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特色

来源 :小猕猴学习画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mitrily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师想了解新生的情况,就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调查表,让大家写下获过的奖励。收了表后,老师看见有的写“语文竞赛一等奖”,有的写“作文优秀奖”,只有豆豆的奖励别具特色,上面写着“商场购物抽奖三等奖”。
其他文献
部编本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首经典的儿童诗,自1985年选入语文教材,至今已有33年。这是一首融“情”与“理”为一体的儿童诗,其鲜明的角色形象富有儿童情趣,其流畅的音律读来朗朗上口,在贴近儿童生活、契合儿童心理的同时,用诗的形式普及了“动物冬眠”的科学知识。在这首诗里,儿童用心灵与万物接触,交流对话,碰撞出了火花!  一、破译标点的秘密  综观全诗,“雪”不仅是小画家们绘画的画布,更是构
【摘 要】学生的思维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古文的学习需要思维的参与,以打通现代语言与文言之间的通道。迁移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提升思维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利用横向迁移,明确思维路径;利用纵向迁移,构建思维网络;利用重组迁移,活化思维过程;利用跨越迁移,整合思维方法。  【关键词】迁移;小古文;思维;小学语文  学习的迁移是多元化的,可以是横向的,可以是纵向的,可以是重组的,也可以是综合
【摘 要】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中首次编排了习作单元。针对这一全新的单元设置,教师要在施教前深入钻研教材,牢牢把握该单元的独特体例,调整传统的习作教学视角:围绕习作主题,依托阅读教学,渗透观察事物的要诀;布置观察任务,指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融合例文与习作,发挥例文的示范作用;整合学科知识,巧设习作训练,突出重点,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习作单元;观察;习作指导;学科整合  统编语文教材三
因本期是7-8的合刊。本期內容全在8期中。
近日,我在《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7 年第1-2期上读到李济任老师的《这样的课文不学也罢——例谈小学语文教材之过》一文。对于这篇文章的多处文字,我持有异议。这里仅仅针对李老师对《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见解谈谈看法,兼与李老师商榷。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小山村的兴亡史。山村里的人们靠砍伐山上森林里的树木过上了美好的生活,但是过度的砍伐使得环境不断恶化,最终洪水带走了一切。  李老
今天,我和鱼儿来了一场“PK”赛,由于我“作战”勇猛,技术高超,擒获了不少“俘虏”。这是怎么回事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星期天,风和日丽,无所事事的我突然想到楼下沟渠里有不少鱼儿,便向老爸建议一起去捕鱼。老爸听了两眼发亮,双手一拍大声說:“好主意!”說干就干,我们准备好饼干、网兜等就兴冲冲地出发了。“哈哈!小鱼小鱼,我来了!”老爸瞧我手舞足蹈的样子直笑得眉眼弯弯。  来到沟渠边,老爸先把网兜轻轻地
《猴子种果树》(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2课)是一篇童话。主人公是猴子,另外三个“人物”是乌鸦、喜鹊、杜鹃,它们对猴子各说了三句话,说法大同小异。特级教师薛法根在《从模仿起步——阅读中的写作训练策略例谈》中对这篇课文有这样一段分析:细细推之,鸟儿劝告的话语又隐藏着这样的语言结构:第一句:“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梨树呢?”这是劝阻,连叫两次“猴哥”是着急的表现,“你怎么种梨树呢?”反问句又增强了劝阻的力量
批改作业是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提高。它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现今的作业批改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反馈时间过长,反馈信息量过少,校正措施不力,批改形式简单化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学生对作业积极性不高,不仅认为作业对其学习帮助不大,而且是一种负担,这让每一位有责任心的教师感到一种说不出的苦涩。笔者经过几年的探索,对语文作业批改进行了
【课堂实录】  一、查预习,读课题  (出示预习要求:①把课文读通顺,不认识的生字注上拼音,不理解的生词做上记号。②读完课文后想想:我有什么收获?)  师:课前,我们按这两个要求预习课文。已经完成第一条的举手。(生全部举手)  师:是啊,四年级的同学已经能够独立完成字词学习了。  师:第二条。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你的收获?  生:虽然有些动物凶猛强大,有些动物弱小无比,但它们还是可以和谐相处。  生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于是有的教师就把新课标提倡的“对话”理解成“问答”,于是从课堂导入到课堂总结充斥着各种问题,一问到底。于是课堂上,没有了琅琅的书声,没有了静静的思考,也没有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只是“师问生答”的“热闹”场面,老师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发问,学生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回答,似乎学生的思维活动已经被调动起来了,老师提出的问题也在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