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包括抽象思维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数学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也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工具,因此学习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在小学阶段,需要为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而学习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是同步进行的,所以,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本文就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出几点建议。
一、设置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小学生的学习生涯刚刚开启,需要教育工作者注意保护并激发其学习好奇心和兴趣,引导其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他们普遍活泼好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只能让学生害怕学习,逃避学习,从而学不进去,教师的教学也会越发艰难。而且数学是需要思维推导的学科,无法靠死记硬背,因此,要纠正这个阶段学生错误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教师就要改变传统教育方式。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师要设计好每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再解答,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例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内容时,教师给学生讲了一则小故事:在胡萝卜丰收的季节,农民伯伯给来帮忙的小兔子分胡萝卜。农民伯伯说:“给你们8根胡萝卜,4个小兔子去分吧。”小兔子们说:“不够,不够。”农民伯伯说:“给你们80根胡萝卜,40个小兔子去分吧。”小兔子们依旧摇头说:“不行,不够。”农民伯伯说:“给你们800根胡萝卜,400个小兔子去分吧。”小兔子们说:“还是不够。”
为什么胡萝卜越来越多,小兔子们还说不够呢?这时教师就可以写出这个故事出现的三个算式:8÷4=2,80÷40=2,800÷400=2,让学生观察这三个算式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引出“商不变性质”的结论。学生在课程伊始先被故事吸引,在教师提出疑问时也很好奇为什么,从而积极思考,在教师给出答案解惑时,他们就在快乐的课堂氛围里获得了知识。
二、化抽象为直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加强概念、定律、法则教育,这也是在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因为这些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生活经验少,抽象思维能力差,学习会很吃力。因此,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需建立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也因此教师就要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从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在教学“角”这个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下生活中看到的“角”,比如红领巾、五角星和扇子形成的角,还可以用一个钉子钉住两根细木条的一端,旋转其中一根木条,会得到不同的角,也能为其以后学习平角、周角做铺垫。在日常教學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和多媒体,让数学知识的讲解更加形象生动,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三、连接新旧知识,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虽然教学内容从易到难,但是学生学习新的知识难免会感到困难,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好引导,把新旧知识相连接,学生才不会有前后衔接不上、手足无措的感觉。比如在教学“九九乘法表”时,可以以学生熟练的加法做引申。教师可以问:“妈妈要去买鸡蛋,一盒鸡蛋9个,妈妈买了4盒,一共买了多少个鸡蛋?”有的学生可能会用加法9 9 9 9=36计算出最终结果,但是这么算会很慢,教师就可以引出“九九乘法表”,4×9=36,让学生看到原来不只有加法,还有这么便捷的计算方法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学生会有熟悉感,就不会对新知识有畏惧心理,而新知识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能解决更多难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发展思维能力。
四、利用有趣习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找一些有趣的题目,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12 97 997 9997 99997=?如果用传统方法,逐个数字累加,会很烦琐,而如果把12拆分为3 3 3 3,那就是(3 97) (3 997) (3 9997) (3 99997),就会得到100、1000、10000和100000,就很容易得出相加的结果了。平时教师可以找一些这样的趣味数学题,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都想跟这样的“难题”一较高下,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五、设置经典题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举个有名的“鸡兔同笼”数学题例子:笼子里兔子和鸡的头一共13个,脚的数目是42只,问有几只鸡、几只兔子。当学生觉得无从下手计算时,老师可以加以引导:“你们觉得难是不是因为两种动物的脚只数不同?兔子4只脚、鸡2只脚,如果假设笼子里都是兔子,那么脚总共应该是52只,可是现在脚总共是42只,怎么少了10只脚呢?鸡比兔子少2只脚,少了10只脚,那就是有5只鸡,从而也能计算出兔子有8只。”教师先提出一个比较有难度、有趣的数学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在他们没有进展的时候加以帮助、启发,从而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他们未来的数学学习以及理科学习打下坚实的思维能力基础。教师责任重大,要把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的每个细节中。■
一、设置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小学生的学习生涯刚刚开启,需要教育工作者注意保护并激发其学习好奇心和兴趣,引导其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他们普遍活泼好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只能让学生害怕学习,逃避学习,从而学不进去,教师的教学也会越发艰难。而且数学是需要思维推导的学科,无法靠死记硬背,因此,要纠正这个阶段学生错误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教师就要改变传统教育方式。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师要设计好每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再解答,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例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内容时,教师给学生讲了一则小故事:在胡萝卜丰收的季节,农民伯伯给来帮忙的小兔子分胡萝卜。农民伯伯说:“给你们8根胡萝卜,4个小兔子去分吧。”小兔子们说:“不够,不够。”农民伯伯说:“给你们80根胡萝卜,40个小兔子去分吧。”小兔子们依旧摇头说:“不行,不够。”农民伯伯说:“给你们800根胡萝卜,400个小兔子去分吧。”小兔子们说:“还是不够。”
为什么胡萝卜越来越多,小兔子们还说不够呢?这时教师就可以写出这个故事出现的三个算式:8÷4=2,80÷40=2,800÷400=2,让学生观察这三个算式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引出“商不变性质”的结论。学生在课程伊始先被故事吸引,在教师提出疑问时也很好奇为什么,从而积极思考,在教师给出答案解惑时,他们就在快乐的课堂氛围里获得了知识。
二、化抽象为直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加强概念、定律、法则教育,这也是在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因为这些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生活经验少,抽象思维能力差,学习会很吃力。因此,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需建立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也因此教师就要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从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在教学“角”这个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下生活中看到的“角”,比如红领巾、五角星和扇子形成的角,还可以用一个钉子钉住两根细木条的一端,旋转其中一根木条,会得到不同的角,也能为其以后学习平角、周角做铺垫。在日常教學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和多媒体,让数学知识的讲解更加形象生动,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三、连接新旧知识,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虽然教学内容从易到难,但是学生学习新的知识难免会感到困难,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好引导,把新旧知识相连接,学生才不会有前后衔接不上、手足无措的感觉。比如在教学“九九乘法表”时,可以以学生熟练的加法做引申。教师可以问:“妈妈要去买鸡蛋,一盒鸡蛋9个,妈妈买了4盒,一共买了多少个鸡蛋?”有的学生可能会用加法9 9 9 9=36计算出最终结果,但是这么算会很慢,教师就可以引出“九九乘法表”,4×9=36,让学生看到原来不只有加法,还有这么便捷的计算方法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学生会有熟悉感,就不会对新知识有畏惧心理,而新知识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能解决更多难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发展思维能力。
四、利用有趣习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找一些有趣的题目,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12 97 997 9997 99997=?如果用传统方法,逐个数字累加,会很烦琐,而如果把12拆分为3 3 3 3,那就是(3 97) (3 997) (3 9997) (3 99997),就会得到100、1000、10000和100000,就很容易得出相加的结果了。平时教师可以找一些这样的趣味数学题,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都想跟这样的“难题”一较高下,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五、设置经典题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举个有名的“鸡兔同笼”数学题例子:笼子里兔子和鸡的头一共13个,脚的数目是42只,问有几只鸡、几只兔子。当学生觉得无从下手计算时,老师可以加以引导:“你们觉得难是不是因为两种动物的脚只数不同?兔子4只脚、鸡2只脚,如果假设笼子里都是兔子,那么脚总共应该是52只,可是现在脚总共是42只,怎么少了10只脚呢?鸡比兔子少2只脚,少了10只脚,那就是有5只鸡,从而也能计算出兔子有8只。”教师先提出一个比较有难度、有趣的数学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在他们没有进展的时候加以帮助、启发,从而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他们未来的数学学习以及理科学习打下坚实的思维能力基础。教师责任重大,要把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的每个细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