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名著阅读教学的提出
纵观古今,横论中外,名著的存在数量可谓汗牛充栋。初中语文教学中所谓的名著,应该是文学方面的,此点是毋庸争议的。长期以来,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重点关注的是名著文学常识方面的内容,譬如作品的名称﹑作者和朝代等,对文本的深度阅读和指导一直是避而不谈或点到即止的。这种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加多述。名著阅读的正式提出是在2001年的《课程标准》实验稿中,2011年的正式修订版《课程标准》中又加以强调,在《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建议中提到的有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长篇名著及科幻作品等。在实施建议中提到“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故此,名著阅读教学也自然成了很多教育人关注并讨论的话题。
二、名著阅读教学的意义
细研人教版﹑苏教版﹑语教版的教科书,为落实新课标精神,也都在每册书的后面选取附录了2至3种名著的有关简介。但对如何阅读,都没有具体的指导要求。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名著阅读更是基础的基础。课本中所选的文本,多是经过历史的淘沙而留下来的璀璨明珠。有的文学性极高,有的则是思想性很强,有的是兼而有之,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蕴含的甚是明确,对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起到了积极作用。《课程标准》具体建议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同时,很多省市在中考试卷中大都增加了对名著阅读的考查,虽分值不大,3至5分左右,但也不容小觑,无疑对名著的阅读教学具有推动作用。所以,名著阅读教学对学生的做人,为文,升学考试等方面都有着长远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名著阅读的教学方法
名著阅读教学伴随着《课程标准》的不断讨论成长了十年。这期间,对其教学方法的研究可谓从无到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合实际研究发现,大多语文教师对名著阅读的教学方法呈现出两种状况,一种是根据课后指定篇目自由阅读,无任何指导和总结,读完了事;另一种是把课后的内容简介、有关背景读读背背即可,无需读具体的原著,纯粹为了应付考试。笔者认为,这两种做法都是欠妥的,无论从长期或短期来说,对学生的个体发展都是没有益处的。对名著阅读的教学一定要抛弃“让学生随意读”和“为应付考试”的错误思想。
在日常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名著阅读教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引读,讨论,体悟。
1.引读
教科书中所附的名著虽很优秀,但由于时代的间隔等诸多原因,与当今的中学生或多或少会有一些隔阂。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针对不同的文本材料加以引导。指导学生读《骆驼祥子》时,我适时的引导学生要关注祥子生存的那一段社会背景,关注老舍的籍贯和语言风格,实际上,这是为以后分析祥子的悲剧成因和把握老舍的“京味”做铺垫。另外,对任何一本名著,都要求学生先读书中的导语﹑目录和后记,这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宏观把握。再者,考虑学生的可利用时间,虽说已经“减负”,但科目和作业依然很多。所以,在指导阅读时,我要求学生“分时而读之”。譬如《格列佛游记》,全书八十五页,我便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读5页,这样读完一本书大约17天。当然,这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和关注,每三天检查一次。时间到后,学生大部分都可以读完,甚至有的学生提前读完,很好的做到了“灵活性”和“强制性”。
2.讨论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可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又强调“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在阅读完文本的基础上利用2节课左右的时间,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每位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并逐个表达出来和其他学生共享。学生可谈自己的情感体验,可谈作品的内涵,可谈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可谈作品特有语言语句,可谈一个点,也可谈总的轮廓,都不一而足。指定一位学生专门负责记录大家的发言,课后整理归纳,逐条列出,形成知识点,发到每位手中。可以说,这是对文本的第二次深层次阅读。
3.体悟
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及彼此不同思想的碰撞,已经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甚至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可以通过写读后感的形式体现出来,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学生写的是自己切身感受,说的是真话﹑实话﹑心里话,很容易进入状态。《朝花夕拾》中学生们读出了温馨的回忆和鲁迅的另一面和蔼形象;《骆驼祥子》中学生们读出了人间的辛酸,语言的美味;《童年》里学生们看到,苦难和挫折也是人们进步的动力……教师在批阅的同时,伺机加以鼓励和点评,如此一来,会在他们的心里留下很深的印痕,甚至影响到一生,当然,对待考试自然不在话下。
这样,学生阅读名著,走进文本,走出文本,实现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价值观的多重收获。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二中学中铁校区)
纵观古今,横论中外,名著的存在数量可谓汗牛充栋。初中语文教学中所谓的名著,应该是文学方面的,此点是毋庸争议的。长期以来,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重点关注的是名著文学常识方面的内容,譬如作品的名称﹑作者和朝代等,对文本的深度阅读和指导一直是避而不谈或点到即止的。这种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加多述。名著阅读的正式提出是在2001年的《课程标准》实验稿中,2011年的正式修订版《课程标准》中又加以强调,在《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建议中提到的有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长篇名著及科幻作品等。在实施建议中提到“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故此,名著阅读教学也自然成了很多教育人关注并讨论的话题。
二、名著阅读教学的意义
细研人教版﹑苏教版﹑语教版的教科书,为落实新课标精神,也都在每册书的后面选取附录了2至3种名著的有关简介。但对如何阅读,都没有具体的指导要求。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名著阅读更是基础的基础。课本中所选的文本,多是经过历史的淘沙而留下来的璀璨明珠。有的文学性极高,有的则是思想性很强,有的是兼而有之,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蕴含的甚是明确,对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起到了积极作用。《课程标准》具体建议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同时,很多省市在中考试卷中大都增加了对名著阅读的考查,虽分值不大,3至5分左右,但也不容小觑,无疑对名著的阅读教学具有推动作用。所以,名著阅读教学对学生的做人,为文,升学考试等方面都有着长远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名著阅读的教学方法
名著阅读教学伴随着《课程标准》的不断讨论成长了十年。这期间,对其教学方法的研究可谓从无到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合实际研究发现,大多语文教师对名著阅读的教学方法呈现出两种状况,一种是根据课后指定篇目自由阅读,无任何指导和总结,读完了事;另一种是把课后的内容简介、有关背景读读背背即可,无需读具体的原著,纯粹为了应付考试。笔者认为,这两种做法都是欠妥的,无论从长期或短期来说,对学生的个体发展都是没有益处的。对名著阅读的教学一定要抛弃“让学生随意读”和“为应付考试”的错误思想。
在日常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名著阅读教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引读,讨论,体悟。
1.引读
教科书中所附的名著虽很优秀,但由于时代的间隔等诸多原因,与当今的中学生或多或少会有一些隔阂。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针对不同的文本材料加以引导。指导学生读《骆驼祥子》时,我适时的引导学生要关注祥子生存的那一段社会背景,关注老舍的籍贯和语言风格,实际上,这是为以后分析祥子的悲剧成因和把握老舍的“京味”做铺垫。另外,对任何一本名著,都要求学生先读书中的导语﹑目录和后记,这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宏观把握。再者,考虑学生的可利用时间,虽说已经“减负”,但科目和作业依然很多。所以,在指导阅读时,我要求学生“分时而读之”。譬如《格列佛游记》,全书八十五页,我便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读5页,这样读完一本书大约17天。当然,这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和关注,每三天检查一次。时间到后,学生大部分都可以读完,甚至有的学生提前读完,很好的做到了“灵活性”和“强制性”。
2.讨论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可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又强调“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在阅读完文本的基础上利用2节课左右的时间,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每位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并逐个表达出来和其他学生共享。学生可谈自己的情感体验,可谈作品的内涵,可谈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可谈作品特有语言语句,可谈一个点,也可谈总的轮廓,都不一而足。指定一位学生专门负责记录大家的发言,课后整理归纳,逐条列出,形成知识点,发到每位手中。可以说,这是对文本的第二次深层次阅读。
3.体悟
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及彼此不同思想的碰撞,已经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甚至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可以通过写读后感的形式体现出来,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学生写的是自己切身感受,说的是真话﹑实话﹑心里话,很容易进入状态。《朝花夕拾》中学生们读出了温馨的回忆和鲁迅的另一面和蔼形象;《骆驼祥子》中学生们读出了人间的辛酸,语言的美味;《童年》里学生们看到,苦难和挫折也是人们进步的动力……教师在批阅的同时,伺机加以鼓励和点评,如此一来,会在他们的心里留下很深的印痕,甚至影响到一生,当然,对待考试自然不在话下。
这样,学生阅读名著,走进文本,走出文本,实现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价值观的多重收获。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二中学中铁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