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化学教育中,化学教师应注意严格要求、注重实验、延展思考、加强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延展性的科学思维、做科学的能力和探究科学的精神。唯有如此,学生的科学精神才能得以在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并发展。
关键词:高中化学;科学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必须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的位置。”这说明,中学化学教育不能仅仅向学生传授化学知识,而要注重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掌握化学实验能力的过程中形成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提升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形成的重要标志就是科学精神的具备。因此,中学化学教育要把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作为重要任务来处理。
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尊重客观规律,向往真理,并努力追求客观和逻辑的一致性。其构成要素包括执著探索的精神、崇尚自由的精神、敢于怀疑和批评的精神、崇尚真理的精神等。高中化学教育教学中如何渗透科学精神的培养呢?本文拟就此作些探讨。
(一)严格要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我国科学家李四光曾说过:“科学尊重事实,不能胡乱编造理由来附和一个学说”。李四光强调的就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态度的基本表现之一就是追求严谨,严格要求遵循客观规律。具体到化学学科上,则表现为严密的逻辑推理、对实验数据反复验证、对实验过程精益求精、对前人成果既证明也证伪等。要使学生具有这样的科学态度,在化学教育中就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特别是在化学实验中,尤其要做到一丝不苟。在化学现象的理论推导中,要做到步步有依据,处处合逻辑;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要做到数据准确,操作规范,反复验证。比如在具体做某一化学实验时,仪器摆放的位置、试剂的量、操作的安全规范、实验结束时的安全处理和保养处理等,教师都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而且必须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让学生最终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
(二)做好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做科学”的能力
化学教育不能没有实验,缺少实验的化学教育一定是纸上谈兵的教育,而纸上谈兵的化学教育,一定会使学生失去“做科学”的能力。因此,中学化学教育必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做好每一个实验,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逐渐形成做科学的能力。一般情况下,中学教科书中把实验的过程以及要出现的种种现象都描述得很清楚,不少教师因为这一点就索性不带学生去做实验,而让学生去背书上描述的实验过程,结果使学生感到乏味,并且又少了一次“做科学”的动手动脑机会。比如从草木灰中提取三钾盐的实验,一般教材会描述如下:
在250毫升烧杯里放入半烧杯(约10毫克)草木灰,加热水到高于草木灰表面1-2厘米处,边浸泡边搅拌(最好实验前一天浸泡)。准备一个过滤器,将烧杯里上层的草木灰浸出缓缓倾入过滤器内过滤。如果滤液混浊,再过滤一次,直至滤液澄清。将滤液倒入蒸发皿内,边加热边搅拌,当蒸发到只剩少量液体时,停止加热。静置片刻,观察蒸发皿内有白色晶体(三钾盐)出现。
不难看出,以上实验描述是很详细的,而且一般而言,实验的结果也不会有出入的。如果教师因为这里的描述很详细就让学生光记不做,则活生生地剥掉了学生做科学的一次机会。这些实验虽然简单,但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操作过后,胜过花很长时间去死记硬背。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推演能力等均会得到锻炼,从而形成“做科学”的能力。
(三)延展思考,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
延展思考,是科学思维的基本特征。延展思考得以进行的基本方法是提出问题,有了问题作为线索,思考才会有所依凭,也才会有所延展。在化学的教育中,要为了使学生得以延展思考,就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要让他们经常围绕着某一主题发问。例如,做了草木灰提取钾盐实验后,就要学会问:“草木灰中的钾盐从哪里来的?”“哪些植物能提供这些元素?”“提取钾盐的方式还有哪些?”“我们用什么办法可以大批量地提取钾盐?”“还有哪些实物中含有钾?”“钾对于我们人体有什么作用?”“钾对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作用?”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围绕着一个主题事件展开的,能有效地扩展知识范围和思考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延展能力得以增强。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不可直接给出答案,最好引导他们对问题作出各种各样的假设,并依假设去证实或证伪,根据科学的原则和科学的依据,经过一定的科学加工,对未知的事实做出相应的符合一定规律的解释。如此一来,学生的科学精神会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形成并发展。
(四)引导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化学教育中,要让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对化学基本概念,尤其需要学生探究性地学习。要快速有效地掌握化学概念,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去探究,即查考相关资料,弄清楚概念的来龙去脉。比如提到“原子”这一概念时,就有必要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谁最早提出这个概念?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当时的意思和现在一样吗?然后引导学生去一一查证。当然,这样的查证往往受学生能触及的信息资源的限制。比如在农村中学,图书等信息资源匮乏,学生要想去查证也无从做起。不过只要教师有这方面的引导意识,设法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也不是不可能的。另外,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并学会分析和解决。比如很多人说,海鲜食品最好不要与啤酒或其他富含维生素的饮料混合吃,说这容易生成砒霜,令人体中毒。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呢?也需要能过化学实验进行验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并解决这类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一方面使学生的学习能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增其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使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训练和成长。一个具备科学探究能力的人,才是真正具有科学精神的人。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育中,化学教师应注意严格要求、注重实验、延展思考、加强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延展性的科学思维、做科学的能力和探究科学的精神。唯有如此,学生的科学精神才能得以在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并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磊,毕华林.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释疑[J].化学教育,2003(01).
[2] 尹怀勤.弘扬科学精神,做好科普工作[J].科普创作通讯.2001(02).
[3] 梁英豪.科学素养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1(12).
关键词:高中化学;科学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必须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的位置。”这说明,中学化学教育不能仅仅向学生传授化学知识,而要注重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掌握化学实验能力的过程中形成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提升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形成的重要标志就是科学精神的具备。因此,中学化学教育要把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作为重要任务来处理。
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尊重客观规律,向往真理,并努力追求客观和逻辑的一致性。其构成要素包括执著探索的精神、崇尚自由的精神、敢于怀疑和批评的精神、崇尚真理的精神等。高中化学教育教学中如何渗透科学精神的培养呢?本文拟就此作些探讨。
(一)严格要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我国科学家李四光曾说过:“科学尊重事实,不能胡乱编造理由来附和一个学说”。李四光强调的就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态度的基本表现之一就是追求严谨,严格要求遵循客观规律。具体到化学学科上,则表现为严密的逻辑推理、对实验数据反复验证、对实验过程精益求精、对前人成果既证明也证伪等。要使学生具有这样的科学态度,在化学教育中就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特别是在化学实验中,尤其要做到一丝不苟。在化学现象的理论推导中,要做到步步有依据,处处合逻辑;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要做到数据准确,操作规范,反复验证。比如在具体做某一化学实验时,仪器摆放的位置、试剂的量、操作的安全规范、实验结束时的安全处理和保养处理等,教师都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而且必须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让学生最终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
(二)做好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做科学”的能力
化学教育不能没有实验,缺少实验的化学教育一定是纸上谈兵的教育,而纸上谈兵的化学教育,一定会使学生失去“做科学”的能力。因此,中学化学教育必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做好每一个实验,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逐渐形成做科学的能力。一般情况下,中学教科书中把实验的过程以及要出现的种种现象都描述得很清楚,不少教师因为这一点就索性不带学生去做实验,而让学生去背书上描述的实验过程,结果使学生感到乏味,并且又少了一次“做科学”的动手动脑机会。比如从草木灰中提取三钾盐的实验,一般教材会描述如下:
在250毫升烧杯里放入半烧杯(约10毫克)草木灰,加热水到高于草木灰表面1-2厘米处,边浸泡边搅拌(最好实验前一天浸泡)。准备一个过滤器,将烧杯里上层的草木灰浸出缓缓倾入过滤器内过滤。如果滤液混浊,再过滤一次,直至滤液澄清。将滤液倒入蒸发皿内,边加热边搅拌,当蒸发到只剩少量液体时,停止加热。静置片刻,观察蒸发皿内有白色晶体(三钾盐)出现。
不难看出,以上实验描述是很详细的,而且一般而言,实验的结果也不会有出入的。如果教师因为这里的描述很详细就让学生光记不做,则活生生地剥掉了学生做科学的一次机会。这些实验虽然简单,但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操作过后,胜过花很长时间去死记硬背。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推演能力等均会得到锻炼,从而形成“做科学”的能力。
(三)延展思考,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
延展思考,是科学思维的基本特征。延展思考得以进行的基本方法是提出问题,有了问题作为线索,思考才会有所依凭,也才会有所延展。在化学的教育中,要为了使学生得以延展思考,就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要让他们经常围绕着某一主题发问。例如,做了草木灰提取钾盐实验后,就要学会问:“草木灰中的钾盐从哪里来的?”“哪些植物能提供这些元素?”“提取钾盐的方式还有哪些?”“我们用什么办法可以大批量地提取钾盐?”“还有哪些实物中含有钾?”“钾对于我们人体有什么作用?”“钾对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作用?”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围绕着一个主题事件展开的,能有效地扩展知识范围和思考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延展能力得以增强。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不可直接给出答案,最好引导他们对问题作出各种各样的假设,并依假设去证实或证伪,根据科学的原则和科学的依据,经过一定的科学加工,对未知的事实做出相应的符合一定规律的解释。如此一来,学生的科学精神会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形成并发展。
(四)引导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化学教育中,要让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对化学基本概念,尤其需要学生探究性地学习。要快速有效地掌握化学概念,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去探究,即查考相关资料,弄清楚概念的来龙去脉。比如提到“原子”这一概念时,就有必要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谁最早提出这个概念?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当时的意思和现在一样吗?然后引导学生去一一查证。当然,这样的查证往往受学生能触及的信息资源的限制。比如在农村中学,图书等信息资源匮乏,学生要想去查证也无从做起。不过只要教师有这方面的引导意识,设法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也不是不可能的。另外,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并学会分析和解决。比如很多人说,海鲜食品最好不要与啤酒或其他富含维生素的饮料混合吃,说这容易生成砒霜,令人体中毒。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呢?也需要能过化学实验进行验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并解决这类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一方面使学生的学习能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增其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使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训练和成长。一个具备科学探究能力的人,才是真正具有科学精神的人。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育中,化学教师应注意严格要求、注重实验、延展思考、加强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延展性的科学思维、做科学的能力和探究科学的精神。唯有如此,学生的科学精神才能得以在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并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磊,毕华林.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释疑[J].化学教育,2003(01).
[2] 尹怀勤.弘扬科学精神,做好科普工作[J].科普创作通讯.2001(02).
[3] 梁英豪.科学素养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