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精彩体现在语言,语言精彩体现在重点词句,“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工程,而辨析、体会关键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则是阅读教学的较高要求,因为这是把文本的内容与语言学习融为一体的更为综合的训练。”(孙景华语)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有些文章的重点句子初步看起来好似普普通通,实际上却有丰富的内蕴,仅凭读一读、想一想是难以深入其中体味出来的。常用的比较法品词析句大体有三种类型。
一、增减法品词
增减法品词就是对所理解的词语进行删减与还原或增加与还原的比较,体会表达效果的差异,从而使学生感悟到所删减的词语对表达的重要作用,进而理解词语背后的深刻含义。
【教例】特级教师薛法根教学《燕子》片段:
师:能背第一段的同学举举手看。(生举手,师面带微笑以赞许的目光环视)老师也能背,听好!不多字、不漏字、不错字。看看老师能不能背下来,好吗?
(师示范背诵,故意漏掉了“小”字)
生:是“小燕子”!
师:漏了这个“小”,不要紧吧?
生:要紧!
师:谁说要紧的?
生:因为漏了那个“小”就不可爱了。
师:“小家伙”可爱吗?
生:可爱!
师:“家伙”可爱吗?
生:(笑)不可爱!
师:“小鬼”可爱吗?
生:可爱!
师:“鬼”可爱吗?
生:(大笑)不可爱!
师:“宝贝”可爱吗?
生:可爱!
师:“小宝贝”可爱吗?
生:更可爱!
师:这个“小”字表达了作者对燕子的什么感情啊?
生:喜爱。
师:好。现在我们带着这种感情一起来背一背可爱的小燕子。
(生很有感情地齐背)
“词以一字为工”,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薛法根老师在背诵时故意漏掉“小”,从而引导学生对“小”一词在删减取舍的过程中进行辨析,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在言语经验的积极作用下,“潜心会文”,领会出“小”字的独特意蕴及表达规律。这样的教学,不仅引领学生感受了作者用词之精当,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直觉、理解和感悟能力。
二、替换法品词
汉语言词汇丰富,意思相近的词语很多,语文教学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能选用恰当词语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语境,抓住一些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对意思相近的词语通过替换、筛选,让学生体会出词语在表达程度、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的细微差别,不断提高学生对词语的感受力。。
【教例】《烟台的海》第二段教学片段:
师:在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个字最能表现出海浪汹涌、气势磅礴?
生:我认为“扑”字最能反映。
师:能给“扑”字找个近义词吗?
生:“扑”的近义词是“拍”。
师:那么,这里能把“扑”字换成“拍”字吗?
生:能,因为它们是近义词。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拍”没有“扑”的力度大。
生:“拍”也没有“扑”的速度快。
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看法吗?
生:“拍”不能形象地表现出海浪巨大的力量,因为最后一小句“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的石凳掀到马路中央”告诉我们海浪的力量非常大。
生:不能换。因为前面写的是“小山似的涌浪”,说明浪很高,只有用“扑”字才能形象地表现出那种“凌空下击”的“磅礴气势”。
生:只有用“扑”字才能表现海浪像怒狮一样凶猛。突出海浪速度快、力量大。
生:只有“扑”向堤岸的海浪才能“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
生:如果用“拍”字则显得烟台的海很温柔,与课文中所描绘的“波澜壮阔”的场景相矛盾。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作者遣词造句非常精当,一个“扑”字形象地表现出了海浪来势猛、波浪高、速度快、力量大等特点。所以,我们可不能小看这一“扑”啊!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对“扑”和 “拍”进行比较,先是由语言的直接感知,发现差异;再是由教师的点拨,入情入境,体悟差异;然后回归到文本中,成功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领学生在字里行间穿行、驻足、品味,不仅使学生感悟到词语含义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含英咀华,使学生走“进”词语,“感受言语之精妙,洞见言语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
三、同词异境法品词
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达效果和感情色彩可能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有的很明显,一读便知,有的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细细揣摩辨析,才能品出其内涵。
【教例】《烟台的海》第三段教学片段
师:在描写冬天烟台海的时候也用上了这个“扑”,这两个“扑”一样吗?(出示这两个带有“扑”的句子)自己读读这两个句子,认真想一想。
生:不一样。第一个“扑”字表现了海浪来势猛、波浪高、速度快、力量大等特点,第二个“扑”表现了海浪的活泼、顽皮、轻快、机灵。
师:同一个扑字,由于用在不同的句子中,就让我们产生了不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男女生对比读这两句话。让我们再次体会这两个“扑”字的不同之处。
刘勰说:“情者文之径。”作者的情感必然从作品的字里行间表现出来,“在文字上的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通过这样的思辨、体会,学生才能真正认识和体验汉语词汇的丰富性和表现力,体悟词语运用的灵活感和适宜感,更好地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激活阅读。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语境推敲、赏析、比较、玩味,学生只有在这样反复品味涵泳中,才能品出词语的真滋味,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语感的精确性和敏锐性,使学生的语感能力不断提高。
(责编韦淑红)
一、增减法品词
增减法品词就是对所理解的词语进行删减与还原或增加与还原的比较,体会表达效果的差异,从而使学生感悟到所删减的词语对表达的重要作用,进而理解词语背后的深刻含义。
【教例】特级教师薛法根教学《燕子》片段:
师:能背第一段的同学举举手看。(生举手,师面带微笑以赞许的目光环视)老师也能背,听好!不多字、不漏字、不错字。看看老师能不能背下来,好吗?
(师示范背诵,故意漏掉了“小”字)
生:是“小燕子”!
师:漏了这个“小”,不要紧吧?
生:要紧!
师:谁说要紧的?
生:因为漏了那个“小”就不可爱了。
师:“小家伙”可爱吗?
生:可爱!
师:“家伙”可爱吗?
生:(笑)不可爱!
师:“小鬼”可爱吗?
生:可爱!
师:“鬼”可爱吗?
生:(大笑)不可爱!
师:“宝贝”可爱吗?
生:可爱!
师:“小宝贝”可爱吗?
生:更可爱!
师:这个“小”字表达了作者对燕子的什么感情啊?
生:喜爱。
师:好。现在我们带着这种感情一起来背一背可爱的小燕子。
(生很有感情地齐背)
“词以一字为工”,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薛法根老师在背诵时故意漏掉“小”,从而引导学生对“小”一词在删减取舍的过程中进行辨析,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在言语经验的积极作用下,“潜心会文”,领会出“小”字的独特意蕴及表达规律。这样的教学,不仅引领学生感受了作者用词之精当,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直觉、理解和感悟能力。
二、替换法品词
汉语言词汇丰富,意思相近的词语很多,语文教学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能选用恰当词语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语境,抓住一些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对意思相近的词语通过替换、筛选,让学生体会出词语在表达程度、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的细微差别,不断提高学生对词语的感受力。。
【教例】《烟台的海》第二段教学片段:
师:在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个字最能表现出海浪汹涌、气势磅礴?
生:我认为“扑”字最能反映。
师:能给“扑”字找个近义词吗?
生:“扑”的近义词是“拍”。
师:那么,这里能把“扑”字换成“拍”字吗?
生:能,因为它们是近义词。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拍”没有“扑”的力度大。
生:“拍”也没有“扑”的速度快。
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看法吗?
生:“拍”不能形象地表现出海浪巨大的力量,因为最后一小句“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的石凳掀到马路中央”告诉我们海浪的力量非常大。
生:不能换。因为前面写的是“小山似的涌浪”,说明浪很高,只有用“扑”字才能形象地表现出那种“凌空下击”的“磅礴气势”。
生:只有用“扑”字才能表现海浪像怒狮一样凶猛。突出海浪速度快、力量大。
生:只有“扑”向堤岸的海浪才能“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
生:如果用“拍”字则显得烟台的海很温柔,与课文中所描绘的“波澜壮阔”的场景相矛盾。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作者遣词造句非常精当,一个“扑”字形象地表现出了海浪来势猛、波浪高、速度快、力量大等特点。所以,我们可不能小看这一“扑”啊!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对“扑”和 “拍”进行比较,先是由语言的直接感知,发现差异;再是由教师的点拨,入情入境,体悟差异;然后回归到文本中,成功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领学生在字里行间穿行、驻足、品味,不仅使学生感悟到词语含义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含英咀华,使学生走“进”词语,“感受言语之精妙,洞见言语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
三、同词异境法品词
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达效果和感情色彩可能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有的很明显,一读便知,有的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细细揣摩辨析,才能品出其内涵。
【教例】《烟台的海》第三段教学片段
师:在描写冬天烟台海的时候也用上了这个“扑”,这两个“扑”一样吗?(出示这两个带有“扑”的句子)自己读读这两个句子,认真想一想。
生:不一样。第一个“扑”字表现了海浪来势猛、波浪高、速度快、力量大等特点,第二个“扑”表现了海浪的活泼、顽皮、轻快、机灵。
师:同一个扑字,由于用在不同的句子中,就让我们产生了不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男女生对比读这两句话。让我们再次体会这两个“扑”字的不同之处。
刘勰说:“情者文之径。”作者的情感必然从作品的字里行间表现出来,“在文字上的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通过这样的思辨、体会,学生才能真正认识和体验汉语词汇的丰富性和表现力,体悟词语运用的灵活感和适宜感,更好地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激活阅读。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语境推敲、赏析、比较、玩味,学生只有在这样反复品味涵泳中,才能品出词语的真滋味,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语感的精确性和敏锐性,使学生的语感能力不断提高。
(责编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