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磨一剑,剑向何方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nesh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新课程考试标准界定的地理高考考试目标,地理教师在备课中应注意突出主干、注重图文信息、精选精练试题、关注时事政治四个方面。
  【关键词】新课改 高考 高中地理 反思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高三年级的学子们也即将进入高考考场,作为一名刚刚接触新课改教材不足一年的地理教师,同样感受到高考的压力。
  每一届文科生或多或少都会有某一科或某几科学科成为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2010届文科毕业生自然也不例外。身为湖北省级示范高中的学生,大量的文科生在文综考试中没有发挥出正常的水平,一部分学生的成绩更是让所有人大跌眼镜,语文、数学和外语三科总成绩能够达到410分的学生,文科综合成绩只有不到130分,这是让所有人都不能接受的一个事实。时至今日,笔者仍然坚信,这并不是学生的真实成绩。为什么师生共同刻苦学习钻研了两年高考,最终还是没有收到预想的回报呢?
  一年以来,笔者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究其原因,固然有全国高考出题、湖北省集中阅卷的问题,但是文科综合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备考时也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
  湖北省已于2009年进入新课改,课程改革的方向直接影响高考改革的方向,同样,课改的方向很大程度上也可以引领高考的方向,教师们是否能够深刻感悟和理解新课改的方向呢?我们的教学与备考是否真正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呢?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
  新课程考试标准对地理高考的考试目标是这样界定的:准确的测量考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具有学习能力,科学地反应考生学习的潜质与潜能,有效地区分考生的真实水平。针对这一界定,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地理教学备考过程当中应该注重以下方面:
  一、突出主干,夯实基础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试题强调对学科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难度也不是很大,一些设计难度比较低的题目,考生只要记忆、理解教材中的知识要点就有可能得分。虽然近年的高考文综试题主要强调考查学生的能力,但是学生如果没有足够的基础知识积累就不可能有能力的生成。这就要求我们的学习与备考,首先要全面、系统,要下苦功,理解透彻,记忆全面。一方面,师生应充分利用教材、地图册等最基本的教育教学素材系统地复习基本知识点,另一方面师生应力争化繁为简,把握基础主干知识,弄清重难点,对相关基础知识应大胆进行筛选,做到有的放矢。其次,在抓主干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应注意知识的纵横联系,对主干知识做适当的补充,以加强学生对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
  二、图文信息,重中之重
  大量借助多种图表、图片、表格、文字等载体去呈现时空信息和地理事物时空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这成为地理学科的一大特色。因此,充分解读这些载体进而获取相关信息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地理和和解答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近年来,全国高考文综试题一直在图上做文章以考查学生的这一弱项,并且对考生利用地图、图表资料进行运算、分析、判断的要求不断加强。因此,在教学和备考过程中,学生要不断加强对空间联系方面的训练。教师如何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如何帮助学生养成阅读和分析各类图表的良好习惯,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教师如果能够强化学生日常的读图训练,强化指导学生对地理图表定性和定量分析能力的培养,抓住地图不放松,力争使学生做到心中有图、胸中有图,学生在考试时就可以比较容易地从中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在思考解答问题时就会应对自如。
  三、大胆取舍,精讲精练
  面对多如牛毛的各种教辅资料,学生往往会无从入手。同时,新课改教材为师生提供了许多类型新颖的教学案例,丰富多彩的课堂课后活动更是颠覆了原有教材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既能适当选取教学案例进行学习又能跳出茫茫题海,有效提高学习备考的效率呢?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在讲、评、练等方面多做文章。地理教师应精选教学案例、精讲课堂课后习题,精选的习题应该是教学内容上的重点和题型上的经典,只有教师精选精讲习题,学生才能精练,才不会陷入题海不能自拔,才能通过学习获得独立思维、解决新问题的体验和能力。
  四、关注时政,恰当综合
  关注时事政治,力争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价值观,是每年文综高考题都不可回避的主旋律和热点。近年来,文综地理试题命题取材就十分注重现实问题,如人口问题、农业问题、能源问题、灾害问题和环境问题等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在教學备考时,教师应深刻领悟主旋律问题和热点问题的特点。笔者认为,热点问题一般都可以很好地体现地理学科特点,在地理背景下,热点问题能够结合课本相关知识,对相关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进行分析与评价,同时,热点问题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因此,师生共同关心时事政治就很有必要,当然,教师也应避免将热点问题重点化,减少给学生带来更多负担的可能。
  高考将至,面对新的学年、新的学生、新的起点,笔者认为,在新课改的理念与方向的指引下,师生应该明确地理教学与备考的方向,选择优质高效的备考策略,充分学习借鉴兄弟省区的教育改革经验,在新一轮的地理教学中进行大胆尝试、不断创新,帮助学生在新一轮的高考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其他文献
【摘要】师生沟通是一门深奥的艺术课, 沟通的途径可以多种多样, 特别是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更是如此, 不同的沟通途径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    读了《师生沟通的艺术》, 体会到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是一门深奥的艺术课, 从中学到很多的知识, 对我以后当班主任有很多的启发和帮助。本书融合了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以及社会学的知识, 运用通俗、朴素的语言阐述了师生之间有效沟通的基本理论, 就师生之间最常见
【摘要】在中小学教育中,学科课程是学生受教育最普遍的方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将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将规范的统一性转变为选择的多样性、将维持性学习转变为创造性学习而使创造性的“教”成为开发和释放人创造潜能的发动机,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学科课程 创造教育    用哲学的眼光看教育,应该有三个层次:第一,让受教育者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有知识、尊重客观的人;第
执教《圆的周长》公开课, 课前没有布置学生预习,只是告知了第二天的教学内容。以下是第一遍试上的教学片段:  片段一: 导入课题  课件呈现小白兔和小灰兔赛跑图。师: 小白兔沿正方形的路线跑一圈, 小灰兔沿圆形的路线跑一圈。谁跑的路程长一些?生: 我觉得是小白兔。师: 目测是一种方法, 但它有误差, 你们能不能想一个更好的办法来求出它们跑的路线的长短?生: 只要求出正方形和圆形的各自周长, 就可以比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工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工业设计专业《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的研究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 J0904)  【摘要】多媒体教学方式已成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手段。本文分析了多媒体教学方式在立体构成教学中的优势和出现的问题, 并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立体构成是工业设计专业中研究三维立体形态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揭示三维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
编者按: 袁贵仁部长最近谈到高等教育时, 突出强调高等教育下一步发展的重要任务是提高质量, 这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非常核心、非常重要的任务, 尤其要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人才培养当中, 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那么, 在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以来,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有哪些新进展新举措?  近期召开的教育部2011
如果生活中没有音乐,就像天空中没有太阳一样。“音乐用理想的纽带把人类结合在一起”,世界上不能没有音乐。童年的孩子们最富有诗情画意,最喜欢幻想,他们对于音乐更为敏感,可以说没有一个同学不喜欢歌唱。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就会拿美来浸入心灵,心灵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  音乐课堂教学是整个音乐教学的中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是数学的运用与创新。不论是数学的运用, 还是数学创新, 都离不开探索。没有了探索,任何学科都会失去灵魂。改革数学课堂教学, 把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作为我们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 是非常必要的。  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 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它包含了许多方面。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 培养学生数学探索能力的几点尝试。  1.培养数学兴趣, 让学生学有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
【摘要】敏锐的眼光对科技创新和创业致富至关重要。创业需要商机, 要捕捉创业致富商机, 须拥有敏锐的眼光。自主创业已成当今就业大趋势, 要使学生毕业后能成功走上创业致富路, 教育就必须在培养学生敏锐的眼光上狠下功夫。    我们的教育, 从中学到大学, 一直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就是培养学生敏锐的眼光。  敏锐的眼光, 就是人们常说的“远见卓识” 和科研领域所说的“直觉”、“洞察力” 及文物收藏
一、问题意识以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一)问题意识的含义界定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令人疑惑难解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情绪的心理状态。  (二)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1. 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源泉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头脑中只有存在问题,才会主动去思考,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
“天下之事,莫不有法。”写作也不例外,自古以来,写作都讲求法度,讲求范式。写作从理论上说是源于作为写作对象的客观事物,其通过写作主体的加工、制作,反映在各种文章之中,所谓“文成而法立。”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中讲:“文章之有体裁,犹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由此足可见文章的体制对于写作之法的重要性。在写作实践中,它们虽多有变化,但也是“定体则无,大体须有”的。因此,对于学习写作的人,尤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