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高效训练策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mily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议论文写作中,部分学生缺乏素材,即使占有素材,也不知道怎样恰当运用;确立了中心论点却不知如何设置分论点;分析论据时就事论事,泛泛而谈;思考片面,缺乏辩证等。因此,如何高效训练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进行了议论文写作高效训练的策略探索。
   一.范文引路
   元朝教育家程端礼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指出:“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其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为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此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也。”读范文是熔化铜,作文是随模铸器;掌握作文“模器”特点,作文才会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读范文是积累语言材料、思维方法、作文技法等的好方式,积累多了,思维也随之活跃。而作文就是把积累的语言材料、思维方法、作文技法等加以灵活运用,一旦掌握了作文的一般规律,作文也就不再是难事。
   (一)依托中学语文教材
   中学语文教材上的议论文是典范的作品,学生要注意借鉴模仿。如陈群的《理想的阶梯》,分别从“理想的阶梯,属于勤奋刻苦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三个方面论证了“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二)模仿高考优秀作文
   学生通过阅读高考优秀议论文,经教师引导点拨,反复琢磨别人的作品究竟好在哪里,心领神会后用在自己的议论文写作中,逐渐学会写议论文佳作。如2013年福建卷高考优秀议论文《扎根基层,成就永恒》的分论点是:扎根基层,让文学作品永恒;扎根基层,让人生价值永恒;扎根基层,让泱泱中华永恒。采用层进式结构,便于读者把握文章结构。
   (三)借鉴同学优秀习作
   由于年龄相当,学习环境一致,他们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更利于交流、沟通。学习同班同学的优秀习作,交流借鉴写作经验,有亲切感,更易于提高写作水平。
   将同一种写法的三篇议论文佳作集中在一起,就像是为学生议论文写作准备的一排排“立杆”,常能把学生想写议论文的情感、想法诱发出来。范文的刺激提升到一定兴奋度时,就会触动学生的神经末梢,诱发学生的情感,点燃学生的写作欲望。
   为便于学生学习写作议论文,可细化范文内容,从局部进行比照,模仿写作,模仿写作几次之后就会逐渐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一种写作技巧。比如将成功运用了因果分析的三个文段提供给学生,这三个文段不是由原因预测结果,就是由结果推测原因,无不透露出理性分析的智慧。这些文段一字一句地敲在学生的心上,读着这样的文字,学生于心有戚戚焉,突然从中悟出了写作的窍门。这时学生愿意写,也觉得有东西可写。文字自然如汩汩流水,源源不断。如果没有范文支撑,随意让学生写议论文段,只能逼着学生空喊口号,观点和材料强行扭在一起,根本没有什么说服力。
   为了使向范文学习议论文写作技巧易于操作,帮助学生建立“议论文写作方法借鉴表”(以2013年福建卷高考优秀议论文《扎实做事,走向成功》为例)(如下)
   有了范文做“立杆”,学生写起议论文来就轻松一些,也能爬得更高,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进步。
   经过教师点拨,学生能领悟到文段所用技法,在写作议论文时会模仿这些写法,从而实现议论文写作的“模仿性获得”。
   二.下水示范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善读善写,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教师通过下水示范,深切体验到写作的甘苦,熟悉学生的写作心理,指导时更多的是期待的目光,更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想学生所想,抓住写作的关键,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变苦为乐。评讲作文能抓住要害,讲到需要处;同时,能批在点子上,改在关键处。教师下水示范,是给学生提供参照模仿的范文,是针对学生实际写出来的,学生会感到亲切,更容易接受。这样的写作,学生更易取得进步,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逐渐形成在成功中求进取,在进取中再获成功的良性循环。
   教师下水文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教材范文、高考优秀作文和同学优秀习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方法看得见,摸得着,完全可以学到手。再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练笔去体验、注意反思自己的不足,针对问题及时整改,能切实提升写作水平。
   教师下水示范,是一条链条,链接了理论与实践;是一根纽带,密切了师生关系;是一块基石,垫起了生命的高度。
   三.实践体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梅耶强调,解决问题靠做中学。对于议论文写作,技法的掌握要靠运用,能力的形成要靠实践。学生通过动手练笔这种主动体验的方式,兼有身心的磨炼,获得议论文的写作技法,印象难道不深刻吗?学生自己通过动脑动手做好议论文写作的事,能获得写作成功的心理体验,往往会有成功的喜悦和幸福感,获得知识上的满足、学习上的动力、心理上的平衡,能极大地激发其写作的兴趣。多次成功的喜悦和幸福感会使学生心理和人格得到良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其自主学习、独立做事的好习惯,发展他们健全独立的人格。实践体验是练成议论文写作技能的重要手段,是检验议论文写作能力是否形成的试金石。
   四.病例透视
   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试错理论,强调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效果会更好。“病例呈现”暴露错误,让学生“视错”,即教师先投影有典型错误的文段,让学生自己辨识文段的问题出在哪里。通过“病例诊断”剖析错误,让学生“知错”,即教师先了解学生习作的优缺点,再通过生生、师生交流探讨,让学生明白习作好在何处,或问题所在。
   五.修改展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据多数人的经验,写东西一次成功的例子并不多,除非完了硬是不再看,你再看一两遍,总会看出这样那样的毛病。”好文不厌百回改,佳作常从改中来。要让学生明白修改习作的重要性,从而重视习作修改,把不厌其烦修改习作变成自觉的行动。    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试错理论,在学生“视错”、“知错”的基础上,通过“升格思路”修正错误,让学生“改错”。即通过师生的交流探讨,分析研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修改文章的对策。通过“成功升格”走向正确,让学生“防错”。即学生在师生探讨形成的“修改对策”的指引下,修改文章,防止以后犯类似的错误。引导学生“视错”、“知错”、“改错”、“防错”,拾阶而上,从反面强化错误,易于达到“以反显正”的目的。
   从哪个角度去修改,如何修改?老师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修改方案。为了改变学生自己修改和相互修改不作为的状态,制定一个“修改方案”让修改意见更具体,内容更集中,任务更明确,修改自然更易落到实处。每次修改要突出一个重点,将要突破的难点分解到各个阶段。(见下表)
   (作者用)
   (批改者用)
   首先,学生对照标准自己修改习作;然后,组内讨论相互修改,推出佳作,以形成互改成果,到班上交流展示,甚至推荐去发表。这是扩大“互动”交流,加强评改者与评改者、习作者与评改者、习作者与习作者之间的多向“对话”。教师要注意激励学生,完善自己的作品,有更多的“互动”效应。这样,学生实现了由配角到主角的转变,由“评”向“改”的转变。“互动”批改,交流展示,有利于知识迁移,促进作品出新,培养了合作精神,提高了责任意识,增强了成功信心,激发了写作兴趣。
   习作的多元评改是生生、师生互动的过程,能让学生成为认识、修改、评价的主体,能充分发挥其自身潜能,同时又起着相互沟通、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作用。
   教师要利用“学习园地”、博客、校刊等为学生展示发表优秀作品,特别优秀的要推荐到期刊上发表。
   从“实践体验”到“修改展示”,这是作文学习中“习得”的过程。我们要重视写作的亲身体验和反复修改,从而实现议论文写作的“体验性获得”。
   六.专题突破
   第一、研究九个专题。以素材积累的策略、素材运用的策略、确立论点和设置分论点的策略、升华论点的策略、分析论据的策略、思路清晰的策略、逐层深入论证的策略、设置美点的策略、彰显时代精神的策略等九个专题为依托,形成多个层面的研究系列。
   (以“设置分论点的策略”为例加以说明,下同。)
   第二、抓住五个突破点。根据论点作解说——问“是什么”;根据结论析原因——问“为什么”;根据问题找办法——问“怎么办”;根据前提推结果——问“会怎样”;根据论点明对象——问“涉及谁”。
   第三、关注分论点的生成。每个突破点有阐述、举例分析。如根据前提推结果——问“会怎样”,把标题或中心论点作为前提,去推断在这个前提下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即对“前提”问“会怎样”。随后进行回答,可形成文章的分论点。例如《伴着理想前行》这篇文章,把标题作为“前提”发问:“伴着理想前行会怎样?”这样作答:“伴着理想前行,拥有绚丽的人生”,“伴着理想前行,拥有坚定的本心”,“伴着理想前行,抵御生命中的困难”。作答的内容生成了文章的三个分论点。
   第四、明白分论点的设置。若是按并列式设置的分论点要注意以下四点:分论点的设置要科学,概念之间不能是包含或交叉关系,即分而有理;文章的结构如同人的骨架,对文章的内容起支撑作用,因此分论点的字数应相同,文章结构匀称,以显示出匀称美,即分而有美;要注意时间先后、空间转换、类别不同等顺序的安排,即分而有序;分论点的数量以三四个为宜,即分而有度。
   第五、掌握分论点的布局。设置好分论点后,要合理地布局分论点,其排列不仅关系着紧密论证中心论点,也影响着文章的思路。一般说来,分论点的排列可采取以下三种方式:把分论点放在一段的开头,把分论点作为总领句独立成段,把分论点作为总结句独立成段。恰当地布局议论文的分论点,能使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有力地论证中心论点,收到独具匠心的表达效果。
   把每一种策略当作一项能力来培养,注重程序性知识和反省认知知识,使习作课成为学生学习写作的实践活动课。
   以议论文写作中需要的主要能力为依托,逐项加以训练落实。每一种策略,既有正面的范文引路,又有反面的病例透视;既有下水示范,又有练笔实践;既有修改展示,又有反思提升。加上在整个训练过程中特别重视思维训练,训练效果明显。
   七.反思提升
   反思提升是议论文写作中的一个基本环节。冷静思考,我们会发现在平常议论文写作中,学生最容易在以下五个方面出现问题:
   有的学生举例、分析不能紧扣观点,教师应该特别强调举例、分析、阐述,必须紧扣观点,才能有力地证明观点。尤其是小结和推论升华必须紧扣观点。
   有的学生不清楚怎样进行推论升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总结推论升华常用的词语,如“可见,我相信,事实上,事实证明,如此一来,可以说,只要……就能……”等,同时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
   有的学生说理时不知道由一个领域推及到另一个领域,或由一个点辐射到一个面。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扩大阅读多积累,多了解社会,勤参加实践,通过师友同伴的思维碰撞等,积累大量有价值的材料。这样,推理时才知道由点到面,以小见大。
   有的学生说理时不能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对事物、现象进行理性思考的习惯,深思熟虑,寻求其本质、根源。多阅读名家的经典议论文,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等。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进行由表及里的推理。
   有的学生看问题片面、主观、好走极端,说理时成“一根筋”、说“过头话”,教师可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立统一看问题,一分为二巧分析,发展变化不拘泥,做到两面兼顾,突出重点。
   “反思提升”做得好,在议论文写作方面就会有“悟得”,经过学生自己的探索,用自己的眼光重新打量议论文写作的技法,获得关于议论文写作策略的领悟,是写作技能个性化的理解,是一种“智慧性获得”。
   从“模仿性获得”到“体验性获得”,再到“智慧性获得”,这是学生议论文写作学习的三个阶段。只要循序渐进地扎实训练,学生写作的议论文,其论据与中心论点之间契合度会更高,观点更严密,具有一种强大的逻辑力量,从而有力地论证观点。
   议论文写作高效训练的策略,只是笔者的一种探索,“高效训练”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努力的方向。其间需要探究的问题太多,笔者的这些做法仅仅是一点肤浅的尝试。不过,这种尝试是有价值的。只要坚持研究,相信高效策略必然会带来议论文写作的高效益,必然会叩开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大门。
   参考文献:
   1.俞发亮.议论文写作教学“序列”的建构与反思.语文建设.2012(2)
   2.杨仕威.教作文,要为学生搭“脚手架”.中学语文.2015(2上)
   黄世春,语文教师,现居四川简阳;刘旭相,教研员,现居四川泸州。
其他文献
章学锋:到2011年,您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18岁了。18年来《白鹿原》在经历波折之后终获茅盾文学奖,被读者追捧至一纸风行,被誉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的重要收获。作为小说的作者,您一定有很多感触吧?  陈忠实:《白鹿原》自从1993年出版之后,到如今已经发行了lO多个版本,200多万册,应该说也已经有不少的读者通过阅读,了解了这部小说的内容。作为小说的作者,我很感谢读者对《白鹿原》的热爱。
刘亮程先生是一位乡村哲学家。他的散文,语言是乡村的,通俗,明净,一般人都看得懂;但其内蕴却是哲学的,广远,深沉,一般人就看不懂了。《柴禾》就是这样一篇内蕴丰富、寄意深远的散文。  《柴禾》先写自己搬家时带走了“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柴”,接着叙述这么做的理由——“柴垛是家力的象征”,这些梭梭柴象征着“我”家的家力非同一般,简直“无与伦比”,字里行间,透露出“我”的骄傲与欣喜。然后笔锋一转,说“我们再
语文教学的诸多方面是需要技术支撑的,甚至有的地方特别强调技术含量,如实用类文章的教学、复习课、试题命制等。然而,语文教学不能因此而技术至上,更不应在文学阅读教学上发展到技术主义的程度。反观中学阶段文学阅读教学,技术主义的倾向却有愈演愈烈之势。其突出表现是严重侵害文学首先是人学这一特质,把文学教学降低为纯粹的技术操作手段,把极富个性创造意义的文学教育异化成语言的技术训练。  目前,技术主义倾向对文学
目前,不少同学阅读面窄,语言积累少,因而语文能力差。语文教材选文大多为历史上素有定评的名家名篇,同现代社会生活存在着较大的“时差”,现代社会生活中充满活力的语言现象和富有时代色彩的语文范例很难及时在课本中得到反映。学生完全泡在题海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两眼不看课外文,堵塞了向生活向社会吸取营养的渠道。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在有计划妥善地完成教材(包括《语文读本》)的基础上,开展课外读写是十分必要的。  
“润物”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名句“润物无声”,在此指语文教育的效用、文学教育及其活动的作用、校园文化的熏陶等。语文教育的一切对学生来说都是潜移默化、逐渐体现的。  “中学语文不仅仅是一门传授知识、发展应试技巧的课程,不是一门仅仅作用于中学阶段的课程,而是为学生养成受益终生的个人能力和文化素养,是一门与现代社会公民素质密切相关的课程”。语文教师的倾听和素养、感情和激情、教学情境等都在语文教育中
著名作家王蒙先生曾经直言不讳地指出,在“新概念”的命题和作文里头呈现出这么一种趋势:过于求新,求怪,求另类。评委曹文轩先生则说,这些年看了太多的少年文字,十有八九是一副看破红尘要自绝于世界的“清冷模样”,不再纯真、温馨、崇高、美感、庄重、雅致、真诚、阳光,剩下的就只有一片阴霾与心灰意冷……  他们所说的虽然是作文的问题,但是言为心声,作为抒情言志的重要载体,学生作文,尤其是自由作文集中体现了学生对
自2005年9月开始,我在深圳提出了“人生语文”的教学理念,时至今日逐渐被语文同行所认同。这一教学理念,是指语文教学要为学生人生发展奠定语文基础,提升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构建学生人生发展的精神家园。其基本做法是,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读写互动为手段,以指导读书探究为抓手。这一教学理念不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实施教学,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和创新活力。  怎样在教学
在任何一个环境里,人们要是能以旁观者的姿态去思考和理解,就会豁然开朗,而执迷其中,心会变得狭隘。所以当好旁观者,是角度也是心态。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很容易陷入自编自演的“独角戏”中。虽然感觉每次课前准备充足,上课时也认真到位,但在教学效果上始终缺乏成就感。这些苦恼,往往让我们彷徨而不知所措。假如我们跳出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做自己的“旁观者”,去审视自己的课堂和教学呢?    一 要有冷静的双眼和
“文章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温故而知新”,古人读书之法,非常重视反复、体悟与生成。在反复的阅读中。无限接近文章之要义,在一次次的体验中,领悟生活的真谛,构建自我的情感思想维度。语文教学依托的载体是古今中外经典的作品。文本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目前的教学中,基本上采用的是“一次性阅读”,走的是“单行道”。学习过的文章,就成了旧日“风景”。语文教学永远是“新”文章的天下。“一次性阅
随手翻开一本《读者》(2013年第17期),随处可见这样的标题,“在心里点一盏小灯”“光阴的故事里,你是最刻骨的那一篇”“喜宴的江湖”,作者有意把两个不相干的词语糅合在一起,让灯“在心上点亮”,让人“成为岁月中的一篇故事”,让“江湖的是是非非进入宴请之中”,既丰富了句子的内涵,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创设了一种阅读体验,我们把这种语言现象叫做超常搭配。  超常搭配是在遵从语言运用规律的情况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