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物理是一门规律性强、对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它也是大多数学生认为最困难的一门学科,教学中,很多学生学不会或者学了没有收获,这样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没有效果的。新课程背景下,怎样改变高中物理无效、低效教学,实现有效、优质教学?这一系列问题是物理教师们关注的焦点。
一、有效教学的含义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二、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方法
(一)认真备课上课,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头脑中始终有个体差异意识,这样备课时才会有所体现,上课时有所落实。
1、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不止是简单的备知识、备教法,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正视问题才能使全体学生都有提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情,备课过程不能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就会形成能力高的吃不饱、能力低的消化不了的局面,降低了课堂效率。在备课中,重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各尽所能,各有所得,不同程度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上好物理课的关键。教师要树立“以育人为本”教育观,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每一个环节都要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采取相应的策略,依据教学对象的整体情况选择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确定具体教学方法,教学有针对性,才会更有效。
2、教学时要做到学生全体发展、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终身发展。以课堂提问为例,对低层学生,提的问题要基础,尽可能浅显,如物理概念、公式、现象等,通过这些问题让低层学生也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中层学生大部分比较敏感,老师关注、鼓励的多就可能进步;相反,就可能自暴自弃、放弃学习,所以提问他们既要考虑到教材的基础,又要略加提高,提一些经过思考和比较才能回答的问题,给他们向高层学生挑战的信心。对高层学生而言,提问简单、浅显的问题就有些浪费时间了,对他们提的问题要在中层基础上深化、拓宽,需要经过缜密的逻辑推理之后,才能有思路。这样,根据低、中、高三类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既给学生信心,又保证全体学生的发展。
(二)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1、从“重教”向“重学”转变。过去的教学是以教定学,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只能被动在下面听,完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情况下,教师内容讲得再好,语言再流畅,例题再多,学生没有时间思考和咀嚼,只能是囫囵吞枣,其课堂教学不可能高效。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给学生消化的时间和空间。要敢于精简“讲”的内容,放手给学生多“思考”、“讨论”、和多“练习”的机会。可以依据具体教学内容,采用“讲解——思考——练习”或“讨论——讲解——讨论”或“提问——讨论——指导”的模式,注意学和教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佳结合。例如:在讲失重时,教师演示一个小试验,把一个网球用细线悬挂于高高的铁架台上,用剪刀剪断细线,让学生观察网球迅速下落。
2、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边活动过程。既涉及到老师,也涉及到学生,既有过程,也有结果,传统教学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对知识的来龙去脉进行指导,导致结果也不理想。重过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增长知识,又发展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向心力”、“万有引力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力学重点内容时,引导学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过程,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上,如何推导向心力?进而如何推导万有引力?引导学生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上如何推导动能定理?进而如何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要求学生能自己熟练推导完成。通过推导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定律、定理不再是毫无联系、各自孤立的内容,而是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
(三)理论联系实际,指导解题方法
高中物理教学不仅要重视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各种题型的方法。
1、审题方法
从日常教学来看,不少学生对于“模式化”题目,容易解决,一旦遇到与实际相联系的题目,就觉头疼、无从下手。所以,要加强学生与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教发展的联系,多动脑、勤动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以解决表述物理情景的练习题为例。这类习题多是结合生产、科技、生活,文字较多,再加上隐含物理含义,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忽视情景分析,漏掉关键环节,导致解题失误。这时,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就至关重要了。首先,应引导学生静下心来、拿出耐性仔细读题,认真审题,然后,分析习题中的情景特点,以及满足的规律,最后,形成解题思路,做到胸有成竹后再动笔。经过长期的如此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解题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会掌握准确而且迅速地选择最简单的解题方法,这是新时期物理创新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一样,解题训练也应遵循这样一个过程,即“从无模式到有模式,再从有模式上升到‘无模式’”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教师要分阶段对学生进行相同或类似题型的集中练习,在学生经历一定解题实践、获得一定解题“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解题方法的归纳,探索各类题目、题型的解题模式(即形成“理性认识”),并且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反复推敲、认真比较,找出最简便的解题方法,然后以最优的解题规范为准绳,触类旁通地思考解答其它题型。这样做符合中学生的知识能力、心理实际,且遵循物理学科的教学规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激励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大大提高物理解题的效率,从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提升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让学生的健康成长,愉快的学习。
一、有效教学的含义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二、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方法
(一)认真备课上课,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头脑中始终有个体差异意识,这样备课时才会有所体现,上课时有所落实。
1、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不止是简单的备知识、备教法,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正视问题才能使全体学生都有提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情,备课过程不能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就会形成能力高的吃不饱、能力低的消化不了的局面,降低了课堂效率。在备课中,重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各尽所能,各有所得,不同程度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上好物理课的关键。教师要树立“以育人为本”教育观,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每一个环节都要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采取相应的策略,依据教学对象的整体情况选择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确定具体教学方法,教学有针对性,才会更有效。
2、教学时要做到学生全体发展、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终身发展。以课堂提问为例,对低层学生,提的问题要基础,尽可能浅显,如物理概念、公式、现象等,通过这些问题让低层学生也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中层学生大部分比较敏感,老师关注、鼓励的多就可能进步;相反,就可能自暴自弃、放弃学习,所以提问他们既要考虑到教材的基础,又要略加提高,提一些经过思考和比较才能回答的问题,给他们向高层学生挑战的信心。对高层学生而言,提问简单、浅显的问题就有些浪费时间了,对他们提的问题要在中层基础上深化、拓宽,需要经过缜密的逻辑推理之后,才能有思路。这样,根据低、中、高三类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既给学生信心,又保证全体学生的发展。
(二)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1、从“重教”向“重学”转变。过去的教学是以教定学,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只能被动在下面听,完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情况下,教师内容讲得再好,语言再流畅,例题再多,学生没有时间思考和咀嚼,只能是囫囵吞枣,其课堂教学不可能高效。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给学生消化的时间和空间。要敢于精简“讲”的内容,放手给学生多“思考”、“讨论”、和多“练习”的机会。可以依据具体教学内容,采用“讲解——思考——练习”或“讨论——讲解——讨论”或“提问——讨论——指导”的模式,注意学和教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佳结合。例如:在讲失重时,教师演示一个小试验,把一个网球用细线悬挂于高高的铁架台上,用剪刀剪断细线,让学生观察网球迅速下落。
2、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边活动过程。既涉及到老师,也涉及到学生,既有过程,也有结果,传统教学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对知识的来龙去脉进行指导,导致结果也不理想。重过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增长知识,又发展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向心力”、“万有引力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力学重点内容时,引导学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过程,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上,如何推导向心力?进而如何推导万有引力?引导学生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上如何推导动能定理?进而如何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要求学生能自己熟练推导完成。通过推导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定律、定理不再是毫无联系、各自孤立的内容,而是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
(三)理论联系实际,指导解题方法
高中物理教学不仅要重视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各种题型的方法。
1、审题方法
从日常教学来看,不少学生对于“模式化”题目,容易解决,一旦遇到与实际相联系的题目,就觉头疼、无从下手。所以,要加强学生与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教发展的联系,多动脑、勤动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以解决表述物理情景的练习题为例。这类习题多是结合生产、科技、生活,文字较多,再加上隐含物理含义,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忽视情景分析,漏掉关键环节,导致解题失误。这时,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就至关重要了。首先,应引导学生静下心来、拿出耐性仔细读题,认真审题,然后,分析习题中的情景特点,以及满足的规律,最后,形成解题思路,做到胸有成竹后再动笔。经过长期的如此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解题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会掌握准确而且迅速地选择最简单的解题方法,这是新时期物理创新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一样,解题训练也应遵循这样一个过程,即“从无模式到有模式,再从有模式上升到‘无模式’”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教师要分阶段对学生进行相同或类似题型的集中练习,在学生经历一定解题实践、获得一定解题“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解题方法的归纳,探索各类题目、题型的解题模式(即形成“理性认识”),并且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反复推敲、认真比较,找出最简便的解题方法,然后以最优的解题规范为准绳,触类旁通地思考解答其它题型。这样做符合中学生的知识能力、心理实际,且遵循物理学科的教学规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激励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大大提高物理解题的效率,从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提升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让学生的健康成长,愉快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