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间观念是在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相互位置关系在人脑中的表象。空间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关,了解、探索和把握空间,能使学生更好地生存、活动和成长。因此,《数学课程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但在教学实践中,空间观念的培养成了教师头疼的问题,原因就在于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这一学习内容本身的特点是相矛盾的,因为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而空间观念本身较为抽象,所以仅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显然已无法适应这一内容的教学。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帮助我们克服这一缺点,既能形象生动、动态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我就结合“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谈谈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优势。
一、丰富感性材料,引导探究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利用传统教学手段往往无法从现实生活中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图片、材料,导致学生得不到充分的感知,不利于对空间知识的探究。而利用多媒体就可以收集大量的素材并制作成精美的课件,清晰地显示出被观察对象各个部分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各类感知材料,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先通过上网收集了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然后配上优美的音乐,再通过多媒体一一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些图形涉及的范围很广,有动物的,如蜻蜓、蝴蝶、七星瓢虫、知了、蜜蜂等;有植物的,如不同形状的叶子、向日葵等;有世界上有名的建筑物,如巴黎的艾菲尔铁塔、中国的故宫和人民大会堂等;还有一些京剧的脸谱和剪纸等。通过观察这些形态各异、美丽多姿的图形,我引导学生探究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而且为研究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
二、呈现形成过程,降低难度
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有许多公式的推导,公式的得出有时要借助图形的剪贴、拼摆等活动进行探究,但动手操作时往往会产生误差或者受操作次数的限制无法全部展示出来,导致学生推导公式时感到困难。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以向学生清晰地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示出来,既突出了图形的观察点,揭示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降低思辨的难度。
例如,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学生对其推导过程,特别是对“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这个“化圆为方”的道理感到难以理解。教师教学时可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把一个圆进行平均分割,分割的数量从4份、8份、16份、32份到任意份,每次分割后便把它们拼合起来。通过对圆的分割、拼合的观察和比较,学生直观、深刻地感受到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形状就越近似于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使学生建立圆半径、圆周长的一半和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展示动态过程,消除障碍
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很多内容都需要在动态演示中理解,而传统的教学手段始终只能在平面上进行展示,导致学生的理解出现思维障碍。因此,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使静态的图形动起来,可以达到帮助学生理解的目的。
例如,教学“平移和旋转”一课时,在学生分类归纳出平移和旋转两种运动后,我让学生判断钟摆的运动是平移还是旋转,大部分学生都说是平移。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正确答案,因为钟摆运动的轴是藏在钟里面看不见的,而且钟摆运动的幅度小,的确很难看出它的运动是旋转的,于是我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钟摆运动的动态画面。当课件中钟摆的运动幅度越来越大时,学生异口同声地喊道:“钟摆的运动是旋转。”这时,不需要我过多地进行讲解,学生自然理解了所学知识。
四、突破时空限制,发展观念
“空间与图形”内容中有很多知识点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导致教学不能很好展开,而多媒体集声音、文字、图像和视频等功能于一体,能有效地帮我们克服这一缺点。
例如,“千米的认识”一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是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概念。课前,为了让学生深刻感知1千米的长度,我带领学生从学校出发向东实际走了1千米,但学生如果只有一次亲身体验是不能准确建立1千米概念的。所以,我又用摄像机拍摄了从学校出发向西走1千米的路程,并有意拍摄了路程中300米、500米、1000米处的标志性建筑。在课堂上先让学生回忆从学校往东走1千米的过程,唤醒学生走1千米的初步感知和经验,再让学生猜测从学校往西走到哪是1千米。然后通过播放录像,让学生估计学校到3个标志性建筑的路程各是多少米,再次加深学生对1千米长度的感知,帮助学生很好地建立了1千米的概念,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综上所述是多媒体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优势,但应用多媒体于教学,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只有用好、用巧多媒体,注重实效,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能力。
(责编 杜 华)
一、丰富感性材料,引导探究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利用传统教学手段往往无法从现实生活中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图片、材料,导致学生得不到充分的感知,不利于对空间知识的探究。而利用多媒体就可以收集大量的素材并制作成精美的课件,清晰地显示出被观察对象各个部分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各类感知材料,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先通过上网收集了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然后配上优美的音乐,再通过多媒体一一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些图形涉及的范围很广,有动物的,如蜻蜓、蝴蝶、七星瓢虫、知了、蜜蜂等;有植物的,如不同形状的叶子、向日葵等;有世界上有名的建筑物,如巴黎的艾菲尔铁塔、中国的故宫和人民大会堂等;还有一些京剧的脸谱和剪纸等。通过观察这些形态各异、美丽多姿的图形,我引导学生探究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而且为研究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
二、呈现形成过程,降低难度
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有许多公式的推导,公式的得出有时要借助图形的剪贴、拼摆等活动进行探究,但动手操作时往往会产生误差或者受操作次数的限制无法全部展示出来,导致学生推导公式时感到困难。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以向学生清晰地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示出来,既突出了图形的观察点,揭示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降低思辨的难度。
例如,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学生对其推导过程,特别是对“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这个“化圆为方”的道理感到难以理解。教师教学时可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把一个圆进行平均分割,分割的数量从4份、8份、16份、32份到任意份,每次分割后便把它们拼合起来。通过对圆的分割、拼合的观察和比较,学生直观、深刻地感受到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形状就越近似于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使学生建立圆半径、圆周长的一半和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展示动态过程,消除障碍
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很多内容都需要在动态演示中理解,而传统的教学手段始终只能在平面上进行展示,导致学生的理解出现思维障碍。因此,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使静态的图形动起来,可以达到帮助学生理解的目的。
例如,教学“平移和旋转”一课时,在学生分类归纳出平移和旋转两种运动后,我让学生判断钟摆的运动是平移还是旋转,大部分学生都说是平移。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正确答案,因为钟摆运动的轴是藏在钟里面看不见的,而且钟摆运动的幅度小,的确很难看出它的运动是旋转的,于是我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钟摆运动的动态画面。当课件中钟摆的运动幅度越来越大时,学生异口同声地喊道:“钟摆的运动是旋转。”这时,不需要我过多地进行讲解,学生自然理解了所学知识。
四、突破时空限制,发展观念
“空间与图形”内容中有很多知识点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导致教学不能很好展开,而多媒体集声音、文字、图像和视频等功能于一体,能有效地帮我们克服这一缺点。
例如,“千米的认识”一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是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概念。课前,为了让学生深刻感知1千米的长度,我带领学生从学校出发向东实际走了1千米,但学生如果只有一次亲身体验是不能准确建立1千米概念的。所以,我又用摄像机拍摄了从学校出发向西走1千米的路程,并有意拍摄了路程中300米、500米、1000米处的标志性建筑。在课堂上先让学生回忆从学校往东走1千米的过程,唤醒学生走1千米的初步感知和经验,再让学生猜测从学校往西走到哪是1千米。然后通过播放录像,让学生估计学校到3个标志性建筑的路程各是多少米,再次加深学生对1千米长度的感知,帮助学生很好地建立了1千米的概念,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综上所述是多媒体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优势,但应用多媒体于教学,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只有用好、用巧多媒体,注重实效,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能力。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