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的特点以及应采取的护理措施。方法:使用将前瞻性监测与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近些年院内治疗的血液病患者,按照感染部位进行分类,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入院的血液病患者680例进行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结果:680例血液病患者发生院内感染250例,感染率为36.76%;感染例次数312例次,例次感染率为45.88%,明显高于同期我院平均院内感染感染率8.69%。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的特点主要是:重复感染与重复住院的患者都比较多,大多数院内感染发生在住院后的18~35d内,主要是以呼吸道感染与血液感染为主;化疗、免疫抑制剂还有抗菌药物的使用,导致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而诱发院内感染,其中主要是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的发生率最高。结论: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高,要降低院内感染率就必须先进行对原发病的治疗,同时改善住院环境,重视消毒隔离、无菌操作,加强对血液病患者的护理以及住院宣教。
【关键词】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护理
【中图分类号】R86.5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099-02
血液病患者由于红细胞、白细胞或是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改变,临床上常见的就是导致患者机体的抵抗力下降,发病时间长;另外,患者在尚未确诊所患疾病类型之前,常常会反复服用廣谱抗生素等,这样就很容易引起院内感染,并且引发感染后患者的病情会不断加重,由此致使患者的住院时间延长、疾病治疗费用增加、患者病死率增高。为研究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的特点以及护理对策,笔者对2008年6月~2011年5月期间680例血液病住院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的250例进行进行调查分析, 并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6月~2011年5月期间笔者所在的医院共收治了血液病患者680例,发生院内感染250例,感染率为36.76%。其中男118例,女132例,年龄4~68岁,平均33.8岁;血液病患者住院最长的为132 d,住院最短的为6d, 平均41.6 d;病种主要包括: 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1.2 调查方法:
采用前瞻性监测与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2008年6月~2011年5月期间250例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进行有关院内感染情况的调查登记,比如患者的性别、年龄、感染时间与部位等情况,对调查登记的数据进行及时汇总分析。
2 结论
2.1 院内感染分布的部位:
250例院内感染部位分布:呼吸道感染78例占31.2%,血液感染46例占18.4%,口腔感染43例占17.2%,皮肤感染36例占14.4%,肠道感染24例占9.6%,泌尿系统感染14例占5.6%,其他感染9例占3.6%。通过资料显示得知,血液病患者重复感染、重复住院的次数多,院内感染前3位的分别是为呼吸道感染、血液感染、口腔感染。血液病患者中只1个部位发生感染者158例,占63.2%;2个部位发生感染者78例,占31.2%;3个部位发生感染者14例,占5.6%,不同的部位的感染多为先后发生。
2.2 院内感染发生的时间:
680例血液病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有250例,感染率为36.76%;感染例次数312例次,例次感染率为45.88%,明显高于同期我院平均院内感染感染率8.69%。在250例院内感染中,患者发生感染距离入院时间最短的是6d,最长的是132d,具体如下:≤10d的有45例占 18%;11~20d的有79例,占31.6%;21~30 d的有57例,占22.8%;31~40 d的有19例,占7.6%;41~50 d的有32例,占12.8%;≥51 d的有18例,占7.2%。
2.3 院内感染与基础疾病:
250例院内感染患者的基础疾病分布如下:白血病91例,占36.4%;多发性骨髓瘤68例,占27.2%;恶性淋巴瘤37例,占14.8%;再生障碍性贫血26例,占10.4%;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19例,占7.6%;其它9例,占3.6%。
2.4 主要病原菌与危险因素:
250例院内感染患者送病原菌标本185例次,标本送检率为74%,大多数院内感染患者存在各种各样的危险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化疗206例次占82.4%,使用激素178例次占71.2%,WBC≤1.5×109占65.2%,静脉插管52例占20.8%,肝肾功低下23例占9.2%,使用抗真菌药物162例占64.8%。
3 讨论
血液病由于自身存在的特点及其治疗的特殊性,所以血液病通常是使用化疗、联合化疗、免疫抑制剂、激素、干扰素还有抗生素进行治疗的,因此血液病患者成为了院内感染的易感人群。有这样的说法讲的是,在对血液病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管好“入口”、“出口”,也就是指口腔、鼻咽、尿道口、肛周。加强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的管理,增加医务护理人员预防院内感染的意识,从而彻底提高血液病医疗的质量,这些都势在必行。
3.1 严格进行无菌技术操作:
无菌技术作为预防院内感染的一项重要的护理操作技术,具有极强的科学性,是否可以预防、控制病情感染的扩散,通常由无菌技术的执行情况来决定。因而,在对血液病患者进行护理的时候,各个环节的操作应该确保严格使用无菌技术。同时,应当尽量避免和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操作,在需要留置各种导管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导管的护理并尽可能地缩短停留时间,以防止医源性感染。
3.2 注意加强患者口腔的护理:
防止内源性的院内感染,就必须时刻保持患者的口腔清洁,患者在每次进食后应该用温盐水或是朵贝尔液来来漱口,必要之时要进行口腔护理,防止口腔发生感染。白血病患者在接受化疗之后易发生口腔溃疡,医护人员一定要监测患者口腔的pH值,患者口腔内pH值的降低会促进白色念珠菌的繁殖。当患者口腔pH值降低的时候要改用3%碳酸氢钠溶液进行含漱。
3.3 注意加强患者皮肤的护理:
医护人员要时刻注意保持血液病患者的皮肤清洁以及其皮肤的完整性,特别要注意患者肛周、会阴部位的皮肤护理工作。在患者每次便后要注意及时清洁,每天晚上使用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坐浴,坐浴的时间每次进行15~30分钟;另外,还应当加强患者被注射部位的皮肤清洁护理,以预防注射部位发生感染。
3.4 注意加强医护人员的洗手意识:
洗手是为了防止医护人员因为直接的操作,而引起外源性院内感染的一个最简单、最便捷、最容易取得良好预防效果的重要措施。医务人员应当注意提高对自己手部清洁的意识,在接触血液病患者或进行医疗操作的前后必须要严格洗手,且在对危重患者进行医疗护理操作之时,应该戴手套操作以防止出现交叉污染。
参考文献
[1] 陈亚平, 何华. 血液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及体会[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 (13)
[2]刘晓萍. 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J]. 黑龙江医学, 2008,(04)
[3]刘玉霞, 李建平. 白血病合并肛周感染患者的护理[J]. 当代护士(学术版), 2008, (11)
作者单位:410005 湖南省长沙市一医院
【关键词】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护理
【中图分类号】R86.5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099-02
血液病患者由于红细胞、白细胞或是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改变,临床上常见的就是导致患者机体的抵抗力下降,发病时间长;另外,患者在尚未确诊所患疾病类型之前,常常会反复服用廣谱抗生素等,这样就很容易引起院内感染,并且引发感染后患者的病情会不断加重,由此致使患者的住院时间延长、疾病治疗费用增加、患者病死率增高。为研究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的特点以及护理对策,笔者对2008年6月~2011年5月期间680例血液病住院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的250例进行进行调查分析, 并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6月~2011年5月期间笔者所在的医院共收治了血液病患者680例,发生院内感染250例,感染率为36.76%。其中男118例,女132例,年龄4~68岁,平均33.8岁;血液病患者住院最长的为132 d,住院最短的为6d, 平均41.6 d;病种主要包括: 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1.2 调查方法:
采用前瞻性监测与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2008年6月~2011年5月期间250例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进行有关院内感染情况的调查登记,比如患者的性别、年龄、感染时间与部位等情况,对调查登记的数据进行及时汇总分析。
2 结论
2.1 院内感染分布的部位:
250例院内感染部位分布:呼吸道感染78例占31.2%,血液感染46例占18.4%,口腔感染43例占17.2%,皮肤感染36例占14.4%,肠道感染24例占9.6%,泌尿系统感染14例占5.6%,其他感染9例占3.6%。通过资料显示得知,血液病患者重复感染、重复住院的次数多,院内感染前3位的分别是为呼吸道感染、血液感染、口腔感染。血液病患者中只1个部位发生感染者158例,占63.2%;2个部位发生感染者78例,占31.2%;3个部位发生感染者14例,占5.6%,不同的部位的感染多为先后发生。
2.2 院内感染发生的时间:
680例血液病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有250例,感染率为36.76%;感染例次数312例次,例次感染率为45.88%,明显高于同期我院平均院内感染感染率8.69%。在250例院内感染中,患者发生感染距离入院时间最短的是6d,最长的是132d,具体如下:≤10d的有45例占 18%;11~20d的有79例,占31.6%;21~30 d的有57例,占22.8%;31~40 d的有19例,占7.6%;41~50 d的有32例,占12.8%;≥51 d的有18例,占7.2%。
2.3 院内感染与基础疾病:
250例院内感染患者的基础疾病分布如下:白血病91例,占36.4%;多发性骨髓瘤68例,占27.2%;恶性淋巴瘤37例,占14.8%;再生障碍性贫血26例,占10.4%;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19例,占7.6%;其它9例,占3.6%。
2.4 主要病原菌与危险因素:
250例院内感染患者送病原菌标本185例次,标本送检率为74%,大多数院内感染患者存在各种各样的危险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化疗206例次占82.4%,使用激素178例次占71.2%,WBC≤1.5×109占65.2%,静脉插管52例占20.8%,肝肾功低下23例占9.2%,使用抗真菌药物162例占64.8%。
3 讨论
血液病由于自身存在的特点及其治疗的特殊性,所以血液病通常是使用化疗、联合化疗、免疫抑制剂、激素、干扰素还有抗生素进行治疗的,因此血液病患者成为了院内感染的易感人群。有这样的说法讲的是,在对血液病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管好“入口”、“出口”,也就是指口腔、鼻咽、尿道口、肛周。加强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的管理,增加医务护理人员预防院内感染的意识,从而彻底提高血液病医疗的质量,这些都势在必行。
3.1 严格进行无菌技术操作:
无菌技术作为预防院内感染的一项重要的护理操作技术,具有极强的科学性,是否可以预防、控制病情感染的扩散,通常由无菌技术的执行情况来决定。因而,在对血液病患者进行护理的时候,各个环节的操作应该确保严格使用无菌技术。同时,应当尽量避免和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操作,在需要留置各种导管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导管的护理并尽可能地缩短停留时间,以防止医源性感染。
3.2 注意加强患者口腔的护理:
防止内源性的院内感染,就必须时刻保持患者的口腔清洁,患者在每次进食后应该用温盐水或是朵贝尔液来来漱口,必要之时要进行口腔护理,防止口腔发生感染。白血病患者在接受化疗之后易发生口腔溃疡,医护人员一定要监测患者口腔的pH值,患者口腔内pH值的降低会促进白色念珠菌的繁殖。当患者口腔pH值降低的时候要改用3%碳酸氢钠溶液进行含漱。
3.3 注意加强患者皮肤的护理:
医护人员要时刻注意保持血液病患者的皮肤清洁以及其皮肤的完整性,特别要注意患者肛周、会阴部位的皮肤护理工作。在患者每次便后要注意及时清洁,每天晚上使用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坐浴,坐浴的时间每次进行15~30分钟;另外,还应当加强患者被注射部位的皮肤清洁护理,以预防注射部位发生感染。
3.4 注意加强医护人员的洗手意识:
洗手是为了防止医护人员因为直接的操作,而引起外源性院内感染的一个最简单、最便捷、最容易取得良好预防效果的重要措施。医务人员应当注意提高对自己手部清洁的意识,在接触血液病患者或进行医疗操作的前后必须要严格洗手,且在对危重患者进行医疗护理操作之时,应该戴手套操作以防止出现交叉污染。
参考文献
[1] 陈亚平, 何华. 血液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及体会[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 (13)
[2]刘晓萍. 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J]. 黑龙江医学, 2008,(04)
[3]刘玉霞, 李建平. 白血病合并肛周感染患者的护理[J]. 当代护士(学术版), 2008, (11)
作者单位:410005 湖南省长沙市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