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能听到批评语文的声音;在报刊中,也常常能看到批评语文的文章。听得多了,看得多了,便习以为常起来,甚至,也跟着批评起来。似乎,不批评就跟不上“主流思潮”了。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许多的批评,往往是就事论事的,这样的批评放大了来看,或许就是一种谬误。更何况,有些批评,本来就含有偏见。
我们不讳饰我们的缺点,同时,我们也不应该盲从。
为此,我罗列了批评语文的八个观点来进行探讨。
一、少慢差费
1978年,吕叔湘先生说:“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人民日报》1978年3月16日)此言一出,语文老师自觉反省,然后,成群结队去寻找“多快好省”的路了。
三十多年过去了,“多快好省”的路似乎还没有找到。只怕是老账未了,新债又添。这不,近年来,又有了新的喧嚣:一是,少慢差费没有根本改观;二是,警惕新的少慢差费产生。
静心想想——
1978年,“科学的春天”还没有到来呢,吕叔湘先生这样说,振聋发聩。其实,也不止是教育,整个国家都在百废待兴啊!那时的语文教育的确是“少慢差费”,可是,又有哪一个学科不是“少慢差费”的呢?要说最差,英语学科当之无愧。差到何种程度?上大学后,依然要从ABC开始学起。
因此,吕叔湘先生所谓的“少慢差费”是打上时代烙印的。那就是个“少慢差费”的时代,岂止语文!
世易时移——
今天的语文教育怎样了呢?
我一直以为,没有比较,很难分出高下。拿同属于“语言和文学”学科的英语比较吧:
一个合格的高中生,一小时内要写出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且要文通字顺、结构完整,立意深刻新颖;而英语呢,只要用150个单词,写一段文字,大体停留在小学语文的水平上。
一个合格的高中生,大体上能够读《史记》;而英语呢,凑合着简单会话。
在课时上,语文、英语大体相当。要论家长、学校、社会的重视程度,语文则自愧弗如。
这还能叫“少慢差费”吗?
我最怕语文人自己看不起自己!
再想想:母语教学,能够速成吗?假如识字可以速成,对文本的涵咏批评也能速成吗?皓首穷经,那是一辈子的事情。
从孔子到近代三老,他们讲过语文教学要多快好省的吗?绝没有,多快好省只适合喂猪,不适合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当然需要“与时俱进”。但要改进的恐怕不是什么“少慢差费”,也不是追求“多快好省”。我很同意钱梦龙先生说的:“回归常识”。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了,以致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纪伯伦的话,足以让我们警醒。
二、误尽苍生
《误尽苍生》发表在《北京文学》1998年第3期上,只有一个主题:语文教育误尽苍生!
其后,余音袅袅,诸如“肢解文本、虚伪写作、缺少人文关怀”等等,不绝于耳。
语文,真的“误尽苍生”了吗?
大道理不说了,假如还有良知的话,我想请教:你认识的汉字,是不是语文老师教你的?教你识字的老师,误你了吗?
我还想请教:在你离开学校以后,除了你从事的专业以外,真正陪伴你一生的,是不是语文呢?
……
语文教师恪守着“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信念,需要我们上成政治课的时候,我们犹豫过吗?需要我们肩扛人文大旗的时候,我们犹豫过吗?每次改革,语文学科不都是冲锋在前的吗?
不惟如此,语文学科还想着“大语文”教学呢,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教学外延就有多大,见过有如此气魄的学科吗?
语文教师,真的很尽心尽力。皓首穷“教”是真的,要将“误尽苍生”的帽子扣到语文教师的头上,我想喊冤,而且,希望那些“专家”能够听得到。
谩骂,固然可以泄愤,却不能解决存在的问题。语文,也是一门学科。面对母语教育,我们应该持一种敬畏的态度,而不是谁都可以指责,谁都能信口开河!
三、莫言获奖与语文教育
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按说,这是诺贝尔奖与莫言的事情,但身为炎黄子孙,为此多了一份自豪而举国欢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可是,想不到的是:莫言获奖又将语文教育拉出来示众了!
或曰:特殊的环境成就了莫言,倘若莫言接受了中学语文、大学语文的教育,绝无获奖可能。
或曰:语文教材的选材就是有问题,为什么莫言作品没有选入中学教材?
或曰:中学选修课,应该增加选修莫言作品的课程。
或曰:莫言获奖,其实是羞辱了我们的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应该在莫言获奖中反思。
……
这让我想到了韩寒。《三重门》出版以后,自然是一通喧嚣,喧嚣声里自然少不了对教育批评。
面对批评,我们有没有认真想过:中小学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作家的任务吗?作家是语文教育能够培养出来的吗?
鸽子,只能生出鸽子蛋。倘以为鸽子蛋太小,那应该去找恐龙。一味要求鸽子生出恐龙蛋来,就是要了鸽子的命,那也是不能够的。
莫言获奖,和识字有关,倘不识字,是一定写不出《蛙》来的。至于识字,和语文有没有关系,我也不敢妄言,说多了,还以为我要和流行的观点唱反调呢。
莫言获奖,和遗传有关,和他的个性有关,和他的生活经历有关。莫言就是莫言,莫言获奖,其实是不可复制的。
莫言获奖,值得庆贺。语文教育没有沾光也就罢了,怎么反而要检讨了呢?这太不公道了,这样的说法很值得推敲。
四、80%的语文教师不合格
2012年11月下旬,我在合肥参加了一个“语文教育管理论坛”的会议,这个论坛只有市级语文教研员及部分有语文背景的名校校长才有资格参加,规格较高,影响自然也大。 主办单位特别约请了省外某位著名专家来作专题报告,报告内容很精彩,有些观点也是第一次听到,诸如“80%的语文教师不合格”。
“假如一个数学老师不会解题,一个化学老师不会做实验,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假如,一个语文老师不会写作,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懂得写作且能写出作品的,不足20%。因此,80%的语文老师不合格。”
假如,80%的语文老师都不合格是真的,那责任在哪里?那只能说,高校的教育是不合格的,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师资格认定也是不合格的。
反过来想,是不是会写作、能够写出作品来的就是合格的语文教师呢?依我看,韩寒就不适合做一个语文教师。
正着反着说了半天,还是言不及义,判断语文老师是否合格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古人以为,捞个秀才就可以开馆授徒了,也就可以做个名正言顺的“先生”了;现在呢,大学中文系毕业可以教高中语文,专科毕业可以教初中,中师毕业可以教小学,这些都是明明白白的。怎么一下子,就有80%不合格了呢?
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多方面的,上要知天文,下要知地理,最低要求,也要把字写得漂亮些。仅仅看重写作,怎么看也有点盲人摸象的味道呢。
世上没有100%的金子,哪里会有100%合格的教师呢。如说少数不合格,那可能是真的。倘若说80%不合格,一定是危言耸听了。
假如以自己的长处,来看别人之短,别人全是短处,“80%不合格”就是这样来的吧!语文老师不必当真,日子还要一天天的过下去呢。
五、高效课堂
每一节课,都应该有属于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没有完成,这节课就有问题。完成了既定的教学内容,就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这个道理,明明白白。
但近年来,我们却高举起“高效课堂”的大旗,要向课堂教学要“效率”!
效率是什么?通俗地讲,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就课堂教学而言,应该指一节课教学了多少内容。问题是,将两节课的内容在一节课上完,这还真的不是什么“高效”,倒有点“搞笑”的意味了。
比如吃饭吧,为了提高效率,能将两顿饭合成一顿饭吃了吗?为了提高效率,就应该提倡狼吞虎咽的吃法吗?如果真的这样做了,效率是高了,却与吃饭的宗旨相悖了。
教学是需要循序渐进的,揠苗助长违背常识。
但“高效课堂”还在蓬蓬勃勃的发展着,方兴未艾。且有了一定的套路:课前“导学案”引路,课后“练习”巩固,课中老师的讲解不能超过15分钟等等。课堂不断地向课外延伸,学生的课余时间不断地被占用,这样的“效率”,究竟是增负,还是减负?
记得在一次研讨会上,大家谈论到一个奇怪的现象:现在的大学生痴迷游戏,以为不可思议。我倒以为,这很正常。该他们玩的时候,他们却背负了沉重的课业负担,他们不能玩;现在,没有课业负担了,他们便要补起童年缺失的乐趣。
最近,90后的年轻教师也渐渐走上教坛了。他们现身说法,带着自己学生在题海中遨游,比起中年教师,有过之而无不及。
“报应啊,应试教育的幽灵在循环往复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有责任感的行政官员、老师们,是不是该做点什么?
有人早就看到“高效”的负面作用,而提出“有品质的课堂”“绿色课堂”等等,可惜的是,呼应着聊聊。
今天,我们高举“高效课堂”的大旗,也许,明天就能易帜了。我们的教育理念更新太快,这一点我倒是坚信的。
当我们重新举旗的时候,我真心希望选旗的人能更多的考虑:现在的课堂究竟缺少什么?在我看来,我们的课堂教学最缺少的是“快乐”。
教师快乐,学生也快乐,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吗?
六、课堂生成
在“长三角语文论坛”上,在“长三角名校联谊会”上,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听了许多节来自长三角的名师的课,听了许多位“专家”的评课,忽然发现一个问题: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一直在吵架。
一种似乎是主流的声音,在高扬:没有“生成”的课堂,就是失败的课堂。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许多老师便认为:只要是课堂“生成”的,就是教学的重难点,就必须予以关注和解决。同时,又认为,课堂教学中,预设的痕迹太重,就是“做课”,就是“守旧”,就应该遭到批评。
为此,我特疑惑。
疑惑一:教学到底要不要预设(设计)?面对这样的问题,恐怕没有人会给出否定的答案。即便是再高明的教师,也不会不要“教案”的。教案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一种教学“预设”。
疑惑二: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常常因人而异。一个学生生成一个问题,30个学生就有三十个问题,50个学生便有50个问题,倘要全部关注,能关注过来吗?
疑惑三:一节课有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因为要解决教学中的生成问题而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怎么办?
疑惑四:课堂生成的问题,是个性的还是共性的?假如是个性的问题,那其他学生不成了“陪客”了?
……
我很担心,借了“课堂生成”的名义,而弱化了教学的预设。这样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借了“课堂生成”的名义,常常是借题发挥,犹如脚踩西瓜皮的教学课例,已经并不鲜见了。
预设和生成,最不应该吵架。课堂教学需要预设,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是一盘散沙,教师是不负责的。课堂教学也要关注生成,不关注生成的教师,眼里是没有学生的。既要预设,又要生成,这才是正途。
用“生成”反对“预设”,实在是讲矫枉过正了。在实践中,走上了极端的一些人,恐怕应该回头看看了。
七、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
有这样的一句话,语文老师耳熟能详: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广!
面对这样的命题,很多语文教师都在附和。更有甚者,还自觉地喊起了“大语文教育”的口号。 冷静地想一想:什么是生活?生活的外延有多大?
《孟子·尽心上》:“民非水火不生活。”生活的本义,就是指生存。没有水火,人是不能生存的,这是至理。这样看来,举凡与生存有关的一切活动,都是它的外延。包括日常生活行动、工作、休闲、社交等职业生活、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
换言之,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涵盖在生活的外延内。吃喝拉撒睡,坑蒙拐骗偷全部包容在内了。
能够涵盖生活的外延的,似乎只有反映生活的文学作品。但语文不是文学作品。语文,能涵盖吗?
中小学语文,仅仅是一门基础学科,听说读写才是她的主要任务。讲品德修养,有思品课;讲历史兴衰,有历史课;此外,还有数理化各门学科呢!语文,究竟算哪根葱,就把“生活”全部揽进来了?
你听过“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英语的外延有多广”,或者“生活的外延有多大,俄语的外延有多广”吗?假如听说了,也让我们分享哦。
有些专家,把语文弄得太复杂,甚至想让语文肩扛起所有的任务。这类人是不是忘了一个基本的史实:语文独立成为一个学科以后,实际上已经和“经史哲”分家了。譬如兄弟分家,虽然有血缘关系,但毕竟自立门户了。语文,只是文科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为什么要把自己打扮成“江湖老大”呢?
生活的外延太大,语文学科玩不起!语文老师,更玩不起。
八、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
教师办公室里,流行着这样的段子:“上辈子杀了猪,这辈子罚教书;上辈子杀过人,这辈子教语文。”
我在这种调侃中,读出了一种情绪:语文教师的无奈与不甘。
我曾经做过这样的专项调查:语文教师在学校的兼职情况。结论是:语文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兼职工作更多:学校的各种文字材料整理、校刊校报的编辑、班主任、课外兴趣小组辅导、校本教材开发、校园文化建设等等,都是语文老师在唱主角。语文老师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校的“老黄牛”。
但是,语文学科的地位却每况愈下。说两个常见的现象吧:
其一,高考中,语文要考高分很难,满分绝无可能;可是,要考低分也难,倘低于60分,便很弱智了。正因为在分数上很难拉开距离,家教,似乎没有语文的一席之地,课外时间,也要让给其他学科。
其二,各种考试,矮化母语。比如考研,英语、政治必须要过“国家线”,语文嘛,靠边休息!
因为学科本身问题,也因为社会的评价问题,种种因素相加,致使“语文”沦落。
在许许多多的因素中,语文教师应该承担多少责任呢?换言之,即使语文教师想把所有的问题扛起来,他们能扛得动吗?
心累了,自嘲了:“上辈子杀过人,这辈子教语文。”
然而,语文教师还在喋喋不休。名家辈出,观念翻新,论文层出不穷,问题却越来越多。当每个人都要成为“叶圣陶”的时候,这个世界上就一定没有“叶圣陶”了。
尽管如此,我一直坚信:一个国家的母语在衰落,而有人却说这个国家强盛了,这应该是自欺欺人!中华民族强盛之日,一定是汉语言浴火重生之时!
我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我希望出现这样的调侃:上辈子好修行,这辈子教语文!
以上所论,或有不妥,倘能引起一些思考,足够了!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教育局教科院)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许多的批评,往往是就事论事的,这样的批评放大了来看,或许就是一种谬误。更何况,有些批评,本来就含有偏见。
我们不讳饰我们的缺点,同时,我们也不应该盲从。
为此,我罗列了批评语文的八个观点来进行探讨。
一、少慢差费
1978年,吕叔湘先生说:“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人民日报》1978年3月16日)此言一出,语文老师自觉反省,然后,成群结队去寻找“多快好省”的路了。
三十多年过去了,“多快好省”的路似乎还没有找到。只怕是老账未了,新债又添。这不,近年来,又有了新的喧嚣:一是,少慢差费没有根本改观;二是,警惕新的少慢差费产生。
静心想想——
1978年,“科学的春天”还没有到来呢,吕叔湘先生这样说,振聋发聩。其实,也不止是教育,整个国家都在百废待兴啊!那时的语文教育的确是“少慢差费”,可是,又有哪一个学科不是“少慢差费”的呢?要说最差,英语学科当之无愧。差到何种程度?上大学后,依然要从ABC开始学起。
因此,吕叔湘先生所谓的“少慢差费”是打上时代烙印的。那就是个“少慢差费”的时代,岂止语文!
世易时移——
今天的语文教育怎样了呢?
我一直以为,没有比较,很难分出高下。拿同属于“语言和文学”学科的英语比较吧:
一个合格的高中生,一小时内要写出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且要文通字顺、结构完整,立意深刻新颖;而英语呢,只要用150个单词,写一段文字,大体停留在小学语文的水平上。
一个合格的高中生,大体上能够读《史记》;而英语呢,凑合着简单会话。
在课时上,语文、英语大体相当。要论家长、学校、社会的重视程度,语文则自愧弗如。
这还能叫“少慢差费”吗?
我最怕语文人自己看不起自己!
再想想:母语教学,能够速成吗?假如识字可以速成,对文本的涵咏批评也能速成吗?皓首穷经,那是一辈子的事情。
从孔子到近代三老,他们讲过语文教学要多快好省的吗?绝没有,多快好省只适合喂猪,不适合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当然需要“与时俱进”。但要改进的恐怕不是什么“少慢差费”,也不是追求“多快好省”。我很同意钱梦龙先生说的:“回归常识”。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了,以致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纪伯伦的话,足以让我们警醒。
二、误尽苍生
《误尽苍生》发表在《北京文学》1998年第3期上,只有一个主题:语文教育误尽苍生!
其后,余音袅袅,诸如“肢解文本、虚伪写作、缺少人文关怀”等等,不绝于耳。
语文,真的“误尽苍生”了吗?
大道理不说了,假如还有良知的话,我想请教:你认识的汉字,是不是语文老师教你的?教你识字的老师,误你了吗?
我还想请教:在你离开学校以后,除了你从事的专业以外,真正陪伴你一生的,是不是语文呢?
……
语文教师恪守着“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信念,需要我们上成政治课的时候,我们犹豫过吗?需要我们肩扛人文大旗的时候,我们犹豫过吗?每次改革,语文学科不都是冲锋在前的吗?
不惟如此,语文学科还想着“大语文”教学呢,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教学外延就有多大,见过有如此气魄的学科吗?
语文教师,真的很尽心尽力。皓首穷“教”是真的,要将“误尽苍生”的帽子扣到语文教师的头上,我想喊冤,而且,希望那些“专家”能够听得到。
谩骂,固然可以泄愤,却不能解决存在的问题。语文,也是一门学科。面对母语教育,我们应该持一种敬畏的态度,而不是谁都可以指责,谁都能信口开河!
三、莫言获奖与语文教育
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按说,这是诺贝尔奖与莫言的事情,但身为炎黄子孙,为此多了一份自豪而举国欢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可是,想不到的是:莫言获奖又将语文教育拉出来示众了!
或曰:特殊的环境成就了莫言,倘若莫言接受了中学语文、大学语文的教育,绝无获奖可能。
或曰:语文教材的选材就是有问题,为什么莫言作品没有选入中学教材?
或曰:中学选修课,应该增加选修莫言作品的课程。
或曰:莫言获奖,其实是羞辱了我们的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应该在莫言获奖中反思。
……
这让我想到了韩寒。《三重门》出版以后,自然是一通喧嚣,喧嚣声里自然少不了对教育批评。
面对批评,我们有没有认真想过:中小学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作家的任务吗?作家是语文教育能够培养出来的吗?
鸽子,只能生出鸽子蛋。倘以为鸽子蛋太小,那应该去找恐龙。一味要求鸽子生出恐龙蛋来,就是要了鸽子的命,那也是不能够的。
莫言获奖,和识字有关,倘不识字,是一定写不出《蛙》来的。至于识字,和语文有没有关系,我也不敢妄言,说多了,还以为我要和流行的观点唱反调呢。
莫言获奖,和遗传有关,和他的个性有关,和他的生活经历有关。莫言就是莫言,莫言获奖,其实是不可复制的。
莫言获奖,值得庆贺。语文教育没有沾光也就罢了,怎么反而要检讨了呢?这太不公道了,这样的说法很值得推敲。
四、80%的语文教师不合格
2012年11月下旬,我在合肥参加了一个“语文教育管理论坛”的会议,这个论坛只有市级语文教研员及部分有语文背景的名校校长才有资格参加,规格较高,影响自然也大。 主办单位特别约请了省外某位著名专家来作专题报告,报告内容很精彩,有些观点也是第一次听到,诸如“80%的语文教师不合格”。
“假如一个数学老师不会解题,一个化学老师不会做实验,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假如,一个语文老师不会写作,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懂得写作且能写出作品的,不足20%。因此,80%的语文老师不合格。”
假如,80%的语文老师都不合格是真的,那责任在哪里?那只能说,高校的教育是不合格的,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师资格认定也是不合格的。
反过来想,是不是会写作、能够写出作品来的就是合格的语文教师呢?依我看,韩寒就不适合做一个语文教师。
正着反着说了半天,还是言不及义,判断语文老师是否合格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古人以为,捞个秀才就可以开馆授徒了,也就可以做个名正言顺的“先生”了;现在呢,大学中文系毕业可以教高中语文,专科毕业可以教初中,中师毕业可以教小学,这些都是明明白白的。怎么一下子,就有80%不合格了呢?
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多方面的,上要知天文,下要知地理,最低要求,也要把字写得漂亮些。仅仅看重写作,怎么看也有点盲人摸象的味道呢。
世上没有100%的金子,哪里会有100%合格的教师呢。如说少数不合格,那可能是真的。倘若说80%不合格,一定是危言耸听了。
假如以自己的长处,来看别人之短,别人全是短处,“80%不合格”就是这样来的吧!语文老师不必当真,日子还要一天天的过下去呢。
五、高效课堂
每一节课,都应该有属于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没有完成,这节课就有问题。完成了既定的教学内容,就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这个道理,明明白白。
但近年来,我们却高举起“高效课堂”的大旗,要向课堂教学要“效率”!
效率是什么?通俗地讲,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就课堂教学而言,应该指一节课教学了多少内容。问题是,将两节课的内容在一节课上完,这还真的不是什么“高效”,倒有点“搞笑”的意味了。
比如吃饭吧,为了提高效率,能将两顿饭合成一顿饭吃了吗?为了提高效率,就应该提倡狼吞虎咽的吃法吗?如果真的这样做了,效率是高了,却与吃饭的宗旨相悖了。
教学是需要循序渐进的,揠苗助长违背常识。
但“高效课堂”还在蓬蓬勃勃的发展着,方兴未艾。且有了一定的套路:课前“导学案”引路,课后“练习”巩固,课中老师的讲解不能超过15分钟等等。课堂不断地向课外延伸,学生的课余时间不断地被占用,这样的“效率”,究竟是增负,还是减负?
记得在一次研讨会上,大家谈论到一个奇怪的现象:现在的大学生痴迷游戏,以为不可思议。我倒以为,这很正常。该他们玩的时候,他们却背负了沉重的课业负担,他们不能玩;现在,没有课业负担了,他们便要补起童年缺失的乐趣。
最近,90后的年轻教师也渐渐走上教坛了。他们现身说法,带着自己学生在题海中遨游,比起中年教师,有过之而无不及。
“报应啊,应试教育的幽灵在循环往复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有责任感的行政官员、老师们,是不是该做点什么?
有人早就看到“高效”的负面作用,而提出“有品质的课堂”“绿色课堂”等等,可惜的是,呼应着聊聊。
今天,我们高举“高效课堂”的大旗,也许,明天就能易帜了。我们的教育理念更新太快,这一点我倒是坚信的。
当我们重新举旗的时候,我真心希望选旗的人能更多的考虑:现在的课堂究竟缺少什么?在我看来,我们的课堂教学最缺少的是“快乐”。
教师快乐,学生也快乐,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吗?
六、课堂生成
在“长三角语文论坛”上,在“长三角名校联谊会”上,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听了许多节来自长三角的名师的课,听了许多位“专家”的评课,忽然发现一个问题: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一直在吵架。
一种似乎是主流的声音,在高扬:没有“生成”的课堂,就是失败的课堂。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许多老师便认为:只要是课堂“生成”的,就是教学的重难点,就必须予以关注和解决。同时,又认为,课堂教学中,预设的痕迹太重,就是“做课”,就是“守旧”,就应该遭到批评。
为此,我特疑惑。
疑惑一:教学到底要不要预设(设计)?面对这样的问题,恐怕没有人会给出否定的答案。即便是再高明的教师,也不会不要“教案”的。教案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一种教学“预设”。
疑惑二: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常常因人而异。一个学生生成一个问题,30个学生就有三十个问题,50个学生便有50个问题,倘要全部关注,能关注过来吗?
疑惑三:一节课有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因为要解决教学中的生成问题而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怎么办?
疑惑四:课堂生成的问题,是个性的还是共性的?假如是个性的问题,那其他学生不成了“陪客”了?
……
我很担心,借了“课堂生成”的名义,而弱化了教学的预设。这样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借了“课堂生成”的名义,常常是借题发挥,犹如脚踩西瓜皮的教学课例,已经并不鲜见了。
预设和生成,最不应该吵架。课堂教学需要预设,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是一盘散沙,教师是不负责的。课堂教学也要关注生成,不关注生成的教师,眼里是没有学生的。既要预设,又要生成,这才是正途。
用“生成”反对“预设”,实在是讲矫枉过正了。在实践中,走上了极端的一些人,恐怕应该回头看看了。
七、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
有这样的一句话,语文老师耳熟能详: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广!
面对这样的命题,很多语文教师都在附和。更有甚者,还自觉地喊起了“大语文教育”的口号。 冷静地想一想:什么是生活?生活的外延有多大?
《孟子·尽心上》:“民非水火不生活。”生活的本义,就是指生存。没有水火,人是不能生存的,这是至理。这样看来,举凡与生存有关的一切活动,都是它的外延。包括日常生活行动、工作、休闲、社交等职业生活、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
换言之,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涵盖在生活的外延内。吃喝拉撒睡,坑蒙拐骗偷全部包容在内了。
能够涵盖生活的外延的,似乎只有反映生活的文学作品。但语文不是文学作品。语文,能涵盖吗?
中小学语文,仅仅是一门基础学科,听说读写才是她的主要任务。讲品德修养,有思品课;讲历史兴衰,有历史课;此外,还有数理化各门学科呢!语文,究竟算哪根葱,就把“生活”全部揽进来了?
你听过“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英语的外延有多广”,或者“生活的外延有多大,俄语的外延有多广”吗?假如听说了,也让我们分享哦。
有些专家,把语文弄得太复杂,甚至想让语文肩扛起所有的任务。这类人是不是忘了一个基本的史实:语文独立成为一个学科以后,实际上已经和“经史哲”分家了。譬如兄弟分家,虽然有血缘关系,但毕竟自立门户了。语文,只是文科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为什么要把自己打扮成“江湖老大”呢?
生活的外延太大,语文学科玩不起!语文老师,更玩不起。
八、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
教师办公室里,流行着这样的段子:“上辈子杀了猪,这辈子罚教书;上辈子杀过人,这辈子教语文。”
我在这种调侃中,读出了一种情绪:语文教师的无奈与不甘。
我曾经做过这样的专项调查:语文教师在学校的兼职情况。结论是:语文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兼职工作更多:学校的各种文字材料整理、校刊校报的编辑、班主任、课外兴趣小组辅导、校本教材开发、校园文化建设等等,都是语文老师在唱主角。语文老师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校的“老黄牛”。
但是,语文学科的地位却每况愈下。说两个常见的现象吧:
其一,高考中,语文要考高分很难,满分绝无可能;可是,要考低分也难,倘低于60分,便很弱智了。正因为在分数上很难拉开距离,家教,似乎没有语文的一席之地,课外时间,也要让给其他学科。
其二,各种考试,矮化母语。比如考研,英语、政治必须要过“国家线”,语文嘛,靠边休息!
因为学科本身问题,也因为社会的评价问题,种种因素相加,致使“语文”沦落。
在许许多多的因素中,语文教师应该承担多少责任呢?换言之,即使语文教师想把所有的问题扛起来,他们能扛得动吗?
心累了,自嘲了:“上辈子杀过人,这辈子教语文。”
然而,语文教师还在喋喋不休。名家辈出,观念翻新,论文层出不穷,问题却越来越多。当每个人都要成为“叶圣陶”的时候,这个世界上就一定没有“叶圣陶”了。
尽管如此,我一直坚信:一个国家的母语在衰落,而有人却说这个国家强盛了,这应该是自欺欺人!中华民族强盛之日,一定是汉语言浴火重生之时!
我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我希望出现这样的调侃:上辈子好修行,这辈子教语文!
以上所论,或有不妥,倘能引起一些思考,足够了!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教育局教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