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的教学把传承知识作为主要目的,这种理念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现代社会,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探索的精神、终身学习的愿望要比其获得有限的知识更有价值。为了适应新世纪的发展,真正进行素质教育,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我们必须让教学活起来。教法要活,学法更要活。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模式。
一、开放空间,开发资源
开放空间,开发与利用课外教学资源,并把它们纳入语文课堂教学。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过于依赖教材,甚至视教材为唯一的语文课程资源。要给孩子开放的空间,首先应当充分利用好课程资源即课本,并且引进相关的课程资源,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由于学生所处的年代与之相差甚远,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无法体会当时的情境。教师可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从而激发学生对敌人的憎恨、对王二小的敬佩。
在社会生活精彩纷呈的今天,语文教学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可谓琳琅满目,数不胜数。语文教师除扎扎实实抓好每一堂课的教学外,还应把关注的视角引向课外,充分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欣赏、品味、感悟,积累更多的语言素材,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那些流传千古的诗歌、词文,更要带领学生抑扬顿挫地朗读、背诵,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力,欣赏人类文化的精华,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不定期地举办阅读交流、诗文背诵,以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激发阅读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拓宽阅读层面,文学类作品要读,天文、地理、人文、历史、各种各样的科普作品也要读。阅读的范围广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就会加强,阅读的兴趣就日趋浓厚,语文能力、学习能力也会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提高。
二、开放内容,回归生活
从内容设计上说,要回归儿童的生活。“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实际上语文课文中的内容所反映的无非是自然中或社会中的人文内容,因此学习课文时不能孤立地处理课文内容,必须尽量把自然中、社会中的人文性内容引入课堂中来,尽量联系生活实际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这可以通过实物或表述、图片、录像、课件等再现自然或社会内容,或通过引导学生表情朗读、联想、想象、表达、表演等表现课文情境。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让孩子感受开放的内容,应将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融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如教学《家》一课时,体会诗的第二句“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包含的意思,是理解诗句的难点。为了突破此难点,我进行了如下设计:昨天老师已经布置小朋友回去画自己的家了,谁来介绍一下你的家?(生上台实物投影下介绍)其实呀,我们小朋友也有一个共同的家,它的名字叫——中国。(课件出示盛开着朵朵鲜花的中国地形图)这就是中国地形图,看!这一朵朵盛开的鲜花,多美呀!我们小朋友的张张笑脸多么像这朵朵鲜花呀!我们可以在祖国的大花园里幸福健康地成长,你看,他们多快乐呀!(课件出示一幅幅学生的学习生活画面,配乐:娃哈哈)来吧,就让我们一起快乐地唱起来吧!(生齐唱娃哈哈)我们能生活在祖国的大花园里,是多么得幸福啊!所以说:……(课件出示:“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在此将美术、音乐有机地结合到语文学习中,让各个学科的教学资源与学生的情感有效地结合。这说明语文虽然姓“语”,但语文决不单单是语文,必须注重与其它学科的融合。
三、开放方法,尊重自主
从方法的设计上说,学习方式,似乎名目繁多。但很长时间以来,在语文课上教师习惯采用“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老一套教学模式。即使在教学改革大潮席卷而来的今天,为了公开课、研究课的顺利完成,有些教师仍然会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步骤,记熟课上要说的每一句话,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指挥棒走,不敢越雷池半步。而学生也早已适应这样的教学方式,像一群温顺的小羊,老师指向东,他们便不会走向西,“自觉”地配合教师“做”好每一场戏。长此以往,这些学生便只会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又何谈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呢?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课堂应该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学习和知识的热爱,从而使他们愉快地学习,主动地发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以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宰者的面貌出现,而应把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合作伙伴,一个和蔼可亲的大朋友,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肯定其独到的见解和体验,营造一个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当然并不是说教师就完全放手,袖手旁观,而要在学生疑惑时加以及时的指导、点拨,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在教学《黄山奇石》、《荷花》、《富饶的西沙群岛》等一类文笔优美、感染力强的课文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感受课文情节与内容,进而被它感动、感染,从而感悟出其中的思想感情。而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强加给学生自己的主观理解,告诉学生应该读什么,应该怎么读,而应该试着放放手,对学生说:“你喜欢哪一节、哪一句?你认为应该怎么读?你觉得怎么读好就怎么读!”学生感到自己的想法受到尊重,主体意识得到张扬,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会空前高涨,学习效果也会明显优于受教师摆布控制下的课堂学习。
我们倡导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有益的,这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种趋势。
总之,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确定和设计开放水平。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当拘泥于预设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设的要求。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构建新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尊重学生个性的、参与型的教学环境。
一、开放空间,开发资源
开放空间,开发与利用课外教学资源,并把它们纳入语文课堂教学。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过于依赖教材,甚至视教材为唯一的语文课程资源。要给孩子开放的空间,首先应当充分利用好课程资源即课本,并且引进相关的课程资源,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由于学生所处的年代与之相差甚远,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无法体会当时的情境。教师可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从而激发学生对敌人的憎恨、对王二小的敬佩。
在社会生活精彩纷呈的今天,语文教学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可谓琳琅满目,数不胜数。语文教师除扎扎实实抓好每一堂课的教学外,还应把关注的视角引向课外,充分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欣赏、品味、感悟,积累更多的语言素材,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那些流传千古的诗歌、词文,更要带领学生抑扬顿挫地朗读、背诵,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力,欣赏人类文化的精华,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不定期地举办阅读交流、诗文背诵,以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激发阅读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拓宽阅读层面,文学类作品要读,天文、地理、人文、历史、各种各样的科普作品也要读。阅读的范围广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就会加强,阅读的兴趣就日趋浓厚,语文能力、学习能力也会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提高。
二、开放内容,回归生活
从内容设计上说,要回归儿童的生活。“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实际上语文课文中的内容所反映的无非是自然中或社会中的人文内容,因此学习课文时不能孤立地处理课文内容,必须尽量把自然中、社会中的人文性内容引入课堂中来,尽量联系生活实际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这可以通过实物或表述、图片、录像、课件等再现自然或社会内容,或通过引导学生表情朗读、联想、想象、表达、表演等表现课文情境。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让孩子感受开放的内容,应将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融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如教学《家》一课时,体会诗的第二句“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包含的意思,是理解诗句的难点。为了突破此难点,我进行了如下设计:昨天老师已经布置小朋友回去画自己的家了,谁来介绍一下你的家?(生上台实物投影下介绍)其实呀,我们小朋友也有一个共同的家,它的名字叫——中国。(课件出示盛开着朵朵鲜花的中国地形图)这就是中国地形图,看!这一朵朵盛开的鲜花,多美呀!我们小朋友的张张笑脸多么像这朵朵鲜花呀!我们可以在祖国的大花园里幸福健康地成长,你看,他们多快乐呀!(课件出示一幅幅学生的学习生活画面,配乐:娃哈哈)来吧,就让我们一起快乐地唱起来吧!(生齐唱娃哈哈)我们能生活在祖国的大花园里,是多么得幸福啊!所以说:……(课件出示:“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在此将美术、音乐有机地结合到语文学习中,让各个学科的教学资源与学生的情感有效地结合。这说明语文虽然姓“语”,但语文决不单单是语文,必须注重与其它学科的融合。
三、开放方法,尊重自主
从方法的设计上说,学习方式,似乎名目繁多。但很长时间以来,在语文课上教师习惯采用“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老一套教学模式。即使在教学改革大潮席卷而来的今天,为了公开课、研究课的顺利完成,有些教师仍然会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步骤,记熟课上要说的每一句话,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指挥棒走,不敢越雷池半步。而学生也早已适应这样的教学方式,像一群温顺的小羊,老师指向东,他们便不会走向西,“自觉”地配合教师“做”好每一场戏。长此以往,这些学生便只会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又何谈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呢?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课堂应该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学习和知识的热爱,从而使他们愉快地学习,主动地发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以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宰者的面貌出现,而应把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合作伙伴,一个和蔼可亲的大朋友,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肯定其独到的见解和体验,营造一个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当然并不是说教师就完全放手,袖手旁观,而要在学生疑惑时加以及时的指导、点拨,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在教学《黄山奇石》、《荷花》、《富饶的西沙群岛》等一类文笔优美、感染力强的课文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感受课文情节与内容,进而被它感动、感染,从而感悟出其中的思想感情。而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强加给学生自己的主观理解,告诉学生应该读什么,应该怎么读,而应该试着放放手,对学生说:“你喜欢哪一节、哪一句?你认为应该怎么读?你觉得怎么读好就怎么读!”学生感到自己的想法受到尊重,主体意识得到张扬,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会空前高涨,学习效果也会明显优于受教师摆布控制下的课堂学习。
我们倡导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有益的,这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种趋势。
总之,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确定和设计开放水平。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当拘泥于预设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设的要求。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构建新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尊重学生个性的、参与型的教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