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虽然礼貌研究与不礼貌研究都涉及到虚假礼貌,但鲜有学者把虚假礼貌单独列出进行深入的探讨。基于此,本文对虚假礼貌的相关研究进行简单的梳理,并借助身份构建理论分析了交际中虚假礼貌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虚假礼貌 身份构建 语用功能
【Abstract】There are less separate and intensive studies on mock politeness,which is sometimes included in politeness or impoliteness.Therefore,this paper is going to make a review of mock politeness and analyze the pragmatic function of it based on identity construction.
【Key Words】 mock politeness; identity construction; pragmatic function
日常生活中,身份对交际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身份可以通过诸如服饰、食物等外显因素体现出来,但是它们都不具备语言的身份标识功能,因为语言可以用来进行思维并且可以用来建立某种社会关系。所以语言选择与身份构建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语言选择反映社会身份,身份是在语言的选择过程中构建的。为了满足特定交际需求,交际者会进行特定的语用身份选择,并进而通过话语选择来加以建构,最终达到一定的交际效果。本文将结合身份构建理论对虚假礼貌的语用特征进行分析。
一、虚假礼貌
虚假礼貌是伴随着近年来兴起的不礼貌原则提出来的。如Culpeper提出虚假礼貌可以对说话人传递不礼貌的信息,认为是一种不真诚的表面的礼貌行为。Bousfield 把虚假礼貌视为不礼貌的一种实施策略,认为虚假礼貌不一定都具有攻击对立性。此外,Bousfield 还在顺序原则(order principle)这一概念中涉及了虚假不礼貌(Mock impoliteness)。Beebe 提出有些话语表面上是礼貌的,但实际上可能威胁听话人的面子,因而是不礼貌的,她将其称为不实际的礼貌(Pushy politeness)。Kienpointner 认为,交际中一些操纵性或非真实的礼貌(Insincere politeness)应被视为非理性的,所以也属不礼貌行为。
国内王建华提出字面礼貌与实际礼貌两个概念,认为字面礼貌与实际礼貌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这种表面上的礼貌而实际上的不礼貌,不妨称之为“虚假礼貌” (Mock politeness)。李成团、冉永平对于虚假礼貌的实现方式及其语用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礼貌、虚假礼貌和不礼貌是一个连续体。
相对比礼貌与不礼貌原则,虚假礼貌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多数研究都仅仅是浮于对其概念的阐述而忽视了对语用功能的探索。
二、实例探究
疏远身份的建构
(甲乙是夫妻,正在赌气。)
甲:请问,可以麻烦您挪一下吗?
乙:不好意思,我挪不动。
客套话的使用大多在关系不是特别亲近的人之中。但是例中的甲乙是夫妻。按照常理来说,正常的夫妻生活中很少会使用客套话。但是由例中的“请”、“麻烦”、“不好意思”可看出甲乙的对话相当客套。甲乙本来是亲密的关系,但是由于正在赌气,甲试图通过使用客套话构建一个疏远的身份,来向乙表示自己还在生气。同时,从乙的回答可看出,乙明白甲在向他或她表明生气的态度,但是乙不愿原谅甲,于是也构建了疏远的身份。甲乙两人的话语都意在向对方实施不礼貌。
三、优越身份的建构
(甲是乙男友的姑姑。)
甲:对不起啊,我们顾着说话,冷落了你。
乙:啊,不会啊,没有关系。
甲:我们说的不是慈善筹款就是舞会的事情,全部都是上流社会的活动,你很少接触。不过这不要紧,改日带你去ball见识一下,如果你不怕闷的话。
甲拥有多重身份,至少在例中体现的有“乙未来的姑姑”、“上流社会的人”。在交谈中她为了表达自己有别乙的上流社会身份信息而选择了“上流社会的人”这一身份,同时采用了符合“上流社会的人”应该使用的话语。中,甲将“我们”、“你”分的十分清楚,意在让乙明白她们属于两个社会群体。虽然甲对乙先前的行为表示了道歉,并跟乙表明自己改日会带她去ball见识一下(ball是上流社会常使用的词,但甲此处采用语码转换意在拉开双方的距离),这些表面上符合礼貌原则的话语实际上都是为了凸显自己的优越身份。
以上两种虚假礼貌中,身份构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说话人的目的决定了要构建何种身份。说话人在实现这两种虚假礼貌的时候,通过表面看似相同的礼貌话语,实则表达不一样的含义。因此,语用学研究身份与话语关系的宗旨或目标并不在于身份或其构建本身,而是试图研究交际者如何在特定交际时刻基于特定语境通过选择、建构特定身份传达特定的说话人意义,实施特定的施为目标,维持、调节或巩固人际关系,获取特定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Beebe L M.Polite fictions:Instrumental rudeness as pragmatic competence[J].Linguistics and the education of language teachers:Ethnolinguistic,psycholinguistics and sociolinguistic aspects,1995:379-397.
[2]Bousfield,D.Impoliteness in Interaction[M].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8.
[3]Culpeper J.Towards an anatomy of impoliteness[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6,25(3):349-367.
[4]Kienpointner M.Varieties of rudeness:types and functions of impolite utterances[J].Functions of language,1997,4(2):251-287.
[5]陈新仁.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J].外语研究,2013 (4):27-32.
[6]陈新仁.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关键问题与主要路径[J].现代外语(双月刊),2014(5):702-710.
[7]李成团,冉永平.虚假礼貌的实现方式及语用特征分析[J].外国语,2014(2):42-51.
[8]李茹.在语言选择中构建社会身份[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8(1):75-77.
[9]卢小军.也谈礼貌的相对性——兼评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保全论”[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1(4):64-69.
[10]王建华.礼貌的相对性[J].外国语,1998(3):18-22.
【关键词】虚假礼貌 身份构建 语用功能
【Abstract】There are less separate and intensive studies on mock politeness,which is sometimes included in politeness or impoliteness.Therefore,this paper is going to make a review of mock politeness and analyze the pragmatic function of it based on identity construction.
【Key Words】 mock politeness; identity construction; pragmatic function
日常生活中,身份对交际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身份可以通过诸如服饰、食物等外显因素体现出来,但是它们都不具备语言的身份标识功能,因为语言可以用来进行思维并且可以用来建立某种社会关系。所以语言选择与身份构建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语言选择反映社会身份,身份是在语言的选择过程中构建的。为了满足特定交际需求,交际者会进行特定的语用身份选择,并进而通过话语选择来加以建构,最终达到一定的交际效果。本文将结合身份构建理论对虚假礼貌的语用特征进行分析。
一、虚假礼貌
虚假礼貌是伴随着近年来兴起的不礼貌原则提出来的。如Culpeper提出虚假礼貌可以对说话人传递不礼貌的信息,认为是一种不真诚的表面的礼貌行为。Bousfield 把虚假礼貌视为不礼貌的一种实施策略,认为虚假礼貌不一定都具有攻击对立性。此外,Bousfield 还在顺序原则(order principle)这一概念中涉及了虚假不礼貌(Mock impoliteness)。Beebe 提出有些话语表面上是礼貌的,但实际上可能威胁听话人的面子,因而是不礼貌的,她将其称为不实际的礼貌(Pushy politeness)。Kienpointner 认为,交际中一些操纵性或非真实的礼貌(Insincere politeness)应被视为非理性的,所以也属不礼貌行为。
国内王建华提出字面礼貌与实际礼貌两个概念,认为字面礼貌与实际礼貌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这种表面上的礼貌而实际上的不礼貌,不妨称之为“虚假礼貌” (Mock politeness)。李成团、冉永平对于虚假礼貌的实现方式及其语用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礼貌、虚假礼貌和不礼貌是一个连续体。
相对比礼貌与不礼貌原则,虚假礼貌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多数研究都仅仅是浮于对其概念的阐述而忽视了对语用功能的探索。
二、实例探究
疏远身份的建构
(甲乙是夫妻,正在赌气。)
甲:请问,可以麻烦您挪一下吗?
乙:不好意思,我挪不动。
客套话的使用大多在关系不是特别亲近的人之中。但是例中的甲乙是夫妻。按照常理来说,正常的夫妻生活中很少会使用客套话。但是由例中的“请”、“麻烦”、“不好意思”可看出甲乙的对话相当客套。甲乙本来是亲密的关系,但是由于正在赌气,甲试图通过使用客套话构建一个疏远的身份,来向乙表示自己还在生气。同时,从乙的回答可看出,乙明白甲在向他或她表明生气的态度,但是乙不愿原谅甲,于是也构建了疏远的身份。甲乙两人的话语都意在向对方实施不礼貌。
三、优越身份的建构
(甲是乙男友的姑姑。)
甲:对不起啊,我们顾着说话,冷落了你。
乙:啊,不会啊,没有关系。
甲:我们说的不是慈善筹款就是舞会的事情,全部都是上流社会的活动,你很少接触。不过这不要紧,改日带你去ball见识一下,如果你不怕闷的话。
甲拥有多重身份,至少在例中体现的有“乙未来的姑姑”、“上流社会的人”。在交谈中她为了表达自己有别乙的上流社会身份信息而选择了“上流社会的人”这一身份,同时采用了符合“上流社会的人”应该使用的话语。中,甲将“我们”、“你”分的十分清楚,意在让乙明白她们属于两个社会群体。虽然甲对乙先前的行为表示了道歉,并跟乙表明自己改日会带她去ball见识一下(ball是上流社会常使用的词,但甲此处采用语码转换意在拉开双方的距离),这些表面上符合礼貌原则的话语实际上都是为了凸显自己的优越身份。
以上两种虚假礼貌中,身份构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说话人的目的决定了要构建何种身份。说话人在实现这两种虚假礼貌的时候,通过表面看似相同的礼貌话语,实则表达不一样的含义。因此,语用学研究身份与话语关系的宗旨或目标并不在于身份或其构建本身,而是试图研究交际者如何在特定交际时刻基于特定语境通过选择、建构特定身份传达特定的说话人意义,实施特定的施为目标,维持、调节或巩固人际关系,获取特定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Beebe L M.Polite fictions:Instrumental rudeness as pragmatic competence[J].Linguistics and the education of language teachers:Ethnolinguistic,psycholinguistics and sociolinguistic aspects,1995:379-397.
[2]Bousfield,D.Impoliteness in Interaction[M].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8.
[3]Culpeper J.Towards an anatomy of impoliteness[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6,25(3):349-367.
[4]Kienpointner M.Varieties of rudeness:types and functions of impolite utterances[J].Functions of language,1997,4(2):251-287.
[5]陈新仁.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J].外语研究,2013 (4):27-32.
[6]陈新仁.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关键问题与主要路径[J].现代外语(双月刊),2014(5):702-710.
[7]李成团,冉永平.虚假礼貌的实现方式及语用特征分析[J].外国语,2014(2):42-51.
[8]李茹.在语言选择中构建社会身份[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8(1):75-77.
[9]卢小军.也谈礼貌的相对性——兼评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保全论”[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1(4):64-69.
[10]王建华.礼貌的相对性[J].外国语,1998(3):18-22.