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绘画是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及其主观意识形象化的表现,是学生陈述事物与表现自我的一种游戏形式。由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处在不停地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思维的简单。感受的片面,认识的肤浅和缺乏理性,再加之画技的稚拙粗糙,学生画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艺术作品。但是无论什么样的学生画,都是学生心灵的反映,生命的律动的体现。应该认识到学生的感受、知觉能力和想像、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比“画得好”的技法训练重要得多,艺术教师,作为学生绘画的指导者,应正确及时地引导、激励、推动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感受、理解和对内心世界的宣泄、调节,并用绘画的形式进行创造性的表现。
《指导纲要(试行)》对学生艺术教育的目的、内容、要求、指导要点等作了具体、明确的阐述;对学生的艺术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理念,通过对“纲要”的学习领悟,结合自身多年学生国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我认为,学生的艺术教育应该着重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绘画表现。
一、脱胎换骨,转变观念
从教师方面看,已扎根于教师头脑中的是只知研究教材,考虑如何教,而极少研究学生如何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一些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范画一一学生,临摹一一评价结果,评价时偏重看学生是否画得像,是否掌握了技能技巧,这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学生机械地模仿,力求画得像,久而久之,导致了学生的作品千人一画,固定的造型,规定的色彩,毫无生气和创造性。
从家长方面看,望子成龙心切,都希望学生有一技之长,把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理解为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特长,并把希望寄托于各种美术培训班上。各种美术培训班的老师有的素质不高,有的为了迎合家长的心理,在艺术教育中存在着普遍性的偏差和误导,幼儿美术模式化、成人化、趋同化的倾向相当严重,这些技法培训陳缚了学生内心的创造表现。
二、放飞心情鼓励创新
《纲要》突出强调了“学生艺术教育应以萌发学生的兴趣为目标,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因此,在国画教学中,我注重以启迪学生的兴趣为主导,让学生在特定的有趣情境中,得以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首先要创设鼓励创造的心理情境。当学生兴致勃勃地描绘内心感受时,切不可用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他们,否定他们,而应以赞赏的态度及时捕捉学生的创造思维的“闪光点”,加以耐心科学的指导,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促进创造能力发展的两个主要条件。”在心理安全和自由的环境中,学生的心情轻松愉快,无压抑感,他们在与周围情境不断交互作用中容易形成创新意识。只有这种宽松的心理情境才能消除学生的自卑感,激发他们创新探究的兴趣和信心。如,为了让学生很快正确掌握握笔姿势,又使他们不觉得枯燥,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手妈妈有五个学生——大哥、二哥、三哥、四哥和小弟弟,它们想学画国画,不会拿笔怎么办?大哥说它在笔中间,二哥说它在上边,三哥说它在下边,老四和小弟躲后边,我一边讲一边做拿笔的姿势。由于融入了故事情节,他们很快理解并掌握了拿笔的方法和姿势。
其次要创设鼓励创造的物质情境。我在教学中除了教材的特别要求外,设法提供学生创作需要的丰富的活动材料,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绘画材料。作为艺术教师,我带动学生用自己的作品美化校园、教室,为学生创立展示作品的条件,让学生们采用自评与他评的方式相互交流,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能感受到艺术的氛围,激起创作的灵感,这样的物质情境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及个性的发展,同时也体验到自己和同伴成功的喜悦。
三、走进生活,多角选择
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中,由于过多的临摹,尤其是简笔画的教学,造成了学生绘画的公式化,影响了学生天性的发展。绘画需要一次又一次的求新求异,让思维不息的跳跃,技能不断地灵变,才能有感人的作品产生。
《纲要》在关于艺术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中提出“引导学生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境。”大干世界,多么丰富多彩,有画不完的题材:家庭生活、学生游戏、乡间民俗、城市众生相等,各种情景、场面都可以是国画的内容,教师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们正确的观察方法,多思考“有什么”、“在干什么”,引导他们去记忆诸如事物的“形、色、质、秩序”和“变化、联系”等,使学生产生好奇、求知和表现的欲望,从而画出对生活的体验。我充分利用本地区丰富的地理优势:有山,有水,有古建筑,来引导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在教画《海州古城》时,我带领学生们观察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结构、颜色、式样的异同,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经过努力,学生们画出了具有一定古建筑风格的作品,真正体验到了艺术表达与创作的快乐。
四、教给方法大胆创作
《纲要》的指导要点明确指出:学生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育要根据学生发展状况的需要、表现方式和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
1、通过观察发展想像力。
亚里士多德指出:“想像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每个学生都有想像的能力,但由于环境和所受教育的差异,这种能力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如何去启发、调动学生的想像力至关重要。中国画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格言,也就是要到现实生活中去写生,为了让学生掌握中国画由临摹一一写生的这一转换,我尝试带他们去写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发现,让他们经过记忆与分析生活中立体的三维物体画在平面的纸上。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运用已有的知识,自由发挥,不拘形式,让他们体验到创造的乐趣,我也用肯定和欣赏的目光接纳他们的独特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2、重视求异思維
艺术是求异的。绘画之所以能够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也正是因为它的求异性,只有与众不同,才能体现学生的创造力,只会照着范本作画的人,最多只能说他的临摹能力不错。在国画练习时,我经常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如画《小孩与狗》,这是小朋友比较熟悉的人物和动物,我就提出要求,要与老师的范画不一样,也要与周围的同学不一样,结果全班都画了小孩与狗,但画面的色彩、构图、情节、动态都不一样,我对每个学生都作了充分的肯定。经常这样训练,学生就能情绪高涨地追求求异思维。但要注意的是,当学生有创作需要时,要给予必要的知识和技法,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求异思维的流畅。
通过几年的思考与实践,我认为国画由于技法简练,造型概括,笔趣横生,特别是它在造型上要求介于“似于不似之间”的表现手法,虽然从根本上来说具有深奥的道理,但基于学生对客观事物特殊的观察方法,特殊的心理状态。两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默契,学生感兴趣,教师易于施教,
让绘画成为每个学生的需要吧!愿他们在绘画中体验人生,品尝欢乐,健康成长!课堂上,老师一笔一画地带领学生画着同一种模式的图画,似乎很有成效。实践证明:这些学生最终将失去自己最宝贵的创造力。
——一位艺术教师如是说
我的孩子在学校很会画画,可一旦离开老师和范本,就显得无所适从。
——一位学生家长如是说
《指导纲要(试行)》对学生艺术教育的目的、内容、要求、指导要点等作了具体、明确的阐述;对学生的艺术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理念,通过对“纲要”的学习领悟,结合自身多年学生国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我认为,学生的艺术教育应该着重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绘画表现。
一、脱胎换骨,转变观念
从教师方面看,已扎根于教师头脑中的是只知研究教材,考虑如何教,而极少研究学生如何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一些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范画一一学生,临摹一一评价结果,评价时偏重看学生是否画得像,是否掌握了技能技巧,这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学生机械地模仿,力求画得像,久而久之,导致了学生的作品千人一画,固定的造型,规定的色彩,毫无生气和创造性。
从家长方面看,望子成龙心切,都希望学生有一技之长,把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理解为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特长,并把希望寄托于各种美术培训班上。各种美术培训班的老师有的素质不高,有的为了迎合家长的心理,在艺术教育中存在着普遍性的偏差和误导,幼儿美术模式化、成人化、趋同化的倾向相当严重,这些技法培训陳缚了学生内心的创造表现。
二、放飞心情鼓励创新
《纲要》突出强调了“学生艺术教育应以萌发学生的兴趣为目标,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因此,在国画教学中,我注重以启迪学生的兴趣为主导,让学生在特定的有趣情境中,得以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首先要创设鼓励创造的心理情境。当学生兴致勃勃地描绘内心感受时,切不可用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他们,否定他们,而应以赞赏的态度及时捕捉学生的创造思维的“闪光点”,加以耐心科学的指导,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促进创造能力发展的两个主要条件。”在心理安全和自由的环境中,学生的心情轻松愉快,无压抑感,他们在与周围情境不断交互作用中容易形成创新意识。只有这种宽松的心理情境才能消除学生的自卑感,激发他们创新探究的兴趣和信心。如,为了让学生很快正确掌握握笔姿势,又使他们不觉得枯燥,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手妈妈有五个学生——大哥、二哥、三哥、四哥和小弟弟,它们想学画国画,不会拿笔怎么办?大哥说它在笔中间,二哥说它在上边,三哥说它在下边,老四和小弟躲后边,我一边讲一边做拿笔的姿势。由于融入了故事情节,他们很快理解并掌握了拿笔的方法和姿势。
其次要创设鼓励创造的物质情境。我在教学中除了教材的特别要求外,设法提供学生创作需要的丰富的活动材料,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绘画材料。作为艺术教师,我带动学生用自己的作品美化校园、教室,为学生创立展示作品的条件,让学生们采用自评与他评的方式相互交流,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能感受到艺术的氛围,激起创作的灵感,这样的物质情境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及个性的发展,同时也体验到自己和同伴成功的喜悦。
三、走进生活,多角选择
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中,由于过多的临摹,尤其是简笔画的教学,造成了学生绘画的公式化,影响了学生天性的发展。绘画需要一次又一次的求新求异,让思维不息的跳跃,技能不断地灵变,才能有感人的作品产生。
《纲要》在关于艺术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中提出“引导学生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境。”大干世界,多么丰富多彩,有画不完的题材:家庭生活、学生游戏、乡间民俗、城市众生相等,各种情景、场面都可以是国画的内容,教师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们正确的观察方法,多思考“有什么”、“在干什么”,引导他们去记忆诸如事物的“形、色、质、秩序”和“变化、联系”等,使学生产生好奇、求知和表现的欲望,从而画出对生活的体验。我充分利用本地区丰富的地理优势:有山,有水,有古建筑,来引导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在教画《海州古城》时,我带领学生们观察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结构、颜色、式样的异同,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经过努力,学生们画出了具有一定古建筑风格的作品,真正体验到了艺术表达与创作的快乐。
四、教给方法大胆创作
《纲要》的指导要点明确指出:学生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育要根据学生发展状况的需要、表现方式和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
1、通过观察发展想像力。
亚里士多德指出:“想像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每个学生都有想像的能力,但由于环境和所受教育的差异,这种能力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如何去启发、调动学生的想像力至关重要。中国画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格言,也就是要到现实生活中去写生,为了让学生掌握中国画由临摹一一写生的这一转换,我尝试带他们去写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发现,让他们经过记忆与分析生活中立体的三维物体画在平面的纸上。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运用已有的知识,自由发挥,不拘形式,让他们体验到创造的乐趣,我也用肯定和欣赏的目光接纳他们的独特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2、重视求异思維
艺术是求异的。绘画之所以能够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也正是因为它的求异性,只有与众不同,才能体现学生的创造力,只会照着范本作画的人,最多只能说他的临摹能力不错。在国画练习时,我经常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如画《小孩与狗》,这是小朋友比较熟悉的人物和动物,我就提出要求,要与老师的范画不一样,也要与周围的同学不一样,结果全班都画了小孩与狗,但画面的色彩、构图、情节、动态都不一样,我对每个学生都作了充分的肯定。经常这样训练,学生就能情绪高涨地追求求异思维。但要注意的是,当学生有创作需要时,要给予必要的知识和技法,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求异思维的流畅。
通过几年的思考与实践,我认为国画由于技法简练,造型概括,笔趣横生,特别是它在造型上要求介于“似于不似之间”的表现手法,虽然从根本上来说具有深奥的道理,但基于学生对客观事物特殊的观察方法,特殊的心理状态。两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默契,学生感兴趣,教师易于施教,
让绘画成为每个学生的需要吧!愿他们在绘画中体验人生,品尝欢乐,健康成长!课堂上,老师一笔一画地带领学生画着同一种模式的图画,似乎很有成效。实践证明:这些学生最终将失去自己最宝贵的创造力。
——一位艺术教师如是说
我的孩子在学校很会画画,可一旦离开老师和范本,就显得无所适从。
——一位学生家长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