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法有序学观察半扶半放练写作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fcumtd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中首次编排了习作单元。针对这一全新的单元设置,教师要在施教前深入钻研教材,牢牢把握该单元的独特体例,调整传统的习作教学视角:围绕习作主题,依托阅读教学,渗透观察事物的要诀;布置观察任务,指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融合例文与习作,发挥例文的示范作用;整合学科知识,巧设习作训练,突出重点,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习作单元;观察;习作指导;学科整合
  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中首次编排了习作单元。针对这一全新的单元设置,教师要在施教前深入钻研教材,以教材为本,牢牢把握该单元的独特体例,并调整传统的习作教学视角,从整体上把握习作要求,指导积累素材,整合例文与习作,突出重点,实施精准教学,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率。
  本单元的习作主题是“观察”,旨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细致观察带来的收获,学习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这一目标是符合年段特点的。三年级是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观察是习作的基本方法之一。观察什么,怎么观察,如何将观察的收获有序地记錄下来,这是教师在教学本单元课文时要落实的重点。
  一、依托阅读教学,渗透观察要诀
  习作单元的重点,一是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二是体会细致观察带来的收获。教师要整体把握本单元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的教学重点,让学生“一课一得”。
  习作单元与普通单元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从习作的角度去展开教学。相对于其他指向阅读的课文教学,该单元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从课文中学习和借鉴习作的方法,以供独立习作时模仿。
  以《搭船的鸟》为例。课文第二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是教学重点,翠鸟的外形和它捕鱼的动作都是作者通过眼睛观察到的,观察和看的区别就在于观察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而且是有一定的方法的。比如翠鸟的外形,作者主要观察了它的羽毛和嘴,通过细致观察,突出了翠鸟羽毛的颜色美丽。写翠鸟的红色长嘴,是因为接下来要描写翠鸟捕鱼的场景。在这一自然段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圈画出表示翠鸟捕鱼动作的词“冲、飞、衔、站、吞”,通过品读这一系列动词了解作者观察的细致、刻画的精准。
  二、布置观察任务,积累习作素材
  观察必须在实践中进行。根据本单元习作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意观察,积累习作素材。不管是在课前还是课后,教师布置观察任务时必须提醒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也可以观察事物的多个方面。以《金色的草地》为例,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时,教师要求学生根据作者的观察发现完成观察记录表。
  有个学生观察并记录了含羞草的变化过程。在单元习作中,他就选取含羞草为习作对象。其中一段他是这样描写的:“含羞草是十分有趣的植物。它的叶子细细的,窄窄的,一片大叶子分裂成好多对称的小叶子,像一片片羽毛。我好奇地去摸摸它的叶子,当我的手一碰上它的叶子,它就像吓坏的孩子一样收拢了叶子,那些‘小羽毛’都闭得紧紧的,不一会儿,连它的茎都耷拉下来了,垂头丧气的。”小作者的描写借助了记录单,有了细致的观察才有了习作的素材,没东西可写和不知从何下笔的困惑就迎刃而解了。
  三、抓住例文教学,发挥范文作用
  习作例文首次出现在教材中,其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从中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教师无须在内容理解和情感体会上多花时间。教学中,教师不用在字词方面做过多的讲解,也要避免把习作例文当作略读课文来教,要结合习作目标指导学生自读、自学,借助课后题了解作者的观察所得。如学习《我家的小狗》时,围绕小狗的淘气可爱交流作者的观察所得,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时,通过填写课后的表格,梳理作者的观察方式,在阅读交流中进一步了解可以运用多种感官观察事物的不同方面。
  许多教师习惯在教学习作例文之后再集中指导习作,这样容易让学生对习作产生畏难情绪。习作指导应与习作例文教学同步穿插。习作例文既可以是习作的范文,也可以是评改的范例,不仅是学生学习观察方法的范本,还是学习表达的“扶手”。比如描写杨梅的大小,作者采用了作比较的方式,让人备感真实。在描写味道时,作者是这样说的:“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是那样细腻而柔软。”“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这样的描述进行细致观察,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展开合理的联想,习作就会变得十分生动。
  四、整合学科知识,巧设习作训练
  在教学本单元内容时,学生正在学习科学的“植物”“动物”单元。科学课上,教师会教学生观察水生植物,了解植物的变化,寻访小动物,认识蜗牛、蚂蚁、金鱼,这些内容正好与本单元主题切合。学科教师之间应共同备课,互相协助。学生在科学课上所做的观察记录也可成为习作课中所需的素材。比如观察蜗牛的外形结构,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等。在多角度观察和多种感官的参与体会下,学生写起作文来驾轻就熟。如有的学生是这样描写蜗牛外形特点的:“下过一场小雨,我在学校的花坛里发现了一只蜗牛。我弯下腰仔细一看,它的壳是枯黄的,有一圈圈螺旋纹,壳上还有许多小小的斑点。蜗牛有两对触角,一对长在头顶上,就像接收信号的天线,另一对长在嘴巴边上,很像它的小胡须。我用手轻轻一碰它的触角,它就敏捷地把脑袋缩进壳里去了,老半天也不探出头来。”有的学生是这样描写蜗牛的爬行特点的:“中午,我把蜗牛放出来散步。它慢慢悠悠地沿着桌角挪动,不仔细看,还真看不出来它是在‘走’呢!忽然,我发现蜗牛爬过的地方竟然留下了白色的黏液,摸上去黏糊糊的,有点儿像鼻涕,怪恶心的。这是蜗牛的口水还是大便呢?我问了科学老师才知道,原来这是由蜗牛的腹足分泌出来的液体,是为了避免腹足肌肉与地面直接摩擦而受伤。哦,原来这恶心的黏液竟然是蜗牛腹足的保护液呀,这真是太有趣了!”
  对于处于习作起步阶段的三年级学生来说,习作任务不能太空泛、太抽象。教师要在学生生活中寻求素材,在学科整合中提炼素材,充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从而达到自主写作、自由表达的目的。
  (浙江省常山县城东小学 324200)
其他文献
【设计意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人类的“老师”》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重点讲人类从生物身上得到启发,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以生物为师,进行发明创造。根据文本的特点,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体会科学小品文语言的准确性;二是了解构段的特点: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教
就儿童阅读的诸多要素来说,文本大于一切,这已经越来越成为业界的共识。但究竟怎么样的文本才是适合儿童阅读的好文本,似乎还是莫衷一是。  2014年12月4日,在浙江教学月刊社和浙江省作家协会儿童文创会、江浙沪儿童文学教育联盟学校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儿童文学教育研习”活动上,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院长方卫平教授做的《那些让我欢笑、落泪、沉思的故事——<最佳儿童文学读本>的选评与思考》的讲座,为我们做
【设计意图】  《黄山奇石》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写景文章,讲述的是在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石,它们在作者的笔下“名字有趣、样子有趣、想象有趣”。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有二:一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二是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本课在落实这两大单元学习重点时,以“欣赏有趣的奇石”为教学情境,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石盘”,借助生活经验理解“陡峭的山峰”;在学生具体
【摘 要】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思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思维遇上小古文,作为教者应该以小古文为背景,巧妙设计,运用巧借成语、巧添主语、巧加辩论、巧设练习等策略,努力提升学生多方位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拓宽小古文教学的思维张力。  【关键词】小古文;逻辑思维;思维张力;巧妙设计  思维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必须重视发展
【设计意图】  《小猫刮胡子》是一篇有趣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具有丰富的故事情节,语言生动又富有特色。阅读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想象活动,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中积累语句,培养语感。二上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以学定教,采用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相结合的方式,注重理解词义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脑、袋、狡、猾 ”等生字,了解汉字偏旁表义的特点
【摘 要】游记在教材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通过对游记“写作体式”的研究,学生能了解习作时需要依据不同的写作内容,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将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教师要结合具体文章展开相关教学,配合迁移练习来帮助学生巩固技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关键词】游记;写作体式;迁移  游记在现行语文教材选文中约占四分之一的比例。从中段到高段,学习如何写游记在教材中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但遗憾的是,不论是教材
【设计意图】  《怎么都快乐》是一首儿童诗。作者任溶溶是一位充满热情、童心未泯的作家,他的作品充满童真、童趣。全诗有4个小节,语言通俗易懂,采用复沓的手法,增强了节奏感。诗中呈现了儿童生活中的各种游戏,凸显了儿童玩耍的快乐。依据学生的学前经历调查,笔者尝试通过“语境中识字”“情景中朗读”等方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高词句理解能力,有效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  1.根据汉字的组字规律,联系学生生
第一板块 质疑问难 建构话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散文,题目是《和时间赛跑》(板书,引导学生注意“赛”字的写法),作者:林清玄(板书),林中小溪的“林”,清清浅浅的“清”,有点玄的“玄”。有人说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林,中小溪一样“清清浅浅”,表面上一读就懂,但是细细品读,却又有点儿玄妙。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品一品林清玄的散文《和时间赛跑》。  (教师引导学生整理预习,将难读的句子
部编本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首经典的儿童诗,自1985年选入语文教材,至今已有33年。这是一首融“情”与“理”为一体的儿童诗,其鲜明的角色形象富有儿童情趣,其流畅的音律读来朗朗上口,在贴近儿童生活、契合儿童心理的同时,用诗的形式普及了“动物冬眠”的科学知识。在这首诗里,儿童用心灵与万物接触,交流对话,碰撞出了火花!  一、破译标点的秘密  综观全诗,“雪”不仅是小画家们绘画的画布,更是构
【摘 要】学生的思维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古文的学习需要思维的参与,以打通现代语言与文言之间的通道。迁移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提升思维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利用横向迁移,明确思维路径;利用纵向迁移,构建思维网络;利用重组迁移,活化思维过程;利用跨越迁移,整合思维方法。  【关键词】迁移;小古文;思维;小学语文  学习的迁移是多元化的,可以是横向的,可以是纵向的,可以是重组的,也可以是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