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市场经济新的条件下办好党报,什么“不变”?是原则、方针。即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这个不变。什么“万变”?是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办报的方法,等等。
一、“顶天立地”,党报的“喉舌”作用不变,而提高“关注一致”度的工作方法要“变”。要变得更为群众喜闻乐见,变得更加“上下满意”。
党报之“顶天”,一方面它是党委机关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一方面它作为主流媒体,具有舆论宣传的高度威信。党报之“立地”,是说它的宣传对象是广大人民,它立足于社会生活和群众之中。这“顶天立地”,乃党报的性质、党报的优势,无论社会生活怎样变化纷繁,这个性质不能变,这个优势必须充分发挥。
应对突发事件,要讲实话。近几年,在这方面新闻工作者是有建树的。比如2000年,南阳市发生一起“超市投毒”案件。嫌犯投毒于超市玉米糁中,而此商品已多多销售。南阳日报在征得市委批准后,以积极姿态搞好此突发事件的详细报道。这样,既给广大群众一个明确、真实的突发事件报道,又引导群众正确看待,有利于快速侦破案件。毫无疑问,这样做也有力叫响了党报“顶天立地”的威信。
的确,在通信、网络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不讲实话的报道,甚至封锁消息,只能是“一厢情愿”。
监督,要立报为公。舆论监督的报道在广大群众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笔者手头有一份资料,说的是南方某日报,当日报纸清样出来后,网上征求市内和周边地区销售商翌日分销份数。销售商最关注的是“明天报纸有没有舆论监督报道”。
笔者并不是说要多刊舆论监督报道,而是说要“变”,要有计划精选和搞好舆论监督报道。比如2002年山西矿难,新华社记者终于克服重重困难,实情实报,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重视,就很好地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
有人说,党报应当“帮忙不添乱”。是的。这个“不添乱”,不是要报纸面对公众关注的事情、对歪风邪气“不说话”。相反,需要报纸特别是党报在端正党风、社会风气中,敢说实话,旗帜鲜明地开展批评。这样才有助于问题、隐患的解决,才是真正的“帮忙”,才是广大读者所希望的。
二、上下沟通,把党报的“桥梁”做得更宽。
党和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文件、新政策,惠及天下百姓,党报作为主流媒体,正是中央与地方、干部与群众上下沟通的桥梁。党报要学会“从上”、“从下”两个视角,读懂政策,报道变化。
“从上往下”。比如,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接连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农民种粮补贴、购农机补贴、良种补贴等。记者要“从上”——党的政策中,读懂新“变化”,把报道写得让农民读得亲切、读者读得“贴近”。
“从下往上”。这一点须下大力气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要改变过去一个老观念:“举出例子、说出典型、谈出新气象”就行。所谓“从下”,就要力求把惠农政策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把经济发展与农村文明建设相结合,把工业发展与反哺农业相结合,把基层事,把群众的想法,写实、写活、写出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变化。
三、读者群在“变”,党报亦应“变”。
随着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发展,读者群也在发生变化,读者的阅读情趣也在发生变化。党报要顺应这种变化,在变中求实、求活、求新。
我们说地市党报办好报纸,从来就不是离开报业经营来孤立地说贴近。换言之,需要报纸在适应读者“变化”中,做大、做活报业经营。
要明确读者群的变化。比如,南阳日报近两年对“都市版”扩大版面,实行中心城区、县市城区扩大发行,个人订阅优惠。这些措施,促进城市商户,离休、退休人员等个人订户直线上升,增加到5万余份。
要明白读者的阅读情趣在变化。如何把党和政府的声音,生动传达给读者,如何把“群众关心无小事”的报道写活,如何把党报“顶天立地”与做大报业经营相统一,这都是党报优势发挥进取的空间。
南阳日报顺应读者群和读者阅读情趣的变化,创刊了“文化南阳”,把当地“四圣”(诸葛亮、范蠡、张仲景、张衡)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一一展示给读者,受到广泛关注。
面对城市企业和工人新的变化,南阳日报以企业作为、为政府分忧,作为连续报道的好题材。如“金星公司为下岗工提供岗位”,开辟“记者跑腿”等栏目,既把党和政府的政策与本地企业、群众生活紧密联系,又强化了党报的“党和人民喉舌”作用和读者功能,受到高度评价。
四、以“变”求互动,地市党报实现“有声有色”。
一般说,平面媒体有一个很大的限制,就是所谓“无声”,且没有电视新闻的“现场感”。但这只是形式的直观,不是贴近的实质,不是不可以“变化”。
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体制在变,经济生活以快节奏呈现出丰富多彩。党报以“互动”,主动贴近经济生活,贴近实际,让群众在“贴近”中感受党报的“有声有色”。南阳日报已经做了成功的尝试:
一是把握新变化,对骨干工业企业与新兴的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开辟“民营经济专版”。在南阳,2006年三大纳税大户名单中,新出现的企业是一家民营钢厂。南阳日报通过民营经济的广泛宣传,使企业与全市经济发展更加紧密,与公众关注度更加紧密。
二是设车市、楼市、旅游、美食等专版,把新的经济热点与居民生活紧密相连。2007年春节前,南阳日报还开展方便市民购买年货活动。车市、楼市搞广场专题活动,吸引全市居民的眼球。旅游、美食专版搞读者现场报道,如“旅游快车”、“吃遍南阳”。党报经常让贴心的事贴近读者,更拉紧了读者对党报的关注。换言之,报纸关心人的需求,人们把报纸当作天天必读的向导。
三是做活南阳商业经营报道,写商家经营竞争,写消费者积极参与,写企业之间“战”中有协。这样,读者关注我关注,读者未知我告诉。如此,商家得到多多宣传,满意,因此广告创收更上一层楼;读者明白其中利害,满意,为来年报纸征订打开新局面。
党报把上述“变化”精彩把握住了,社会有反响,读者有反响,就做到了:报纸无声、报道精彩、互动有声。
(作者单位:南阳日报社)
编校:施宇
一、“顶天立地”,党报的“喉舌”作用不变,而提高“关注一致”度的工作方法要“变”。要变得更为群众喜闻乐见,变得更加“上下满意”。
党报之“顶天”,一方面它是党委机关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一方面它作为主流媒体,具有舆论宣传的高度威信。党报之“立地”,是说它的宣传对象是广大人民,它立足于社会生活和群众之中。这“顶天立地”,乃党报的性质、党报的优势,无论社会生活怎样变化纷繁,这个性质不能变,这个优势必须充分发挥。
应对突发事件,要讲实话。近几年,在这方面新闻工作者是有建树的。比如2000年,南阳市发生一起“超市投毒”案件。嫌犯投毒于超市玉米糁中,而此商品已多多销售。南阳日报在征得市委批准后,以积极姿态搞好此突发事件的详细报道。这样,既给广大群众一个明确、真实的突发事件报道,又引导群众正确看待,有利于快速侦破案件。毫无疑问,这样做也有力叫响了党报“顶天立地”的威信。
的确,在通信、网络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不讲实话的报道,甚至封锁消息,只能是“一厢情愿”。
监督,要立报为公。舆论监督的报道在广大群众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笔者手头有一份资料,说的是南方某日报,当日报纸清样出来后,网上征求市内和周边地区销售商翌日分销份数。销售商最关注的是“明天报纸有没有舆论监督报道”。
笔者并不是说要多刊舆论监督报道,而是说要“变”,要有计划精选和搞好舆论监督报道。比如2002年山西矿难,新华社记者终于克服重重困难,实情实报,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重视,就很好地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
有人说,党报应当“帮忙不添乱”。是的。这个“不添乱”,不是要报纸面对公众关注的事情、对歪风邪气“不说话”。相反,需要报纸特别是党报在端正党风、社会风气中,敢说实话,旗帜鲜明地开展批评。这样才有助于问题、隐患的解决,才是真正的“帮忙”,才是广大读者所希望的。
二、上下沟通,把党报的“桥梁”做得更宽。
党和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文件、新政策,惠及天下百姓,党报作为主流媒体,正是中央与地方、干部与群众上下沟通的桥梁。党报要学会“从上”、“从下”两个视角,读懂政策,报道变化。
“从上往下”。比如,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接连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农民种粮补贴、购农机补贴、良种补贴等。记者要“从上”——党的政策中,读懂新“变化”,把报道写得让农民读得亲切、读者读得“贴近”。
“从下往上”。这一点须下大力气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要改变过去一个老观念:“举出例子、说出典型、谈出新气象”就行。所谓“从下”,就要力求把惠农政策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把经济发展与农村文明建设相结合,把工业发展与反哺农业相结合,把基层事,把群众的想法,写实、写活、写出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变化。
三、读者群在“变”,党报亦应“变”。
随着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发展,读者群也在发生变化,读者的阅读情趣也在发生变化。党报要顺应这种变化,在变中求实、求活、求新。
我们说地市党报办好报纸,从来就不是离开报业经营来孤立地说贴近。换言之,需要报纸在适应读者“变化”中,做大、做活报业经营。
要明确读者群的变化。比如,南阳日报近两年对“都市版”扩大版面,实行中心城区、县市城区扩大发行,个人订阅优惠。这些措施,促进城市商户,离休、退休人员等个人订户直线上升,增加到5万余份。
要明白读者的阅读情趣在变化。如何把党和政府的声音,生动传达给读者,如何把“群众关心无小事”的报道写活,如何把党报“顶天立地”与做大报业经营相统一,这都是党报优势发挥进取的空间。
南阳日报顺应读者群和读者阅读情趣的变化,创刊了“文化南阳”,把当地“四圣”(诸葛亮、范蠡、张仲景、张衡)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一一展示给读者,受到广泛关注。
面对城市企业和工人新的变化,南阳日报以企业作为、为政府分忧,作为连续报道的好题材。如“金星公司为下岗工提供岗位”,开辟“记者跑腿”等栏目,既把党和政府的政策与本地企业、群众生活紧密联系,又强化了党报的“党和人民喉舌”作用和读者功能,受到高度评价。
四、以“变”求互动,地市党报实现“有声有色”。
一般说,平面媒体有一个很大的限制,就是所谓“无声”,且没有电视新闻的“现场感”。但这只是形式的直观,不是贴近的实质,不是不可以“变化”。
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体制在变,经济生活以快节奏呈现出丰富多彩。党报以“互动”,主动贴近经济生活,贴近实际,让群众在“贴近”中感受党报的“有声有色”。南阳日报已经做了成功的尝试:
一是把握新变化,对骨干工业企业与新兴的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开辟“民营经济专版”。在南阳,2006年三大纳税大户名单中,新出现的企业是一家民营钢厂。南阳日报通过民营经济的广泛宣传,使企业与全市经济发展更加紧密,与公众关注度更加紧密。
二是设车市、楼市、旅游、美食等专版,把新的经济热点与居民生活紧密相连。2007年春节前,南阳日报还开展方便市民购买年货活动。车市、楼市搞广场专题活动,吸引全市居民的眼球。旅游、美食专版搞读者现场报道,如“旅游快车”、“吃遍南阳”。党报经常让贴心的事贴近读者,更拉紧了读者对党报的关注。换言之,报纸关心人的需求,人们把报纸当作天天必读的向导。
三是做活南阳商业经营报道,写商家经营竞争,写消费者积极参与,写企业之间“战”中有协。这样,读者关注我关注,读者未知我告诉。如此,商家得到多多宣传,满意,因此广告创收更上一层楼;读者明白其中利害,满意,为来年报纸征订打开新局面。
党报把上述“变化”精彩把握住了,社会有反响,读者有反响,就做到了:报纸无声、报道精彩、互动有声。
(作者单位:南阳日报社)
编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