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教学中把握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hy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自然实验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都具有其他任何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高教育质量,并不能单纯地通过提高教学要求来达到,更不能以学生掌握多少的知识来衡量,而是应当通过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才能来达到。
  在小学自然教学中,提高小学生的实验能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思考、判断,更好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的关键。从我国的总体教学现状看,我国在重视“学生实验教学”方面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教师重理论轻实验,这样势必对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科学态度和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素质等方面,都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的自我发展更是不利。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将演示实验和课后小实验变为学生实验或学生随堂实验,变以往演示实验为中心为启发学生独立实验为中心,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从而真正突出自然科学学科的特点。加强学生独立实验的作用,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1.独立实验改变了由教师操作或只有少数学生操作的现象,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了自己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这样必然使学生自然而然产生一种“自主、平等、进而全动”的心理作用,心理素质得以提高;再加上自然实验本身都有较强的趣味和探索性,进而对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精神和训练培养学生动手做、动脑想的习惯和能力都会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
  2.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实验操作练习时间,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完成每一个实验,指导学生设计完成每一个实验报告,使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能力、对实验仪器的选择能力、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对实验数据和实验误差的分析处理能力以及学生在实验中灵活运用所学自然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得到长足发展。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能力得到培养,其学习成绩和实验操作技能也会相应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加强学生独立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利用学生通过实验创设的自然情境和获得事实依据为引导,启发学生对在实验中获得的大量直觉想像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在思维活动中掌握自然概念或规律的实用,并加以应用。这样对培养学生以实验为基础,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规律的科学态度,在问题解决及探索中的自主性和有创造性地吸收良好的学习素养、掌握自然学习的科学方法都会产生不可比拟的作用。
  在加强学生独立实验的教学中,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设计程序合理的符合科学规范的实验方案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要参与运用自然科学的概念及原理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自然科学方面,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较为一致的过程:即是科学研究过程,在科学研究中一个问题的解决是通过认识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和实施研究计划、记录结果、解释和推出结论及评价等过程而最终实现的。小学自然实验虽然比较简单,但所要达到的目的是相同的。因而,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实验目的,自己选择实验仪器,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按方案独立操作实验和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数据。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和实验误差进行分析处理,并由学生通过讨论来完成实验报告。
  2.变教师演示实验为随堂学生实验,加强学生的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的实施。
  俗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从“探索的步伐”中去获得知识,而不是一个结论的接受者。在五年级自然第九册的第二课《沸腾》的教学活动中,我先引入了在家庭中常见的现象——烧开水,引导学生思考关于水的沸腾这一问题,继而利用实验材料做了演示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我的操作方法,随后把学生分成实验小组,让他们动手做实验。将演示实验变为随堂学生实验,通过实验引出问题,解决疑难,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探索的习惯和自学能力都大有裨益。
  3.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联系生活,发散思维。
  学生是通过学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来获得知识的,但获得书面的知识并不是全部意义所在,他们要认识世界就必须用已有的知识来解释他们所面对的世界,并形成自己的判断。因而联系书本,组织学生进行调查,是运用知识、认识世界、锻炼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三年级自然第六册第八课《水的净化》的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认识大自然中水的存在形式,让他们明白水并不都是可以直接饮用的,需要净化。随后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对水进行净化,最后指导他们利用从自然界取的水样和一些实验材料,使用探讨出来的方法,对水进行净化。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敢于对自然界的事物进行合理的、科学的想像,敢于突破常规的思维品质。
  加大自然实验的力度,尤其是加强学生独立实验,把实验作为创造自然情境、探索自然问题的主要手段,是小学自然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作为教师,我们要做实施素质教育的开拓者,把自然学科的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标准改革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独立操作实验,努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他文献
随着教学教研工作经验的不断丰富和积累,教育界对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有了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倡导下,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一直是我们追求之所在,一些课堂常常因为快乐、自由而使教与学显得更加丰富、更加精彩。我们有幸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教学能手”评比工作,那些课堂,让我们感到欣慰和震惊的并不是热烈的课堂氛围和大家积极开动脑筋的场面,而是真正体会到了数学的魅力所在,学生能从生活中去感
“九年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提高了我国基础教育的水平,中小学校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如今。新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保护法”)的出台,对已有的教学模式及管理要求又带来了怎样的挑战与机遇呢?    一、学校内外环境的变化及影响    1、学校与组织环境关系的变化。这里的组织环境关系指的是学校与学生及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修改后的保护法明确规定学校与家长同时承担学生安全责任,防止和避免发生“扯皮”
古往今来,无数的师者总是苦口婆心地教育自己的学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人们对“悬梁刺股”、“借光读书”等苦学故事更是津津乐道。然而《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却指出:数学教学要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这就需要我们用全新的眼光去审视教学,审视学生的学习,转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学习由畏惧变喜爱。如此一来,学生便不再觉得学习数学是那么枯燥无味,不再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而是
探究性学习,从本质上讲是学生合理需求不断满足的过程,是不合理需求不断得到引导和矫正的过程,是单一和浅层次需求不断得到丰富和提高的过程。其中的焦点词“需求”正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那么,每堂课都有各自的任务重点,且单位时间有限,需求不可能全面满足,自主探究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怎么办?确立好探究点是最好的办法。一个合适的探究点,能“窥一斑而识全豹,望半爪而感巨龙”,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来进行探讨和体验,实现学
教过小学中高年级的教师肯定会困惑: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课堂上的问题会越来越少。对此,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反思,反思我们的教学,反思我们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  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意识是积极思维的一种方式,最能够调动学生思索、答问解题的积极性,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小学生正处于创新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我们
站在校门口,你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幕:孩子慢吞吞地下了车,然后由爸爸妈妈拿好书包,帮助孩子背上。有些家长还拿着早点,给孩子喂好。然后千叮嘱万叮嘱,看着孩子走进学校大门,自己才开始放心地离开。而孩子们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父母亲那种虔诚的服务。  每每看到这种现象,我的心里就不是滋味。那一个个都是我们满怀希望的天使,他们活泼、天真。难道要让他们成为不懂得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的冷漠一代
准确得体、机智巧妙、独特创新的教学语言,往往使孩子们感到学习的有趣——情趣盎然;有味——回味无穷;有感——留有思考余地。教者潇洒自如的教学、精湛的驾驭课堂的技巧以及所创设的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给听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教学语言准确得体    [教学片段]  1 (导语)师:昨天我们学习了1—2节,感受到伯诺德夫人很智慧,她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放在半截蜡烛里。并摆在很普通又显眼的位置,躲过了德
古人为什么喜欢在房子里放置“屏风”  “屏风”又称为屏门或屏障,是指设在门窗间的屏障。古代的房屋大都是土木建构的院落形式,当然不像现代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子坚固、密实。所以为了挡风,古人便开始制造屏风这种家具,并多将屏风置于床后或床兩侧,以达到挡风的效果。屏风有挡风、遮蔽、隔间的功用。屏风的使用早在西周初期就已经开始了,但当时不叫屏风而是称“邸”或“扆”。“屏风”的称呼出现在汉代。在汉代时期,屏风的使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电脑多媒体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育日益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成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对于小学美术课而言,电脑多媒体教学弥补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种种不足,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使美术教学真正达到了短时高效的目的。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要上好一节美术课,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必要的,当今的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更注重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在实际教学中,为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师努力去创设情景,把生活搬到课堂,旨在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但我们也常有这样的困惑,在“小课堂”中,小学生由于缺乏对真正生活的体验和经历,经验的获得仍然还停留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交流无法深化和提高。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