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富强的不竭动力,人才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主体,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又快又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今世界各国竞相研究的课题。文章在总结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基础上,从产学研相结合、加大学术交流、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等方面提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
作者简介:刘永红(1965-),男,安徽萧县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 青岛 266555)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0915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10-01
近年来,作者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做了一些有意义地探索实践,所指导的本科生、研究生20余人先后在国家和省级科技作品大赛中获一等奖、二等奖,一些学生分别荣获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山东省大学生专利产品设计竞赛金奖、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学生、山东省优秀硕士和学士学位论文等。作者结合自己培养创新人才的经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思路和方法进行了分析论述。
一、产学研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工程与科技创新能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国家的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产学研结合可以使合作的各方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可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加快科技开发与推广转化的步伐。
作为一名机械工程学科的教师要想讲好所授课程不但要经常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而且还要经常深入生产实际,联合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开展科研工作。及时地凝练在生产实际与科研工作中接触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新成果,并应用于课程教学中。把生产实际和自己科研工作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结合到具体的章节给学生提出,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和资料查阅,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对一些典型的方案组织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对于一些不可行的方案要明确指出其原因,作为老师切不可随意予以指责或批评,以免影响这些学生开展创新思维的自信心。这样可以使课堂理论教学与工程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较好的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思维能力。
要教育学生充分理解“实践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的真实内涵,作为机械类专业的学生不能只做整天纸上谈兵之事或仅做计算机模拟分析之类的工作,要经常深入生产实际或实验室开展科学实验研究工作。只有通过生产实践或实验才能验证所取得理论成果的正确性,才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加快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步伐,促进理论与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对此作者要求自己所指导的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必须有实验或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内容,否则不予以开题。在实验前,要求研究生先写出一份详细的实验方案,在该实验方案中要对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的创新性和可行性等进行详细地阐述。然后组织本研究方向的教师和研究生进行方案论证,要求与会人员对该方案的可行性与先进性等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实验方案通过论证后方可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导师最好能参与一部分实验工作,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以便更好地指导研究生的实验工作和获取更大的发现。
二、加大学术交流、提升学生的交际与前沿知识的获取能力
萧伯纳有句名言:“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后,每人还是有一个苹果;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后,每人都有了两种思想”。通过学术交流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能及时地获取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及时发现自己的研究工作与世界先进技术与理论等的差距,为取得具有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寻找出更好的突破口。
作为一名优秀的研究生指导教师除应要求所指导的研究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外,还要经常组织所指导的研究生与教师间的内部交流会。作者要求所指导的研究生每周举行一次内部学术交流会,要求每个研究生重点介绍自己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的新进展和遇到的新难题,面对新的难题自己提出的解决思路,要求与会的教师和研究生对上述解决思路提出自己的见解,重点分析其不足,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于一些与导师意见不一致的学生正确方案要尽快组织实施,老师决不能顾及自己的面子予以人为拖放。近年来,作者所指导的研究生先后有20余人次分别参加了“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Conferenc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gr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Micro and Nanosystems”、“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Machines and Systems”、“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Computing and Intelligent System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asuring Technology and Mechatronics Automation”、“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ogress of Machining Technology”等国际会议,近20人次参加了国内学术会议,并在会上宣读学术论文。通过上述学术交流活动,不仅使研究生及时地获取了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与交际能力,而且还提升了他们运用前沿知识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较大地提升了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加强学科建设、强化学生的创新平台
学科建设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关键,是学校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和综合实力的主要体现。通过学科建设,可以建成一支富有前瞻理念和技术、精通教育科研基本理论和方法、创新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学与科研工作条件和水平,较好地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我校机械工程学科为了促进重大标志性成果的获得、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在学科建设中加强对重点科研方向和突出人才的支持。具体做法是:在人员配备、实验条件建设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在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招生、出国进修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重点照顾;鼓励青年教师进入一些重点课题的研究开发中,达到了人才的就地培养提升、加快实验室建设和科研工作进程的目的,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全面提高。通过学科建设,近年来我校机械工程学科教师队伍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有了较大地提升,先后有一批教师荣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等称号。我校机械工程学科的总体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升,先后建成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级特色专业、机械工程一级博士点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教育部石油石化新型装备与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机械电子工程山东省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山东省重点学科、石油机械工程山东省重点实验室、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山东省教学团队等,为本学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强化创新人才的指导作用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要站到本学科领域的前沿,洞察学科发展的新进展、新方向,及时把握和捕捉科研的主攻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科研究的前沿,多出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必须要具有刻苦钻研、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有长期稳定的科研方向,坚决杜绝科研活动中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自己的学术“根据地”,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学术成就。近20年以来,作者一直围绕特种加工技术与理论开展研究工作,难关一个接着一个,挫折和失败一次又一次,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坚持下来了,先后取得了3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科研成果在国内外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近年来,先后获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5项、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70余篇。
近年来,作者协同所指导研究生发明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绝缘难加工材料双电极同步伺服跟踪电火花铣削技术,实现了绝缘材料工件大平面的高效电火花铣削,用其加工绝缘Al2O3陶瓷的加工效率比单纯的金刚石砂轮磨削提高6-8倍;发明了绝缘材料双极性指状电极电火花铣削加工技术,实现了绝缘材料复杂型腔的电火花铣削;发明了调压式节能电火花加工脉冲电源,取消了耗能大的限流电阻,提高了脉冲电源的能量利用率;创新发明了复合型腔割缝筛管,解决了矩形缝防砂筛管易产生砂堵、降低采油效率,单梯形缝防砂筛管缝口易被磨损扩大、导致筛管失效等问题,其防砂有效期比常用的矩形缝割缝筛管提高2-3倍,流阻降低1-2倍;发明了复合型腔割缝筛管微细等离子加工与缝表面处理在线复合技术及其自动化生产线,解决了外窄内宽复合型腔割缝加工和缝表面处理等的技术难题,在国际上率先加工出缝宽0.15mm、壁厚10mm外窄内宽的微细复合型腔割缝筛管,所加工出的筛管缝表面与基体相比,耐磨性提高2-3倍,耐腐蚀性提高1-2倍。所指导的研究生取得的理论成果分别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actory Metals and Hard Materials》、《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Corrosion Science》、《Advanced Science Letters》、《中国科学》、《科学通报》、《自然科学进展》、《机械工程学报》等20余种本学科领域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情况
近年来,作者培养出了一批综合素质高、科技创新能力强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所指导的本科生科技作品先后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作品竞赛世博专项竞赛一等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特等奖、一等奖、“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一等奖、山东省大学生专利产品设计竞赛金奖、山东省“潍柴动力杯”大学生汽车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等。
所指导的研究生10余人先后荣获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原石油工业部部长王涛英才奖学金、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学生、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术十杰等称号。
六、结束语
产学研结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动力和源泉,可以使教学、科研与生产实际三者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较大地提升高等学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力;加大学术交流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交际与获取前沿知识能力的有效手段;加强学科建设和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可靠保障。只有多方位的协同探索与实践方能更快更好地为国家培养大批的创新型人才。
(责任编辑:熊怡)
关键词: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
作者简介:刘永红(1965-),男,安徽萧县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 青岛 266555)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0915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10-01
近年来,作者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做了一些有意义地探索实践,所指导的本科生、研究生20余人先后在国家和省级科技作品大赛中获一等奖、二等奖,一些学生分别荣获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山东省大学生专利产品设计竞赛金奖、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学生、山东省优秀硕士和学士学位论文等。作者结合自己培养创新人才的经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思路和方法进行了分析论述。
一、产学研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工程与科技创新能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国家的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产学研结合可以使合作的各方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可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加快科技开发与推广转化的步伐。
作为一名机械工程学科的教师要想讲好所授课程不但要经常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而且还要经常深入生产实际,联合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开展科研工作。及时地凝练在生产实际与科研工作中接触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新成果,并应用于课程教学中。把生产实际和自己科研工作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结合到具体的章节给学生提出,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和资料查阅,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对一些典型的方案组织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对于一些不可行的方案要明确指出其原因,作为老师切不可随意予以指责或批评,以免影响这些学生开展创新思维的自信心。这样可以使课堂理论教学与工程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较好的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思维能力。
要教育学生充分理解“实践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的真实内涵,作为机械类专业的学生不能只做整天纸上谈兵之事或仅做计算机模拟分析之类的工作,要经常深入生产实际或实验室开展科学实验研究工作。只有通过生产实践或实验才能验证所取得理论成果的正确性,才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加快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步伐,促进理论与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对此作者要求自己所指导的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必须有实验或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内容,否则不予以开题。在实验前,要求研究生先写出一份详细的实验方案,在该实验方案中要对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的创新性和可行性等进行详细地阐述。然后组织本研究方向的教师和研究生进行方案论证,要求与会人员对该方案的可行性与先进性等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实验方案通过论证后方可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导师最好能参与一部分实验工作,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以便更好地指导研究生的实验工作和获取更大的发现。
二、加大学术交流、提升学生的交际与前沿知识的获取能力
萧伯纳有句名言:“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后,每人还是有一个苹果;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后,每人都有了两种思想”。通过学术交流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能及时地获取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及时发现自己的研究工作与世界先进技术与理论等的差距,为取得具有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寻找出更好的突破口。
作为一名优秀的研究生指导教师除应要求所指导的研究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外,还要经常组织所指导的研究生与教师间的内部交流会。作者要求所指导的研究生每周举行一次内部学术交流会,要求每个研究生重点介绍自己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的新进展和遇到的新难题,面对新的难题自己提出的解决思路,要求与会的教师和研究生对上述解决思路提出自己的见解,重点分析其不足,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于一些与导师意见不一致的学生正确方案要尽快组织实施,老师决不能顾及自己的面子予以人为拖放。近年来,作者所指导的研究生先后有20余人次分别参加了“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Conferenc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gr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Micro and Nanosystems”、“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Machines and Systems”、“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Computing and Intelligent System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asuring Technology and Mechatronics Automation”、“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ogress of Machining Technology”等国际会议,近20人次参加了国内学术会议,并在会上宣读学术论文。通过上述学术交流活动,不仅使研究生及时地获取了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与交际能力,而且还提升了他们运用前沿知识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较大地提升了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加强学科建设、强化学生的创新平台
学科建设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关键,是学校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和综合实力的主要体现。通过学科建设,可以建成一支富有前瞻理念和技术、精通教育科研基本理论和方法、创新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学与科研工作条件和水平,较好地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我校机械工程学科为了促进重大标志性成果的获得、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在学科建设中加强对重点科研方向和突出人才的支持。具体做法是:在人员配备、实验条件建设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在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招生、出国进修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重点照顾;鼓励青年教师进入一些重点课题的研究开发中,达到了人才的就地培养提升、加快实验室建设和科研工作进程的目的,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全面提高。通过学科建设,近年来我校机械工程学科教师队伍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有了较大地提升,先后有一批教师荣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等称号。我校机械工程学科的总体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升,先后建成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级特色专业、机械工程一级博士点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教育部石油石化新型装备与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机械电子工程山东省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山东省重点学科、石油机械工程山东省重点实验室、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山东省教学团队等,为本学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强化创新人才的指导作用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要站到本学科领域的前沿,洞察学科发展的新进展、新方向,及时把握和捕捉科研的主攻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科研究的前沿,多出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必须要具有刻苦钻研、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有长期稳定的科研方向,坚决杜绝科研活动中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自己的学术“根据地”,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学术成就。近20年以来,作者一直围绕特种加工技术与理论开展研究工作,难关一个接着一个,挫折和失败一次又一次,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坚持下来了,先后取得了3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科研成果在国内外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近年来,先后获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5项、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70余篇。
近年来,作者协同所指导研究生发明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绝缘难加工材料双电极同步伺服跟踪电火花铣削技术,实现了绝缘材料工件大平面的高效电火花铣削,用其加工绝缘Al2O3陶瓷的加工效率比单纯的金刚石砂轮磨削提高6-8倍;发明了绝缘材料双极性指状电极电火花铣削加工技术,实现了绝缘材料复杂型腔的电火花铣削;发明了调压式节能电火花加工脉冲电源,取消了耗能大的限流电阻,提高了脉冲电源的能量利用率;创新发明了复合型腔割缝筛管,解决了矩形缝防砂筛管易产生砂堵、降低采油效率,单梯形缝防砂筛管缝口易被磨损扩大、导致筛管失效等问题,其防砂有效期比常用的矩形缝割缝筛管提高2-3倍,流阻降低1-2倍;发明了复合型腔割缝筛管微细等离子加工与缝表面处理在线复合技术及其自动化生产线,解决了外窄内宽复合型腔割缝加工和缝表面处理等的技术难题,在国际上率先加工出缝宽0.15mm、壁厚10mm外窄内宽的微细复合型腔割缝筛管,所加工出的筛管缝表面与基体相比,耐磨性提高2-3倍,耐腐蚀性提高1-2倍。所指导的研究生取得的理论成果分别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actory Metals and Hard Materials》、《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Corrosion Science》、《Advanced Science Letters》、《中国科学》、《科学通报》、《自然科学进展》、《机械工程学报》等20余种本学科领域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情况
近年来,作者培养出了一批综合素质高、科技创新能力强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所指导的本科生科技作品先后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作品竞赛世博专项竞赛一等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特等奖、一等奖、“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一等奖、山东省大学生专利产品设计竞赛金奖、山东省“潍柴动力杯”大学生汽车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等。
所指导的研究生10余人先后荣获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原石油工业部部长王涛英才奖学金、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学生、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术十杰等称号。
六、结束语
产学研结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动力和源泉,可以使教学、科研与生产实际三者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较大地提升高等学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力;加大学术交流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交际与获取前沿知识能力的有效手段;加强学科建设和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可靠保障。只有多方位的协同探索与实践方能更快更好地为国家培养大批的创新型人才。
(责任编辑:熊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