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有问题意识,能“问倒老师”固然可喜,但是,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能提出多少问题,而应关注于提出一些“怎样”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文章对此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提问 质疑 创新
前不久我们到一所小学听课,听的是一位老师到该小学执教的公开课《池上》。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他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向老师提问题。结果,学生提出了以下的问题:
白居易写了多少首诗?白居易的诗歌有什么特点?白居易这首诗是怎么来的?白居易有儿子吗?白居易死在什么地方?这首诗是白居易什么时候写的,青年、中年还是晚年?请老师给我们谈谈古体诗都有哪些形式特点好吗?与白居易同时代的还有王之焕,能谈谈王之焕的诗歌特色吗?王之焕与白居易的风格有什么不同吗?诗中的小娃采的是自家的白莲吗?如果是自家的,为什么要“偷采”?这个小娃多大了,竟然学会了撑船?……
以上是五分钟内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那位老师根本没想到学生竟会提出这么多的问题——其中有许多的问题是他根本无法应付的。而且课堂教学的进展完全出乎该教师的设想。于是,老师在课后哭了……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孩子们的头脑“解放”,我感触很深,无论是传统教育,还是应试教育,中国的孩子向来都是有点压抑的。素质教育来了,新课程改革来了,中国的孩子“解放”了,孩子们能提问题了。暂且不论这些问题是否有价值,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确实是了不起的进步。我们有理由为此叫好,因为这预示着素质教育春天的到来,新课改之花必将开遍城乡每个角落。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越是敢于质疑的学生,其主体作用越能得到充分发挥。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但是,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能提出多少问题,而应关注于提出一些“怎样”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有问题意识,能“问倒老师”固然可喜,可学生的这些问题是怎么提出来的呢?是由对文本深入理解后所引发的思考,还是为了迎合老师而提出的“脱口秀”?很明显,上述案例中的绝大多数问题是和文本内容无关的。由此,换个角度而言,对于这些完全脱离文本的课堂提问,我们又有什么可喝彩的呢?
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质量源于对文本的感悟程度,如果学生还未深入到文本中,便让学生提出疑问,学生的提问往往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肤浅,如果教师再引导不当,教学就很容易被牵进繁琐分析的老路子上去;二是泛化,如果教师再引导不当,则教学很容易被落入不着边际的新陷井中去。
好问是多思的前提。提倡好问,并非鼓励学生不假思索地乱问。不要为提问而提问,也不能一疑就问,每题必问。从爱问到善问是一个飞跃的过程,需要经过反复训练,适时引导点拨。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些尝试。
1.挖掘矛盾,创设“冲突”情境
如一位教师执教《黄河的主人》时,在学生已明白黄河的主人是指羊皮筏子上的艄公后,出示三个句子:(1)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2)我不禁提心吊胆,而那艄公却很沉着;(3)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那从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读了这三个句子,你有什么问题。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议论后,纷纷质疑:黄河水波浪滔滔,我站在岸上都“提心吊胆”,艄公为什么“却很沉着”?一个小小的浪头好像就能把羊皮筏子整个儿吞没,上面的乘客为什么能谈笑风生,从容自如?不难看出,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从课文中的“矛盾”处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的浓厚兴趣,主动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同学们对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有了深刻的领会,对这位“黄河的主人”油然而生敬意。法国文学家法朗士说:“教学的全部艺术,就是唤起年轻心灵天然好奇心的艺术,它的目的是为了让这种好奇心得到满足。”教师的责任正是要不断满足并提升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2.提供示范,潜移默化
有关研究表明,学生提问是从模仿开始的,如果教师倾向于提认知水平高的问题,则学生会以教师为榜样,提出的问题质量较高。因此,教师要做好提问的言传身教,不仅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而且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提问,为学生提出问题作示范。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只提了两个问题:(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2)司马迁怎样发愤写《史记》?由于这两个问题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情境”,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长期以往,在教师的熏陶下,学生潜移默化,所提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
3.选择时机,组织讨论
从理论上说,在任何教学环节中,学生都有随时提问的权利。但实践表明,在某些环节提问,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文课中常见的提问时机有:
(1)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在初读课文阶段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而在精读课文时则要求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如教学《姥姥的剪纸》时,一个学生提出:“刁难”的意思是故意使人为难,多用于贬意。我是那么地爱姥姥,怎么能对姥姥百般刁难呢?这儿用这个词是否恰当?这个问题就提得好,说明这个学生动了脑。通过讨论,学生知道了,这儿用“刁难”一词正反映出我的顽皮与可爱,也衬托出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
(2)对标题进行质疑。“文好题一半”,经常推敲标题,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如学习《生命的林子》,学生提出:“课文的主要人物是玄奘和方丈,能不能用人名做题目?”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本文写的是方丈以林为喻,劝导玄奘不能害怕竞争,要成名就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课题“生命的林子”正是揭示了这一深刻的哲理,这个题目用得好。
(3)在矛盾处质疑。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加以质疑,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如《爱之链》一文中的乔依生活很困苦,他有修车的技能,帮老妇人修车收点儿费用理所当然,那么当老妇人要给他钱时,他为什么一下子愣住了?通过讨论,同学们都理解了乔依“认为帮助有困难的人是件天经地义的事”,从而乔依热心助人,不图回报的可贵品质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于无疑处有疑。有些课文文字浅显,内容易懂,许多学生会觉得没什么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无中生有”地发现问题,让学生在“无疑处”多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写?”“能不能不这样写?”“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在看似明白的地方发现其耐人寻味的底蕴。
4.相信自己,鼓励创新
(1)善于思考,敢于挑战。一般来说,教师的认识水平应该远在学生之上,但也难免“千虑一失”。如六年级上册练习2“诵读与积累”中《我不期望回报》这首小诗中有个词“给予”,我根据教学参考书上的提示,读成了“geiyu”。有个学生当场提出:“老师,你读错了,这个词应读成‘jiyu’。课后我查阅了工具书,知道这个词确实应读成“jiyu”。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不迷信老师和课文作者,敢于提出异议。
(2)启迪想象,演绎精彩。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何况我们的教学?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期待更新更好的答案,学生就能挣脱标准答案的束缚,展开想象的翅膀,闪现智慧的火花。如教学陆游的《示儿》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是‘万事空’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问得多好。我没有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一个学生说:“我仿佛看到大宋的老百姓哭天喊地,眼泪都流干了。”另一个学生说:“我仿佛听到了一串串的马蹄声,仿佛看到扬起的马蹄踩在黄河边,踩在太行山下,百姓被马蹄践踏。”……教师小结:诗人看到金兵横行,生灵涂炭,是何等的悲愤欲绝啊。面对“歌舞几时休”的南宋权贵,面对“泪尽胡尘里”的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著名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抢说着。有的痛批金国侵略者,有的奉劝南宋朝庭,有的安慰诗人……不同学生的诠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并言之成理,可是,这些异彩纷呈的答案都是由那个富有创意的问题催发出来的。这又一次印证了西方的一句谚语——一个绝妙的问题胜过一打精彩的答案。我们应该为孩子们的成长感到由衷的高兴。
关键词: 提问 质疑 创新
前不久我们到一所小学听课,听的是一位老师到该小学执教的公开课《池上》。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他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向老师提问题。结果,学生提出了以下的问题:
白居易写了多少首诗?白居易的诗歌有什么特点?白居易这首诗是怎么来的?白居易有儿子吗?白居易死在什么地方?这首诗是白居易什么时候写的,青年、中年还是晚年?请老师给我们谈谈古体诗都有哪些形式特点好吗?与白居易同时代的还有王之焕,能谈谈王之焕的诗歌特色吗?王之焕与白居易的风格有什么不同吗?诗中的小娃采的是自家的白莲吗?如果是自家的,为什么要“偷采”?这个小娃多大了,竟然学会了撑船?……
以上是五分钟内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那位老师根本没想到学生竟会提出这么多的问题——其中有许多的问题是他根本无法应付的。而且课堂教学的进展完全出乎该教师的设想。于是,老师在课后哭了……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孩子们的头脑“解放”,我感触很深,无论是传统教育,还是应试教育,中国的孩子向来都是有点压抑的。素质教育来了,新课程改革来了,中国的孩子“解放”了,孩子们能提问题了。暂且不论这些问题是否有价值,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确实是了不起的进步。我们有理由为此叫好,因为这预示着素质教育春天的到来,新课改之花必将开遍城乡每个角落。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越是敢于质疑的学生,其主体作用越能得到充分发挥。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但是,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能提出多少问题,而应关注于提出一些“怎样”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有问题意识,能“问倒老师”固然可喜,可学生的这些问题是怎么提出来的呢?是由对文本深入理解后所引发的思考,还是为了迎合老师而提出的“脱口秀”?很明显,上述案例中的绝大多数问题是和文本内容无关的。由此,换个角度而言,对于这些完全脱离文本的课堂提问,我们又有什么可喝彩的呢?
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质量源于对文本的感悟程度,如果学生还未深入到文本中,便让学生提出疑问,学生的提问往往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肤浅,如果教师再引导不当,教学就很容易被牵进繁琐分析的老路子上去;二是泛化,如果教师再引导不当,则教学很容易被落入不着边际的新陷井中去。
好问是多思的前提。提倡好问,并非鼓励学生不假思索地乱问。不要为提问而提问,也不能一疑就问,每题必问。从爱问到善问是一个飞跃的过程,需要经过反复训练,适时引导点拨。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些尝试。
1.挖掘矛盾,创设“冲突”情境
如一位教师执教《黄河的主人》时,在学生已明白黄河的主人是指羊皮筏子上的艄公后,出示三个句子:(1)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2)我不禁提心吊胆,而那艄公却很沉着;(3)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那从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读了这三个句子,你有什么问题。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议论后,纷纷质疑:黄河水波浪滔滔,我站在岸上都“提心吊胆”,艄公为什么“却很沉着”?一个小小的浪头好像就能把羊皮筏子整个儿吞没,上面的乘客为什么能谈笑风生,从容自如?不难看出,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从课文中的“矛盾”处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的浓厚兴趣,主动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同学们对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有了深刻的领会,对这位“黄河的主人”油然而生敬意。法国文学家法朗士说:“教学的全部艺术,就是唤起年轻心灵天然好奇心的艺术,它的目的是为了让这种好奇心得到满足。”教师的责任正是要不断满足并提升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2.提供示范,潜移默化
有关研究表明,学生提问是从模仿开始的,如果教师倾向于提认知水平高的问题,则学生会以教师为榜样,提出的问题质量较高。因此,教师要做好提问的言传身教,不仅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而且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提问,为学生提出问题作示范。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只提了两个问题:(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2)司马迁怎样发愤写《史记》?由于这两个问题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情境”,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长期以往,在教师的熏陶下,学生潜移默化,所提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
3.选择时机,组织讨论
从理论上说,在任何教学环节中,学生都有随时提问的权利。但实践表明,在某些环节提问,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文课中常见的提问时机有:
(1)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在初读课文阶段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而在精读课文时则要求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如教学《姥姥的剪纸》时,一个学生提出:“刁难”的意思是故意使人为难,多用于贬意。我是那么地爱姥姥,怎么能对姥姥百般刁难呢?这儿用这个词是否恰当?这个问题就提得好,说明这个学生动了脑。通过讨论,学生知道了,这儿用“刁难”一词正反映出我的顽皮与可爱,也衬托出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
(2)对标题进行质疑。“文好题一半”,经常推敲标题,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如学习《生命的林子》,学生提出:“课文的主要人物是玄奘和方丈,能不能用人名做题目?”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本文写的是方丈以林为喻,劝导玄奘不能害怕竞争,要成名就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课题“生命的林子”正是揭示了这一深刻的哲理,这个题目用得好。
(3)在矛盾处质疑。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加以质疑,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如《爱之链》一文中的乔依生活很困苦,他有修车的技能,帮老妇人修车收点儿费用理所当然,那么当老妇人要给他钱时,他为什么一下子愣住了?通过讨论,同学们都理解了乔依“认为帮助有困难的人是件天经地义的事”,从而乔依热心助人,不图回报的可贵品质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于无疑处有疑。有些课文文字浅显,内容易懂,许多学生会觉得没什么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无中生有”地发现问题,让学生在“无疑处”多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写?”“能不能不这样写?”“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在看似明白的地方发现其耐人寻味的底蕴。
4.相信自己,鼓励创新
(1)善于思考,敢于挑战。一般来说,教师的认识水平应该远在学生之上,但也难免“千虑一失”。如六年级上册练习2“诵读与积累”中《我不期望回报》这首小诗中有个词“给予”,我根据教学参考书上的提示,读成了“geiyu”。有个学生当场提出:“老师,你读错了,这个词应读成‘jiyu’。课后我查阅了工具书,知道这个词确实应读成“jiyu”。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不迷信老师和课文作者,敢于提出异议。
(2)启迪想象,演绎精彩。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何况我们的教学?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期待更新更好的答案,学生就能挣脱标准答案的束缚,展开想象的翅膀,闪现智慧的火花。如教学陆游的《示儿》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是‘万事空’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问得多好。我没有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一个学生说:“我仿佛看到大宋的老百姓哭天喊地,眼泪都流干了。”另一个学生说:“我仿佛听到了一串串的马蹄声,仿佛看到扬起的马蹄踩在黄河边,踩在太行山下,百姓被马蹄践踏。”……教师小结:诗人看到金兵横行,生灵涂炭,是何等的悲愤欲绝啊。面对“歌舞几时休”的南宋权贵,面对“泪尽胡尘里”的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著名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抢说着。有的痛批金国侵略者,有的奉劝南宋朝庭,有的安慰诗人……不同学生的诠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并言之成理,可是,这些异彩纷呈的答案都是由那个富有创意的问题催发出来的。这又一次印证了西方的一句谚语——一个绝妙的问题胜过一打精彩的答案。我们应该为孩子们的成长感到由衷的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