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包诗:在诗文对照中走进文本内涵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3815989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包诗”融语言美、意境美于一身,诗文一体,相映成趣。本文以《黄鹤楼送别》教学为例,拟从借文解诗明诗意、品文赏诗悟诗情、读文吟诗入诗境三个方面入手,就“文包诗”这一独特的教材内容,探讨如何在“诗文对照”中走进文本内涵,诗文并重,多角度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 文包诗 诗文对照
  “文包诗”融语言美、意境美于一身,是根据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而成的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由“诗”演化而来,“文”中含“诗”,故名“文包诗”。这类课文,有的是全诗照引,诗文共融,如《咏华山》《每逢佳节倍思亲》《黄鹤楼送别》等;有的是凸现名句,写出场景,如《少年王勃》《但愿人长久》等。
  在这类课文中,文是诗的扩展和阐释,诗是文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相映成趣,是融古今之美于一体的佳作。所以,“文包诗”的教学不同于一般课文的教学,需要“诗文对照”,即“以诗统文,借文学诗”,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习得方法,以理解诗歌的意思,感悟诗歌的情感,领会诗歌的意境,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现以《黄鹤楼送别》(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谈谈在文包诗的教学中,如何在诗文对照中走进文本内涵,多角度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借文解诗,明诗意
  本篇课文以“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这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诗文互照,文诗兼美。教学的时候,诗作是重点,首先应呈现的便是古诗,接着由诗入文,借助文来理解诗,尤其是对诗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帮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
  在揭示课题后,教师提问:谁为谁送别?并让学生结合课题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送别。再创设情境,引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反复诵读,要求字正腔圆,读出诗歌的节奏。接着提出学习要求:读懂一首诗,先要读懂它的意思,這是一篇“文包诗”,学习文包诗就要“诗文对照”,这首诗的意思就隐藏在课文中,快速浏览课文,用下划线画出相关句子。在学生梳理出文中相关的语句后与古诗对照:“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孟浩然)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对应“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对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重点关注诗中“西辞”“烟花三月”“下”“孤帆”“唯见”等词的理解,相机出示文中的三组词“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永世不绝、誉满天下、脍炙人口”“依依惜别、杨柳依依、沙鸥点点”理解并诵读。最后引导学生将找到的这些语句作适当的组合完整地说说古诗的意思,并再次有声有色地诵读古诗。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以诗引文,借文解诗,在“诗文对照”中突破诗对文中的关键字词的理解,不着痕迹地完成理解诗意的教学任务,帮助学生寻找诗与文之间的内在联系,架起了诗与文之间的桥梁,为下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情感奠定了基础。
  二、品文赏诗,悟诗情
  文包诗的教学,诗作固然是重点,但仅仅止步于在“诗文对照”中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不能够读出诗歌的韵味,也不能够深刻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因此必须走进诗歌背后的文字,即借助“文”来走进诗歌和诗人的内心世界。这就需要教师抓住文中与古诗联系紧密的重点段落和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感悟,并与诗句对应比较,体会到诗与文之间的联系,真正走进诗人创作诗歌时的内心世界,感悟诗人的情感。
  本篇课文将“送别”分为“赏景藏情”“对话叙情”“吟诗抒情”三个场景,教学时,以“读懂一首诗,还要读懂诗人心中的情感,让我们去感受那一场千古送别。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让你感受最深的一处送别场景,并说说从中体会到人物怎样的情感。”这一问题切入,引导学生抓住这三个场景中的关键词句品读感悟,可适当补充资料,采用想象补白、音乐渲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品文赏诗中体会文字背后丰厚的情感,并学习情感表达的方式。
  1.藏情于行
  第二自然段展现的是“赏景藏情”这个送别场景,李白与孟浩然借着赏景,来掩藏内心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时先抓住“藏”字提问:藏着什么?再引导学生想象这对好友平时在一起会做些什么,比如畅谈人生、饮酒作诗等,但分别在即,却相顾无言。此时,学生不难发现,两个“一会儿”间“看景”是表象,“藏情”才是根本,“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原本要藏的浓浓的依依惜别情就在两人的举手投足间。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透过简简单单的一个“藏”字感受两位诗人间浓浓的情谊。
  2.化情于言
  第三自然段描绘的是“对话叙情”这个场景,是送别的高潮部分,在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中,道不尽的是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与不舍之情,以及孟浩然对李白的劝慰之情。学习品读李白的话时,在学生自主阅读交流的基础上,补充孟浩然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孟浩然人品令人敬仰及李白称孟浩然为兄长和老师的原因,并紧扣六个“您”等关键词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不舍和敬仰之情。而教学孟浩然的话时,则抓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等关键语句,引导学生体会孟浩然对李白的劝慰以及两人的深情厚谊。教学中,紧扣人物的对话进行品读感悟,学生从对话中感受到他们的浓浓情谊以及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3.融情于景
  第四自然段叙述的则是“吟诗抒情”这个送别场景,人依依景也依依,饱含着深深的离别情。教学时引导学生想象此时不断变化的画面——孟浩然登上了船,李白站在岸边;船缓缓离开岸边,李白站在岸边;船渐渐驶向江心,李白站在岸边;船远远地变成一个黑点,李白站在岸边;船消失在天边,李白还是站在岸边……当这组镜头定格在学生的脑海中时,“伫立”迎刃而解,“依依惜别情”更是萦绕在心头。此时质疑:长江上白帆片片、旅人往来,为什么在李白眼里却是“孤帆”?学生不难理解,在李白眼里只看得到孟浩然乘坐的这一条船,这一深情的“凝视”,正是依依惜别情的流露。接着抓住“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白帆”“春水”,引导学生体会“杨柳、沙鸥”也好,“白帆、春水”也罢,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对友人的不舍,衬托了李白因友人远去的落寞与孤单,一切景语皆情语,都在诉说着依依惜别情。最后诵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此时,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自然水到渠成。
  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中,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得比较含蓄,而在《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中,“藏情于行”“化情于言”“融情于景”,刻画得那么淋漓尽致。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抓住送别的三个场景品文赏诗,时刻注意文与诗的结合,最后回到整首诗上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情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有助于对诗歌情感的升华和提炼。
  三、读文吟诗,入诗境
  文包诗融语言美、意境美于一身,本篇课文也不例外,“诗”浓缩精练、意境深远,“文”语言优美、结构严谨,教学时既要在“诗文对照”中明诗意、悟诗情,更要抓住“朗读”这一古诗词教学的蹊径,创设情境读文吟诗,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师生对读、教师引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读出故事,读出画面,读出韵味,读出意境。
  比如第三自然段“对话叙情”这个场景中,在学生品词析句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不舍和敬仰之情后,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表演读:“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李白,轻轻地站起来,举起手中的酒杯,面对着即将离你而去的兄长、老师、知己,深情地说道:
其他文献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在学习与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思维方式。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初步了解数学学科特点并掌握相关计算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的一个阶段。  【关键词】应对 本位 借题而推  一、学生推理现状审视  1.“懂”与“不懂”的现象探问  在教学中,我们总喜欢问学生“懂不懂”“会不会”,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懂”“会”,但是一到做作
【摘 要】教师从数学学科整体脉络上分析教学内容,并结构化地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边学边“联”,将数学学习结构化,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融会贯通的数学认知结构,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本文以“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为例,抓住教学内容的核心、联系及生长点,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各部分间的结构关系,把新知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中,推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把握,促使学
【摘要】在大力提倡由“知识本位”转向“育人本位”的今天,帮助学生形成关键能力是每位学科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小学语文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以帮助学生形成核心素养呢?我们认为,“深入解析教材,开发利用教材资源—分析学情,确定教学起点—解构能力构成要素,提炼方法、搭建支架—设计活动,点燃热情——尝试运用,实践养成”这样的教学模式,就能让我们利用好统编版语文教材的阅读策略单元,帮助学生形成关键能力。
如果用“跨越发展”来诠释这个时代,那么鳞次栉比的建筑工程与神州大地的完美融合,无疑是最具说服力的注脚之一。是的,眼见为实,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刻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然而,如同硬币有正反两面,全国每年多达15亿吨的建筑垃圾,却在加速度蚕食着我们的空气、水与土地,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岌岌可危。那么,如何跨越梦想与现实之间这一道崎岖的险途?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技术告急、标准告急、产业规划告急。 
《射线、直线和角》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平行和垂线”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在二年级时,学生已初步认识了线段和角。本课是在此基础上,认识射线、直线,并再次认识角。阅读教材,很容易发现这堂课的内容不仅抽象性强,而且知识点多、杂且零散,老师们往往会上得碎而乱,也容易演变成左一题右一题地刷题与“捞分”。但“分数”不能代表一切,到底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清晰地建立图形的概念呢?关于图形的教学,我始终认为关
【摘要】数学不仅是已有知识的汇集,更是创造性活动。数学学科在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巧妙地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品格,积极传承数学文化。笔者以“倍数和因数”一课的教学为例,带领学生感受数学之奇,发现数学之趣,体会数学之真,品味数学之美,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品格,引领学生传承数学文化。  【关键词】数学品格 数学文化
在规模化种蛋孵化过程中,种蛋的贮存是一个不可忽视、不可回避的关键环节。较差的贮存条件必将导致孵化率的降低。以往,即使将种蛋贮存在适宜条件下但贮存时间一长,还是必然会给孵化结果带来重大损失。然而,近期的研究表明上述部分损失是可以避免的。  1 种蛋贮存:是必须经受的损失吗  在商业化孵化场中,种蛋的贮存是种蛋孵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首先,种蛋的贮存不可避免,因为商业化孵化器体积相当大,每台
摘 要:猪瘟作为一种烈性接触性传染病严重危害世界养猪业。该病无特效治疗方法,以预防为主。一些国家已经利用我国学者研制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彻底清除了猪瘟,然而我国却经常出现免疫失败的现象。另外,常规疫苗免疫与野毒感染尚无法区分。因此,新型疫苗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基因工程疫苗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领域,包括亚单位疫苗、活载体苗、基因缺失疫苗、核酸疫苗等。本文对国内外猪瘟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摘要】苏教版数学教材中的“探索规律”这一内容,是苏教版数学教材的亮点之一,主要分布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等领域。教学实际中,有序组织学生开展“数学规律”的探索活动,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积累探索规律的基本经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更有利于引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与解决现实生活中
【摘要】现今,我国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普遍下降,甚至有所退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利用语文课,让学生变得肯说、会说、爱说呢?对此,笔者利用本校提倡的课前“智慧秀”,带领学生在班级中开展了一系列有关“言语微训练”的活动,旨在发掘学生的个性魅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成长为一个个具有完整意义的人。  【关键词】智慧秀 兴趣 相互作用  课前“智慧秀”是本校开展的一项校本研究活动,目的在于发掘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