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要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落实“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自主遨游的领域,努力创设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如何打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呢?
第一,挖掘教材的人文性,唱响“真”“善”“美”的主旋律。新版高中语文教材,闪耀着人文理性的光辉。语文课程目标突出强调感受鉴赏。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阅读,“感受艺术和科学的美,提升审美境界”。“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道德、意志等教育因素,来激发学习兴趣,点燃求知欲望。例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首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然后,从全文的景物描写以及对江南旧俗的回忆中,去感受朱自清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这样的价值取向、教学目标,正是人文之光的闪现,也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具体显现。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漫步文化长河,引导他们从读书学做人,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第二,要把教材内容问题化。巧妙的问题设置,常常会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要多从学生的“兴趣”方面来设计问题,让教材内容更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要能激发起他们的联想和创意。尽力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自己的努力,一个个地进行问题的“求解”,进而激发起一系列问题,让课堂活力四射。比如教学《小狗包弟》时,问学生:巴金是十年浩劫的受害者,也是无责任者,可他为什么要忏悔自己的罪过?郁达夫《故都的秋》是悲秋还是颂秋?学生的思维被激活,积极思索,各抒己见,他们的思想在碰撞中生产火花,在交流中受到启迪。
第三,呼唤学生的自主开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想学生们充满活力地学习,首先要还学生自主权,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当然,这种开放不能脱离教学目标,不脱离实践,不曲解文本思想意义,也离不开老师的恰当引导。学生要想开放,首先需要放开胆量——课堂上思考、表达的胆量。但是这些不是我们说出来的,而是长期创设一个空间打造出来的。现在的某些课堂,老师的主导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很大空间上剥夺了学生的自由。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教学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启发诱导,语言幽默风趣,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因学习紧张引起的心理压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所顾忌,往往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创造的萌芽。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回自我,发展个性,就要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发现和肯定学生的哪怕是一丁点的优点和成绩。在教学环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逐步消除学生的服从感、低下感、自卑感。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适时引导学生变换角度进行探索。
第四,课堂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生活处处有语文”,学习语文仅靠课堂还远远不够。语文来源于生活,教师还应该启发、帮助学生,联系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实际生活,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语文活动。由于教材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闭自足,而是开放性的、向着深广的时空延伸,同时语文学习也从课内延伸至课外,这就要求我们沟通教材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使语文学习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例如和安排学生课后搞专题研讨,组织社团活动、自办报刊等。
语文教师要把一堂课上得富有生机,要使得学生的思维由小课堂走入大课堂,就必须设法获得课堂教学拓展的灵感;另一方面,教师要保证拓展不偏离语文教学的轨道,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对拓展的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必须对拓展的课堂效应做出科学的估计并设计好适时引导措施。把握好拓展教学服务于理解主题和思维训练的大方向,使得我们的语文课成为解读文本的理智启迪课,更成为学生深受启发感染的人文熏陶课。
徐立伟,教师,现居辽宁建平。
第一,挖掘教材的人文性,唱响“真”“善”“美”的主旋律。新版高中语文教材,闪耀着人文理性的光辉。语文课程目标突出强调感受鉴赏。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阅读,“感受艺术和科学的美,提升审美境界”。“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道德、意志等教育因素,来激发学习兴趣,点燃求知欲望。例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首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然后,从全文的景物描写以及对江南旧俗的回忆中,去感受朱自清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这样的价值取向、教学目标,正是人文之光的闪现,也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具体显现。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漫步文化长河,引导他们从读书学做人,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第二,要把教材内容问题化。巧妙的问题设置,常常会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要多从学生的“兴趣”方面来设计问题,让教材内容更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要能激发起他们的联想和创意。尽力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自己的努力,一个个地进行问题的“求解”,进而激发起一系列问题,让课堂活力四射。比如教学《小狗包弟》时,问学生:巴金是十年浩劫的受害者,也是无责任者,可他为什么要忏悔自己的罪过?郁达夫《故都的秋》是悲秋还是颂秋?学生的思维被激活,积极思索,各抒己见,他们的思想在碰撞中生产火花,在交流中受到启迪。
第三,呼唤学生的自主开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想学生们充满活力地学习,首先要还学生自主权,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当然,这种开放不能脱离教学目标,不脱离实践,不曲解文本思想意义,也离不开老师的恰当引导。学生要想开放,首先需要放开胆量——课堂上思考、表达的胆量。但是这些不是我们说出来的,而是长期创设一个空间打造出来的。现在的某些课堂,老师的主导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很大空间上剥夺了学生的自由。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教学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启发诱导,语言幽默风趣,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因学习紧张引起的心理压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所顾忌,往往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创造的萌芽。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回自我,发展个性,就要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发现和肯定学生的哪怕是一丁点的优点和成绩。在教学环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逐步消除学生的服从感、低下感、自卑感。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适时引导学生变换角度进行探索。
第四,课堂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生活处处有语文”,学习语文仅靠课堂还远远不够。语文来源于生活,教师还应该启发、帮助学生,联系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实际生活,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语文活动。由于教材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闭自足,而是开放性的、向着深广的时空延伸,同时语文学习也从课内延伸至课外,这就要求我们沟通教材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使语文学习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例如和安排学生课后搞专题研讨,组织社团活动、自办报刊等。
语文教师要把一堂课上得富有生机,要使得学生的思维由小课堂走入大课堂,就必须设法获得课堂教学拓展的灵感;另一方面,教师要保证拓展不偏离语文教学的轨道,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对拓展的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必须对拓展的课堂效应做出科学的估计并设计好适时引导措施。把握好拓展教学服务于理解主题和思维训练的大方向,使得我们的语文课成为解读文本的理智启迪课,更成为学生深受启发感染的人文熏陶课。
徐立伟,教师,现居辽宁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