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执教《圆的周长》公开课, 课前没有布置学生预习,只是告知了第二天的教学内容。以下是第一遍试上的教学片段:
片段一: 导入课题
课件呈现小白兔和小灰兔赛跑图。师: 小白兔沿正方形的路线跑一圈, 小灰兔沿圆形的路线跑一圈。谁跑的路程长一些?生: 我觉得是小白兔。师: 目测是一种方法, 但它有误差, 你们能不能想一个更好的办法来求出它们跑的路线的长短?生: 只要求出正方形和圆形的各自周长, 就可以比较长短!师: 很好, 正方形的周长怎么求?生: 边长×4。师: 那么求圆的周长, 你们学过吗?生: 没有, 但我知道, 圆的周长= 直径×圆周率【这时, 我“傻” 了, 本想自然地引出研究“圆的周长” 的课题, 而该学生连知识的结论都“倒” 出来了。】
片段二: 测量圆的周长
师让学生利用桌面上提供的材料, 小组合作测量壹元硬币和伍角硬币的周长, 记录在表中。学生汇报测量方法, 并比较各种测量方法。师: 出示一端拴有小球的线, 手握另一端将小球旋转一周, 问: 这个圆形的周长, 你们还能用刚才的这些方法测量吗?生1: 我能, 只要量出你甩的这根线的长度, 再×2×3.14, 就可以求出。【我再次愣住了, 一切给学生搅混了, 教案再执行不下去了。】
从以上情况来看, 部分学生经过预习或者平时的数学阅读, 已经知道了圆周率的相关知识, 并会进行简单的运用。而绝大部分学生没有预习, 对圆周率不甚了解。预习过学生的“生成” 影响了正常的教学。针对这一现状, 我决定在全班进行有组织的预习, 看看效果如何。
我拟了预习提纲如下:什么是圆的周长?
(2) 圆的周长是怎么测量的, 找好工具操作一下, 你量到的圆形物体的周长是( ), 直径是( ), 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 )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3) 什么是圆周率, 字母怎么表示? 查找有关圆周率的知识。
(4) 圆的周长公式是怎样的? 如何用字母表示?
(5) 自学后你还存在什么问题? 把你的问题写下来!
预习后教学实录:
师: 今天, 我们学习《圆的周长》, 昨天请大家预习了这一内容, 通过预习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还有什么问题?
生1: 我知道圆的大小与直径有关, 直径越长, 圆就越大。(板: 圆的大小与直径有关。)
生2: 我知道测量圆的周长时可以用线绕一圈, 量它的长度。也可以把圆片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 量出它的长度。(板: 量圆周长的方法)
生3: 我知道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 倍多一些。
生4: 我知道了圆周率是一个圆的周长除以它直径的商都是一个固定的数, 用字母仔表示, 仔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板: 圆周率)
生5: 我知道圆周率是祖冲之发现的, 我可以背出小数点后面十几位呢, 计算时一般取它的近似值3.14。
生6: 我知道计算圆的周长公式是C=仔d 或C=2仔r。(板: 公式)……
师: 同学们真了不起, 一下子知道了这么多关于圆周长的知识, 在预习中还存在什么问题呢?
生1: 上一课我们知道圆的半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所以我不通过滚圆片就可以推想直径也决定圆的大小, 这个想法正确吗?
生2: 有没有测量圆的周长的工具?
生3: 圆的周长计算在生活中什么时候用?
生4: 除了书上介绍的两种方法外,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5: 为什么我在测量时总是得不到3 倍多一些?……
师: 同学们通过预习, 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 真了不起, 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本课的研究。
在接下去的过程中教师重点放在探索圆的周长的操作、验证的过程中, 学生在操作中解决了心中一个个的疑问。在量圆的周长时学生还想出了把圆片对折3 次, 只需量出一段圆弧的长度, 再乘以8, 也可量出圆的周长的好办法。
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另一个核心目标是让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所以我把这节课的重点定位在让学生经历操作、猜想、测量、计算、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 理解圆周率的含义, 熟记圆周率的近似值, 初步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上。
教学中我把学习活动的起点建立在学生的预习的基础上, 让学生大胆地说, 而教师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验证、帮助理解计算公式、探究为何这样计算的原因上来, 学生就会感到有话可说, 就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主动地建构知识。
从表面上看, 预习将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 似乎与“减负” 背道而驰。但从长远看, 一旦养成正确的预习习惯, 学生反而会学得主动, 学得轻松。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标,教给预习的方法, 让预习成为课堂精彩产生的前奏。
片段一: 导入课题
课件呈现小白兔和小灰兔赛跑图。师: 小白兔沿正方形的路线跑一圈, 小灰兔沿圆形的路线跑一圈。谁跑的路程长一些?生: 我觉得是小白兔。师: 目测是一种方法, 但它有误差, 你们能不能想一个更好的办法来求出它们跑的路线的长短?生: 只要求出正方形和圆形的各自周长, 就可以比较长短!师: 很好, 正方形的周长怎么求?生: 边长×4。师: 那么求圆的周长, 你们学过吗?生: 没有, 但我知道, 圆的周长= 直径×圆周率【这时, 我“傻” 了, 本想自然地引出研究“圆的周长” 的课题, 而该学生连知识的结论都“倒” 出来了。】
片段二: 测量圆的周长
师让学生利用桌面上提供的材料, 小组合作测量壹元硬币和伍角硬币的周长, 记录在表中。学生汇报测量方法, 并比较各种测量方法。师: 出示一端拴有小球的线, 手握另一端将小球旋转一周, 问: 这个圆形的周长, 你们还能用刚才的这些方法测量吗?生1: 我能, 只要量出你甩的这根线的长度, 再×2×3.14, 就可以求出。【我再次愣住了, 一切给学生搅混了, 教案再执行不下去了。】
从以上情况来看, 部分学生经过预习或者平时的数学阅读, 已经知道了圆周率的相关知识, 并会进行简单的运用。而绝大部分学生没有预习, 对圆周率不甚了解。预习过学生的“生成” 影响了正常的教学。针对这一现状, 我决定在全班进行有组织的预习, 看看效果如何。
我拟了预习提纲如下:什么是圆的周长?
(2) 圆的周长是怎么测量的, 找好工具操作一下, 你量到的圆形物体的周长是( ), 直径是( ), 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 )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3) 什么是圆周率, 字母怎么表示? 查找有关圆周率的知识。
(4) 圆的周长公式是怎样的? 如何用字母表示?
(5) 自学后你还存在什么问题? 把你的问题写下来!
预习后教学实录:
师: 今天, 我们学习《圆的周长》, 昨天请大家预习了这一内容, 通过预习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还有什么问题?
生1: 我知道圆的大小与直径有关, 直径越长, 圆就越大。(板: 圆的大小与直径有关。)
生2: 我知道测量圆的周长时可以用线绕一圈, 量它的长度。也可以把圆片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 量出它的长度。(板: 量圆周长的方法)
生3: 我知道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 倍多一些。
生4: 我知道了圆周率是一个圆的周长除以它直径的商都是一个固定的数, 用字母仔表示, 仔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板: 圆周率)
生5: 我知道圆周率是祖冲之发现的, 我可以背出小数点后面十几位呢, 计算时一般取它的近似值3.14。
生6: 我知道计算圆的周长公式是C=仔d 或C=2仔r。(板: 公式)……
师: 同学们真了不起, 一下子知道了这么多关于圆周长的知识, 在预习中还存在什么问题呢?
生1: 上一课我们知道圆的半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所以我不通过滚圆片就可以推想直径也决定圆的大小, 这个想法正确吗?
生2: 有没有测量圆的周长的工具?
生3: 圆的周长计算在生活中什么时候用?
生4: 除了书上介绍的两种方法外,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5: 为什么我在测量时总是得不到3 倍多一些?……
师: 同学们通过预习, 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 真了不起, 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本课的研究。
在接下去的过程中教师重点放在探索圆的周长的操作、验证的过程中, 学生在操作中解决了心中一个个的疑问。在量圆的周长时学生还想出了把圆片对折3 次, 只需量出一段圆弧的长度, 再乘以8, 也可量出圆的周长的好办法。
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另一个核心目标是让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所以我把这节课的重点定位在让学生经历操作、猜想、测量、计算、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 理解圆周率的含义, 熟记圆周率的近似值, 初步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上。
教学中我把学习活动的起点建立在学生的预习的基础上, 让学生大胆地说, 而教师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验证、帮助理解计算公式、探究为何这样计算的原因上来, 学生就会感到有话可说, 就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主动地建构知识。
从表面上看, 预习将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 似乎与“减负” 背道而驰。但从长远看, 一旦养成正确的预习习惯, 学生反而会学得主动, 学得轻松。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标,教给预习的方法, 让预习成为课堂精彩产生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