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教材中的实验,大多是在已有结论的基础上的验证性实验。在先学后教的课堂上,我们要想方设法把验证性实验变成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从设计实验到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归纳结论全过程参与,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新的现象、新的规律,让他们经历探究、获得的过程,他们会为自己的发现而兴奋、激动,为自己有与科学家同样的经历而感到自豪,也将会对未知世界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
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如“探究声音的产生”、“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等,操作很简单,学生可以根据实验要求独立完成,这类实验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但有的实验如《欧姆定律》必须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整个实验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是一位老师上的《欧姆定律》这节课的过程。
一、引入新课,简单自然
教者由最简单的电路入手,提出问题:你能使小灯泡变暗吗?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很容易解决:减少一节电池或串联一个电阻。教师就追问:你认为电路中的电流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这是一种巧妙的“诱导”,能引发学生由现象的观察进入本质的分析,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设计方案,由淺入深
如何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呢?老师的解决更为巧妙。
由于课本中提供的电路图是首次出现,对于刚学过简单电路的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于是,教师进行了这样的阶梯设计。
师:在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时,应控制什么?
生:使电阻相同。(师:将电路图中的电灯改为定值电阻。)
师:怎样才能知道电路中的电流和电阻两端的电压呢?
生:用电流表测电流,电压表测电压。(师指名板演:在图中添加电流
表和电压表)
师:这样只能测出一组数据,如何改变电压呢?
有学生说改变电池的个数,有学生说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哪种方法更简便?
(学生选出第二个,指名在图中添加滑动变阻器。)
师:滑动变阻器能否起到改变电阻两端电压的作用呢?我们来试一试。
学生对照电路图检查器材,连接电路,移动滑片,观察电压表的读数,可以改变。
测出几组电压和电流值,填入课本表格中。
可以看出,学生在设计电路图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画错了电压表的位置,有的滑动变阻器不会接入,而此时,教师没有急于求成,而是耐心地让学生发表意见、进行修改,当学生认为电路图正确时,教师仍然不表态,而是再让学生试一试,这是一种可喜的期待,是一种对学生真情信任,是一种真正的放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设计的电路若能用实验检验就是可行的。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这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这种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将产生无尽的影响。此时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了实验设计的方法,还愁不能获得可靠的信息吗?
三、归纳结论,激发信心
当学生填好了实验表格后,教师选取几组数据放到实物台上大屏幕展示,让学生根据这些数据归纳结论,再征求其他同学的意见,你们也能得到同样的结论吗?在得到绝大部分肯定的答复后,教师板书实验结论,并介绍:这一结论是德国物理学家欧姆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的,人们把它称为“欧姆定律”,同学们能得出与欧姆相同的结论,说明只要努力,你们也能成为物理学家。这样适时地进行激励教育,学生不仅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对学习物理充满了信心。
四、实验反思,借“题”发挥
通常情况下,结论出来了,实验也结束了。但本课教师却没有就此罢休,而是不断延展,又让学生进行实验反思:你们在实验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学生互相讨论,说出了几个容易出错的情况,这时,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了一个同学的实验数据,这组数据不能得到与大家相同的结论,是什么原因呢?学生立即自觉讨论起来。当听到此处时,作为教了多年物理的我不由得在心中为这样的处理叫好。问题来自于学生,再交给学生分析解决,朴实、自然。事实上,这一问题非常有价值,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综观整节课,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有实验设计之前的思考,有实验结束以后的反思,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真正成为实验的“设计师”,成为课堂的主人。
(责任编辑 易志毅)
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如“探究声音的产生”、“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等,操作很简单,学生可以根据实验要求独立完成,这类实验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但有的实验如《欧姆定律》必须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整个实验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是一位老师上的《欧姆定律》这节课的过程。
一、引入新课,简单自然
教者由最简单的电路入手,提出问题:你能使小灯泡变暗吗?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很容易解决:减少一节电池或串联一个电阻。教师就追问:你认为电路中的电流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这是一种巧妙的“诱导”,能引发学生由现象的观察进入本质的分析,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设计方案,由淺入深
如何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呢?老师的解决更为巧妙。
由于课本中提供的电路图是首次出现,对于刚学过简单电路的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于是,教师进行了这样的阶梯设计。
师:在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时,应控制什么?
生:使电阻相同。(师:将电路图中的电灯改为定值电阻。)
师:怎样才能知道电路中的电流和电阻两端的电压呢?
生:用电流表测电流,电压表测电压。(师指名板演:在图中添加电流
表和电压表)
师:这样只能测出一组数据,如何改变电压呢?
有学生说改变电池的个数,有学生说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哪种方法更简便?
(学生选出第二个,指名在图中添加滑动变阻器。)
师:滑动变阻器能否起到改变电阻两端电压的作用呢?我们来试一试。
学生对照电路图检查器材,连接电路,移动滑片,观察电压表的读数,可以改变。
测出几组电压和电流值,填入课本表格中。
可以看出,学生在设计电路图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画错了电压表的位置,有的滑动变阻器不会接入,而此时,教师没有急于求成,而是耐心地让学生发表意见、进行修改,当学生认为电路图正确时,教师仍然不表态,而是再让学生试一试,这是一种可喜的期待,是一种对学生真情信任,是一种真正的放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设计的电路若能用实验检验就是可行的。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这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这种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将产生无尽的影响。此时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了实验设计的方法,还愁不能获得可靠的信息吗?
三、归纳结论,激发信心
当学生填好了实验表格后,教师选取几组数据放到实物台上大屏幕展示,让学生根据这些数据归纳结论,再征求其他同学的意见,你们也能得到同样的结论吗?在得到绝大部分肯定的答复后,教师板书实验结论,并介绍:这一结论是德国物理学家欧姆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的,人们把它称为“欧姆定律”,同学们能得出与欧姆相同的结论,说明只要努力,你们也能成为物理学家。这样适时地进行激励教育,学生不仅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对学习物理充满了信心。
四、实验反思,借“题”发挥
通常情况下,结论出来了,实验也结束了。但本课教师却没有就此罢休,而是不断延展,又让学生进行实验反思:你们在实验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学生互相讨论,说出了几个容易出错的情况,这时,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了一个同学的实验数据,这组数据不能得到与大家相同的结论,是什么原因呢?学生立即自觉讨论起来。当听到此处时,作为教了多年物理的我不由得在心中为这样的处理叫好。问题来自于学生,再交给学生分析解决,朴实、自然。事实上,这一问题非常有价值,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综观整节课,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有实验设计之前的思考,有实验结束以后的反思,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真正成为实验的“设计师”,成为课堂的主人。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