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想教室是能打破物理空间无限延伸的地方,能让学生的见识、智慧、人格成长打破教室“围墙”的束缚,是能使学生不断自我突破无限生成的地方,是有文化内涵的教室,是有共同价值追求的教室。如何使我们的教室能够逐步走向理想的教育境界,笔者认为离不开以下途径。
富有教育理想的教师。在理想的教室中,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有理想、有人生信仰、有教育情怀的人。这样,他才能用自己的生命与激情,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营造充满灵性、诗意、智慧的课堂。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不断实践、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的人,他需要根据时代以及学生的变化不断调整或改变自己的教育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他需要激发自身的发展欲望,对教育充满热情,提高职业幸福感。
别具特色的课程。理想的教室要拥有符合本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课程以及课程实施途径。理想教室的课程根植于班级文化的沃土,同时又成为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沃土。一个教室独特课程文化的形成来源于教师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境界,形成于教师与学生对课程文化的理解。课程的目的是解放人而非约束人,是发展人而非制约人。只有对课程的价值取向理解到位才能真正科学有效地研发和实施课程。对于一个班级的教师团队来说,实施班本课程比较好的两条途径是:第一,在实施国家、地方、校本课程时根据本班学生特点进行二次开发和新的整合创造,进行班本化实施;第二,与班级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活动是班主任进行班级建设的主要载体,活动始终贯穿于班级管理和建设中。班主任可以把活动进行整体设计,使班级活动课程化。比如:有的班级实施爱心教育,教师和学生一起收集学生或教师关爱亲人的故事,教师关爱学生的故事,学生关爱他人的故事,用身边的真实案例对学生开展教育,同时与语文、历史等相关课程结合起来,使爱心教育课程化,爱心教育不知不觉中成为本班教育的特色。有的班级实施阅读工程,通过师生共读一本书、读书分享会、读书沙龙等活动构建班级特色课程。有的班主任通过每年举办“蒜苗节”形成自己班级的特色课程,学生们通过播种蒜苗、观察蒜苗、研究蒜苗、画蒜苗、说蒜苗来培养全面发展的素养,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班级课程。
班级文化营造。理想的教室应该成为师生生命对话的场所,能给每个学生安全感、信任感,激发每个学生的发展欲望和探索积极性,大家彼此尊重、相互合作,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理想的教室有一个极大的“气场”能把大家吸引,在这个“场”中的人举手投足、行为举止体现了一个班级所倡导的做人做事的价值理念。课程建设与文化营造是天然一体的。在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育人理念、教师与学生的日常互动、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与学生的心灵对话都是文化建设的过程,班级文化在师生生活中自然而然生成。除此之外,班级环境建设、制度文化、行为文化都有助于班级文化的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班级价值体系,因此,班级文化建设的精髓即健全班级价值系统的过程。在不同的教室,师生喜欢用不用的班级命名来表达自身的价值追求。比如:有的班级命名“兰花班”来表达师生的成长追求——行为举止像兰花一样雅致,学习生活像兰花一样激扬,与人交往像兰花一样温婉,与同伴相处像兰花一样谦和。当教室里的师生能以这样的价值标准要求自身、完善自身时,班级自然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氛围,而这些氛围反过来会裹挟着学生不断向前发展。
在理想的教室里,教师与学生营造了一种“场”,这种“场”使得不喜欢学习的学生爱上了学习,使得不遵守规则的学生享受遵守规则带来的快乐,让不自信的学生不仅看到他人身上的美,也看到自我身上的美。在理想的教室中,教师和学生共同阐述着人生意义,引领着自我的成长,成就着自我精彩的人生。理想的教室应该教给学生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影响着学生当下的生活质量,而且能帮助学生成功应对未来真实的生活。而之所以能达到如此美妙的育人效果,得益于教室中洋溢着价值追求。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立德的根本在于立心,立心的根本在于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注: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多元文化背景下班主任开展价值观教育的策略研究”(DFB12095)阶段性成果。
编辑 江泓
富有教育理想的教师。在理想的教室中,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有理想、有人生信仰、有教育情怀的人。这样,他才能用自己的生命与激情,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营造充满灵性、诗意、智慧的课堂。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不断实践、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的人,他需要根据时代以及学生的变化不断调整或改变自己的教育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他需要激发自身的发展欲望,对教育充满热情,提高职业幸福感。
别具特色的课程。理想的教室要拥有符合本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课程以及课程实施途径。理想教室的课程根植于班级文化的沃土,同时又成为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沃土。一个教室独特课程文化的形成来源于教师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境界,形成于教师与学生对课程文化的理解。课程的目的是解放人而非约束人,是发展人而非制约人。只有对课程的价值取向理解到位才能真正科学有效地研发和实施课程。对于一个班级的教师团队来说,实施班本课程比较好的两条途径是:第一,在实施国家、地方、校本课程时根据本班学生特点进行二次开发和新的整合创造,进行班本化实施;第二,与班级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活动是班主任进行班级建设的主要载体,活动始终贯穿于班级管理和建设中。班主任可以把活动进行整体设计,使班级活动课程化。比如:有的班级实施爱心教育,教师和学生一起收集学生或教师关爱亲人的故事,教师关爱学生的故事,学生关爱他人的故事,用身边的真实案例对学生开展教育,同时与语文、历史等相关课程结合起来,使爱心教育课程化,爱心教育不知不觉中成为本班教育的特色。有的班级实施阅读工程,通过师生共读一本书、读书分享会、读书沙龙等活动构建班级特色课程。有的班主任通过每年举办“蒜苗节”形成自己班级的特色课程,学生们通过播种蒜苗、观察蒜苗、研究蒜苗、画蒜苗、说蒜苗来培养全面发展的素养,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班级课程。
班级文化营造。理想的教室应该成为师生生命对话的场所,能给每个学生安全感、信任感,激发每个学生的发展欲望和探索积极性,大家彼此尊重、相互合作,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理想的教室有一个极大的“气场”能把大家吸引,在这个“场”中的人举手投足、行为举止体现了一个班级所倡导的做人做事的价值理念。课程建设与文化营造是天然一体的。在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育人理念、教师与学生的日常互动、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与学生的心灵对话都是文化建设的过程,班级文化在师生生活中自然而然生成。除此之外,班级环境建设、制度文化、行为文化都有助于班级文化的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班级价值体系,因此,班级文化建设的精髓即健全班级价值系统的过程。在不同的教室,师生喜欢用不用的班级命名来表达自身的价值追求。比如:有的班级命名“兰花班”来表达师生的成长追求——行为举止像兰花一样雅致,学习生活像兰花一样激扬,与人交往像兰花一样温婉,与同伴相处像兰花一样谦和。当教室里的师生能以这样的价值标准要求自身、完善自身时,班级自然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氛围,而这些氛围反过来会裹挟着学生不断向前发展。
在理想的教室里,教师与学生营造了一种“场”,这种“场”使得不喜欢学习的学生爱上了学习,使得不遵守规则的学生享受遵守规则带来的快乐,让不自信的学生不仅看到他人身上的美,也看到自我身上的美。在理想的教室中,教师和学生共同阐述着人生意义,引领着自我的成长,成就着自我精彩的人生。理想的教室应该教给学生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影响着学生当下的生活质量,而且能帮助学生成功应对未来真实的生活。而之所以能达到如此美妙的育人效果,得益于教室中洋溢着价值追求。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立德的根本在于立心,立心的根本在于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注: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多元文化背景下班主任开展价值观教育的策略研究”(DFB12095)阶段性成果。
编辑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