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与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发展,高等教育正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与转变。高校应以人性化教育管理为基础,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发展学生的个性教育,发挥教师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强调人文关怀,建立激励机制。
[关键词]高校教育 人文关怀 人性化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与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与转变,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从单一化转向多样化;教育质量的标准由一个尺度转为多个层面;教育功能的重心从塑造人格转向传授更为具体的技能;培养模式由一元转为多元。在此背景下,作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清晰的沟通能力、明确的判断能力和辩识普遍性价值的认知能力的高等学校,如何在确保各种教学资源、教学条件,特别是师资条件完善的同时,积极转变观念,树立人性化管理理念,充分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从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出发,观察和分析他们的行为,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需要和不同行为,分别进行分析和指导,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教与学的热情,使他们的潜在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对学生进行人性化教育管理的措施
1.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开放互动的教学空间
传统教育是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实质性的中心地位,开设什么课程、教材的难易、教学进度计划、教学方式方法等由学校和教师决定,学生无权过问,只能被动地去适应学校的安排。现代教育管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校办学和教师教学均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灵活制定与调整,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与差异化,实行个性化教育,学校已经从传统的管理者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服务者。学校往往为学生提供开放互动的教学空间,在教学内容上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方式上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开发学生的思考潜力,鼓励学生积极与教师进行互动式交流,如目前已普遍实行的学分制、积极增加教学中的实践环节等,充分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积极发展个性教育,促进学生潜能开发
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需要的是具有个性的、有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教育即解放,教育能够是而且必须是一种解放”,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们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个性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其本质是在明确责任的前提下,培育学生开拓、创新、合作、奉献、负责精神,使每一个学生能拥有独特的思维、创新的思想、出众的才华、坚强的性格,以便将来踏入社会,可以很好地适应社会。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建立平等、和谐、融洽、健康的师生关系。注重课程设置文理渗透,综合学科、边缘学科交织互补。倡导研究法、发现法、暗示法、范例法、情景教学法,大力提倡自主学习,贯彻启发、重视反馈、讲究实效。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上,注意师生双方主动性发挥,以学生身心发展为根本目标,一方面通过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另一方面又依靠学生智能提高和个性发展来推动教学。
二、在教师管理中渗透人性化精神
1.激发教师主人翁意识,发挥其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
在现代教育管理中,实施教育的过程是依靠教师来实现、教育目的的最终实现也是依靠教师来完成的。因此,教师在教育管理中所处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现代学校管理中更应凸现其“主人”的身份,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要使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就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使他们参与到学校的决策和管理上来。例如:召开全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增加管理的透明度与可信度,增强认同感,使全体教职工对学校的管理更具信任感和归属感,使每个教职工明确到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提高教职工的自豪感、责任心和使命感,营造一个互相尊重的环境,充分发挥学校人性化管理的作用。
2.强调人文关怀,建立激励机制
教师是精神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教师管理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的发展,需要条件和空间,不仅包括物质条件,还包括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为此,对于教育管理者来说,要不断调整管理的决策和措施,通过制度化建设,创设教师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互动交流的校园文化,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化组织。在创造条件上,强调人文关怀,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完善良性的激励机制,激励对于调动人的潜在积极性,出色地实现既定目标,不断提高工作绩效,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物质激励。学校领导切不可忽视教师对物质的追求,学校领导应把使全体教师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之一。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注重奖励、福利等物质激励,使教师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提高;应注重校园环境、办公环境的改善和娱乐场所的建立,使教师有一个舒畅的工作、娱乐环境;应注意解决教师的就餐、休息、孩子入托等问题,以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精神激励。美国杜邦公司前董事长握鲁德说过:“发展的秘诀只有一个,就是使公司的发展与从业人员的幸福融为一体。”物质需要的满足,并不能使一个人真正的人感到幸福,只有加上精神生活的满足,才能引起强烈的幸福感。要设置鼓舞人心的目标,制定学校发展的长期、中期和近期目标,同时包括培养教师个体发展目标,为教师创造发展、提高的机会和条件,有计划地选派教师进修学习,应率领教师走出校门参观、访谈,使广大教师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更新知识,转变观念,鼓励教师不做教书匠,做新型学者。
第一,信任教师。信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普遍具有获得信任的心理需要,信任是一种最高奖赏。它会使人感到心情舒畅,它具有激励作用,能激发人确立进取、有所作为的精神状态,也是人与人之间建立情感联系的基础。因此,教育管理者首先应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有做好工作的愿望,应放手工作,放权于人,要让每一位教师都感到领导的信任,从而产生一种不辜负领导信任的情感而努力工作。
第二,尊重教师。任何人都有自尊心,教师的自尊心更是居于高水平,他们希望自己的工作成绩得到领导的承认,希望自己的才能得到领导的肯定。尊重需要的满足可以使人产生积极的情感和亢奋力量。所以,教育管理者如能尊重教师的人格、感情、兴趣、爱好及其工作效绩,将会得到意外的收获。
第三,关心教师。关心就是重视和爱护,就是将人将事常放在心上。关心人就是要了解需要,并帮助人们满足自己的需要。学校领导除了应关心教师的思想、工作情况之外,还应关心教师的生活、娱乐、环境等多方面的问题。教师一旦感到了领导的关心,就会产生归属感,就会更加关心热爱学校,就会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因此,学校管理者要搞好教师管理,要发挥教师的积极因素,必须从关心教师的基本需要入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到逐步地、合理地解决教师需求。
在信息化、多元化、现代化社会的今天,教育管理者要努力使管理成为一种导向、一种服务、一种激励,更多的实施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因为人性化的管理包含着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更加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以及正确生活观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它不仅带来管理方式的创新和变革,而且在实践中显示出它的優势,代表新形势下学校教育管理的一种新走势。
参考文献:
[1]卢小萱.人性化在现代教育管理中的作用与影响[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6):4-6.
[2]张云.论教育管理的终极关怀[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5-46.
[3]郭陵.论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J].福州党校学报,2005,(3):5-7.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审计学院会计学院)
[关键词]高校教育 人文关怀 人性化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与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与转变,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从单一化转向多样化;教育质量的标准由一个尺度转为多个层面;教育功能的重心从塑造人格转向传授更为具体的技能;培养模式由一元转为多元。在此背景下,作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清晰的沟通能力、明确的判断能力和辩识普遍性价值的认知能力的高等学校,如何在确保各种教学资源、教学条件,特别是师资条件完善的同时,积极转变观念,树立人性化管理理念,充分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从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出发,观察和分析他们的行为,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需要和不同行为,分别进行分析和指导,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教与学的热情,使他们的潜在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对学生进行人性化教育管理的措施
1.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开放互动的教学空间
传统教育是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实质性的中心地位,开设什么课程、教材的难易、教学进度计划、教学方式方法等由学校和教师决定,学生无权过问,只能被动地去适应学校的安排。现代教育管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校办学和教师教学均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灵活制定与调整,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与差异化,实行个性化教育,学校已经从传统的管理者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服务者。学校往往为学生提供开放互动的教学空间,在教学内容上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方式上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开发学生的思考潜力,鼓励学生积极与教师进行互动式交流,如目前已普遍实行的学分制、积极增加教学中的实践环节等,充分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积极发展个性教育,促进学生潜能开发
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需要的是具有个性的、有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教育即解放,教育能够是而且必须是一种解放”,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们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个性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其本质是在明确责任的前提下,培育学生开拓、创新、合作、奉献、负责精神,使每一个学生能拥有独特的思维、创新的思想、出众的才华、坚强的性格,以便将来踏入社会,可以很好地适应社会。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建立平等、和谐、融洽、健康的师生关系。注重课程设置文理渗透,综合学科、边缘学科交织互补。倡导研究法、发现法、暗示法、范例法、情景教学法,大力提倡自主学习,贯彻启发、重视反馈、讲究实效。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上,注意师生双方主动性发挥,以学生身心发展为根本目标,一方面通过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另一方面又依靠学生智能提高和个性发展来推动教学。
二、在教师管理中渗透人性化精神
1.激发教师主人翁意识,发挥其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
在现代教育管理中,实施教育的过程是依靠教师来实现、教育目的的最终实现也是依靠教师来完成的。因此,教师在教育管理中所处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现代学校管理中更应凸现其“主人”的身份,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要使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就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使他们参与到学校的决策和管理上来。例如:召开全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增加管理的透明度与可信度,增强认同感,使全体教职工对学校的管理更具信任感和归属感,使每个教职工明确到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提高教职工的自豪感、责任心和使命感,营造一个互相尊重的环境,充分发挥学校人性化管理的作用。
2.强调人文关怀,建立激励机制
教师是精神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教师管理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的发展,需要条件和空间,不仅包括物质条件,还包括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为此,对于教育管理者来说,要不断调整管理的决策和措施,通过制度化建设,创设教师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互动交流的校园文化,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化组织。在创造条件上,强调人文关怀,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完善良性的激励机制,激励对于调动人的潜在积极性,出色地实现既定目标,不断提高工作绩效,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物质激励。学校领导切不可忽视教师对物质的追求,学校领导应把使全体教师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之一。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注重奖励、福利等物质激励,使教师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提高;应注重校园环境、办公环境的改善和娱乐场所的建立,使教师有一个舒畅的工作、娱乐环境;应注意解决教师的就餐、休息、孩子入托等问题,以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精神激励。美国杜邦公司前董事长握鲁德说过:“发展的秘诀只有一个,就是使公司的发展与从业人员的幸福融为一体。”物质需要的满足,并不能使一个人真正的人感到幸福,只有加上精神生活的满足,才能引起强烈的幸福感。要设置鼓舞人心的目标,制定学校发展的长期、中期和近期目标,同时包括培养教师个体发展目标,为教师创造发展、提高的机会和条件,有计划地选派教师进修学习,应率领教师走出校门参观、访谈,使广大教师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更新知识,转变观念,鼓励教师不做教书匠,做新型学者。
第一,信任教师。信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普遍具有获得信任的心理需要,信任是一种最高奖赏。它会使人感到心情舒畅,它具有激励作用,能激发人确立进取、有所作为的精神状态,也是人与人之间建立情感联系的基础。因此,教育管理者首先应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有做好工作的愿望,应放手工作,放权于人,要让每一位教师都感到领导的信任,从而产生一种不辜负领导信任的情感而努力工作。
第二,尊重教师。任何人都有自尊心,教师的自尊心更是居于高水平,他们希望自己的工作成绩得到领导的承认,希望自己的才能得到领导的肯定。尊重需要的满足可以使人产生积极的情感和亢奋力量。所以,教育管理者如能尊重教师的人格、感情、兴趣、爱好及其工作效绩,将会得到意外的收获。
第三,关心教师。关心就是重视和爱护,就是将人将事常放在心上。关心人就是要了解需要,并帮助人们满足自己的需要。学校领导除了应关心教师的思想、工作情况之外,还应关心教师的生活、娱乐、环境等多方面的问题。教师一旦感到了领导的关心,就会产生归属感,就会更加关心热爱学校,就会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因此,学校管理者要搞好教师管理,要发挥教师的积极因素,必须从关心教师的基本需要入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到逐步地、合理地解决教师需求。
在信息化、多元化、现代化社会的今天,教育管理者要努力使管理成为一种导向、一种服务、一种激励,更多的实施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因为人性化的管理包含着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更加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以及正确生活观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它不仅带来管理方式的创新和变革,而且在实践中显示出它的優势,代表新形势下学校教育管理的一种新走势。
参考文献:
[1]卢小萱.人性化在现代教育管理中的作用与影响[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6):4-6.
[2]张云.论教育管理的终极关怀[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5-46.
[3]郭陵.论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J].福州党校学报,2005,(3):5-7.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审计学院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