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通过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微观变为宏观,把抽象变为具体,把无形变为有形,激发学生的动机与兴趣,增加学生的体验,把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这个过程要求学生要积极地把实验的过程变成提高自己能力的过程。
关键词:化学实验;动脑;动口;动手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80-1
一、动脑思考的方向要明确
1.学生思考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究价值。教师在设计实验探究问题时主要要考虑学生主体的需要,还要考虑学校是否具有实验探究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倡导创造求新,学生动脑思索,积极探究,把学习与创造求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事物的探究是激发求知欲望的起点,如果对什么都没有欲望,麻木不仁,那根本谈不上学习。但对学生来说,设计探究性的学习必需得有层次,就象摘桃子一样,太低了引不起兴趣,太高了又让学生望而却步。
2.教师预设的思考问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在实验教学中,首先要教会学生观察实验的方法,即:观察什么?怎么观察?如何分析思考?如何归纳结论?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学会实验技能、准确掌握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在学生的“活动探究”中,教师不再给学生预设实验,只告知实验的目的,过程由学生自定,即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己验证(可有几种实验方案,方案能否可行,要能讲清成功的路径,又要能找出失败的原因,学生面临极大的挑战,同时也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
3.留给学生思考的问题要有趣味性。有趣味性的思考才是积极的思考,才是有价值的思考。学生在刚刚进入高中开始学习新内容时,可能对相关知识一无所知,却对化学实验有直觉感知的兴趣,喜好观察实验中鲜明有趣的现象及变化。此时学生怀着好奇心,急于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急切要求解惑。这时,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即一种极佳的动脑思考准备状态,这时,教师趁机抓住这种心理,引而不发,吊吊胃口,步步为营,引鱼上钩,妙不可言。
二、动手操作前明确实验操作要领
1.善于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微观变为宏观,把抽象变为具体,把无形变为有形。对于化学实验而言,在实验之前,反复领会操作程序及环节要领是必需的。作为教师来说,必须善于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在现代的教学条件下,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既形象又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也可以通过教师的实验演示让学生领会实验的操作要领。
2.教师教学善于“留空”,善于引导填充。猜想与假设是实验探究能力的构成要素,是制定计划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当所要探究的问题确定以后,学生自然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这时,学生就要从大脑中回忆或提取与所要解决的问题有关的经验和知识,对解决问题的思路或切入点等进行综合思考,并提出一些初步的设想,这些初步的设想就是假设。“留空”、“填充”就是猜想与假设的充分印证,给学生提供了扩展的空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
3.善于设置“问题陷阱”,也善于“搭造天梯”。教学实验中根据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易错点和混淆点,设置知识“陷阱”,这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搭造解决问题的天梯,成为“问题陷阱”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天梯”的搭造者。
三、动口回答问题时思路清晰
1.语言表述的科学性。语言的表达是基于对某种东西的认识,用准确的词句将其表达出来,其特点就是科学和严谨。对于高中生来讲,复述曾经学习过的知识,准确地表达描述经历的事件(如化学实验),轻松地进行沟通,这就是语言表达的科学性,但真要做得较好,是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的,是一个长期积累发展的过程。
2.言语表达的准确性。语言精练,准确,表达到位。如“氯”是分子?原子?离子?元素?这并不是我们可以随便加以界定的,必须以科学的态度,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它的含义后,才可以有准确的表达。再者,化学是自然科学,对自然科学的表达需要更严谨,更概括。
3.语言表述的逻辑性。化学教师的语言能力是学生的表率。因为中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化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化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
四、动脑、动手、动口三动结合,勤践行
实验探究法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参与,它能全方位地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作用,突出了合作探究的特点,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动”之中,“动脑”是先导,“动手”是中心环节,而“动口”是归纳。只有三者有机统一,“三动”才可能真正“动”出名堂,“动”出效果来。
关键词:化学实验;动脑;动口;动手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80-1
一、动脑思考的方向要明确
1.学生思考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究价值。教师在设计实验探究问题时主要要考虑学生主体的需要,还要考虑学校是否具有实验探究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倡导创造求新,学生动脑思索,积极探究,把学习与创造求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事物的探究是激发求知欲望的起点,如果对什么都没有欲望,麻木不仁,那根本谈不上学习。但对学生来说,设计探究性的学习必需得有层次,就象摘桃子一样,太低了引不起兴趣,太高了又让学生望而却步。
2.教师预设的思考问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在实验教学中,首先要教会学生观察实验的方法,即:观察什么?怎么观察?如何分析思考?如何归纳结论?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学会实验技能、准确掌握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在学生的“活动探究”中,教师不再给学生预设实验,只告知实验的目的,过程由学生自定,即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己验证(可有几种实验方案,方案能否可行,要能讲清成功的路径,又要能找出失败的原因,学生面临极大的挑战,同时也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
3.留给学生思考的问题要有趣味性。有趣味性的思考才是积极的思考,才是有价值的思考。学生在刚刚进入高中开始学习新内容时,可能对相关知识一无所知,却对化学实验有直觉感知的兴趣,喜好观察实验中鲜明有趣的现象及变化。此时学生怀着好奇心,急于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急切要求解惑。这时,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即一种极佳的动脑思考准备状态,这时,教师趁机抓住这种心理,引而不发,吊吊胃口,步步为营,引鱼上钩,妙不可言。
二、动手操作前明确实验操作要领
1.善于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微观变为宏观,把抽象变为具体,把无形变为有形。对于化学实验而言,在实验之前,反复领会操作程序及环节要领是必需的。作为教师来说,必须善于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在现代的教学条件下,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既形象又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也可以通过教师的实验演示让学生领会实验的操作要领。
2.教师教学善于“留空”,善于引导填充。猜想与假设是实验探究能力的构成要素,是制定计划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当所要探究的问题确定以后,学生自然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这时,学生就要从大脑中回忆或提取与所要解决的问题有关的经验和知识,对解决问题的思路或切入点等进行综合思考,并提出一些初步的设想,这些初步的设想就是假设。“留空”、“填充”就是猜想与假设的充分印证,给学生提供了扩展的空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
3.善于设置“问题陷阱”,也善于“搭造天梯”。教学实验中根据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易错点和混淆点,设置知识“陷阱”,这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搭造解决问题的天梯,成为“问题陷阱”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天梯”的搭造者。
三、动口回答问题时思路清晰
1.语言表述的科学性。语言的表达是基于对某种东西的认识,用准确的词句将其表达出来,其特点就是科学和严谨。对于高中生来讲,复述曾经学习过的知识,准确地表达描述经历的事件(如化学实验),轻松地进行沟通,这就是语言表达的科学性,但真要做得较好,是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的,是一个长期积累发展的过程。
2.言语表达的准确性。语言精练,准确,表达到位。如“氯”是分子?原子?离子?元素?这并不是我们可以随便加以界定的,必须以科学的态度,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它的含义后,才可以有准确的表达。再者,化学是自然科学,对自然科学的表达需要更严谨,更概括。
3.语言表述的逻辑性。化学教师的语言能力是学生的表率。因为中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化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化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
四、动脑、动手、动口三动结合,勤践行
实验探究法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参与,它能全方位地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作用,突出了合作探究的特点,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动”之中,“动脑”是先导,“动手”是中心环节,而“动口”是归纳。只有三者有机统一,“三动”才可能真正“动”出名堂,“动”出效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