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特殊群体是与大学生正常群体相比较而言的一个概念。是指具有由各种因素造成的思想波动和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如身心失调的学生、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就业困难的学生、“书呆子”类型的学生、沉迷网络的学生、“贵族”学生、恋爱及情感问题、逃课的学生,等等。随着高等教育不断趋于大众化,特殊群体的学生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对这部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做得不好 ,就容易使他们在大学的成长阶段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 ,这一群体是高校学生工作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 ,对他们的培养教育工作是一项艰苦而复杂的工程 ,值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地研究 ,探索工作方法 ,并身体力行 ,力争把这一群体也培养成跨世纪的栋梁。
把握特殊性,做好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思想教育工作
(一)摸清底数,明确目标。新生入学后,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要做好对“特殊群体”的初步摸底工作。主要通过查阅新生档案,观察新生报到场景、学生对交纳学杂费的支付能力情况,以及在校生活和学习情况等途径,来了解和掌握新生的基本情况,从而梳理出新生中“特殊群体”的初步数据,把这些同学确定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对象。确定“特殊群体”的目的是通过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使“特殊”的学生不再“特殊”,使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正常、健康地成长。因此,切忌把“特殊”与“不正常”等同起来,“特殊群体”之所以“特殊”,有经济的根源,有家庭的根源..他们实际上与大多数学生没有什么差别,只是自我感觉的“不同”,造成了他们心理上的种种差距感,从而导致他们在行动上的“与众不同”。思想政治工作者明确了这一点,实施“特殊群体”教育时才会得心应手。底数摸清以后,根据“特殊群体”对象的不同情况,分别制定出不同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思路,在一定时期内达到一定的效果,按照目标要求实施具体的教育手段和措施。如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首先,要排出层次,分清困难的轻重程度;其次,要深入了解“经济困难的学生”的思想及心理;第三,定出目标,提出要求,具体落实。
(二)帮教结合,重在观念。在摸清底数,掌握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因“情”施教,对症下药。首先,在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上要树立起正确的意识,差别是正常的,关键在培养教育。培养教育工作不是立竿见影的,教育过程是曲折的,这就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既要有爱心、恒心,又要有耐心,做个有心人,不放松一切机会。其次,是要对“特殊群体”给以热心、诚挚的关怀与帮助,让这一群体感受到亲人般的爱,让他们信任与接受。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真诚来打动、扣开这些同学的心理之门,使他们信任、尊敬思想政治工作者。愿意讲心里话、求得帮助与解决。第三,是抓住“特殊群体”的根本,不能被表象所迷惑,忽视其实质。如针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对其帮助更多的应是关心这些学生的心理及思想变化,保证他们的思想轨迹始终沿着正常轨道向前发展,不脱轨。对于其他如学习较差,生理有缺陷等特殊群体,也应区分情况,勤于观察,善于分析,跟踪记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处理。第四,要从思想观念上解决问题。对于“特殊群体”教育最关键的是思想观念,也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教育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困难,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克服不良心理压力与障碍,树立乐观、自信、拼搏、进取的人生观,不被困难与问题所压倒,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帮助与教育的目的。
(三)师生联手,网络教育。在实施常规教育的前提下,对“特殊群体”的教育也应特殊化,广泛发动和充分依靠广大教师与学生,师生联手建立起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从领导、教师、辅导员到学生,结成对子,建立联系对象和联系关系,几个层次,几个方面同时来抓,来落实,辅导员在其中当好纽带作用。针对不同的“特殊群体”,采取不同的政策,并实行专人负责进行教育。然而,各部分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兼顾,融入统一的教育网络之中,形成一个整体。“网络”教育的关键在于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于“特殊群体”的教育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师生在日常生活中高度重视和关心这方面的工作情况。学校广大教职工要有良好的品德,不歧视与另眼看待这一“特殊群体”,要伸出友爱、援助、关怀之手,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温馨的学习生活空间。对于广大学生要加强平等、团结、友爱教育,树立大家庭观念。对于“特殊群体”要多关心、多帮助,在日常学习,特别是开展各项活动,要多带动他们,不孤立他们,用行动去温暖他们的心灵,用真挚的情感去融化掉他们的自卑,把他们真正地融入到班级同学当中,使他们感到生活在这样的集体里是一种荣誉和幸福。
(四)正非组织,共同作用。发挥学生中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对于做好“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要。充分调动学生中的党、团组织、班委会、学生会这些正式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按照学校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起好表率带头作用,带动“特殊群体”共同发展、进步。同时,由于生源地的不同,个人性格及兴趣爱好的不同等原因,在正式组织内部又产生一些非正式组织。在工作过程中,要正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不要忽视他们的能量与作用,要正确引导教育,发挥他们在学生中的独特作用。由于非正式组织一般以感情为基础纽带,易被接受,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善于通过非正式组织有意识地去把比较孤僻、自卑的特殊群体的同学,吸引到这些非正式组织中来,使他们融入整个学生的群体之中,在集体中接受教育。对于“特殊群体”中少数同学组织的非正式组织,如“沉迷网络的学生”、“逃课的学生群体”等,要认真分析他们形成非正式组织的内在基础及其特点。在工作中,对这些非正式组织要抓住主要矛盾与关键,结合其特点,安排一定的工作和任务。同时找准、抓住核心人物,通过他对整个组织成员施加影响和教育,使他们的不确定性目标与学校要求相一致。在考察和工作的基础上吸收某些非正式组织的核心人物加入到班委会、团支部等正式组织中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加强针对性,做好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思想教育工作
(一)注重自我调整
内因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起决定性作用。解决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问题的关键还在他们自己, 只有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并且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才能自觉地去克服。因此, 要引导心理状况特殊的大学生多和周围的人沟通, 咨询心理教师, 用各种正确的方法来体验自己的心理、情感状况, 及时调整, 培养自信心与健全的人格。如学会帮助别人, 学会心胸开阔,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选修一些有关人格方面的课程, 提升思想道德修养。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多参加集体活动, 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 注重人文关怀
注重人文关怀, 最重要的是要在工作中无私地奉献教育工作者的爱。爱是无形的桥梁与纽带, 可以缩短彼此间的距离。同时, 也要在大学生中营造互相关怀、互相帮助的氛围。要学会关爱那些不合群、孤僻的学生, 及时察觉反常的思想、情感、言论和行为并加以正确引导。要引导大学生学会充分尊重对方的权益,求同存异、平等待人; 学会容纳、理解、沟通, 使人际关系朝着和谐、友爱、尊重的良性方向健康发展,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
(三)坚持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要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要建立学生辅导员、班主任联系特殊学生的制度,每学期召开特殊学生座谈会,开展特殊学生思想动态调研。院系领导、学生工作干部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心理咨询老师和辅导员应该深入到大学生当中去,组织开展生动活泼的专题教育活动,对学生在学习、恋爱、择业等方面遇到的问题给予帮助、劝告、疏通。要利用广播、电视、校园网、校报等媒体,宣传正确的心理观念和心理卫生知识。要把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既要开设“大学生心理辅导”等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加强生命教育和人文教育。也要丰富校园文化,开设心理讲座,举行文体比赛和联谊会、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促使大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品格。还要充实社会实践, 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 了解国情、民情,分析社会的现实需要, 发现自己的不足,认清自己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树立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要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面对由社会分层引起的认同危机,学校需要帮助学生个体完成“社会化”过程,倡导宽容待人,善待自己的主流文化,倡导彼此尊重的价值观,解决认同危机。要与重点学生的家长经常保持联系, 发挥家庭教育的协助作用。
(四)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教育模式,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高等教育应转变教育模式, 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强化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并重的综合素质教育; 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积极适应社会需要; 要坚持教学相长,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让他们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中, 通过学习增长见识, 增强才干, 使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应努力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开设就业指导课, 建立就业基地和毕业生就业网等, 多方面拓宽就业途径; 要制定正确的导向政策, 使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适应社会就业市场。
对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教育需注意的问题
(一)以情感人,切忌简单说教。由于特殊群体的形成有多方面复杂的因素,有些是客观因素起重要作用,他们自己常常感到很无奈,思想教育工作者要能体谅他们的苦衷,对他们的教育转化切不可只是批评、说教,而是要以一颗炽热的心,去融化他们内心的冰,叩开他们封闭的心里之门,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恢复正常的心态。
(二)对症下药,切忌一刀切。由于特殊群体的复杂性,每一类群体的每一个体情况都各不相同,要在充分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分别采取个别谈话、结对子等不同的方法和措施,才能提高教育效果,切不可千篇一律。
(三)尊重理解,切忌歧视。特殊群体的学生一般自尊心都较强,有的比较敏感、多虑,甚至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看似平常的小事会使他们背上思想包袱,甚至不经意的一句话也会对他们造成心理伤害,所以在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时,尤其要注意尊重、理解,一方面要提醒其他学生不要把他们的缺陷、挫折作为笑料,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经常提醒他们要克服自卑心理,坦然面对现实,努力克服困难,切忌歧视态度
(四)关注变化,动态管理。在对特殊群体学生的思想教育过程中,有些学生会很快转化成为正常的群体,有些原来没有特殊迹象的学生也可能会因种种原因而出现特殊情况,思想教育工作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新的特殊个体,将其纳入重点教育对象,给予特殊的关怀与帮助,通过教育引导,使特殊群体的学生不断地转变成心理健康的学生,从而把我们的学生都培养成像江泽民同志要求的“既具有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又具有过硬的科学文化本领,具有强健的体魄,又有健全心智”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把握特殊性,做好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思想教育工作
(一)摸清底数,明确目标。新生入学后,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要做好对“特殊群体”的初步摸底工作。主要通过查阅新生档案,观察新生报到场景、学生对交纳学杂费的支付能力情况,以及在校生活和学习情况等途径,来了解和掌握新生的基本情况,从而梳理出新生中“特殊群体”的初步数据,把这些同学确定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对象。确定“特殊群体”的目的是通过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使“特殊”的学生不再“特殊”,使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正常、健康地成长。因此,切忌把“特殊”与“不正常”等同起来,“特殊群体”之所以“特殊”,有经济的根源,有家庭的根源..他们实际上与大多数学生没有什么差别,只是自我感觉的“不同”,造成了他们心理上的种种差距感,从而导致他们在行动上的“与众不同”。思想政治工作者明确了这一点,实施“特殊群体”教育时才会得心应手。底数摸清以后,根据“特殊群体”对象的不同情况,分别制定出不同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思路,在一定时期内达到一定的效果,按照目标要求实施具体的教育手段和措施。如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首先,要排出层次,分清困难的轻重程度;其次,要深入了解“经济困难的学生”的思想及心理;第三,定出目标,提出要求,具体落实。
(二)帮教结合,重在观念。在摸清底数,掌握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因“情”施教,对症下药。首先,在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上要树立起正确的意识,差别是正常的,关键在培养教育。培养教育工作不是立竿见影的,教育过程是曲折的,这就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既要有爱心、恒心,又要有耐心,做个有心人,不放松一切机会。其次,是要对“特殊群体”给以热心、诚挚的关怀与帮助,让这一群体感受到亲人般的爱,让他们信任与接受。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真诚来打动、扣开这些同学的心理之门,使他们信任、尊敬思想政治工作者。愿意讲心里话、求得帮助与解决。第三,是抓住“特殊群体”的根本,不能被表象所迷惑,忽视其实质。如针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对其帮助更多的应是关心这些学生的心理及思想变化,保证他们的思想轨迹始终沿着正常轨道向前发展,不脱轨。对于其他如学习较差,生理有缺陷等特殊群体,也应区分情况,勤于观察,善于分析,跟踪记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处理。第四,要从思想观念上解决问题。对于“特殊群体”教育最关键的是思想观念,也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教育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困难,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克服不良心理压力与障碍,树立乐观、自信、拼搏、进取的人生观,不被困难与问题所压倒,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帮助与教育的目的。
(三)师生联手,网络教育。在实施常规教育的前提下,对“特殊群体”的教育也应特殊化,广泛发动和充分依靠广大教师与学生,师生联手建立起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从领导、教师、辅导员到学生,结成对子,建立联系对象和联系关系,几个层次,几个方面同时来抓,来落实,辅导员在其中当好纽带作用。针对不同的“特殊群体”,采取不同的政策,并实行专人负责进行教育。然而,各部分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兼顾,融入统一的教育网络之中,形成一个整体。“网络”教育的关键在于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于“特殊群体”的教育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师生在日常生活中高度重视和关心这方面的工作情况。学校广大教职工要有良好的品德,不歧视与另眼看待这一“特殊群体”,要伸出友爱、援助、关怀之手,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温馨的学习生活空间。对于广大学生要加强平等、团结、友爱教育,树立大家庭观念。对于“特殊群体”要多关心、多帮助,在日常学习,特别是开展各项活动,要多带动他们,不孤立他们,用行动去温暖他们的心灵,用真挚的情感去融化掉他们的自卑,把他们真正地融入到班级同学当中,使他们感到生活在这样的集体里是一种荣誉和幸福。
(四)正非组织,共同作用。发挥学生中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对于做好“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要。充分调动学生中的党、团组织、班委会、学生会这些正式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按照学校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起好表率带头作用,带动“特殊群体”共同发展、进步。同时,由于生源地的不同,个人性格及兴趣爱好的不同等原因,在正式组织内部又产生一些非正式组织。在工作过程中,要正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不要忽视他们的能量与作用,要正确引导教育,发挥他们在学生中的独特作用。由于非正式组织一般以感情为基础纽带,易被接受,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善于通过非正式组织有意识地去把比较孤僻、自卑的特殊群体的同学,吸引到这些非正式组织中来,使他们融入整个学生的群体之中,在集体中接受教育。对于“特殊群体”中少数同学组织的非正式组织,如“沉迷网络的学生”、“逃课的学生群体”等,要认真分析他们形成非正式组织的内在基础及其特点。在工作中,对这些非正式组织要抓住主要矛盾与关键,结合其特点,安排一定的工作和任务。同时找准、抓住核心人物,通过他对整个组织成员施加影响和教育,使他们的不确定性目标与学校要求相一致。在考察和工作的基础上吸收某些非正式组织的核心人物加入到班委会、团支部等正式组织中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加强针对性,做好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思想教育工作
(一)注重自我调整
内因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起决定性作用。解决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问题的关键还在他们自己, 只有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并且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才能自觉地去克服。因此, 要引导心理状况特殊的大学生多和周围的人沟通, 咨询心理教师, 用各种正确的方法来体验自己的心理、情感状况, 及时调整, 培养自信心与健全的人格。如学会帮助别人, 学会心胸开阔,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选修一些有关人格方面的课程, 提升思想道德修养。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多参加集体活动, 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 注重人文关怀
注重人文关怀, 最重要的是要在工作中无私地奉献教育工作者的爱。爱是无形的桥梁与纽带, 可以缩短彼此间的距离。同时, 也要在大学生中营造互相关怀、互相帮助的氛围。要学会关爱那些不合群、孤僻的学生, 及时察觉反常的思想、情感、言论和行为并加以正确引导。要引导大学生学会充分尊重对方的权益,求同存异、平等待人; 学会容纳、理解、沟通, 使人际关系朝着和谐、友爱、尊重的良性方向健康发展,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
(三)坚持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要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要建立学生辅导员、班主任联系特殊学生的制度,每学期召开特殊学生座谈会,开展特殊学生思想动态调研。院系领导、学生工作干部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心理咨询老师和辅导员应该深入到大学生当中去,组织开展生动活泼的专题教育活动,对学生在学习、恋爱、择业等方面遇到的问题给予帮助、劝告、疏通。要利用广播、电视、校园网、校报等媒体,宣传正确的心理观念和心理卫生知识。要把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既要开设“大学生心理辅导”等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加强生命教育和人文教育。也要丰富校园文化,开设心理讲座,举行文体比赛和联谊会、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促使大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品格。还要充实社会实践, 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 了解国情、民情,分析社会的现实需要, 发现自己的不足,认清自己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树立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要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面对由社会分层引起的认同危机,学校需要帮助学生个体完成“社会化”过程,倡导宽容待人,善待自己的主流文化,倡导彼此尊重的价值观,解决认同危机。要与重点学生的家长经常保持联系, 发挥家庭教育的协助作用。
(四)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教育模式,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高等教育应转变教育模式, 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强化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并重的综合素质教育; 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积极适应社会需要; 要坚持教学相长,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让他们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中, 通过学习增长见识, 增强才干, 使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应努力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开设就业指导课, 建立就业基地和毕业生就业网等, 多方面拓宽就业途径; 要制定正确的导向政策, 使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适应社会就业市场。
对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教育需注意的问题
(一)以情感人,切忌简单说教。由于特殊群体的形成有多方面复杂的因素,有些是客观因素起重要作用,他们自己常常感到很无奈,思想教育工作者要能体谅他们的苦衷,对他们的教育转化切不可只是批评、说教,而是要以一颗炽热的心,去融化他们内心的冰,叩开他们封闭的心里之门,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恢复正常的心态。
(二)对症下药,切忌一刀切。由于特殊群体的复杂性,每一类群体的每一个体情况都各不相同,要在充分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分别采取个别谈话、结对子等不同的方法和措施,才能提高教育效果,切不可千篇一律。
(三)尊重理解,切忌歧视。特殊群体的学生一般自尊心都较强,有的比较敏感、多虑,甚至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看似平常的小事会使他们背上思想包袱,甚至不经意的一句话也会对他们造成心理伤害,所以在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时,尤其要注意尊重、理解,一方面要提醒其他学生不要把他们的缺陷、挫折作为笑料,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经常提醒他们要克服自卑心理,坦然面对现实,努力克服困难,切忌歧视态度
(四)关注变化,动态管理。在对特殊群体学生的思想教育过程中,有些学生会很快转化成为正常的群体,有些原来没有特殊迹象的学生也可能会因种种原因而出现特殊情况,思想教育工作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新的特殊个体,将其纳入重点教育对象,给予特殊的关怀与帮助,通过教育引导,使特殊群体的学生不断地转变成心理健康的学生,从而把我们的学生都培养成像江泽民同志要求的“既具有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又具有过硬的科学文化本领,具有强健的体魄,又有健全心智”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