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句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尽管也有表象运动和抽象思维,但绝离不开情感活动,而且情感活动往往对作品成败至关重要。翻开语文教材,我们无不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中充满着对祖国、人民、大自然、亲朋好友、志同道合者的深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这些作品教学中,语文教师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中。没有无情感的文体,只有无情感的教师。语文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潜在力量。是情感让语文焕发生命活力,因而我们要让语文课堂焕发情感魅力。
一、深钻教材,挖掘情感因素
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语文教材与其他学科的教材相比,有其特殊的魅力,它总以美好而真挚的情感打动读者,从而发掘读者心灵深处闪光的东西,使读者产生共鸣,情感得以升华,变得更加纯洁、高尚。所以应深挖教学之中的情感因素,展现语文教材本身的魅力。
(一)钻研教材中情感的自然美。作者在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不仅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且表达了作者的审美观点,如《长江三峡》《黄山奇石》《富饶的西沙群岛》等犹如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画卷,生动地再现了祖国河山的壮丽、雄伟,三峡中湍急的激流,天山上皑皑的白雪,奇险高峻的黄山山峰,以及课文中展现的那飞金流彩的晚霞长虹,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画面,各以其优美奇特的风姿,沁人心脾,读之令人心旷神怡,难以忘怀,这类写景作品易于理解,学生也十分爱读,对其有美好的遐想,产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钻研教材中情感的社会美。小学生思想单纯,需要引导。而语文作品较多表现了人们的伟大品格,崇高的思想品质。最容易激发学生的美感和兴趣,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引导学生正确健康地成长。如《金色的鱼钩》《桥》等课文热情赞颂了老班长、党支部书记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学生通过学习就会明白应该怎样关心他人,为别人着想。老师加以点拨,燃起学生的激情,学生自会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他们会在认真学完课文后,在行动中表现出来,从而受到深刻的人文教育。
(三)钻研教材中情感的艺术美。作者在描写自然、反映社会生活时,采用他认为最美的艺术塑造艺术形象,把客观存在的美和作者审美情趣融为一体。所以,艺术美容易唤起学生的爱憎之情。只要老师善于把课文中重点的字词挖掘出来,让学生仔细领略,定会感觉趣味无穷。
即使是议论文、说明文也不例外,如果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现教材的魅力,调动学生的感情因素,学生被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健康美好的情感所打动,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二、创设情境,调动情感体验
(一)平等对话,唤起情感。教育心理家认为,当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尊重时,他的学习潜能就会得到尽可能的释放。在具体教学中打破“秧田”式的座位摆放法,变成“马蹄型”或“圆圈式”的摆放,便于交流;通过智力游戏、成语接龙、故事比赛等方式让师生无拘无束地表现自我。在游戏中没有尊卑之分,没有师生之别,有的只是互帮互助、平等交流、信任与合作,教师给予学生的是理解、欣赏与鼓励。
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课堂伊始教师的情感流露也是感染学生的捷径;笑容可掬地迈上讲台,把微笑、激励带进课堂,并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教师要用慧眼、聪耳、匠心关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无私的师爱。如汩汩清泉般的师爱流彻学生心田,唤起学生心底的“爱”,师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学生的潜能、创造力得到较大发挥,认知效益更大。
(二)以情动情,激发情感。语文课堂应注重情感的调动,利用各种条件达成师生情感共鸣,产生最佳的教学合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朋友的那种教师。学生的情感是易被激起的,教师就是情感直接驱动者,但驱动情感靠信息的传递。一位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信息传递的效果是7%的文字加38%的音调和55%的表情,可见表情和音调在情感传递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契机,拨动学生的心弦,深入学生内心,达到“披文入情”的效果。
(三)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录音、图片、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动作演示等方式,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耳听目视,口涌心动,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中,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赏读说写,促进情感升华
(一)以情激赏。教师要善于从体验语言所描述的事物之美入手,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语言美、形象美的研究。
体会这些修辞手法的真实含义和所表达的不同情感,特别要透过语言文字,通过读议,呈现岭、林、花的美景,获得悦耳、悦目之感,理解“兴国安邦”的含义,从而激发学生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以情激说。学生能够用通顺的话语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这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常常为学生营造自由表达的氛围,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讨论、辩论中得到提高。
例如,为一幅图取名字。首先是分组讨论,然后是全班共同讨论出最有代表性的题目,在讨论中,有个学生说:“我认为‘冬天的欢乐’这个题目好,另外两个题目中有‘冬爷爷’这个词,我认为这样说不够真实。”他的话音刚落,一个学生站起来反驳:“‘冬爷爷’是童话中的人物,正符合我们的口味,我们不都喜欢童话吗?”有人插嘴说:“你还当小孩呀?不想长大呀?”被别人打断话语的那位学生说:“老师说了,我们正处在童年时期,这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称金色童年。你想让它匆匆过去呀。”也许你不相信二年级的学生能说得这么好,但这是真实的,只要注意激发学生表达心声的愿望,营造交流的氛围,学生的表现就一定会很出色。
语文教师进行艺术化的情感教学,让美的形式作用于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课堂充满“故事”,充满艺术情趣。课堂上一个教师,四五十个学生,心好像融合在一起,声情并茂地朗读,感性地分析语言,一起感受文字中渗透的复杂情感,感受文字、语文的美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焕发语文课堂的情感魅力。
一、深钻教材,挖掘情感因素
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语文教材与其他学科的教材相比,有其特殊的魅力,它总以美好而真挚的情感打动读者,从而发掘读者心灵深处闪光的东西,使读者产生共鸣,情感得以升华,变得更加纯洁、高尚。所以应深挖教学之中的情感因素,展现语文教材本身的魅力。
(一)钻研教材中情感的自然美。作者在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不仅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且表达了作者的审美观点,如《长江三峡》《黄山奇石》《富饶的西沙群岛》等犹如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画卷,生动地再现了祖国河山的壮丽、雄伟,三峡中湍急的激流,天山上皑皑的白雪,奇险高峻的黄山山峰,以及课文中展现的那飞金流彩的晚霞长虹,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画面,各以其优美奇特的风姿,沁人心脾,读之令人心旷神怡,难以忘怀,这类写景作品易于理解,学生也十分爱读,对其有美好的遐想,产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钻研教材中情感的社会美。小学生思想单纯,需要引导。而语文作品较多表现了人们的伟大品格,崇高的思想品质。最容易激发学生的美感和兴趣,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引导学生正确健康地成长。如《金色的鱼钩》《桥》等课文热情赞颂了老班长、党支部书记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学生通过学习就会明白应该怎样关心他人,为别人着想。老师加以点拨,燃起学生的激情,学生自会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他们会在认真学完课文后,在行动中表现出来,从而受到深刻的人文教育。
(三)钻研教材中情感的艺术美。作者在描写自然、反映社会生活时,采用他认为最美的艺术塑造艺术形象,把客观存在的美和作者审美情趣融为一体。所以,艺术美容易唤起学生的爱憎之情。只要老师善于把课文中重点的字词挖掘出来,让学生仔细领略,定会感觉趣味无穷。
即使是议论文、说明文也不例外,如果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现教材的魅力,调动学生的感情因素,学生被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健康美好的情感所打动,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二、创设情境,调动情感体验
(一)平等对话,唤起情感。教育心理家认为,当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尊重时,他的学习潜能就会得到尽可能的释放。在具体教学中打破“秧田”式的座位摆放法,变成“马蹄型”或“圆圈式”的摆放,便于交流;通过智力游戏、成语接龙、故事比赛等方式让师生无拘无束地表现自我。在游戏中没有尊卑之分,没有师生之别,有的只是互帮互助、平等交流、信任与合作,教师给予学生的是理解、欣赏与鼓励。
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课堂伊始教师的情感流露也是感染学生的捷径;笑容可掬地迈上讲台,把微笑、激励带进课堂,并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教师要用慧眼、聪耳、匠心关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无私的师爱。如汩汩清泉般的师爱流彻学生心田,唤起学生心底的“爱”,师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学生的潜能、创造力得到较大发挥,认知效益更大。
(二)以情动情,激发情感。语文课堂应注重情感的调动,利用各种条件达成师生情感共鸣,产生最佳的教学合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朋友的那种教师。学生的情感是易被激起的,教师就是情感直接驱动者,但驱动情感靠信息的传递。一位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信息传递的效果是7%的文字加38%的音调和55%的表情,可见表情和音调在情感传递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契机,拨动学生的心弦,深入学生内心,达到“披文入情”的效果。
(三)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录音、图片、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动作演示等方式,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耳听目视,口涌心动,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中,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赏读说写,促进情感升华
(一)以情激赏。教师要善于从体验语言所描述的事物之美入手,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语言美、形象美的研究。
体会这些修辞手法的真实含义和所表达的不同情感,特别要透过语言文字,通过读议,呈现岭、林、花的美景,获得悦耳、悦目之感,理解“兴国安邦”的含义,从而激发学生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以情激说。学生能够用通顺的话语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这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常常为学生营造自由表达的氛围,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讨论、辩论中得到提高。
例如,为一幅图取名字。首先是分组讨论,然后是全班共同讨论出最有代表性的题目,在讨论中,有个学生说:“我认为‘冬天的欢乐’这个题目好,另外两个题目中有‘冬爷爷’这个词,我认为这样说不够真实。”他的话音刚落,一个学生站起来反驳:“‘冬爷爷’是童话中的人物,正符合我们的口味,我们不都喜欢童话吗?”有人插嘴说:“你还当小孩呀?不想长大呀?”被别人打断话语的那位学生说:“老师说了,我们正处在童年时期,这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称金色童年。你想让它匆匆过去呀。”也许你不相信二年级的学生能说得这么好,但这是真实的,只要注意激发学生表达心声的愿望,营造交流的氛围,学生的表现就一定会很出色。
语文教师进行艺术化的情感教学,让美的形式作用于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课堂充满“故事”,充满艺术情趣。课堂上一个教师,四五十个学生,心好像融合在一起,声情并茂地朗读,感性地分析语言,一起感受文字中渗透的复杂情感,感受文字、语文的美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焕发语文课堂的情感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