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正确理解算法多样化,给学生时间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在开放的情境下要抓住关键,及时抽象概括发展逻辑思维;规范数学语言,重视数学语言的严谨性。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11-0091-01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经历了从最初的效仿到实践,再到从实践中获得一些思考的过程。在备课、上课、评价等教育环节中,教师试图把新的理念贯穿于教学始终。教师通过合作探索的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然而,学生的考试成绩却不理想,计算准确率下降,尤其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1)情境的过分渲染,冲淡了主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为教学服务。多年来,各学校举行了许多的实验课、竞赛课,情境创设的粉饰性大量存在,一些学生看花了眼。这样不但占用了有效的教学时间,而且对于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的数学教学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负面的影响不容忽视。
(2)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非一题多解。新课程倡导算法多样性,一些数学教师理解为一题多解,刻意追求算法越多越好,有时一些解法书上有,而学生没有想到,教师则千方百计地启发引导,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部分教师关注的是学生个体的发展,常常表现为关注少数优等生。
(3)操作感受新知,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在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实际操作的作用并未很好地突显出来。一些教师想让学生通过动手对新知的感悟尽快内化,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但是,调控不好往往会事与愿违,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又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有些学生的判断出了问题,在解决问题时不流畅、不简洁,稍有变形的题就无从下手。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首先是操作内化知识需要有一个过程,其次是没有进行优化之后的及时抽象概括,再次是缺乏强化的练习,最后是小组活动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其中。表面上看学生方法较多,但只是个性的展示,要想达到共享必须要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强化。
(4)开放的数学情境,削弱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训练不够,尽管有的学生表现得很出色,甚至提出了一些创造性的问题,给数学课堂教学增色不少,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只会听别人的见解,碰到高难度的问题也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弄明白。
(5)数学语言通俗易懂,教学中缺少严谨性。新课程的各种研讨课大部分执教者为年轻教师,他们富有朝气,充满活力,使人耳目一新。可是有些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严谨性不够,对学生的评价含糊其辞。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数学课堂对教师的数学语言要求比较高。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判别是非的能力,而小学生就不同了,如果教师不注意语言的严谨,就有可能让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教师过于关注表面的、浮华的东西,而丢弃了一些宝贵的、实质性的东西,这是一种值得反思的现象。
尽管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如浮躁、操作流于形式、合作交流探讨收效甚微等,但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及同学交流的能力增强了。这说明学生的数感增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增多了,思维空前活跃,动手操作和实践等能力都有所提高。要想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改进。
(1)正确理解算法多样化,给学生时间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教师发现学生计算出现错误,并不是因为方法没有掌握,而是熟练程度不够和没有好的计算习惯,且动手操作、探索发现未能恰到好处,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一定的来训练才能解决。
(2)在开放的情境下要抓住关鍵,及时抽象概括发展逻辑思维。在数学教学中不能抛弃传统教学中好的方法,例如,解题思路的阐述、由问题出发逆推所必需的条件、由相关的信息联想数量关系等,还必须强化对学生的符号认知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有的学生听了教师讲过的题,过后又不会了,或相同的条件只将数字更换就不会做了。其实,这是由于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解题方法,没有真正理解解题思路。
(3)规范数学语言,重视数学语言的严谨性。新教材的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比如,一些学生是根据观察、剪、折等初步的经验说出了自己感知到的对称的样子,语言表述欠严谨很正常。教师如果能认真倾听,并且加以修正,就会得出科学的结论。
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情境的过分渲染冲淡主题,操作感受新知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开放地运用数学情境削弱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语言在教学中缺少应有的严谨性等问题。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正确理解算法多样化,教师要给学生时间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在开放的情境下要抓住关键,及时抽象概括发展逻辑思维。要规范数学语言,重视数学语言的严谨性。
参考文献:
[1]张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苏凤良.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与对策[J].小学教学参考,2013(06).
[3]李秀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5).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11-0091-01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经历了从最初的效仿到实践,再到从实践中获得一些思考的过程。在备课、上课、评价等教育环节中,教师试图把新的理念贯穿于教学始终。教师通过合作探索的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然而,学生的考试成绩却不理想,计算准确率下降,尤其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一、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情境的过分渲染,冲淡了主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为教学服务。多年来,各学校举行了许多的实验课、竞赛课,情境创设的粉饰性大量存在,一些学生看花了眼。这样不但占用了有效的教学时间,而且对于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的数学教学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负面的影响不容忽视。
(2)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非一题多解。新课程倡导算法多样性,一些数学教师理解为一题多解,刻意追求算法越多越好,有时一些解法书上有,而学生没有想到,教师则千方百计地启发引导,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部分教师关注的是学生个体的发展,常常表现为关注少数优等生。
(3)操作感受新知,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在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实际操作的作用并未很好地突显出来。一些教师想让学生通过动手对新知的感悟尽快内化,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但是,调控不好往往会事与愿违,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又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有些学生的判断出了问题,在解决问题时不流畅、不简洁,稍有变形的题就无从下手。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首先是操作内化知识需要有一个过程,其次是没有进行优化之后的及时抽象概括,再次是缺乏强化的练习,最后是小组活动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其中。表面上看学生方法较多,但只是个性的展示,要想达到共享必须要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强化。
(4)开放的数学情境,削弱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训练不够,尽管有的学生表现得很出色,甚至提出了一些创造性的问题,给数学课堂教学增色不少,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只会听别人的见解,碰到高难度的问题也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弄明白。
(5)数学语言通俗易懂,教学中缺少严谨性。新课程的各种研讨课大部分执教者为年轻教师,他们富有朝气,充满活力,使人耳目一新。可是有些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严谨性不够,对学生的评价含糊其辞。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数学课堂对教师的数学语言要求比较高。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判别是非的能力,而小学生就不同了,如果教师不注意语言的严谨,就有可能让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教师过于关注表面的、浮华的东西,而丢弃了一些宝贵的、实质性的东西,这是一种值得反思的现象。
二、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的对策
尽管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如浮躁、操作流于形式、合作交流探讨收效甚微等,但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及同学交流的能力增强了。这说明学生的数感增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增多了,思维空前活跃,动手操作和实践等能力都有所提高。要想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改进。
(1)正确理解算法多样化,给学生时间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教师发现学生计算出现错误,并不是因为方法没有掌握,而是熟练程度不够和没有好的计算习惯,且动手操作、探索发现未能恰到好处,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一定的来训练才能解决。
(2)在开放的情境下要抓住关鍵,及时抽象概括发展逻辑思维。在数学教学中不能抛弃传统教学中好的方法,例如,解题思路的阐述、由问题出发逆推所必需的条件、由相关的信息联想数量关系等,还必须强化对学生的符号认知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有的学生听了教师讲过的题,过后又不会了,或相同的条件只将数字更换就不会做了。其实,这是由于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解题方法,没有真正理解解题思路。
(3)规范数学语言,重视数学语言的严谨性。新教材的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比如,一些学生是根据观察、剪、折等初步的经验说出了自己感知到的对称的样子,语言表述欠严谨很正常。教师如果能认真倾听,并且加以修正,就会得出科学的结论。
三、结束语
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情境的过分渲染冲淡主题,操作感受新知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开放地运用数学情境削弱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语言在教学中缺少应有的严谨性等问题。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正确理解算法多样化,教师要给学生时间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在开放的情境下要抓住关键,及时抽象概括发展逻辑思维。要规范数学语言,重视数学语言的严谨性。
参考文献:
[1]张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苏凤良.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与对策[J].小学教学参考,2013(06).
[3]李秀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