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0年,两代人之约
因父亲的缘故,我开始了刺绣的收藏与研究。
我的父亲曾宪阳是一名从漫画家转为职业摄影记者的艺术工作者,是“中国苗族服饰、刺绣收藏第一人”。1976年,他从苗寨买回几张来不及拍摄的绣片,从此便开始了他的苗绣收藏生涯;而我也从那一天开始,成为帮助父亲整理绣片的“童工助理”。一晃40多年过去,我的生命中再也没有离开过苗绣。
最早的时候,父亲只是把漂亮的绣片或者苗绣衣服买回家,挂在墙上或铺在桌上尽情赏玩好几天,惊叹它的配色、做工和纹样上夸张的想象力。父亲希望把它们拍摄下来,出版成册,我和母亲便担任其了熨烫、清理和登记工作。父亲常年在乡下采风,回到家时总是带回来些绣衣让我们打理,他走遍了贵州苗乡,搜集了各种各样的苗绣衣裳。
最初,我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男性会喜欢女红刺绣,直到长大成人,我才明白原来父亲在探索和解读苗绣的纹样世界,而我就这样跟随他,从欣赏苗绣五彩斑斓的“表”,到技法、纹样、习俗、苗绣艺人的“里”,层层深入地全面理解苗绣,我才逐渐感悟到苗绣是一部被忽略的文化经典。父亲也成功地影响我热爱苗绣、收藏苗绣,我和他成了藏友。说实话,在过去,收藏苗绣的人并不多,父亲有些寂寞。
历史的汉典中对苗绣的描述只言片语,苗族的文化体系中也没有文字对它进行记录和描述。在苗疆大山中,苗绣艳丽夺目且扑朔迷离,父亲对苗绣上的符号纹样着迷。越是没人讲得清楚的事,越是吸引他去探索,慢慢地,他整理出了一套对苗绣的认知系统。
苗绣的收藏与研究太费神费力了,父亲累病了,我按他的心愿做了一个苗绣主题博物馆以尽孝女之心。
许多人会认为,我父亲的离世会造成苗绣藏品的流失,其实不然。父亲的离世不但没有造成苗绣藏品的流失,反而更加让我意识到保护它的价值和意义,以及紧迫性。我们在20年前的收藏渠道以到村落采集居多,现在增加了线上购买方式,只是现在纯正的、有收藏价值的老苗绣越来越少了,受外部信息影响的“新创苗绣”越来越多,但收藏价值一般不高。
百工巧作的多层理解
许多人问我,苗绣的分类方法是否按地域而分,如常听的“雷山苗绣”。准确地说,苗绣应该按支系种类而分,“雷山苗绣”“花溪苗绣”这样的地理分类方式只能是大致描述,并不准确。比如雷山县有十几个苗族分支,各分支间的服饰种类和刺绣技法并不相同,所以“雷山苗绣”仅仅指被外界传颂较多的分支系。
有一个划分难点是:外部观察客体对苗族每个支系的划分称谓,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名称,这是一个学术话题。对普通人而言,用“地区 技法”的方式对苗绣种类进行分类比较可行。比如:雷山双针绕线绣(挽绣),剑河锡绣,花溪挑花,施洞破线绣等。
苗家女子在绣制苗装上会毫无保留地付出,甚至会耗费几年时间来绣制一件盛装。这是因为在传统习俗中,苗族人认为刺绣的时候老祖宗会在天上看着,认真的、绣得好的人就会得到祖宗的保佑,绣得好不好决定了女子在族群中受人尊重的程度。我喜欢去参加苗族人“跳花场”这样的节日,苗族姑娘极尽所能盛装打扮,展示她们的刺绣衣装和刺绣手艺,未来的婆家人和后生小伙会根据姑娘衣服上的绣花手艺挑选媳妇,绣得好才能嫁得好。
来苗疆探寻苗绣的人太多了,他们看到苗家女子身上精美的苗绣服饰会惊叹,同样会希望用苗绣元素完成当代设计。但是我们应该理解到,“传统苗绣”与“当代苗绣”的差别太大了。
“传统苗绣”是在苗族人自有文化体系规制下的产物,沿承传统约定。刺绣的内容、形制以及方式等有特定的含义与功用,特别是用以区分族群差别,属于族群集体性作品,纹样图案内容是一套完整的符型体系,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
“当代苗绣”受外部文化信息影响很大,在创新思想影响下逐渐走向叙事性的写实表现,背离族群特征,走向个人创作。我见到很多人从苗乡买回来一些汉文化题材的刺绣,比如百子图、牡丹呈祥,误以为来自苗乡的就是苗绣;我还见到有人从苗寨中买回来了动画片“天线宝宝”的形象,这些都不是苗绣。苗绣的第一要义是苗族人自有文化体系下形成的纹样和图案,然后是技法、配色、材质、制作人等等。“新创苗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苗寨,被创新后的苗绣,变化最大的是“色彩约定”和材质。与传统苗绣相比,新创苗绣显得艳俗、生硬、粗糙,高级感降低。作为一个苗绣收藏研究者,我清晰地看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新创苗绣在苗区日渐增多。
如今,出现了所谓“经典的苗绣不应该以文创方式呈现”这样的奇怪提法,可能是没有表述清楚。我觉得“经典苗绣”和“文创”是两件事情,“经典苗绣”是苗族人民的生活内容和精神象征,它的场景和对象是苗寨和苗族人,作为外族,我们应对之保持尊重和敬畏,不应去打扰和“干涉”。“文創”是当代社会对文化遗产的借鉴和再表达,它的场景是都市文化消费市场。
具有文化内涵又有创新、质量好的文创产品,被大众喜欢,故宫文创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
苗疆故事,刚刚开始
随着对苗绣的收藏与研究日渐深入,我在2009年创立了“苗疆故事”品牌。我每天在博物馆给参观的人讲述苗疆故事,总是能收到很多回应。我们举办的活动、展览都以“苗疆故事”来命名,后来我还把博物馆的名称改成了“贵阳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算是我们文化行动上的总命名。直到2011年我们开始涉足文创,“苗疆故事”才正式成为文创品牌。
我走过很多弯路,毕竟是从文化口切入商业的,我对商业的系统与理解不太成熟。尽管产品做得很不错,品牌文化内涵也足够丰富,但商业的运营对我来说是最大的挑战。团队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与打磨,直到今天才发现面前“海阔天空”。当然这来自于过去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探索,无意间沉淀了很多东西,打通了各种资源。
我真正地理解了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在为社会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和价值?我们的愿景是什么?这些灵魂拷问不是策划公司帮我们想出来的,而是我们真正思考与懂得了品牌的价值和意义。我特别有信心,走过了“从0到1”的艰难历程,我相信前面越苦,后面越甜。 “苗疆故事”,定位是做由苗绣文化衍生的高端文创产品,如同苗绣一样是人们生命意义中的纪念品。
我选择的路径是:先做文化梳理,进而推广和传播,再以产品为载体继续传播精神价值和意义。这条路很慢很苦,更像是生命历练,很少有人愿意这样做,但这正是品牌的价值所在。当今社会条件下,我们或许不缺生活的实用品,但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内卷”“躺平”“焦虑”等不太友好的狀态令现代人苦不堪言,现代人需要好好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所以,从文化入手做产品价值、服务价值,这才是真正的“内在需求”,也会成为品牌强劲的驱动力。
当然,有一个关键点就是需找到传统苗绣对现代人、现代生活的价值意义,找到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共性所在,共鸣之下才能产生共情与消费,“苗疆故事”正是找到了这个核心要义。所以,我们真是感受到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感觉。
探纹样秘境,让设计继续
2006年,我为了安慰倒在病榻上的父亲,满足他的生命愿望,用我们几十年的收藏和研究成果做了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没想到它竟然是中国第1座以苗绣为主题的博物馆。2007年开始接待游客,在圈内影响很大。
经过几十年对苗绣的探寻、记录、整理,我们突然意识到苗绣是一座掩藏在苗疆深山被人们忽略的文化宝库,我们想尽自己一些绵薄之力让世人了解它。它是被撒落的文化明珠,我想用博物馆的方式,让大家敬仰它,爱惜、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到访博物馆的设计师很多,我发现他们对一些藏品特别感兴趣,惊讶于藏品呈现的当代感甚至科幻感。配色非常高级的苗绣,里面传递的故事和寓意让他们觉得苗绣文化博大精深。
展品中有“蝴蝶”和“鸟”的形象,这里的蝴蝶和鸟都不是大自然中的昆虫和动物,而是有特定含义的意象符号。蝴蝶被苗家人恭称为“蝴蝶妈妈”,代表万物母祖,象征护佑的力量和生命的开端。鸟是苗族神鸟“姬宇鸟”,帮助蝴蝶妈妈把人类始祖姜央孵化出来,是阳性与生命中另一半的表达。蝴蝶与鸟的组合代表创世纪的开始。
传统苗绣中这样的纹样很多,流传在黔东南一带。展品中还有一个神秘的“卍字纹”符号,知道这个符号含义的人不多,有人说是佛家用了这个符号,当年的纳粹符号也与它相似。其实这个符号产生的年代比文字还要早,苗绣上保留了人类源头文明的符号体系,抽象的符型表达是它最独特和最具价值的地方。
就苗绣而言,在当下如何做好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方面,我认为创造一种“被需要”的场景,是对传统非遗最好的保护与传承,“被需要”的东西才有生命延续的力量。传播苗绣的核心价值非常重要,它不仅仅只是一门刺绣手艺,更是一部用刺绣表达的哲学艺术,蕴含了人类文明起源的根基密码,是我们文化同源的根基所在。在这个意识层面,传统即是未来,民族即是世界,当我们为苗绣而感到骄傲的时候,这种文化将被不断延续。
所谓“缘起苗疆,不止于苗疆”,未来,我认为在苗族原生环境中,苗绣的纯粹性会得到回归,苗绣里的美与智慧,会通过现代传播与文创设计,进入更广阔的市场,让更多人受益。
因父亲的缘故,我开始了刺绣的收藏与研究。
我的父亲曾宪阳是一名从漫画家转为职业摄影记者的艺术工作者,是“中国苗族服饰、刺绣收藏第一人”。1976年,他从苗寨买回几张来不及拍摄的绣片,从此便开始了他的苗绣收藏生涯;而我也从那一天开始,成为帮助父亲整理绣片的“童工助理”。一晃40多年过去,我的生命中再也没有离开过苗绣。
最早的时候,父亲只是把漂亮的绣片或者苗绣衣服买回家,挂在墙上或铺在桌上尽情赏玩好几天,惊叹它的配色、做工和纹样上夸张的想象力。父亲希望把它们拍摄下来,出版成册,我和母亲便担任其了熨烫、清理和登记工作。父亲常年在乡下采风,回到家时总是带回来些绣衣让我们打理,他走遍了贵州苗乡,搜集了各种各样的苗绣衣裳。
最初,我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男性会喜欢女红刺绣,直到长大成人,我才明白原来父亲在探索和解读苗绣的纹样世界,而我就这样跟随他,从欣赏苗绣五彩斑斓的“表”,到技法、纹样、习俗、苗绣艺人的“里”,层层深入地全面理解苗绣,我才逐渐感悟到苗绣是一部被忽略的文化经典。父亲也成功地影响我热爱苗绣、收藏苗绣,我和他成了藏友。说实话,在过去,收藏苗绣的人并不多,父亲有些寂寞。
历史的汉典中对苗绣的描述只言片语,苗族的文化体系中也没有文字对它进行记录和描述。在苗疆大山中,苗绣艳丽夺目且扑朔迷离,父亲对苗绣上的符号纹样着迷。越是没人讲得清楚的事,越是吸引他去探索,慢慢地,他整理出了一套对苗绣的认知系统。
苗绣的收藏与研究太费神费力了,父亲累病了,我按他的心愿做了一个苗绣主题博物馆以尽孝女之心。
许多人会认为,我父亲的离世会造成苗绣藏品的流失,其实不然。父亲的离世不但没有造成苗绣藏品的流失,反而更加让我意识到保护它的价值和意义,以及紧迫性。我们在20年前的收藏渠道以到村落采集居多,现在增加了线上购买方式,只是现在纯正的、有收藏价值的老苗绣越来越少了,受外部信息影响的“新创苗绣”越来越多,但收藏价值一般不高。
百工巧作的多层理解
许多人问我,苗绣的分类方法是否按地域而分,如常听的“雷山苗绣”。准确地说,苗绣应该按支系种类而分,“雷山苗绣”“花溪苗绣”这样的地理分类方式只能是大致描述,并不准确。比如雷山县有十几个苗族分支,各分支间的服饰种类和刺绣技法并不相同,所以“雷山苗绣”仅仅指被外界传颂较多的分支系。
有一个划分难点是:外部观察客体对苗族每个支系的划分称谓,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名称,这是一个学术话题。对普通人而言,用“地区 技法”的方式对苗绣种类进行分类比较可行。比如:雷山双针绕线绣(挽绣),剑河锡绣,花溪挑花,施洞破线绣等。
苗家女子在绣制苗装上会毫无保留地付出,甚至会耗费几年时间来绣制一件盛装。这是因为在传统习俗中,苗族人认为刺绣的时候老祖宗会在天上看着,认真的、绣得好的人就会得到祖宗的保佑,绣得好不好决定了女子在族群中受人尊重的程度。我喜欢去参加苗族人“跳花场”这样的节日,苗族姑娘极尽所能盛装打扮,展示她们的刺绣衣装和刺绣手艺,未来的婆家人和后生小伙会根据姑娘衣服上的绣花手艺挑选媳妇,绣得好才能嫁得好。
来苗疆探寻苗绣的人太多了,他们看到苗家女子身上精美的苗绣服饰会惊叹,同样会希望用苗绣元素完成当代设计。但是我们应该理解到,“传统苗绣”与“当代苗绣”的差别太大了。
“传统苗绣”是在苗族人自有文化体系规制下的产物,沿承传统约定。刺绣的内容、形制以及方式等有特定的含义与功用,特别是用以区分族群差别,属于族群集体性作品,纹样图案内容是一套完整的符型体系,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
“当代苗绣”受外部文化信息影响很大,在创新思想影响下逐渐走向叙事性的写实表现,背离族群特征,走向个人创作。我见到很多人从苗乡买回来一些汉文化题材的刺绣,比如百子图、牡丹呈祥,误以为来自苗乡的就是苗绣;我还见到有人从苗寨中买回来了动画片“天线宝宝”的形象,这些都不是苗绣。苗绣的第一要义是苗族人自有文化体系下形成的纹样和图案,然后是技法、配色、材质、制作人等等。“新创苗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苗寨,被创新后的苗绣,变化最大的是“色彩约定”和材质。与传统苗绣相比,新创苗绣显得艳俗、生硬、粗糙,高级感降低。作为一个苗绣收藏研究者,我清晰地看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新创苗绣在苗区日渐增多。
如今,出现了所谓“经典的苗绣不应该以文创方式呈现”这样的奇怪提法,可能是没有表述清楚。我觉得“经典苗绣”和“文创”是两件事情,“经典苗绣”是苗族人民的生活内容和精神象征,它的场景和对象是苗寨和苗族人,作为外族,我们应对之保持尊重和敬畏,不应去打扰和“干涉”。“文創”是当代社会对文化遗产的借鉴和再表达,它的场景是都市文化消费市场。
具有文化内涵又有创新、质量好的文创产品,被大众喜欢,故宫文创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
苗疆故事,刚刚开始
随着对苗绣的收藏与研究日渐深入,我在2009年创立了“苗疆故事”品牌。我每天在博物馆给参观的人讲述苗疆故事,总是能收到很多回应。我们举办的活动、展览都以“苗疆故事”来命名,后来我还把博物馆的名称改成了“贵阳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算是我们文化行动上的总命名。直到2011年我们开始涉足文创,“苗疆故事”才正式成为文创品牌。
我走过很多弯路,毕竟是从文化口切入商业的,我对商业的系统与理解不太成熟。尽管产品做得很不错,品牌文化内涵也足够丰富,但商业的运营对我来说是最大的挑战。团队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与打磨,直到今天才发现面前“海阔天空”。当然这来自于过去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探索,无意间沉淀了很多东西,打通了各种资源。
我真正地理解了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在为社会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和价值?我们的愿景是什么?这些灵魂拷问不是策划公司帮我们想出来的,而是我们真正思考与懂得了品牌的价值和意义。我特别有信心,走过了“从0到1”的艰难历程,我相信前面越苦,后面越甜。 “苗疆故事”,定位是做由苗绣文化衍生的高端文创产品,如同苗绣一样是人们生命意义中的纪念品。
我选择的路径是:先做文化梳理,进而推广和传播,再以产品为载体继续传播精神价值和意义。这条路很慢很苦,更像是生命历练,很少有人愿意这样做,但这正是品牌的价值所在。当今社会条件下,我们或许不缺生活的实用品,但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内卷”“躺平”“焦虑”等不太友好的狀态令现代人苦不堪言,现代人需要好好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所以,从文化入手做产品价值、服务价值,这才是真正的“内在需求”,也会成为品牌强劲的驱动力。
当然,有一个关键点就是需找到传统苗绣对现代人、现代生活的价值意义,找到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共性所在,共鸣之下才能产生共情与消费,“苗疆故事”正是找到了这个核心要义。所以,我们真是感受到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感觉。
探纹样秘境,让设计继续
2006年,我为了安慰倒在病榻上的父亲,满足他的生命愿望,用我们几十年的收藏和研究成果做了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没想到它竟然是中国第1座以苗绣为主题的博物馆。2007年开始接待游客,在圈内影响很大。
经过几十年对苗绣的探寻、记录、整理,我们突然意识到苗绣是一座掩藏在苗疆深山被人们忽略的文化宝库,我们想尽自己一些绵薄之力让世人了解它。它是被撒落的文化明珠,我想用博物馆的方式,让大家敬仰它,爱惜、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到访博物馆的设计师很多,我发现他们对一些藏品特别感兴趣,惊讶于藏品呈现的当代感甚至科幻感。配色非常高级的苗绣,里面传递的故事和寓意让他们觉得苗绣文化博大精深。
展品中有“蝴蝶”和“鸟”的形象,这里的蝴蝶和鸟都不是大自然中的昆虫和动物,而是有特定含义的意象符号。蝴蝶被苗家人恭称为“蝴蝶妈妈”,代表万物母祖,象征护佑的力量和生命的开端。鸟是苗族神鸟“姬宇鸟”,帮助蝴蝶妈妈把人类始祖姜央孵化出来,是阳性与生命中另一半的表达。蝴蝶与鸟的组合代表创世纪的开始。
传统苗绣中这样的纹样很多,流传在黔东南一带。展品中还有一个神秘的“卍字纹”符号,知道这个符号含义的人不多,有人说是佛家用了这个符号,当年的纳粹符号也与它相似。其实这个符号产生的年代比文字还要早,苗绣上保留了人类源头文明的符号体系,抽象的符型表达是它最独特和最具价值的地方。
就苗绣而言,在当下如何做好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方面,我认为创造一种“被需要”的场景,是对传统非遗最好的保护与传承,“被需要”的东西才有生命延续的力量。传播苗绣的核心价值非常重要,它不仅仅只是一门刺绣手艺,更是一部用刺绣表达的哲学艺术,蕴含了人类文明起源的根基密码,是我们文化同源的根基所在。在这个意识层面,传统即是未来,民族即是世界,当我们为苗绣而感到骄傲的时候,这种文化将被不断延续。
所谓“缘起苗疆,不止于苗疆”,未来,我认为在苗族原生环境中,苗绣的纯粹性会得到回归,苗绣里的美与智慧,会通过现代传播与文创设计,进入更广阔的市场,让更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