈父的脸,此刻深重地呼吸,嘴角偶尔翕动一下,面向虚空和我们看不见的事物。
我包里藏着一本杂志的清样,封面是他的毛笔字题名,我本来是想给他一个惊喜的,让他高兴一下的,此刻似乎已变得毫无意义,也没有了说话的机缘。我不忍心叫醒他,我就想静静地看着他。
他忽然微微睁开眼睛,眼神虚灵一闪,冲我微笑了一下。一会儿,又微睁开眼睛,对我微笑了一下。这时一位阿姨恰好在场,说他冲你笑呢。我说李老师认出我了吗?她说认出来了,你看他冲你笑呢!
傍晚继续出去。少了牛庆国、娜夜,他们有事,今天必须赶回。魏青梅开车,拉着阳飏、人邻、古马和我,转了一个地方,在有饭馆的街口将我们放下,一个人开车往北京赶了。
在一家天津人开的馆子,我们要了一份排骨卸肉,一份炒河虾,还有两个菜,几碗捞面。又要了扎啤。
炒河虾味道很好,扎啤也很鲜。
我说,要是李老师在,和我们一起吃点小菜、喝点小酒,多么温馨!
大家感慨,说了一些当年和李老师在一起吃饭喝酒的情形,说起他做的麻辣鱼。那鱼,可真是麻、真是辣呀!
古马说,李老师昨天上午在病床上,感慨了一句:“天天请客,也比住医院好!”
古马逗问,李老师,你什么时候开始不喝酒的?
李老师说,一直喝着,住院前每天喝二两,最近才停下。
说这话时,语气幽默,微微一笑,流露出诗酒精神熏陶出来的得意。
师母在旁拍了拍李老师的肩膀,说好好养着哦,好了以后把家里的好酒拿出来,把他们请到家里喝,茅台拿出来哦。
阳飏故意说,李老师,听某某说,你的书法卖了一万块钱?
李老师说,那是吹牛。
阳飏说,真卖了一万块?
李老师说,如果我的字真卖一万块钱,那就成为我骗人的证据。
我听着,回想李老师的话语个性,以及艺术界的现实,感觉这话里有话,意味深长。
娜夜打电话给人邻,说飞机晚点,她登机,在机舱里等了两小时,最后又让他们下来,在候机厅等。人邻说,实在不行你就回来,我们等你。
回去时,雷声大作,雨点如天泪。
几个人半天打不上车,冒雨步行回到住处。
“光明与光明的搏斗,比黑暗更黑暗。”
这是李老师在深夜,说给我的一句话。
我要完成这句话,于是找啊找,在一个跳蚤书市买了一本《光学原理》,翻开,却怎么也读不懂,里面全是公式。
“沉重的背后,经过思考的輕描淡写,高于沉重。”
这是李老师在白天,说给我的一句话。
我要完成这句话,从物理学开始到哲学到文学,绕了很大的弯子,虽写成文章,终于还是言不及义。
李老师抿一口酒,说文学是小道理,你要善于从平常生活中、从小事物身上,慢慢推导,反过来推导,看自己能否驳倒自己,再说服别人。
中国人为什么使用两根筷子?
无论东西方,盖的被子为什么都是方的而不是圆的? 西方的天使有翅膀,中国的飞天是不需要翅膀的,她们用飘带飞起来,十分灵动。
从这些话题入手,顺着他的思维和语言,可以追溯到诗歌艺术,追溯到上帝。他把抽了一少半的烟卷掐灭,开始谈上帝,接着谈佛,谈真主,又谈神仙,让他们一起开会。
“上帝、佛、神仙们在一起开会,选一个他们共同认可的接班人,会选谁?”
端起酒杯,和我碰了一下,用眼神鼓励我。
我喝一口酒,想了半天,我哪知道啊?夜半钟声,我的思维几近停顿。
“一定会选一个平民。”他说。
我心说,为何不选一个高僧大德呢,为什么不选你呢?你这么高深,可以和上帝对话,给上帝出难题。
给上帝出思考题的人,他的思想深处,该有多少智慧,有多少有趣的推导和思辩?
他的主体精神,又是何其强大!
上帝不选他,是因为他有自我神。一个李老乡活着,写诗,饮酒,另一个李老乡厌离,终极,形而上,变成他的自我神。
7月10日清晨,睡得迷迷糊糊,人邻的电话响了。
人邻将我叫醒,说:“快去医院,李老师快不行了!”
窗外的天光,隔着厚厚的窗帘,突然发亮。
我和人邻、阳飏、古马赶到医院,扑进病房,一切都晚了!
死神已经安静地带走了李老师。
他还侧卧在病榻上,却已经没有了呼吸。
就在十分钟前,医护人员还在抢救,在无力回天后,他们撤了,病房里留下脸色苍白、浑身哆嗦的师母一个人。
不,还留下他,一个刚刚离世者,慢慢凝固在时间的正面。
今晚保证不再谈你
谈起你 再剽悍的男人
也是一块助燃的牛粪
你就是在这些牛粪堆上
在风和狼的嗥叫声里 红成了篝火
过去我们有错 过去
你也不是篝火
我们啃过你的牙齿
早被昆仑雪与天山雪
刷得清白无辜了
篝火啊 篝火
篝火红在我们中间
篝火欢迎取暖
篝火谢绝抚摸
这是《篝火》。一个身秉自然与野性风格的人,在历史中间,被赞许和攻讦,直到变成篝火。时光消融牙齿,时光留下舌头。在谈论者那里,除却少数的心有芥蒂,更多的赞美之词投向篝火,乃至取消他的某种“火性”,将他说成了无条件的温暖和慈爱,关涉于己。
可是,人的有条件性,往往也就是人性,是人性中的个性。“欢迎”和“谢绝”都是好的,是关系的两面。人终究不是神,不能像耶稣那样,道成肉身,作天上降下来的生命灵粮,无条件为罪人们赴死:“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他里面。”
我们常常痛责“吃人”,可是神说,我来,就是让你们吃的。
诗歌的教父说,我来,就是让你们烤火的。我以诗为火,献出自己,牵念于此,牵念于你。狭路相逢,可以像戈壁狂风里的石头,以碰会友,溅出火星,现出血的棱角。见过大世面的太阳劝告,别吵了,友好吧。
朋友们都来,你看,这位诗人老了,他把他的骨头架在篝火上了。
殉道者肉身灭绝,他的精神里,仍然有灼人的温暖。
此后的兩天,守灵,帮忙治丧。灵堂设在李老师家里。
灵堂的挽联,是从古马撰写的挽联里撷取的两句:
高情自成大境界
野诗恍若小昆仑
一批又一批的人来到灵堂叩拜,一批又一批离去。
《飞天》编辑部的马青山、阎强国从广西贺州的改稿会上赶来了。
天水的王若冰、周舟赶来了。
珠海的老朋友庞向荣赶来了,在灵堂祭酒痛哭。
李老师的两个弟弟,还有妹妹、侄儿侄媳、侄孙,从老家洛阳赶来了。
邵振国打电话来,他也要来天津,被我劝住,电话里拜托我一定替他为老乡献个花篮,搭上礼金。
汪渺打来电话,他订的航班被突然取消,只好推后一天赶来。
苏明打电话来,他在兰州的家里摆了灵台,为李老师祈祷。
娜夜从重庆打电话来,发着高烧,声音虚弱,在电话里哭泣,她说她刚读了我写的那篇《野火一样的李老乡先生》,十分感动。那天她乘的飞机延误,迟迟不能起飞。魏青梅开车回北京,在天津境内遭遇雷雨,高速公路上绕来绕去,两小时绕不出天津。现在想来,是李老师在挽留她们的啊!
微信上、报纸上,各方面的消息、唁电、悼词,各方面的怀念诗文,铺天盖地,恍若花雨。兰州的朋友彭金山、王强等带着一拨青年,自发在西北师大举办悼念活动,烛光里哀思,朗读李老师的诗歌。庆阳的诗友申万仓、北浪等也举办缅怀活动,向李老师遗像献花,读诗,追忆交往与友情。
李老师女婿和公司的一帮朋友,为后事日夜奔忙,十分精干。
7月11日晚九点,按照天津风俗,众人为李老师“送路”。在灵堂由司仪主持,按照规程,各方面人士依次叩拜,司仪依次吩咐祝语。携带纸人纸马等离开灵堂,鸣炮,下楼,再鸣炮,举起楼下摆放的所有花篮,众人出小区,沿街道往北行走,至十字路口,下跪,做一番祭送,然后点火,焚烧纸人纸马、花篮等物品;行人再回转,不能回头,返至小区,在一条曲径通幽的小路上转了一圈,又上楼。门口燃火,从火苗上跨过进入家门,“送路”才算结束。
12日上午十点,在天津北仓公墓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仪式有“大告”、“小告”之别。李老师的是“大告”,所以分外隆重、体面,时间也长。在一般的遗体告别仪式之外,加了两项议程。由罗广才宣读治丧委员会名单,人邻致悼词。
13日上午十点,在西岸艺术馆举行追思会。这艺术馆原为教堂,尖顶穹门建筑。在里面举办追思会,别有一番神圣的感觉。追思会上,马青山介绍李老师生平,李春林宣读几家单位的唁电,王忠琪、周永福、段光安和我先后讲话和发言,伊蕾、人邻、秦岭、阳飏、王静、苏婧分别朗诵了李老师的诗作,李小也代表家属致答谢词。 期间,我的发言超时了,没能忍住。
阳飏朗读的《我的野草朋友》,是我帮他选定的,这是李老师的近作,收在他最新的一本诗集里。书出版后,李老师有一次和我相聚时谈到这首诗,说结尾两句不太好,他修改了。我将李老师的意思告诉了阳飏,他记住了,读到最后,果然是李老师的新句子“活着 是一种精神/死了 是一剂补药”,阳飏将这个结尾读了两遍,语调铿锵变化,感染力陡增。
追思会上,气氛浓烈,泪水是真实的,花朵是白色的。
所有人举起一杯白酒,和生前爱喝酒的李老师干了一杯。
记得刚住进酒店的那天夜晚,我和牛庆国下楼到对街买烟,回来的路上,谈起李老师,说李老师躺在病床上,半昏半醒的时候,他在想什么呢?
我说他想的一半是世俗的,一半是超世俗的。李老师在生死关口行走,既留恋尘世,又转向大荒,渺渺茫茫中应对我们所不知道的那些存在。
我反问,你觉得他在想什么呢?
牛庆国说,他可能想他的老家,想他的童年。
第一次见到李老师的弟弟。两个弟弟长得和李老师很像,只是比他胖一点,看上去壮实一点。尤其二弟,那面相、说话的口音,简直像极了。我在灵堂抽空跟他们聊天,感觉十分亲切。
从兄弟俩的口中,了解到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事儿。
詩人简介中,说李老师的出生地是洛阳伊川县,其实不是这样。他的两个弟弟出生在伊川县,具体地名叫洛阳市伊川县白元镇白元村,那是一个现在有一万人口的大村子。李老师的出生地不在那里,他出生在邻县,是西峡县太平镇黄石庵。1943年12月23日,李老师出生在那个叫黄石庵的深山老林里。
我问为什么这样?他们说,那是特殊年代避难,生在那里的。
李老师有三个爷爷,老大“跑老日”时被流弹打死。
老三当兵时被长官害死。
老二为了避难,逃进南阳山。那座山处在伊川、西峡、南阳三县交界。山很高,极偏僻,原始森林里常有野猪、羚羊、草鹿等动物出没,草药也很多。李老师的爷爷逃上山,他的父亲领着奶奶、叔叔他们山上找爷爷去。在荒野处,盖几间没有院墙的房屋住下,做一点药草生意。李老师的父亲在山里结的婚,母亲娘家就在黄石庵。
李老师的父亲叫李黑云,后来当了30年生产队队长,活到2004年去世。李老师还有个二叔叫李东云,比父亲小很多岁,2010年左右去世。
李老师的母亲1959年去世,那年李老师16岁,他的三弟刚生下不久。
李老师出生时,小名叫李天才,李学艺这个名字是他后来上学时改的,再后来写诗,笔名老乡。
小学毕业,跟着二叔去了甘肃玉门。二叔在玉门油田工作。
关于李老师去玉门上学的事儿,兄弟俩你一言我一语,逐渐将事情原委讲述出来。原来李老师的二叔是由哥哥养活大的,在吃没吃喝没喝的条件下又供他上学,当了干部。二叔工作后,将李老师带到玉门,也养活他长大,供他上学,这样算是一恩报一恩。留下李老师的两个弟弟,为父亲养老。
李老师二弟说,叔去世比我爹晚几年,我也没记。我哥给我打电话,说咱叔老了,你去不去?我说我不去。
我问,李老师去了没?
二弟说,他去了,把他养活大,不去能行吗?我不去,为啥呢?我生气的一点是我父亲去世的时候,他家的孩子一个都没来。打电话了,问来不来?不来,不来就算了。
三弟说,我叔叔挺好的,我父亲去世的时候他为啥不去?那时候他已经半瘫了。我叔叔生前做官,做到油田的宣传部长。他家里没来肯定有说不上的原因。
二弟说啥原因啊?嘴里开始骂。
三弟急了,咬牙说,大哥要是活着,又该撅你了!
我问,你们怕李老师么?
李老师二弟说,那当然怕么,小时候的事记不清楚了,我哥打我好几回,我哥打我,不叫我摸人家的东西。
三弟说,我哥哥和我父亲、我叔叔他们三个人,秉性是一模一样,别人的东西他们是一律不沾。
二弟说,我哥一辈子艰苦朴素,80年代初回老家,还穿着裤腰很宽的那种打折裤,戴个旧草帽就来了。吃饭也不讲究,一碗杂粮面,就着一根辣椒,吃得很香。
七几年、八几年他回老家,先不到白元镇,直接往南阳山上去,往黄石庵去。
7月14日一早,吃过早点,准备返程。
这其中有一个时间上的错失。李老师的骨灰安葬仪式原定在13日下午,即追思会的同一天下午举行。后来不知何故,推迟到第二天上午了。我和人邻不知这一变动,买了返程票,又无法改签,只好带着一个遗憾回去了。
人邻说,早知道这样,我们可以买14号下午的机票。
在机场打印登机牌,过安检,坐在登机口椅子上候机的时候,是上午十点过一些,按照日程,李老师的骨灰安葬仪式现在开始了。我心里嘀咕着,想象安葬仪式的情形。
想象墓地在天津的什么方位,地势怎么样,墓碑是什么样子,周围是什么样的风景。
两天前,就在李老师家属联系雕刻墓碑的时候,人邻提议在墓碑上刻一首李老师的诗,这样好一些。这一提议得到阳飏和我的赞同,说给宫兆禹、李小也他们,马上照办。
刻什么诗呢?我们翻了一下李老师的诗集,在书房溜达,看到书房墙壁上挂着两幅李老师的木刻书法,一幅《寻隐者不遇》,一幅是李老师诗歌里的话:
醉我狂野之树 舞长空
几道闪电
即成草书
觉得这几句诗最合适,就用上了。
正面可以是一般墓碑的那种行文格式和用语,背面镌刻这两句诗。
效果如何,不得而知,总之亲眼看不上了。
飞机起飞,我透过舷窗,看了看机翼下的天津市容,那迅速苍茫的、收纳渺小与伟大的土地。
远了,远了。
也许在高空,在白云之上,还有渐近天国的灵魂,我想看见,却无法看见。
下午两点多,回到兰州的家。一头扎在床上,昏睡过去。
近六点钟醒来,洗把脸,领着三岁的女儿唐果,下楼散步。
地面湿潮,空气凉爽,几天来一度炎热的兰州,趁我熟睡时降了一场大雨。
牵着女儿,顺金牛街往下溜达,不知不觉来到黄河边。河水暴涨,波浪浑浊,无声向东流去。
想到逝者如斯,我不禁伤神,坐在岸边的石头上发愣。
唐果摇着一支芦苇,问:“爸爸你怎么啦?”
我说:“没怎么。”
“没怎么就怎么啦?”
“你见过的一个爷爷死了!”
“爷爷死了干什么呀?”
“他想休息了。”
“谁把他咬死了?”
“……我也不知道。”
(节选自散文《李老乡先生最后的日子》,2017年7月16—20日初稿,21—25日修改)
从舷梯下来,走到航站楼入口,也就四五十米的距离,全身已经汗透,眼镜也糊住了。门口有阴凉处,我站在那里等牛庆国,却感觉一点也不阴凉,一样的潮热,一样的湿气粘人。
天津机场不算大,我和牛庆国往外走,一面给接机人打电话,上电梯,很快找到8号出口。
接机的是个姓侯的小伙,胖乎乎的,留着刷刷头。
车上可以抽烟。
想起2008年我上鲁院期间,坐高铁到他新住的卡梅尔小区看望他,住了一晚,第二天俩人一起到北京参加一个文学活动。他女婿让朋友开车送我们,车上也是可以抽烟的。李老师烟瘾那么大,但他似乎有点不好意思,一路上欠着身,不停抽烟。
我发了烟。小侯说昨天从兰州过来的几位,也是他接的。这几天热,气温40度。
我问:“李老师今天能说话吗?”
“能说话。”
小侯说,老爷子上午跟阳飏、娜夜、古马等在病房说了不少话,看上去很高兴。
7月6日晚上和师母通话时,她已告知李老师的病情,病是没法治好了,但李老师大脑清醒,只是呼吸困难,有时咳血,已经十几天不吃东西,靠输营养液维持。我问李老师能说话不,师母说,能。
那么,见面时说点啥呢?如果李老师问起你们怎么来了,我们就说在北京开会,顺道过来看看。这是大家事先统一好的口径。这个口径并不高明,有朋友提出质疑,高尚甚至反对众人去天津。
在车上,我和牛庆国商议,要不换一种说法,就说我们和人邻听说他生病了,专门从兰州过来看看。这样一部分人说开会,一部分不是开会,或许可以减少他的疑心吧。
事后证明这完全徒劳。李老师是何等聪明之人,岂能猜不出其中原委!
后来听古马说,他们见到李老师,说是甘肃和天津的诗人互访交流,他们就过来了,昨晚找朋友喝酒都喝大了。
李老师说,你们在天津都认识谁啊,都见谁了啊?
眼睛里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机场离市区不远,也没堵车,二十几分钟就到了。从医院门口进去时是下午四点五分,我注意到这家医院叫“天津市职业病防治医院”。车停在医院的后院,我们下车,树上蝉鸣如雷。进门诊楼,上电梯,感觉自己的心也悬起来了。
12楼,停。出电梯,从走廊往里走。此时反而没有了急切的心情,却有点紧张,跟在牛庆国身后,一步一步往前走。走廊尽头,左侧最里面的病房,1203。小侯先进去将师母请出来,和牛庆国说了几句话,我晕晕乎乎没听清他们说了什么,然后跟着进去了。
这病房是个套间,外面是护理室,李老师的女儿、女婿在,还有几个人。简单寒暄两句,轻轻推开护理间和病床之间的门,进去。世界突然安静了。世界将一个平常的图景送入我的眼帘。李老师侧卧着,在靠近门的这张病床上,背对我们,连着一根氧气管,无声无息,空气里却有一种强烈的起伏。他那瘦小的身躯更瘦小了,似乎撑不起身上的床单,一条胳膊像枯树枝那样向外伸着,上面一长溜的淤青。头发如野草,凌乱地奓开。
牛庆国和我从他的脚边,沿床绕到他对面,站着,牛庆国叫了一声李老师,他半闭的眼睛睁开,说你也来了啊?牛庆国说我们来了,看看您。接着他们又说了两句,我没听清,像是幻觉。
牛庆国说,这是唐翰存,也来了。
他转了一下头,看了看我,喉咙游丝浮动。半响,没有说话。
我探着身,感觉空气凝固了。
他问,吃饭安排好了没有?
家属说,安排好了。
他说,我困了,我睡一觉。
我和牛庆国悄悄退出来,到外间,坐着喝水。说了一会儿话,人邻的电话来了,他已降落天津机场,比我们晚到一小时。
省文联的家属院是一栋老楼,李老师住的六层,是顶楼。夏天阳光直射,屋顶就晒透了,房间里热得能跑蚂蚁。
他很耐寒,也耐热,家里聊天时,似乎永远坐在茶几对面的椅子上,和你说话,无论冬凉还是夏热。
饮酒,喝茶,烟雾缭绕。
在那小小的客厅里,诗神永在。他的温暖和清凉,可以让人定神。朋友们可以闹,因诗而闹,词句碰出火星。也可以静,静静等他读完你的诗,然后挨一顿批,失魂落魄地从他的楼上下来。
他尚未完成的诗稿,潜伏在书房里,是绝对不示人的。
有一次他谈诗歌的减法,谈反向思维,谈意味感,转身从书房拿出一本外国诗选让我看,里面有他标记过的一首诗:
这条路不通向任何远方,
却有人从那边过来。
隔页,还有一首《小诗人》:
终点就是被遗忘,
而我早已到达。
傍晚,李老师女儿、女婿在他们公司的餐厅宴请一行人,雇了大厨,做了不少海鲜。期间得知李老师较为详细的病情以及治疗过程。
在座者除了我们几位,李老师当年在兰炼的同事周永福、李春林也在,一问,他们和李老师认识48年了。
有人提议,举办一个诗歌朗诵会,读李老师的诗。因牛庆国明天一早就要返兰,无论如何参加不了。娜夜明天下午要飞回重庆。于是,朗诵会时间定在明天上午。至于地点,先是说在外面找一个酒吧或会议室,后提议在病房最好,不要横幅,不要话筒,只几个朋友表达感念之情。此事须问一问李老师,明早征求他的意见。
晚饭后,返回医院,在护理室隔着门玻璃往里探视,李老师仍在昏睡。他朝里側着,左手抓住床的扶手,紧紧抓住,像是在和某种痛苦、在和世界作巨大的斗争。
我向师母提出今晚在医院值守。师母说不用,宫兆禹、李小也他们一大拨朋友轮流陪护,人手宽裕,你陪护都不知道怎么办,今天刚来,去休息吧。
只好作罢。
一行人返回香格里拉酒店。在阳飏的房间,大家坐着聊天,从北京赶来的魏青梅也在。娜夜情绪有点激动,坐在靠窗的椅子上说:“李老师是我们的恩师,我们读他的诗,他会高兴的!” 是的,我们都希望他老人家高兴。
晚上,人邻和我住一房间,俩人聊到凌晨,才睡着。
李老师说:“先建设自己,后破坏自己。”
他坐在《飞天》编辑部的那把老椅子上,改稿、写信,字体那么严谨、漂亮。
朋友和学生来了,就放下手头的工作,一起说话。
桌上,那个由大铁管锯制而成的烟灰缸里,落着烟头。
一次不知因为什么事,大概看我言谈中愤世嫉俗的东西太甚,他不客气地批评了我,他不希望我去招架大人物,不希望我变成愤青。
建设和破坏,都是面向自己,是自我创造,而后突破,再创造。
小老百姓,还要考虑生存环境。
后面说到诗人海子,说他自杀,太不应该了,作为农家子弟,父母把他养大,供他上大学,太不容易了。
7月9日一早,得知李老师今天状态不好,朗诵会取消。
这一天,李老师基本没说什么话,一直就那样睡着,鼻孔插着氧气管。
我们过去,静静地看看他,在一侧的陪护床边坐下,看看他,站起来,转着看看他,此外,再无办法。
外面,人来人往,满天空的蝉鸣。
临近中午,和平区文联的秦岭等一行人前来探望,病房坐不下,我们几个人站在走廊,悄悄说话。
后来,跟着下楼,和阳飏、人邻、古马、娜夜,挤上魏青梅的车,出去溜达一下,顺便吃个午饭。
一路风景,一路无心观看。路过一个叫瓷房子的地方,开车的魏青梅说这是天津有名的建筑,建议参观一下,我们都没下车,只透过车窗看了几眼。
找了一条街,在一家本地特色的馆子坐定,点了几个菜,要了啤酒。菜量很大,没吃完,返回休息。
下午再去医院,病房人少了点。我进去,轻轻坐在李老师对面,坐了好一会儿。一个硬骨头,一个和朋友们在一起从来不知疲倦的人,此时却在众目睽睽中躺下了,对于他来说,这是多么不情愿的事情,是多么伤尊严的事情。我记起他的一句诗:
篝火啊 篝火
篝火红在我们中间
篝火欢迎取暖
篝火谢绝抚摸
他躺着,面对肉身,却已经不能自主。他的身体蜷卧,像一匹老狼。狼受伤会躲在偏僻无人的地方,独自舔干自己的伤口,或者死去。而人,却还不能这样。人需要在最无助的时候被关爱,被照顾,这是人的温暖,也是人的悲哀。
因为头侧在枕头上,输氧管的气头有时从鼻孔脱出,我小心翼翼地扶正,一会又脱开。他的女儿到跟前帮忙,轻轻呼唤爸爸,叫他把头转一下。李老师微微睁开眼睛,果然将头转了一下,我们将输氧管绕过他的右耳,摆固好。
我又坐了好一会儿,我静静看着他的脸,这是再熟悉不过的脸,是慈父的脸,此刻深重地呼吸,嘴角偶尔翕动一下,面向虚空和我们看不见的事物。
我包里藏着一本杂志的清样,封面是他的毛笔字题名,我本来是想给他一个惊喜的,让他高兴一下的,此刻似乎已变得毫无意义,也没有了说话的机缘。我不忍心叫醒他,我就想静静地看着他。
他忽然微微睁开眼睛,眼神虚灵一闪,冲我微笑了一下。一会儿,又微睁开眼睛,对我微笑了一下。这时一位阿姨恰好在场,说他冲你笑呢。我说李老师认出我了吗?她说认出来了,你看他冲你笑呢!
傍晚继续出去。少了牛庆国、娜夜,他们有事,今天必须赶回。魏青梅开车,拉着阳飏、人邻、古马和我,转了一个地方,在有饭馆的街口将我们放下,一个人开车往北京赶了。
在一家天津人开的馆子,我们要了一份排骨卸肉,一份炒河虾,还有两个菜,几碗捞面。又要了扎啤。
炒河虾味道很好,扎啤也很鲜。
我说,要是李老师在,和我们一起吃点小菜、喝点小酒,多么温馨!
大家感慨,说了一些当年和李老师在一起吃饭喝酒的情形,说起他做的麻辣鱼。那鱼,可真是麻、真是辣呀!
古马说,李老师昨天上午在病床上,感慨了一句:“天天请客,也比住医院好!”
古马逗问,李老师,你什么时候开始不喝酒的?
李老师说,一直喝着,住院前每天喝二两,最近才停下。
说这话时,语气幽默,微微一笑,流露出诗酒精神熏陶出来的得意。
师母在旁拍了拍李老师的肩膀,说好好养着哦,好了以后把家里的好酒拿出来,把他们请到家里喝,茅台拿出来哦。
阳飏故意说,李老师,听某某说,你的书法卖了一万块钱?
李老师说,那是吹牛。
阳飏说,真卖了一万块?
李老师说,如果我的字真卖一万块钱,那就成为我骗人的证据。
我听着,回想李老师的话语个性,以及艺术界的现实,感觉这话里有话,意味深长。
娜夜打电话给人邻,说飞机晚点,她登机,在机舱里等了两小时,最后又让他们下来,在候机厅等。人邻说,实在不行你就回来,我们等你。
回去时,雷声大作,雨点如天泪。
几个人半天打不上车,冒雨步行回到住处。
“光明与光明的搏斗,比黑暗更黑暗。”
这是李老师在深夜,说给我的一句话。
我要完成这句话,于是找啊找,在一个跳蚤书市买了一本《光学原理》,翻开,却怎么也读不懂,里面全是公式。
“沉重的背后,经过思考的輕描淡写,高于沉重。”
这是李老师在白天,说给我的一句话。
我要完成这句话,从物理学开始到哲学到文学,绕了很大的弯子,虽写成文章,终于还是言不及义。
李老师抿一口酒,说文学是小道理,你要善于从平常生活中、从小事物身上,慢慢推导,反过来推导,看自己能否驳倒自己,再说服别人。
中国人为什么使用两根筷子?
无论东西方,盖的被子为什么都是方的而不是圆的? 西方的天使有翅膀,中国的飞天是不需要翅膀的,她们用飘带飞起来,十分灵动。
从这些话题入手,顺着他的思维和语言,可以追溯到诗歌艺术,追溯到上帝。他把抽了一少半的烟卷掐灭,开始谈上帝,接着谈佛,谈真主,又谈神仙,让他们一起开会。
“上帝、佛、神仙们在一起开会,选一个他们共同认可的接班人,会选谁?”
端起酒杯,和我碰了一下,用眼神鼓励我。
我喝一口酒,想了半天,我哪知道啊?夜半钟声,我的思维几近停顿。
“一定会选一个平民。”他说。
我心说,为何不选一个高僧大德呢,为什么不选你呢?你这么高深,可以和上帝对话,给上帝出难题。
给上帝出思考题的人,他的思想深处,该有多少智慧,有多少有趣的推导和思辩?
他的主体精神,又是何其强大!
上帝不选他,是因为他有自我神。一个李老乡活着,写诗,饮酒,另一个李老乡厌离,终极,形而上,变成他的自我神。
7月10日清晨,睡得迷迷糊糊,人邻的电话响了。
人邻将我叫醒,说:“快去医院,李老师快不行了!”
窗外的天光,隔着厚厚的窗帘,突然发亮。
我和人邻、阳飏、古马赶到医院,扑进病房,一切都晚了!
死神已经安静地带走了李老师。
他还侧卧在病榻上,却已经没有了呼吸。
就在十分钟前,医护人员还在抢救,在无力回天后,他们撤了,病房里留下脸色苍白、浑身哆嗦的师母一个人。
不,还留下他,一个刚刚离世者,慢慢凝固在时间的正面。
今晚保证不再谈你
谈起你 再剽悍的男人
也是一块助燃的牛粪
你就是在这些牛粪堆上
在风和狼的嗥叫声里 红成了篝火
过去我们有错 过去
你也不是篝火
我们啃过你的牙齿
早被昆仑雪与天山雪
刷得清白无辜了
篝火啊 篝火
篝火红在我们中间
篝火欢迎取暖
篝火谢绝抚摸
这是《篝火》。一个身秉自然与野性风格的人,在历史中间,被赞许和攻讦,直到变成篝火。时光消融牙齿,时光留下舌头。在谈论者那里,除却少数的心有芥蒂,更多的赞美之词投向篝火,乃至取消他的某种“火性”,将他说成了无条件的温暖和慈爱,关涉于己。
可是,人的有条件性,往往也就是人性,是人性中的个性。“欢迎”和“谢绝”都是好的,是关系的两面。人终究不是神,不能像耶稣那样,道成肉身,作天上降下来的生命灵粮,无条件为罪人们赴死:“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他里面。”
我们常常痛责“吃人”,可是神说,我来,就是让你们吃的。
诗歌的教父说,我来,就是让你们烤火的。我以诗为火,献出自己,牵念于此,牵念于你。狭路相逢,可以像戈壁狂风里的石头,以碰会友,溅出火星,现出血的棱角。见过大世面的太阳劝告,别吵了,友好吧。
朋友们都来,你看,这位诗人老了,他把他的骨头架在篝火上了。
殉道者肉身灭绝,他的精神里,仍然有灼人的温暖。
此后的兩天,守灵,帮忙治丧。灵堂设在李老师家里。
灵堂的挽联,是从古马撰写的挽联里撷取的两句:
高情自成大境界
野诗恍若小昆仑
一批又一批的人来到灵堂叩拜,一批又一批离去。
《飞天》编辑部的马青山、阎强国从广西贺州的改稿会上赶来了。
天水的王若冰、周舟赶来了。
珠海的老朋友庞向荣赶来了,在灵堂祭酒痛哭。
李老师的两个弟弟,还有妹妹、侄儿侄媳、侄孙,从老家洛阳赶来了。
邵振国打电话来,他也要来天津,被我劝住,电话里拜托我一定替他为老乡献个花篮,搭上礼金。
汪渺打来电话,他订的航班被突然取消,只好推后一天赶来。
苏明打电话来,他在兰州的家里摆了灵台,为李老师祈祷。
娜夜从重庆打电话来,发着高烧,声音虚弱,在电话里哭泣,她说她刚读了我写的那篇《野火一样的李老乡先生》,十分感动。那天她乘的飞机延误,迟迟不能起飞。魏青梅开车回北京,在天津境内遭遇雷雨,高速公路上绕来绕去,两小时绕不出天津。现在想来,是李老师在挽留她们的啊!
微信上、报纸上,各方面的消息、唁电、悼词,各方面的怀念诗文,铺天盖地,恍若花雨。兰州的朋友彭金山、王强等带着一拨青年,自发在西北师大举办悼念活动,烛光里哀思,朗读李老师的诗歌。庆阳的诗友申万仓、北浪等也举办缅怀活动,向李老师遗像献花,读诗,追忆交往与友情。
李老师女婿和公司的一帮朋友,为后事日夜奔忙,十分精干。
7月11日晚九点,按照天津风俗,众人为李老师“送路”。在灵堂由司仪主持,按照规程,各方面人士依次叩拜,司仪依次吩咐祝语。携带纸人纸马等离开灵堂,鸣炮,下楼,再鸣炮,举起楼下摆放的所有花篮,众人出小区,沿街道往北行走,至十字路口,下跪,做一番祭送,然后点火,焚烧纸人纸马、花篮等物品;行人再回转,不能回头,返至小区,在一条曲径通幽的小路上转了一圈,又上楼。门口燃火,从火苗上跨过进入家门,“送路”才算结束。
12日上午十点,在天津北仓公墓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仪式有“大告”、“小告”之别。李老师的是“大告”,所以分外隆重、体面,时间也长。在一般的遗体告别仪式之外,加了两项议程。由罗广才宣读治丧委员会名单,人邻致悼词。
13日上午十点,在西岸艺术馆举行追思会。这艺术馆原为教堂,尖顶穹门建筑。在里面举办追思会,别有一番神圣的感觉。追思会上,马青山介绍李老师生平,李春林宣读几家单位的唁电,王忠琪、周永福、段光安和我先后讲话和发言,伊蕾、人邻、秦岭、阳飏、王静、苏婧分别朗诵了李老师的诗作,李小也代表家属致答谢词。 期间,我的发言超时了,没能忍住。
阳飏朗读的《我的野草朋友》,是我帮他选定的,这是李老师的近作,收在他最新的一本诗集里。书出版后,李老师有一次和我相聚时谈到这首诗,说结尾两句不太好,他修改了。我将李老师的意思告诉了阳飏,他记住了,读到最后,果然是李老师的新句子“活着 是一种精神/死了 是一剂补药”,阳飏将这个结尾读了两遍,语调铿锵变化,感染力陡增。
追思会上,气氛浓烈,泪水是真实的,花朵是白色的。
所有人举起一杯白酒,和生前爱喝酒的李老师干了一杯。
记得刚住进酒店的那天夜晚,我和牛庆国下楼到对街买烟,回来的路上,谈起李老师,说李老师躺在病床上,半昏半醒的时候,他在想什么呢?
我说他想的一半是世俗的,一半是超世俗的。李老师在生死关口行走,既留恋尘世,又转向大荒,渺渺茫茫中应对我们所不知道的那些存在。
我反问,你觉得他在想什么呢?
牛庆国说,他可能想他的老家,想他的童年。
第一次见到李老师的弟弟。两个弟弟长得和李老师很像,只是比他胖一点,看上去壮实一点。尤其二弟,那面相、说话的口音,简直像极了。我在灵堂抽空跟他们聊天,感觉十分亲切。
从兄弟俩的口中,了解到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事儿。
詩人简介中,说李老师的出生地是洛阳伊川县,其实不是这样。他的两个弟弟出生在伊川县,具体地名叫洛阳市伊川县白元镇白元村,那是一个现在有一万人口的大村子。李老师的出生地不在那里,他出生在邻县,是西峡县太平镇黄石庵。1943年12月23日,李老师出生在那个叫黄石庵的深山老林里。
我问为什么这样?他们说,那是特殊年代避难,生在那里的。
李老师有三个爷爷,老大“跑老日”时被流弹打死。
老三当兵时被长官害死。
老二为了避难,逃进南阳山。那座山处在伊川、西峡、南阳三县交界。山很高,极偏僻,原始森林里常有野猪、羚羊、草鹿等动物出没,草药也很多。李老师的爷爷逃上山,他的父亲领着奶奶、叔叔他们山上找爷爷去。在荒野处,盖几间没有院墙的房屋住下,做一点药草生意。李老师的父亲在山里结的婚,母亲娘家就在黄石庵。
李老师的父亲叫李黑云,后来当了30年生产队队长,活到2004年去世。李老师还有个二叔叫李东云,比父亲小很多岁,2010年左右去世。
李老师的母亲1959年去世,那年李老师16岁,他的三弟刚生下不久。
李老师出生时,小名叫李天才,李学艺这个名字是他后来上学时改的,再后来写诗,笔名老乡。
小学毕业,跟着二叔去了甘肃玉门。二叔在玉门油田工作。
关于李老师去玉门上学的事儿,兄弟俩你一言我一语,逐渐将事情原委讲述出来。原来李老师的二叔是由哥哥养活大的,在吃没吃喝没喝的条件下又供他上学,当了干部。二叔工作后,将李老师带到玉门,也养活他长大,供他上学,这样算是一恩报一恩。留下李老师的两个弟弟,为父亲养老。
李老师二弟说,叔去世比我爹晚几年,我也没记。我哥给我打电话,说咱叔老了,你去不去?我说我不去。
我问,李老师去了没?
二弟说,他去了,把他养活大,不去能行吗?我不去,为啥呢?我生气的一点是我父亲去世的时候,他家的孩子一个都没来。打电话了,问来不来?不来,不来就算了。
三弟说,我叔叔挺好的,我父亲去世的时候他为啥不去?那时候他已经半瘫了。我叔叔生前做官,做到油田的宣传部长。他家里没来肯定有说不上的原因。
二弟说啥原因啊?嘴里开始骂。
三弟急了,咬牙说,大哥要是活着,又该撅你了!
我问,你们怕李老师么?
李老师二弟说,那当然怕么,小时候的事记不清楚了,我哥打我好几回,我哥打我,不叫我摸人家的东西。
三弟说,我哥哥和我父亲、我叔叔他们三个人,秉性是一模一样,别人的东西他们是一律不沾。
二弟说,我哥一辈子艰苦朴素,80年代初回老家,还穿着裤腰很宽的那种打折裤,戴个旧草帽就来了。吃饭也不讲究,一碗杂粮面,就着一根辣椒,吃得很香。
七几年、八几年他回老家,先不到白元镇,直接往南阳山上去,往黄石庵去。
7月14日一早,吃过早点,准备返程。
这其中有一个时间上的错失。李老师的骨灰安葬仪式原定在13日下午,即追思会的同一天下午举行。后来不知何故,推迟到第二天上午了。我和人邻不知这一变动,买了返程票,又无法改签,只好带着一个遗憾回去了。
人邻说,早知道这样,我们可以买14号下午的机票。
在机场打印登机牌,过安检,坐在登机口椅子上候机的时候,是上午十点过一些,按照日程,李老师的骨灰安葬仪式现在开始了。我心里嘀咕着,想象安葬仪式的情形。
想象墓地在天津的什么方位,地势怎么样,墓碑是什么样子,周围是什么样的风景。
两天前,就在李老师家属联系雕刻墓碑的时候,人邻提议在墓碑上刻一首李老师的诗,这样好一些。这一提议得到阳飏和我的赞同,说给宫兆禹、李小也他们,马上照办。
刻什么诗呢?我们翻了一下李老师的诗集,在书房溜达,看到书房墙壁上挂着两幅李老师的木刻书法,一幅《寻隐者不遇》,一幅是李老师诗歌里的话:
醉我狂野之树 舞长空
几道闪电
即成草书
觉得这几句诗最合适,就用上了。
正面可以是一般墓碑的那种行文格式和用语,背面镌刻这两句诗。
效果如何,不得而知,总之亲眼看不上了。
飞机起飞,我透过舷窗,看了看机翼下的天津市容,那迅速苍茫的、收纳渺小与伟大的土地。
远了,远了。
也许在高空,在白云之上,还有渐近天国的灵魂,我想看见,却无法看见。
下午两点多,回到兰州的家。一头扎在床上,昏睡过去。
近六点钟醒来,洗把脸,领着三岁的女儿唐果,下楼散步。
地面湿潮,空气凉爽,几天来一度炎热的兰州,趁我熟睡时降了一场大雨。
牵着女儿,顺金牛街往下溜达,不知不觉来到黄河边。河水暴涨,波浪浑浊,无声向东流去。
想到逝者如斯,我不禁伤神,坐在岸边的石头上发愣。
唐果摇着一支芦苇,问:“爸爸你怎么啦?”
我说:“没怎么。”
“没怎么就怎么啦?”
“你见过的一个爷爷死了!”
“爷爷死了干什么呀?”
“他想休息了。”
“谁把他咬死了?”
“……我也不知道。”
(节选自散文《李老乡先生最后的日子》,2017年7月16—20日初稿,21—25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