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堂数学课如何结尾?这是老师们容易忽视的问题。我们经常会遇到课堂结尾平淡乏味或“那儿黑了在那儿住”,把拖堂不当回事的现象。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老师、对学科的兴趣。一节课进行到最后三四分钟,涉及的内容多数是难点、重点;经过前面的环节,“龙”基本画成了,最后需要以适当的方式“点睛”。而此时学生由于即将下课的条件反射,注意力减弱。所以一堂课的最后阶段是教学进程的高潮和学生注意力的低谷,也就成为教师驾驭课堂的难点。这里把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相关积累呈现给大家供参考:
一.课堂结尾常用的几种方式:
(一)总结式
即运用文字提纲、表格或图示等形式去概括、强调要点,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如复数的几何意义一节,可给出如下图示:
(二)呼应式
即在一堂课将结束时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达到前后呼应,豁然开朗之效。如在学等比数列前n项和一节时,创设情境,提出一个有趣问题:某同学计划4月份1号存钱1分,2号存2分,以后每天存款数是前一天的2倍,要连续存一个月。该同学能实现他的计划吗?多数同学认为他能实现这个计划,我说,他若实现这个计划将成为百万富翁!学生不信,带着争议师生共同探究等比数列前n项和,得出公式,在学生明确各个量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后,初步应用,结尾回到开头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得结论,感受数学的奇妙,提高学数学的热情。
(三)比较式
将那些意义相近或相异的内容进行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提高教学效果。
(四)设疑式
即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这个问题常常是下节课要探讨的,让学生带着疑问结束一节课的学习
(五)探究式
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操作、实验、收集处理信息、发现规律、表达交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如“三角形中位线”一节,结尾提出问题:把一张梯形纸片剪一刀,分成两部分,能否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梯形中位线性质与三角形中位线性质有什么联系?
(六)引趣式
通过数学问题的吸引力或教师的教学艺术,调动学生课外钻研的积极性。
(七)引深式
根据授课内容,用各种方法把问题引向深入。如“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二课时结尾可提出问题:怎样判断函数是对数函数?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由此看来,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它们的图象、性质有何特点和联系?探究欲望强烈的同学课外有望获得圆满解决。
(八)练习式
根据实际需要,精心设计一些题目,通过组织学生练习的形式结束本课。这样,教学的重点、难点得以强化和应用,教学效果得以及时反馈,便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对课堂结尾的几点认识
一堂课结尾的教学设计方式远不止上述几种,实际上也不可能呆板地采用单一方式。要收到理想的结尾效果,教师要做有心人,注意平时的学习和积累。在教学中应把授课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等因素综合考虑进去,避免生吞活剥,生搬硬套。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课堂的各种因素都可能影响课堂结尾的顺利进行。笔者认为,只要能体现下面主要精神的结尾都应该是不错的:
(一)目的明确,简明扼要
引导学生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要点进行归纳,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把小结看成课堂教学的简单重复,冗长拖沓,面面俱到,课堂结尾时间过长,学生听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云。二是过于简略,仓促收尾,学生不能使所学知识系统化,不能对课堂知识形成完整的印象。
(二)形式多样,生动有趣
爱因斯坦说:“教育所提供的东西,应当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收,而不是作为艰巨的任务去负担。”学生的兴趣、动机是非智力因素,不属于认知系统,然而它对人的认知活动有指导调节强化作用,是学习过程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课堂结尾时学生已身心疲惫,教师应针对这种心理状态、根据不同内容特点,精心设计多种多样的课堂结尾方式,不仅顺利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使课堂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三)悬念结尾,激发思维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结尾时,充分运用包括现代化视听等在内的各种手段,使结尾发人深省,让学生感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使课堂教学自然向课后延伸,让学生“想数学”,产生继续学习的渴求,经过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讨论,自己寻找答案,开阔思路、活跃思维,实现教学目标的拓展和知识能力的升华。
(四)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新课程的灵魂是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挖掘、发挥和发展。体现在课堂结尾时,应围绕教学目标,尽量让学生自己归纳、小结、提炼、深化教学内容,引导他们在一大堆材料中概括出主要观点, 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归纳出本质的东西。及时发现教与学的不足,为以后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基础。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深化。决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变成一言堂。
俗话说得好:“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描凤,神在点睛。”教学也是如此,让我们潜心探索、不断创新,设计出得法有效、精彩纷呈的课堂结尾来。
作者简介:侯大仁, 男 ,1961年生,山西省平遥县职业学校,研究方向:中学数学教育.
一.课堂结尾常用的几种方式:
(一)总结式
即运用文字提纲、表格或图示等形式去概括、强调要点,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如复数的几何意义一节,可给出如下图示:
(二)呼应式
即在一堂课将结束时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达到前后呼应,豁然开朗之效。如在学等比数列前n项和一节时,创设情境,提出一个有趣问题:某同学计划4月份1号存钱1分,2号存2分,以后每天存款数是前一天的2倍,要连续存一个月。该同学能实现他的计划吗?多数同学认为他能实现这个计划,我说,他若实现这个计划将成为百万富翁!学生不信,带着争议师生共同探究等比数列前n项和,得出公式,在学生明确各个量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后,初步应用,结尾回到开头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得结论,感受数学的奇妙,提高学数学的热情。
(三)比较式
将那些意义相近或相异的内容进行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提高教学效果。
(四)设疑式
即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这个问题常常是下节课要探讨的,让学生带着疑问结束一节课的学习
(五)探究式
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操作、实验、收集处理信息、发现规律、表达交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如“三角形中位线”一节,结尾提出问题:把一张梯形纸片剪一刀,分成两部分,能否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梯形中位线性质与三角形中位线性质有什么联系?
(六)引趣式
通过数学问题的吸引力或教师的教学艺术,调动学生课外钻研的积极性。
(七)引深式
根据授课内容,用各种方法把问题引向深入。如“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二课时结尾可提出问题:怎样判断函数是对数函数?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由此看来,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它们的图象、性质有何特点和联系?探究欲望强烈的同学课外有望获得圆满解决。
(八)练习式
根据实际需要,精心设计一些题目,通过组织学生练习的形式结束本课。这样,教学的重点、难点得以强化和应用,教学效果得以及时反馈,便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对课堂结尾的几点认识
一堂课结尾的教学设计方式远不止上述几种,实际上也不可能呆板地采用单一方式。要收到理想的结尾效果,教师要做有心人,注意平时的学习和积累。在教学中应把授课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等因素综合考虑进去,避免生吞活剥,生搬硬套。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课堂的各种因素都可能影响课堂结尾的顺利进行。笔者认为,只要能体现下面主要精神的结尾都应该是不错的:
(一)目的明确,简明扼要
引导学生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要点进行归纳,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把小结看成课堂教学的简单重复,冗长拖沓,面面俱到,课堂结尾时间过长,学生听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云。二是过于简略,仓促收尾,学生不能使所学知识系统化,不能对课堂知识形成完整的印象。
(二)形式多样,生动有趣
爱因斯坦说:“教育所提供的东西,应当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收,而不是作为艰巨的任务去负担。”学生的兴趣、动机是非智力因素,不属于认知系统,然而它对人的认知活动有指导调节强化作用,是学习过程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课堂结尾时学生已身心疲惫,教师应针对这种心理状态、根据不同内容特点,精心设计多种多样的课堂结尾方式,不仅顺利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使课堂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三)悬念结尾,激发思维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结尾时,充分运用包括现代化视听等在内的各种手段,使结尾发人深省,让学生感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使课堂教学自然向课后延伸,让学生“想数学”,产生继续学习的渴求,经过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讨论,自己寻找答案,开阔思路、活跃思维,实现教学目标的拓展和知识能力的升华。
(四)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新课程的灵魂是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挖掘、发挥和发展。体现在课堂结尾时,应围绕教学目标,尽量让学生自己归纳、小结、提炼、深化教学内容,引导他们在一大堆材料中概括出主要观点, 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归纳出本质的东西。及时发现教与学的不足,为以后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基础。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深化。决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变成一言堂。
俗话说得好:“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描凤,神在点睛。”教学也是如此,让我们潜心探索、不断创新,设计出得法有效、精彩纷呈的课堂结尾来。
作者简介:侯大仁, 男 ,1961年生,山西省平遥县职业学校,研究方向:中学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