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反映的是由远而近、循序发展的客观事实,所以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性质,无法通过实验等手段复制或重演,这样的特点恰好与由近及远的认知程序相反,不利于学生感知和认识。因此有学生说:“学习历史有什么用,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历史太枯燥了,不好玩。”这些看法虽说有些偏激,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学生与历史的心理距离,很有代表性。因此,我们的历史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个人体验结合起来,让历史走进生活,让学生走进历史,与历史进行对话,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无处不在;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过去,它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同样有用。当学生感受历史的面孔不再是灰头土面时,历史与他们的心理距离自然就缩短了,大大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如何让历史走进生活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心理学认为: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所以要把历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导入对历史的学习。“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往往一开始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给吸引过来,会使他们兴趣盎然,从而在主动、轻松的心态中探求新知识。如我在讲《海峡两岸的交往》时,展示了当红歌星周杰伦在大陆开演唱会的一张照片,并提问:“这是谁?他是来自于哪里的歌手?”学生迅速地回答出是周杰伦,他来自于台湾。然后我话锋一转:“台湾的歌手现在可以在大陆开演唱会,这种情况现在看来很普通,但是在过去,它曾经是个美丽的幻想。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对这个问题都很感兴趣,迅速地看书本,展开思考。
活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深入理解历史。如第10课“秦王扫六合”中,关于秦始皇统一文字的伟大意义,教材没有给出直接结论。于是我结合课文后面的思考题,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个“小游戏”:举行一个方言游戏会,用各地不同的方言朗读一段课文,然后再找出一句话,用拼音写出你所说方言的读音,看看会有什么效果。学生通过这种生动活泼的活动认识到:不同的语言影响着人们的交流。由此学生可以认识到:各地不同的文字也影响着人们的交流。从而学生可以真正认识和了解秦始皇统一文字的伟大历史意义:加强各地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从而可以巩固秦朝的统治。通过这个活动,将历史与生活联系起来,既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更好地了解掌握历史,同时又使原来索然无趣的历史有了“生活味”,变得更有亲和力,使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联系时政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历史虽然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历史实际上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我们应该倡导一种不与现实割裂的历史教育,坚持不避热点、焦点问题,关注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世界趋势的变化等有关的重大时政热点,重视历史的现实意义,将热点问题与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引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运用相关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点解释当代问题。如我在讲南京大屠杀时,就介绍了日本右翼教科书(由右翼团体“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编写、扶桑出版社出版,2005年4月5日文部科学省审定通过),该书美化侵略、篡改历史,将日本有预谋发动的“九·一八”事变等歪曲为由中国方面引起;对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提出挑战,极力否认日军在南京犯下的大屠杀罪行;把日本在中国台湾的殖民统治和对中国东北的武装占领美化成是致力于当地的开发,把对东南亚的侵略战争说成是给亚洲各国加快独立的契机。这样就把学生的视野很自然地由课堂引向世界,引导学生关注时政,关心国家大事,抚今追昔,缩短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历史变得有时代气息,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日本对历史的极端不负责任,培养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挖掘利用地方历史资源,培养乡土意识
地方历史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开展乡土历史教学是对现行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有助于探索一条适合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新路子,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等思想教育有着独特的作用。如我在讲戚继光抗倭时, 就补充介绍了我们家乡南通人民的抗倭斗争以及南通人民的抗倭英雄——曹顶。再如在讲《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时,书本中介绍了状元实业家——张謇。张謇是南通人,很多学生对他还是比较熟悉的,所以我就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回家或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学生对此都很感兴趣,有的还特意利用周末参观了张謇博物馆、买了有关张謇的书。然后以“我所认识和了解的张謇”为主题,开展了一堂活动课。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纷纷以各种形式展示了自己的成果。这样一来,有利于弥补教材的不足,更好地实现了课程目标,让课堂“活”起来。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对家乡历史的了解,培养乡土意识。
四、汲取历史经验教训,解决现实问题
“学史使人明智”,历史虽然不可重现,但我们却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获得人生智慧,古为今用,鉴古知今,指导我们的生活。现在很多企业经理都把《孙子兵法》作为必读之书,因为他们从中获得管理企业、经营人生的方法和智慧。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难题,产生一些困惑,这时我们往往可以从历史中看到希望,找到打开现实大门的钥匙。如在学习完“百家争鸣”后,我叫学生归纳儒、道、法三家的思想特征,然后出了一道题:“以儒家道德教育,法家严格制度,道家自我觉悟的思想观点,对我们学校的校风建设提出你的看法。”这道问题的设置很“生活化”,要求学生以历史知识为依托,从历史中获取智慧,解决处理实际问题。它实际上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感到历史不是遥远的过去,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历史中有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又如针对当前国外一些民族和地区冲突的现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搜集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政治家有关‘以和为贵’的思想和事例,以书信的形式劝说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领导人以和平的方式解决民族冲突。”这样又把学生的视野很自然地由课堂引向世界,达到谈古论今、活学活用的目的。
五、从历史人物中汲取精神力量,面对人生挑战
历史长河中有着很多富有个性的历史杰出人物,他们的高尚品质、人生态度、进取精神对学生有着强大的感染力。这些都是历史学科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丰富养料,有利于达到“以史动人”“以史育人”的目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杰出历史人物身上的这些“闪光点”突出重点介绍,如孔子的仁爱之心、唐太宗的虚心纳谏、李白的豪放达观、林则徐的忧国忧民、文革中老一辈革命家的坚持真理、不畏邪恶势力、黄继光的视死如归、林肯的自强不息、永不气馁……这样就使学生无形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有利于学生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以历史名人为榜样,从历史人物中汲取精神力量,来更好地面对人生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为了让历史更好地贴近生活,活化历史教学,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博物馆、历史遗址、名人故居等处感受历史、研究历史;还可以建议学生访问长辈,了解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大炼钢铁”“红卫兵运动”“上山下乡”“恢复高考”等。
实践证明:让历史走进生活,把历史学习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联系时政热点,挖掘地方历史资源,能够使历史变得更有亲和力和亲切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增强生活阅历,培养高尚情操,获得人生智慧!
如何让历史走进生活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心理学认为: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所以要把历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导入对历史的学习。“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往往一开始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给吸引过来,会使他们兴趣盎然,从而在主动、轻松的心态中探求新知识。如我在讲《海峡两岸的交往》时,展示了当红歌星周杰伦在大陆开演唱会的一张照片,并提问:“这是谁?他是来自于哪里的歌手?”学生迅速地回答出是周杰伦,他来自于台湾。然后我话锋一转:“台湾的歌手现在可以在大陆开演唱会,这种情况现在看来很普通,但是在过去,它曾经是个美丽的幻想。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对这个问题都很感兴趣,迅速地看书本,展开思考。
活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深入理解历史。如第10课“秦王扫六合”中,关于秦始皇统一文字的伟大意义,教材没有给出直接结论。于是我结合课文后面的思考题,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个“小游戏”:举行一个方言游戏会,用各地不同的方言朗读一段课文,然后再找出一句话,用拼音写出你所说方言的读音,看看会有什么效果。学生通过这种生动活泼的活动认识到:不同的语言影响着人们的交流。由此学生可以认识到:各地不同的文字也影响着人们的交流。从而学生可以真正认识和了解秦始皇统一文字的伟大历史意义:加强各地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从而可以巩固秦朝的统治。通过这个活动,将历史与生活联系起来,既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更好地了解掌握历史,同时又使原来索然无趣的历史有了“生活味”,变得更有亲和力,使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联系时政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历史虽然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历史实际上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我们应该倡导一种不与现实割裂的历史教育,坚持不避热点、焦点问题,关注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世界趋势的变化等有关的重大时政热点,重视历史的现实意义,将热点问题与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引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运用相关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点解释当代问题。如我在讲南京大屠杀时,就介绍了日本右翼教科书(由右翼团体“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编写、扶桑出版社出版,2005年4月5日文部科学省审定通过),该书美化侵略、篡改历史,将日本有预谋发动的“九·一八”事变等歪曲为由中国方面引起;对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提出挑战,极力否认日军在南京犯下的大屠杀罪行;把日本在中国台湾的殖民统治和对中国东北的武装占领美化成是致力于当地的开发,把对东南亚的侵略战争说成是给亚洲各国加快独立的契机。这样就把学生的视野很自然地由课堂引向世界,引导学生关注时政,关心国家大事,抚今追昔,缩短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历史变得有时代气息,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日本对历史的极端不负责任,培养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挖掘利用地方历史资源,培养乡土意识
地方历史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开展乡土历史教学是对现行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有助于探索一条适合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新路子,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等思想教育有着独特的作用。如我在讲戚继光抗倭时, 就补充介绍了我们家乡南通人民的抗倭斗争以及南通人民的抗倭英雄——曹顶。再如在讲《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时,书本中介绍了状元实业家——张謇。张謇是南通人,很多学生对他还是比较熟悉的,所以我就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回家或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学生对此都很感兴趣,有的还特意利用周末参观了张謇博物馆、买了有关张謇的书。然后以“我所认识和了解的张謇”为主题,开展了一堂活动课。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纷纷以各种形式展示了自己的成果。这样一来,有利于弥补教材的不足,更好地实现了课程目标,让课堂“活”起来。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对家乡历史的了解,培养乡土意识。
四、汲取历史经验教训,解决现实问题
“学史使人明智”,历史虽然不可重现,但我们却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获得人生智慧,古为今用,鉴古知今,指导我们的生活。现在很多企业经理都把《孙子兵法》作为必读之书,因为他们从中获得管理企业、经营人生的方法和智慧。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难题,产生一些困惑,这时我们往往可以从历史中看到希望,找到打开现实大门的钥匙。如在学习完“百家争鸣”后,我叫学生归纳儒、道、法三家的思想特征,然后出了一道题:“以儒家道德教育,法家严格制度,道家自我觉悟的思想观点,对我们学校的校风建设提出你的看法。”这道问题的设置很“生活化”,要求学生以历史知识为依托,从历史中获取智慧,解决处理实际问题。它实际上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感到历史不是遥远的过去,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历史中有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又如针对当前国外一些民族和地区冲突的现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搜集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政治家有关‘以和为贵’的思想和事例,以书信的形式劝说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领导人以和平的方式解决民族冲突。”这样又把学生的视野很自然地由课堂引向世界,达到谈古论今、活学活用的目的。
五、从历史人物中汲取精神力量,面对人生挑战
历史长河中有着很多富有个性的历史杰出人物,他们的高尚品质、人生态度、进取精神对学生有着强大的感染力。这些都是历史学科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丰富养料,有利于达到“以史动人”“以史育人”的目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杰出历史人物身上的这些“闪光点”突出重点介绍,如孔子的仁爱之心、唐太宗的虚心纳谏、李白的豪放达观、林则徐的忧国忧民、文革中老一辈革命家的坚持真理、不畏邪恶势力、黄继光的视死如归、林肯的自强不息、永不气馁……这样就使学生无形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有利于学生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以历史名人为榜样,从历史人物中汲取精神力量,来更好地面对人生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为了让历史更好地贴近生活,活化历史教学,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博物馆、历史遗址、名人故居等处感受历史、研究历史;还可以建议学生访问长辈,了解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大炼钢铁”“红卫兵运动”“上山下乡”“恢复高考”等。
实践证明:让历史走进生活,把历史学习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联系时政热点,挖掘地方历史资源,能够使历史变得更有亲和力和亲切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增强生活阅历,培养高尚情操,获得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