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课贵在“善教”、“善导”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cloudne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以为,一堂好课的境界还是在“善教”、“善导”上。顾黄初先生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一名语文老师,其课堂教学艺术的出发点就是“教”与“导”。只有进入了“善教”、“善导”的境界,才能真正让课堂变成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场所。而他所称道的“善教”、“善导”,正是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最核心的部分。
  如果一堂好课上学生失去了对文本语言的习得,教师失去了对学生语言学习的“善教”、“善导”,那么,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她存在的意义。面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读书、不引导读书的局面,顾黄初先生在《重读叶圣陶》(《中学语文》2007年第12期)中主张的“要走回头路”、“重读叶圣陶”,扎扎实实重视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这的确值得我们深刻地反思。所以,我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理念,其起点还应该回归到叶老的教育思想上,应该在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完善、丰富、发展与壮大。
  教师要能够进入“善教”、“善导”的境界,教学才能是一种艺术享受。在《重读叶圣陶》中,顾黄初先生强调指出:“语文教学法归根结底说的无非是语文教师如何做到‘善教’、‘善导’的种种原理原则与方法上。”在这篇文章中,顾黄初先生将1977年叶老给《中学语文》的题词概括为“三说”,当前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尤其要重新品味。这“三说”是:“境界说”、“过程说”、“功夫说”。
  关于“境界说”,叶老是这样表述的:“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顾黄初先生是把“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提升到我国“全部教学论的哲学基础”的高度来看待的,可谓眼光独到,震撼人心。同时,顾黄初先生还认为,叶老关于课堂教学的发展境界有三重:一是自己去探索的境界,二是自己去辨析的境界,三是自己去历练的境界。
  关于“过程说”,叶老是这样表述的:“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叶老的“过程说”,表面上关注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存在状态与方式,其实内里更多的是指向学生的发展状态与方式,这体现了叶老对学生学习历程的真切关怀。而如果细细品味叶老的“过程说”,我们会发现,里面也有三个境界:一是“给指点,给讲说”的境界;二是“少指点,少讲说”的境界;三是“不指点,不讲说”的境界。我想,一堂好课的艺术,应该体现在对学生发展的关心、关怀上,体现在教师的善教、善导的艺术上。
  从“过程说”来看,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展示给“听众”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善教”、“善导”下迅速而健康地走出文本,走向生活,走向自我,从而获得“我”的规范,“我”的滋养,“我”的改善,“我”的发展与提升。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教师就必须要有引领学生、发展学生的真正功夫。这真正的功夫,就是《重读叶圣陶》一文所强调的“善教”、“善导”的功夫。因此,一堂好课,绝不能拒绝教学艺术上的这种真正的“功夫”!
  叶老曾经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他还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导引,使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精华所在。教学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一位教师在学生初步阅读之后,呈现这样的问题情境:有人认为是游子思故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认为如何解读最好?教师所列举的观点是作者的诗能够承载与表达的。这位教师有意识地利用这些“读者”的解读差异,引导学生由“他”向“我”,我看到,课堂上学生纷纷从作者与文本的审美状态中,看到自己应该取舍、占有的东西,从而明确自己的解读方向与追求。叶圣陶先生说:“何以为教?贵穷本然。”一堂好课应该引导学生去“穷”究、会意作者心中的“他”,并千方百计地“复活”,以成就自己心中理解的“他”,这才是阅读的关键。因此,一堂好课上,应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复苏学生的生命意识,唤醒学生的生命激情以及敏锐的生命批判力,从而优化生命状态,提升生命精神境界。事实上,看一堂好课好在哪里,就要看学生在你的“指点”、“讲说”下,解读文本的能力发展了没有,文本情境感受了没有,文本精华汲取没有。一句话,实现了叶老“境界说”的内涵没有。
  当前,为了突出“以人为本”,课堂教学甚至出现相当混乱的现象:文本全由学生去研究、答案是丰富多彩、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的作用被大大淡化。公开的课堂教学上,教师的任务就是投影资料、宣布课堂学习规则、协调学生发言顺序等等。我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回到善教、善导的层面上,才能开展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实现促进生命健康发展的目标。《雷雨》中,周朴园怀念他自以为“死去”了的鲁侍萍,甚至“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这种心情如何理解?以什么地方作为理解的突破口?一位教师主要是抓住他与鲁侍萍在对话中出现的那个“哦”字。读《雷雨》时,细心的老师会发现,仅仅是这个“哦”字,周朴园“哦”了10次。如①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②哦,很远了,提起来大家都忘了。③哦?你说说看。④(苦痛)哦!⑤(汗涔涔地)哦。……这些简单而相同的“哦”字,潜藏了丰富的意蕴:或者表现周朴园的漫不经心,或者是勾起了回忆,或者是再现了谎言被当面揭穿时作贼心虚的窘态……这位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努力地咬文嚼字,学生们不仅发现了这些“哦”字展示的周朴园由漫不经心到作贼心虚的情态变化过程,还发现了它所展示的周朴园道貌岸然的性格。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只有建立在扎实有效的训练上,人格精神的积极影响上,才能更好地遵循语文教育的基本原理,尊重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如果仅仅依靠“声、光、电”,仅仅靠形式主义,文本语言的魅力还很难显现。当前,有的教师讲课,因为要体现新课程的改革理念,于是,传统的语言训练被弱化,学生在教师相似教学内容的“丰富”上盲目“扩张”,渐渐失去本应得到踏实训练的语感能力、语言品味的过程。事实上,生命的执著与坚毅,往往是在严格的训练中迸发;生命的灿烂与光芒,往往在艰苦的历练中闪耀。像中国书法的教学,恐怕不是仅仅让学生感受书法之美就能够写出的,要通过扎扎实实的训练。同样,学生的读书感悟能力,也不是仅仅靠思想性、审美性的熏陶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实现的,而是要通过“训练”这道“桥梁”才能渐渐提高。
  文本是作家对生活的思考与发现。一堂好课的真正功夫就表现在学生在教师的“善教”、“善导”下,高效地进入文本世界。离开了教师“善教”、“善导”,学生的阅读进程就将相当缓慢,阅读层次也非常肤浅。所以,真正的一堂好课,全在于教师的“善教”、“善导”的促进上。一位老师教学《铃兰花》,让学生读完之后研究: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中“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认为“我”发生的变化原因有哪些?文章的题目可以换成“战胜恐惧”么?你有这方面的经历么?这节课非常成功!《铃兰花》讲的是一个儿童因母亲的需要而大胆去“地狱”采摘铃兰花的故事,是讲如何战胜恐惧的。作家要传达的是儿童如何产生恐惧,恐惧心理是因为什么加重的,又用什么方法去除的,这中间需要人们如何关照等等。一节课学生就围绕这几个问题读书。其实这几问题,正是作者探索经历中最重要的几个问题。它反映了作家对生活思考的过程,学生探索了、把握了,就明白了课文是怎么回事,就明白了如何去克服生活中的恐惧、如何发现生活的真谛了。这位教师用探索的眼光去审视文本,引导学生去发掘文本的生命价值,所以,课堂教学成了一次立足于语言的探索发现,课堂成了生命活跃的天地、生命律动的处女地。可见,一堂好课,教师要在语言辨析的问题与过程上“善教”、“善导”,才能把学生引向文本情境认知的深处。
  事实上,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善教”、“善导”下才能加快走向叶老所倡导的“境界”中。从文本阅读来说,学生阅读认知的审美差异很大。比如读《项链》,遇到的首先是阅读审美差异的问题。玛蒂尔德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为什么要读这篇小说?今天还有什么积极意义?从阅读审美的差异性来看,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结论,不同时代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看点。在一堂好课上,教师会非常自然地将不同国度、不同年代、不同读者的众多结论显示出来供学生参考,再让学生结合课本去探索自己的结论。我相信,面对阅读问题,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辨析与选择,课堂是可以听到每朵花开的声音的。可以这样说,学生间、师生间的互动、探讨、辨析,会给教师“善教”、“善导”的施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面对学生心理上的差异、分裂、偏颇,教师的“善教”、“善导”,会加快学生亮出自己的思考来,而课堂上的评判、选择、接受的指导,则将是教师存在的最大的意义。因为通过“善教”、“善导”,听同学的见解,听同学的方法,这本身就是学习,就是一种教育。课堂上,不同审美观点的展示是一种境界;而老师的“善教”、“善导”又构成了一种境界。而如果课堂认知上,出现了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在碰撞中发现了自己与别人的不同,是坚持还是放弃自己的观点?那又将生成一种新的境界。
  文本世界,迷雾层层,山路弯弯,客观上需要教师的“善教”、“善导”。语文教师的使命就是引导学生去接近文本情境,去倾听作者的心声。就玛蒂尔德形象的意义来说,可以有多种形式的解答,但哪一种最接近作者?《社戏》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解读重点,那么,什么时期最接近作者的心态?那些不接近作者心态的解读,发生在什么时期?……叶老说,越接近作者的情感的解读,才是真正意义的解读。而走向“真正意义的解读”,才是课堂教学“善教”、“善导”的方向。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重要价值才能显现,阅读教学的意义才能真正发生。
  综上所述,“善教”与“善导”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精髓,是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坚守、履行、追求的。顾黄初先生的《重读叶圣陶》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新课程改革的高度关注,是老一辈教育家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善意忠告。我们要解决当前所遇到的课改“新问题”,还必须从仔细阅读、领悟叶圣陶的“善教”、“善导”的教育思想入手。
  
  [作者通联:江苏仪征中学]
其他文献
在新时期以来的语文教坛上,程红兵老师作为一位富有自己的语文教育理想和追求的“不甘寂寞的思想者、探索者”,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多年来,他在语文教育的“一线阵地”,虔诚地持守着“改变自我,丰富自我”的教育信念,弘扬教学个性意识,拓展教学思维空间,在颠覆中更新教学思想,在继承中重建教学秩序,苦心求索语文人格教育的新的内质美,以其独到的探究视角,对语文课程重构与课程文化建设、语文人格教育的价值观与教学模
《风筝》是鲁迅先生1925年写的一篇散文诗,收集在《野草》中,选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上册。就内容而言,作者回忆了他在少年时曾撕毁过童年弟弟的一只风筝的往事,但在教学过程中,就其主题而言,我觉得另有新意。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风筝本是孩子们最爱的玩具,正如文中所说:“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因此,制风筝是童心,是天性,是童趣。而撕风筝则是伤害,是摧残,是毁灭,是冷酷,是根深蒂固的封建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标点往往不只是简单的停顿,它是语言,有时甚至是比语言还“语言”的表情、情感、动作。郭沫若在《沸羹集·正标点》中曾说:“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言文而无标点,而现今是等于人面而无眉目。……文学作品中,作为言语形式而存在的标点符号和作者以文字形式呈现的言语一样,都体现着作者的意志和智能。”①因此,我们在读文字语言时,更要读体现着作者的意志和情感的标点,读出标点独有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通过鲁提辖酒楼遇金氏父女,寻问啼哭的缘由,救助父女脱脸,并三拳打死镇关西的精彩场面的描绘,生动而鲜活地向读者展现了鲁达的侠义性格,塑造出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这一篇优秀小说,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进入文本同文中的人物同喜同悲?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它的价值?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快乐、释放激情?  唯有尊重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用我们的智慧去点燃学生的激情。  于是,
现代文阅读测试引入高考已近三十年了,其命题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越来越趋于成熟,但考生的答题情况却不容乐观,每年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的失分率并没有回落。固然试题的难易、评分标准的宽严、评卷人员素质的高下等因素均会影响考生的测试成绩,设题规律、审题方法、信息的筛选与整合等解题技巧的掌握与否也是决定考生成绩优劣的重要因素;但不可否认,对文本的研读不深、分析不透,对要点的把握不准、归纳不全等根本性
因为承担了“作文指导与作文评价”的课题研究,我们在苏教版必修五的第一专题——说明文的写作教学中,对作文指导作了充分的探究,延长了常规作文指导的时间,有步骤地充实了作文指导的过程,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深深感觉到,对说明文写作教学的不足实在是作文教学的一大缺憾,感觉到加强说明文写作教学的必要性。现将我们认为要加强说明文写作教学的理由,作个汇报,以期得到方家的指正。  首先,说明
古迹胜地黄鹤楼,题诗无数,为何独以崔颢的一首冠压群芳呢?即使“心雄万夫,激昂青云”的李白,也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宋人严羽《沧浪诗话》评为“庸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实为得体褒誉。  赏析本诗,尤不可疏忽当时社会背景。唐初,贵族统治阶级日渐耽于奢靡享乐,亲近宵小,疏怠贤俊,魏征《群书治要序》痛彻指出:“竞采浮艳之词,争驰迂诞之说”,即是对不正常用人状况的抨击。诗人登楼,放眼四望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一剪梅》中的这句词,清楚地道出了情的魅力。确实,人之所以为人,主要在乎于有情。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文学之根,深刻体会文章的“情”是文学鉴赏的关键,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展示人物情感方面,文学名家们用他们传神的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多彩多姿的情感世界。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这一个奇妙的情感世界,并与作者以及“文本”对话,不仅是新课程关
翻阅近年来高考满分作文,我们不难发现有三个现象愈演愈烈,一是追逐文采,二是大批量使用古人古事,三是泛散文化。    一、追逐文采    今天,追逐文采在我们的高中生作文中可以说是愈演愈烈。从近五年的高考作文来看,在高考作文“深刻”、“丰富”、“有文采”和“有创新”四个发展等级的要求中,考生们普遍认为:“深刻”过于艰深,难以企及;“丰富”又缺少积累,心有余力不足;“创新”则可遇不可求且有一定的冒险;
今年12月,《中学语文》杂志隆重庆祝创刊50周年、叶圣陶题词30周年。这50年是新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50年,这3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的30年。  《中学语文》在这50年中,从无到有,为我国的语文教育事业开拓奋进,作出了不懈努力。这30年,《中学语文》以科学的精神、求实的态度、战斗的风格,引领广大教师在教改的风浪中,弄潮搏浪,以严正的风气为广大师生服务。它是语文教学改革呐喊助威的号角,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